-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试题 1.某些建筑材料含有放射性元素氡22286Rn,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研究表明氡的α射线会致癌,WHO认定的19种致癌因素中,氡为其中之一,仅次于吸烟。该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及之差分别是( ) A. 136,86 B. 50,136 C. 222 , 50 D. 222,86 【答案】C 【解析】 【详解】22286Rn的质量数为222,质子数为86,则中子数=222-86=136,所以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为222,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136-86=50,故选C。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Cl B. Mg2+的结构示意图: C. 二氧化碳的电子式:O:: C:: O D. 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的质量数为37,该氯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Cl,故A错误; B.Mg2+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0,最外层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是共价化合物,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分别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CO2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HCl为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HCl形成过程为:,故D错误; 答案选B。 3.已知2H和3H都是制造氢弹的原料。下列关于2H和3H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H和3H的质子数不同 B. 2H和3H互为同位素 C. 2H和3H是同一种核素 D. 3H原子的电子数为3 【答案】B 【解析】 【详解】2H和3H都是氢元素,都含有1个质子,1个电子,2H含有1个中子,3H含有2个中子,互为同位素,答案选B。 4.鸟粪石[化学式为Mg(NH4)PO4·6H2O]是一种盛产于秘鲁的优质氮磷肥料;钴(Co)是质子数为27的元素,它的中子数为33的核素可用于癌症的放射性治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钴不是主族元素;②Cl2不能长期稳定地存在;③M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④鸟粪石中两种阳离子为Mg2+、NH4+ A. ①②③④ B. 仅①②④ C. 仅②③④ D. 仅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钴是27号元素,四第VIII元素,属于过渡元素,不是主族元素①正确; ②具有放射性,放置过程中会发生衰变,Cl2不能长期稳定地存在,②正确; ③Mg是12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2,所以Mg原子结构示意图为,③正确; ④根据鸟粪石的组成可知该物质属于盐,含有的阳离子为Mg2+和NH4+,④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说法正确的为①②③④,故合理选项是A。 5.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他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总数之比为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X 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W D. W的单质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总数之比为3:4,则最外层电子数为6,电子总数为8,符合原子结构特点,则Y为O,结合位置可知X为N,Z为S,W为Cl。 【详解】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为Z>W>X>Y,故A错误; B.非金属性W>Z>X,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为W>Z>X,故B错误; C.非金属性W>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W>Z,故C错误; D.W为Cl,其单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iO2既可以和NaOH溶液反应,也可以和HF溶液反应,所以SiO2是两性氧化物 B 向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制备硅酸凝胶 C. 石英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制成光电池 D. 陶瓷的烧制不涉及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SiO2是酸性氧化物,与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而与HF反应生成物不是盐,为其特性,故A错误; B.向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反应生成硅酸,硅酸是白色胶状物,故B正确; C.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制成光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石英是二氧化硅,不导电,故C错误; D.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粘土,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答案选B。 7.酒精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转化。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热能 B. 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C. 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 D. 光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因酒精燃烧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放出热量,并伴随有光等现象,即化学能部分转化成热能、部分转化为光能等,故答案选A。 8.下列根据元素周期律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NaOH、Mg(OH)2、Al(OH)3的碱性依次增强 B. HCl、HBr、HI 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C. Na+、Mg2+、Al3+的半径依次增大 D. P、S、Cl 的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金属性Na>Mg>Al,则NaOH、Mg(OH)2、Al(OH)3的碱性依次减弱,故A错误; B. 非金属性Cl>Br>I,则HCl、HBr、HI 的稳定性依次减弱,故B错误; C. Na+、Mg2+、Al3+都含有2个电子层,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Na+、Mg2+、Al3+半径依次减小,故C错误; D. P、S、Cl位于第三周期,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则其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离子化合物含离子键,也可能含极性键或非极性键 ②共价化合物含共价键,也可能含离子键 ③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④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⑤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⑥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A. ②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可能含共价键,如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过氧化钠中含非极性共价键,故正确;② 含离子键的一定为离子化合物,则共价化合物含共价键,不含离子键,故错误;③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可能为共价化合物,如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而NaCl为离子化合物,故正确;④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为离子化合物,如铵盐为离子化合物,故错误;⑤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可能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的单质不存在化学键,故错误;⑥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其构成微粒为离子,则作用力为离子键,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故正确;故选C。 10.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 选项 A B C D 两极材料 锌片、铜片 铜片、银片 锌片、石墨 铁片、铜片 插入溶液 蔗糖溶液 硝酸银溶液 稀硫酸 稀盐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锌片、铜片两金属的活泼性不同,但蔗糖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负极不能和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选; B.铜片、银片两金属的活泼性不同,且铜片能自发的与硝酸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故B不选; C.锌是活泼金属,石墨能导电,锌和硫酸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故C不选; D.铁片、铜片两金属的活泼性不同,且铁能自发的与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故D不选; 故选A。 11.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 断裂1molA-A键和1molB-B键能放出xkJ的能量 C. 断裂2molA-B键需要吸收ykJ的能量 D. 2molAB的总能量高于1moA2和1molB2的总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图像,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而不是释放能量,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断裂2molA-B键需要吸收ykJ能量,故C正确; D、由图可知,1molA2和1molB2的总能量高于2molAB的总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12.一定温度下,当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已经完全停止 B. SO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 C. 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 D. O2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 达支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反应速率不等于0,反应没有停止,故A错误; B.达到平衡时, SO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故B正确; C. 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故C正确; D. O2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故D正确; 故选A。 13.25 ℃ 时,相同的镁条与下列酸溶液反应,反应开始时放出 H2 最快的是( ) A. 20 mL 4 mol·L-1硝酸 B. 10mL 1 mol·L-1醋酸 C. 10mL 1 mol·L-1硫酸 D. 20 mL 1 mol·L-1盐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硝酸与Mg反应不生成氢气; B.醋酸是一元弱酸,10mL1mol·L-1醋酸中氢离子的浓度小于1 mol·L-1; C.硫酸是二元强酸,10mL1mol·L-1硫酸中氢离子的浓度为2 mol·L-1; D.盐酸是一元强酸,20mL1mol·L-1盐酸中氢离子的浓度为1 mol·L-1; B、C、D三个选项中,10mL1mol·L-1硫酸中氢离子浓度最大,与Mg反应开始时放出H2最快,答案选C。 14.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2 L密闭容器中进行,5s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6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 ) A. ν(H2O)=0.6 mol/(L·s) B. ν(O2)=0.72 mol/(L·s) C. ν(NO)==0.9 mol/(L·s) D. ν(NH3)=0.4 mol/(L·s) 【答案】AD 【解析】 【分析】计算出5s内用水蒸气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然后利用化学计量数与化学反应速率成正比确定用一氧化氮、氧气、氨气表示的反应速率。 【详解】A. 5s后H2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6mol,则该时间段用H2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H2O)==0.6mol/(L·s),故A正确; B. 根据A选项ν(H2O)=0.6mol/(L·s),则ν(O2)=ν(H2O)=0.5mol/(L·s),故B错误; C. 根据A选项ν(H2O)=0.6mol/(L·s),则ν(NO)=ν(H2O)=×0.6mol/(L·s)=0.4 mol/(L·s),故C错误; D. 根据A选项ν(H2O)=0.6mol/(L·s),则ν(NH3)=ν(H2O)=×0.6mol/(L·s)=0.4 mol/(L·s),故D正确; 答案为AD。 15.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 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K的还原性强 D. 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弱 【答案】AB 【解析】 【详解】A.同一主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所以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故A正确; B.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B正确; C.同一主族元素,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失电子能力越强,失电子能力K>Na,还原性K>Na,故C错误; D.同一主族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O和S为同一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O<S,所以非金属性O>S,故D错误; 答案选AB。 16.X元素原子的L层比Y元素原子L层少3个电子,X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比Y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少5个,则X、Y可形成的化合物( ) A. 离子化合物Y(XO3)2 B. 离子化合物Y2X3 C. 离子化合物Y3X2 D. 共价化合物XY2 【答案】AC 【解析】 【分析】X元素原子的L层比Y元素原子L层少3个电子,说明X有2个电子层,X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比Y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少5个,则Y有3个电子层,所以X是N元素、Y是Mg元素。 【详解】A. N、Mg元素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Mg (NO3)2,故A正确; B. N、Mg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N为-3价、Mg为+2价,形成合物为Mg3N2,故B错误; C. N、Mg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N为-3价、Mg为+2价,形成化合物Mg3N2,故C正确; D. N、Mg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AC。 17.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有(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的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瓶底 C. 过滤时,玻璃棒下端在引流过程中应靠在三层滤纸处 D. 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纸上置于托盘天平左盘,砝码直接放在天平右盘 【答案】BD 【解析】 【详解】B、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上端与支管口的下端平齐,错误; D、称量时托盘天平的两端需要放置等大的纸片,如称取易潮解物质如氢氧化钠,需要使用小烧杯,错误; 答案选BD。 18.由U形管、质量为m g的铁棒、质量为m g的碳棒和1 L 0.2 mol·L-1 CuCl2溶液组成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打开K,铁棒上有紫红色物质析出 B. 闭合K,碳棒上有紫红色固体析出 C. 闭合K,当电路中有0.3NA个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碳棒与铁棒的质量差为9.6 g D. 闭合K,铁棒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 【答案】AB 【解析】 【详解】A. 打开K,Fe直接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Cu,所以铁棒上有紫红色物质析出,故A正确; B. 闭合K,形成原电池,Fe作负极、碳棒作正极,溶液中的Cu2+在正极上得电子生成Cu,所以碳棒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碳棒上有紫红色固体析出,故B正确; C. 闭合K,形成原电池,Fe作负极、碳棒作正极,负极反应为Fe-2e-=Fe2+,正极反应:Cu2++2e-=Cu,当电路中有0.3NA个(0.3mol)电子通过时,负极减少0.15 molFe(质量为8.4g),正极增加0.15mol Cu(质量为9.6g),所以理论上碳捧与铁棒的质量差为18g,故C错误; D. 闭合K,形成原电池,Fe作负极、碳棒作正极,溶液中的Cu2+在正极上得电子生成Cu,所以碳棒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故D错误; 答案选AB。 19.下面是你熟悉的物质: ①O2②金刚石③NaBr④H2SO4⑤Na2CO3⑥Na2S⑦NaHSO4 (1)这些物质中,只含离子键的是______(填序号) (2)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是______(填序号) (3)如果将NaHSO4溶于水,破坏了NaHSO4中化学键的类型为______。 【答案】(1). ③⑥ (2). ③⑤⑥⑦ (3). 离子键、共价键 【解析】 【分析】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由此解答; 【详解】①O2中O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为单质; ②金刚石中C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为单质; ③NaBr中钠离子和溴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 ④H2SO4中只存在共价键,熔融状态不能导电,为共价化合物; ⑤Na2CO3中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存在离子键、C原子和O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为离子化合物; ⑥Na2S中钠离子和硫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 ⑦NaHSO4中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HSO4-中存在共价键,为离子化合物; (1)这些物质中,只含离子键的是③⑥; (2)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③NaBr⑤Na2CO3⑥Na2S⑦NaHSO4都属于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都可以导电; (3)NaHSO4溶于水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破坏了NaHSO4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 20.(1)把一块纯净的锌片插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可观察到锌片上有气泡,再平行插入一块铜片(锌片和铜片不接触),可观察到铜片上________(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见图A),组成一个原电池,负极为________,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烧杯中最初装入的是2 mol/L 500 mL的稀硫酸溶液,构成铜锌原电池(见图B,假设产生的气体没有损失),当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11.2 L的氢气时,则此时烧杯内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了各种各样的电池,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回收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 B.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C.防止电池中渗漏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D.回收其中石墨电极 【答案】(1). 没有 (2). 锌 (3). 2H++2e-=H2↑ (4). 1 mol/L (5). B 【解析】 【分析】(1)金属铜和硫酸不反应,锌片、铜片和硫酸形成的原电池中,金属铜为正极,锌为负极; (2)根据电极反应方程式来计算; (3)废旧电池含有重金属离子,应防止重金属离子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详解】(1)稀硫酸和Zn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Cu处于H的后面,Cu和稀硫酸不反应,所以铜片上没有气泡;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原电池,锌易失电子作负极,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2)根据正极反应:2H++2e-=H2↑,当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11.2L,即0.5mol的氢气时,转移电子是1mol,消耗的氢离子物质的量为1mol,消耗硫酸0.5mol,则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为2mol/L×0.5L−0.5mol=0.5mol,所以剩余的硫酸的浓度c===1mol/L; (3)废旧电池中含有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人体有害,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不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集中处理主要考虑污染问题,答案选B。 21.结合元素周期表,完成下列问题。 (1)在元素周期表中全部是金属元素的区域为____________(填序号)。 a.A b.B c.C d.D (2)Ⅰ和Ⅱ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 (3)现有甲、乙两种短周期元素,室温下,甲元素的单质在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会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乙元素原子核外第三层与第一层上的电子数相等。 ①写出甲元素周期表中对应的位置__________。 ②甲、乙两元素中,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填元素名称),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放入热水中 b.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c.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d.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答案】(1). b (2). Na2O、Na2O2 (3). (4). 第三周期第IIIA (5). 镁 (6). bc 【解析】 【分析】(1)过渡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 (2)Ⅰ是钠元素,Ⅱ是氧元素,它们形成的是氧化钠或者过氧化钠,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过氧化钠; (3)甲、乙两种短周期元素,室温下,甲元素单质在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则甲为Al,乙元素原子核外第三层与第一层上的电子数相等,则乙为Mg; ①Al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IIIA族; ②同周期自左而右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可以根据金属与水反应剧烈程度、或金属和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或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或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等来判断,据此分析。 【详解】(1)A区中H元素为非金属元素,B区为过渡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C区中含有金属与非金属元素,D区为稀有气体,答案选b; (2) Ⅰ是钠元素,Ⅱ是氧元素,它们形成的是氧化钠或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为; (3)①甲、乙两种短周期元素,室温下,甲元素单质在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则甲为Al,位于第三周期第IIIA族,乙元素原子核外第三层与第一层上的电子数相等,则乙为Mg; ②同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故金属性Mg>Al; a.金属在空气中放置已久,表面生成氧化物保护膜,阻止金属与水反应,不能比较金属性强弱,故a不能验证; b.将除掉表面氧化膜的这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反应越剧烈,则元素金属性越强,故b能验证; c.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比较碱性强弱,加入Mg粉的反应后溶液呈浅红色,而加入Al粉的无明显现象,故c能验证; d.二者都是金属元素,不能比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金属性强弱,故d不能验证; 答案选bc。 22.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a.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泥三角外,还需要用到实验仪器是_____(填字母)。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酒精灯 E. 干燥器 b.步骤③的实验选择上述图_____(填“甲”“乙”或“丙”)装置。步骤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同时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选择上述图_____(填“甲”“乙”或“丙”)装置。 (2)某盐的混合溶液中含有Na+、Mg2+、Cl-、SO42-离子,测得Na+、Mg2+ 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依次为0.2mol•L-1、0.25mol•L-1、0.4mol•L-1,则c(SO42-)=_____ 【答案】(1). BD (2). 丙 (3). 萃取(分液) (4). 蒸馏 (5). 甲 (6). 0.15mol/L 【解析】 【分析】(1)由图可知,图甲为蒸馏装置,图乙为分液装置、图丙为过滤装置、图丁为蒸发装置;由实验流程可知,海带灼烧后溶解,然后过滤得到含碘离子的溶液,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⑤经过萃取分液得到含碘的有机溶液,蒸馏得到碘单质, a..根据实验操作步骤①灼烧来分析用到的实验仪器; b.分离难溶固体和液体用过滤,分离互溶的两种液体用蒸馏;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溶剂中大得多,以此来解答; (2)利用电荷守恒计算。 【详解】(1)由实验流程可知,海带灼烧后溶解,然后过滤得到含碘离子的溶液,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⑤经过萃取分液得到含碘的有机溶液,蒸馏得到碘单质, a.灼烧固体物质一般使用坩埚,而坩埚加热需要用泥三角支撑然后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故答案为:BD; b.步骤③为过滤,选择图丙,步骤⑤为萃取分液,选择图乙装置,步骤⑥为蒸馏,选择图甲; (2)某盐的混合溶液中含有Na+、Mg2+、Cl-、SO42-离子,测得Na+、Mg2+ 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依次为0.2mol•L-1、0.25mol•L-1、0.4mol•L-1,溶液中的电荷守恒:c(Na+)+2c(Mg2+)= c(Cl-)+2c(SO42-),2c(SO42-)=0.2mol•L-1+0.25mol•L-1×2-0.4mol•L-1=0.3 mol/L,则c(SO42-)=0.15mol/L。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