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练习  姜国栋 蒋利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诞dàn生 刹shà那 撕sī碎 缺陷xiàn     B.凝níng聚 依赖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     C.求援yuán 专横hèng 辜gū负 罪蘖niè     D.仁慈cí 嬴yíng得 渊yuān源 秩zhì序      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 。 :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本1~4段,回答5~7题。     5.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6.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 第 3 页 共 3 页 ‎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8~11题。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动。)     8.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样的追求?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9.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说明。     10.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11.结合全文,谈谈真正的母爱应包含哪些内容。     ‎ ‎ ‎ ‎ ‎ ‎ ‎ 第 3 页 共 3 页 ‎ ‎ 参考答案:     1. B(A“刹”的音应为“chà”;C“蘖”应为“孽”;D“嬴”应为“赢”。)     2. A(“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 C(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呼应;B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调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齐,合乎逻辑;D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的高度”,使之充当前面“达到”的宾语。)     4. C(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5. C(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6.D(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7. B(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     8.母亲以创造者的姿态关怀和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新意义的一种追求。     9.对比论证。将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允许并希望促成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从而指出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     10.“忘我无私的母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一切,许多母亲只给人一种做到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     11.在孩子身上表现出超越自我的关怀和爱,关心孩子的成长;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在分离后还能够继续爱孩子。 ‎ 第 3 页 共 3 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