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地理中考会考模拟试题三
初中地理(中考)会考模拟试题(三)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 选择题答题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本初子午线是( ) A.地球仪上的任意一条经线 B.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C.是地球仪上的任何一条纬线 D.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2005年10月9日中国国家测绘局公布最新测得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而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是( ) A.8693.43米 B.8999.43米 C.8789.43米 D.9000.57米 3、和东经70度正好相对的一条经线是( ) A.东经110度 B.西经110度 C.西经70度 D.东经20度 4、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英语 B.俄语 C.阿拉伯语 D.汉语 5、有一位美国农民,他种的田地比我们这里一千人种的田地面积还大,一天,他来中国旅游,中国老农好奇的问:“你一个人种那么多的田地,还有时间出来玩?看你的手上没有一点老茧,不像个做事的农民。”下面是一位翻译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美国耕牛多 B.美国农业生产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 C.美国雇了大量外籍工人做事 D.美国自然条件好,种子播下去,不需要人管 某考察团到日本考察,顺便游览日本的名胜。据此回答6-7题 6、考察团到达日本首都东京时正值樱花盛开的季节,旅游团成员们提出了希望游览象征日本的旅游胜地。这个旅游胜地是( ) A.泰山 B.富士山 C.黄山 D.金刚山 7、考察团在考察日本工业时,深深感受到其技术优势,但同时也发现其工业发展的弱点,就是( ) A.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地域狭小,资源贫乏 C.岛国海岸线曲折 D.火山、地震的威胁大 8、革命老前辈陈毅同志赠友人诗句“••• •••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说明的是以下哪个地方的地形、河流特点?( ) A. 印度半岛 B. 俄罗斯 C. 马来群岛 D、中南半岛 9、从莫斯科回来的小明,在描述其见闻时,有一句话说错了,请找出是下列哪一句( ) A.我在歌剧院看到了芭蕾舞艺术 B.莫斯科工业区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C.我参观了世界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D.我看到了著名的红场、克里姆林宫、泰姬陵 10、我国三级行政区划指的是:( ) A.国家,首都,省 B.省,自治区,直辖市 C.省,地,市 D.省,县,乡 11、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分别是 ( ) A.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B.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C.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D.东海、渤海、黄海、南海 12、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 ①1月0℃等温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13、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指 ( ) A.把长江的水调到西北、华北地区 B.把长江的水调到汉江水系 C.把汉江的水调到至西北解决西北内陆的干旱 D.把金沙江的水调到华北地区 14、东北兴安岭山地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新修筑的铁路进入林区后,林区人民高兴的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说明( ) A.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B.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C.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D. 林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5、下列运输方式中,有“从门口到门口”的优势的是( ) A. 公路 B. 管道 C. 水路 D. 铁路 16、2004年6月10日,我国援建阿富汗的工人遭到恐怖袭击,中央政府决定马上派遣工作组从北京前往阿富汗处理此事件,你认为他们应该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飞机 B.轮船 C.汽车 D.火车 17、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 A.陆地上的冰川 B.江河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湖泊水、地下水 D.海洋水和河水 18、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 ) A.纬度位置的影响 B.海陆位置的影响 C.地形的影响 D.经度位置的影响 19、造成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变迁,森林减少 B.流域内土质疏松 C.滥伐森林,陡坡开荒 D.降水丰沛,多暴雨 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种植业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 B.在开发利用山区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C.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D.山区常见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综合题:这是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考查部分,充分调动你的感官,勇敢地去发现、分析、解答问题。相信自己,你能行!本部分共60分。 21、读经纬网图,回答:(5分) (1)图中A点的纬度为 ;经度为 。 (2)B点处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3)A地处于B地的什么方向? (4)A、B两地中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地。 22、读“美国本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内。 A 山脉;E 带;F 带;G 湾 (2)按美国农业带划分,五大湖附近应属于 带。 (3)美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 ,这是该国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4)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东北部地区是其最大的工业区,该区域内大西洋沿岸的 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被称为“汽车城”。 (5)美国西部沿海最大港口圣弗朗西斯科附近的“硅谷”是新兴的 中心。 (6)美国大量进口热带农产品,是由于美国领土绝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带。 (7)联合国总部所在的城市是 。 23、读我国沿36°N附近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我国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呈______________分布。 (2)第一级阶梯地形以__________为主;平均海拔____________米以上。 (3)四川盆地位于________级阶梯上;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到近海海底,其地形称为____________。 (4)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_,注入_________洋。 24、读印度略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湾 B 海C 平原 (2) ①是 (城市)是该国最大的 工业中心; ②是 (城市)是该国最大的 工业中心。 (3)小李说:“虽然现在该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多的改进,但由于人口众多,它仍是粮食进口大国。他的说法对吗? 。 25、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6分) (1)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 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 地。 (2)甲、乙两地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是 地,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 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 A.各月降水都很多 B.各月降水都很少 C.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D.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4)甲地的气候类型属于三种季风气候中的 气候。乙地的气候类型则属于 气候。 26、读“中国地形图”回答以下问题(12分) (1)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地形特征通常描述为“三山夹两盆”这里三山是指图中: ①是 ②是 ③是 两盆指图中的:A是 B是 (2)填写下列地形区的名称: ④是 山脉,它是我国最雄伟的山脉。 ⑤是 (山),它是我国南北方重要分界线之一。C是 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D是 平原,塑造它的主力是黄河。E是 高原,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H是 高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G是 高原,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 27、中国铁路运输略图,为广州的青青同学外出旅游出谋划策。(6分) (1)如果想去香港旅游,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乘 。 (2)如果想去上海旅游,最节省的交通工具是乘 ,但是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3)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又想节省时间,如果想去乌鲁木齐,应选择的交通方式是 。 (4)如果选择乘火车去乌鲁木齐走便捷的路线,则沿途经过的铁路线是 线、 线、 线。 28、读图完成:(7分) (1) 写出字母或数字代表的相应地理事物的名称。 省区:② ⑤ ⑥ 牧区名称:B C (2)图中界线A大致与我国 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该线以西的农业以 为主。 初中地理(中考)会考模拟试题(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B B B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B A A B A C A 二、综合题(每空1分,60分) 21、(1)20°N 80°E (2)东半球 (3)西南方向 (4)B 22、(1)阿巴拉契亚 玉米 棉花 墨西哥 (2)乳畜 (3)专业化 (4)纽约 底特律 (5)电子 (6)北温 (7)纽约 23、(1)西高东低 阶梯状 (2)高原 4000 (3)第二 大陆架 (4)自西向东 太平洋 24、(1)A 孟加拉湾 B、阿拉伯海 C、 恒河平原 (2)加尔各答 麻纺织 孟买 棉纺织 (3)错 25、(1)甲 乙 (2)甲 乙 (3)C (4)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26、(1)昆仑山脉 天山山脉 阿尔泰山脉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2)喜马拉雅 秦岭 东北 华北 青藏 黄土 云贵 27、(1)汽车 (2)轮船 (3)航空运输 (4)京广线 陇海线 兰新线 28、(1)②山东 ⑤江西 ⑥湖南 B、新疆牧区 C、青海牧区 (2)、400 畜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