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3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作业】
核心素养提升练 三十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武汉模拟)有学者认为:孔子是第一个以六艺教一般人者。他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寒,凡缴学费者皆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孔子是最早的教育家 B.孔子的教育活动使学术平民化 C.孔子最早教授“六艺” D.孔子贡献在于大规模招收学生 【解析】选B。由材料中“以六艺教一般人”,说明孔子使教育逐渐走向平民化,故选B。 2.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C。孔子重新诠释周礼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错误;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 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正确;孔子为春秋时期人物,墨子为战国时期人物,故D错误。 3.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 ( )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D.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解析】选D。题干主要论述西周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开始重视“德”,在实际行动中要“保民”,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故D正确。 【加固训练】 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 )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解析】选B。颜回等努力维护周礼,冉求等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说明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形势的变化使儒学分化成不同的派别,故B正确。 4.(2019·衡水中学模拟)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影射了春秋时期时势不宁的现实 【解析】选D。孔子歌颂三代之美,意在说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现实,故选D。 5.《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 ) 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 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 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 【解析】选A。根据材料得出该思想属于墨家尚贤的主张,即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尚贤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故A正确。 6.(2019·石家庄模拟)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解析】选A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提出了“用夏变夷”的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A正确。 7.《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反映出孔子 ( ) 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 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 D.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 【解析】选D。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故A错误;材料是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B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C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D正确。 【拓展延伸】孔子思想的特点 (1)子不语怪力乱神——重视现世事功(实践理性)。 (2)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重视道德修养。 (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重视血亲人伦。 (4)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重视民本思想。 (5)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重视社会秩序。 8.(2019·石家庄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 A.政治构想都具存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解析】选D。由材料中“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说明逐渐重视现实,故选D。 9.《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顺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巩固了当时统治 【解析】选A。《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这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和思考,故A正确。 10.《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 (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解析】选B。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A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错误;B“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故B正确;C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故C错误; D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故D错误。 11.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 ) 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解析】选B。古代科技逐渐落后是在明清时期,故A错误;秦朝“焚书坑儒”、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墨家学派明显受到打击,故B正确;生产力发展与墨家学派衰落无必然联系,故C错误;材料是“秦汉以后”走向式微,故D错误。 12.(2019·衡水模拟)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 ) 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 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 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 【解析】选C。题干认为“先王之道”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教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顺应当时政治需要,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37分) 13.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的人。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思想,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 “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自然法《“道”与 “自然法”——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老子“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可见他主张顺应自然等理论。根据材料二可得出顺从自然而生活,人类彼此平等,崇尚正义,人定法要符合自然法等。第二问老子思想形成的原因从春秋时期政治上的礼崩乐坏、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两方面分析。西方自然法形成的原因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两方面分析。第(2)题老子的自然法思想在当时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辩证看待对后世的影响:一方面“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利于王朝初期社会的重建,但另一方面否定人定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因此未能成为一种主流法律思想。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当时推动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同时也促进后世西方法学的发展。 答案:(1)含义:东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维护等级差别,否定人定法;西方:顺从自然而生活,人类彼此平等,崇尚正义,人定法要符合自然法。(8分) 原因: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农耕经济逐步发展,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混战,社会动荡。(4分) 古希腊和古罗马处于奴隶社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增强,人文精神产生并发展。(3分) (2)影响:古代东方自然法思想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丰富了古代中国思想的内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汉初和唐初都起到安定社会的良好作用:但由于它否定人定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未能成为一种主流法律思想。(6分) 古代西方的自然法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社会的法律传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西方法学的发展贡献巨大。(4分) 14.(12分)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及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材料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及材料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讲的是孔子的法律观。在评论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论述。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2分) 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10分)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2分) 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法治思想为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10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