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一)(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一)(及答案)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考试(一)‎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运用题)两部分。第Ⅰ卷47分;第Ⅱ卷53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 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 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 C.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生活。‎ D.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工作化”,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 ‎2.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领必然让孩子异化。‎ 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化。‎ 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上班”,“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默写(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迁殿中侍御史。韩世忠子彦直直秘阁,安节言:“今彦直复因父任而授,是自废法也。”不报。任申先除待制致仕①,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秦桧兄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罢,桧衔之。未几,丁母忧②去,遂不出。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 迁礼部侍郎。迁侍讲、给事中。金主亮犯淮,安节陈进取、招纳、备守三策,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安节言:“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孙权筑濡须坞,魏军累攻不克,守将如甘宁等,常以寡制众。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且濡须、巢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存中议遂格。‎ 孝宗嗣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③旧恩,隆兴改元,大渊、觌并除知阁门事,时台谏相继论列,奏入不出,上意未回,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奏:“陛下即位,台谏有所弹劾,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臣等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负中外之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上意解。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上谕之曰“朕知卿孤立无党。”张浚闻之,语人曰:“金给事真金石人也。”‎ 与秦桧忤,不出者十八年,及再起,论事终不屈,人以此服之。拜兵部侍郎。逾年,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有文集三十卷、《奏议表疏》、《周易解》。‎ ‎ (节选自《宋史》卷三八六) ‎ ‎【注释】①待制致仕:待制,官名;致仕,交还官职。 ②丁忧:遭父母之丧。 ③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4.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博洽经史 洽:广博 B.梓遂罢,桧衔之 衔:抓住 C.存中议遂格 格:被搁置 D.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窜:放逐 ‎5.以下句子中,具体表明金安节心志坚定、忠贞于国的一组是(2分)( )‎ ‎①任申先除待制致仕,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 ②未几,丁母忧去,遂不出 ‎③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 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 ‎⑤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⑥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金安节认为韩世忠之子凭借韩世忠的官位而将被授官直秘阁一事不符合国家法度,而未将此予以向上报请。‎ B.金安节嫉恶如仇,因与奸臣秦桧政见不合,于是弹劾在台州任职的秦梓,秦梓最后被罢官。‎ C.金安节在金主完颜亮率军侵犯淮河流域之际,反对杨存中放弃长江、淮河流域各州县的建议,并呼吁派驻强将防守庐州、和州等地。‎ D.宋孝宗即位后,时任给事中的金安节与同僚劝谏孝宗广纳雅言,亲贤臣,却因此遭致孝宗的不满,而有的朝中官员赞誉他是心志坚定、忠贞不贰的人。‎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 ‎ ‎ ‎(2)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村 晚 ‎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8.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 ‎ ‎ ‎ ‎9.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每空1分,共5分)‎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__________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_ 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 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 ________________,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藏在草间  ‎ ‎ 耿 立 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 一踏到木镇的泥土,鼻翼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道。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 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梗上,随手抓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那是草提炼的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他们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饮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长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又是低一个档次的。因为,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是不是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冻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士与雨水有过契约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 木镇的草,应该登记成山,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全部说出写草的名字:醉草,免子酸,益母草,节节草,在水沟旁有一种草,叫茅根,秋天时候,它的穗子白白的,如满头的霜,但它的根细长洁白,拔出一节塞到嘴里,那股细细的甜就爬到舌尖直跑进肚子里了。 父母说酸草最好,羊要是吃了,就如农人抓起小酒壶仰脖喝透了壶里的东西,那羊也醉眼朦胧地踉跄地跑回家。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他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如《圣经》上说的,人间有许多的无名氏,草也有,草的家族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妖冶的,朴素的,秀美的,绮丽的,有时它们像与泥土和农人有和约;庄稼占据多少地方,草占据多少地方,草总是先长出迎接庄嫁,然后相们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镰刀、铲子、手,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任用,到了牛羊的胃里,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给他们温饱与生命的草。 我曾思索过父母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就是对土地和庄稼遥情感,父亲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用来喂美生灵或烧水,他中风后恢复得不是十分理想,他步履蹒跚,木手指不能灵活转动,他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手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的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秋天来了,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墓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庭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 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往往有人给添土的坟茔,那上面草就少些,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量后没有抗拒过草,不在土地上繁衍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手不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 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 (选自《藏在草间》,贵州人民出版社,有改动) 11、作者说,农人与草的关系一直很复杂,请结合文本概括草与农人的关系。(4分) ‎ ‎ ‎ ‎1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 ‎ ‎ ‎ ‎13、文章主要写草,也写到父亲,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 ‎ ‎ ‎14、“藏在草间”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 ‎ ‎ ‎ 第II卷 表达应用题(5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5.下列四组成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 ‎ A.显赫一时 胜卷在握 水乳交溶 英容笑貌 ‎ B.腾挪迭宕 稗官野史 知人论世 义气相投 ‎ C.富丽堂皇 流连忘返 翻来覆去 仓皇四顾 ‎ D.咸与维新 迫不急待 心旷神怡 饱经苍桑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伦敦奥运会上,林丹在0:1落后的情况下,深孚众望,奋力拼搏,连扳两局,最终以2:l战胜李宗伟,夺得冠军。‎ B.今天,你吃光盘子里的食物了吗?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已经风起云涌,晒出自己的“光盘”的倡议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C.这篇小说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南方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特别是把一批走出校门、献身革命的年轻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D.面对贩毒手法被公安人员屡屡识破,贩毒团伙的头目气急败坏地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总有一天我要想办法把这些毒品成功地运出去。”‎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 A.当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是现代文明之源,杜兰博士则认为欧洲大多数的发明是来自埃及和东方。‎ B.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应视为“社会公敌”。‎ C.中国电影之所以在国内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在海外仍是非主流,是因为中国电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过于“自闭”。‎ D.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落。‎ 1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 。 ,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只会沾沾自喜,他们的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 ,只知附在表面,他们的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因此, 。‎ ‎①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②我们要学会聆听 ‎③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 ‎④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⑤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A.②④⑤①③ B.②⑤①④③‎ C.③④①⑤② D.③①⑤④②‎ ‎19. 刘洋总结自己近三次语文考试得分情况后列了一个表格,他带着表格去向安老师请教。下面是他们对话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对话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对话情境和表格内容,话言通顺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每处不超过30字。(5分)‎ 考查知识点(该题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评 现代文阅读(9分)‎ ‎9分 ‎0分 ‎9分 ‎67%‎ 古诗文阅读(36分)‎ ‎18分 ‎15分 ‎20分 ‎49%‎ 文学、实用类阅读(25分)‎ ‎10分 ‎12分 ‎12分 ‎45%‎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分 ‎16分 ‎14分 ‎80%‎ 作文(60分)‎ ‎48分 ‎51分 ‎49分 ‎82%‎ 刘洋:    ① ‎ 安老师:是刘洋啊,快进来。拿来我看看。‎ 安老师:刘洋,你这个表做得很清楚,从表上来看,    ② ‎ 刘洋: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还有提高的空间,可是我并没有在这些上面多花时间啊。‎ 安老师:学习可不仅仅是花时间多少的问题,要多揣摩其中的规律。    ③  ‎ 刘洋:我觉得有时候在这方面挺有把握的,真没想到那一次这个题却全都做错了。‎ ‎……       ‎ 五.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鉴真和尚刚剃度皈依时,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也不愿意做的行脚僧。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叫醒鉴真问为什么。鉴真说:“穿破一堆芒鞋,就能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吗?我还是为庙里节省些芒鞋吧!”住持一听,明白了,说:“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黄土坡,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路面泥泞不堪。艰难走过之后,住持问:“你能找到你刚才留下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住持捻须一笑:“你能否找到你昨天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脚印?”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  请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要求:⑴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⑵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 参考答案 ‎1.D 2.D 3.A 4.B 5.C 6.B ‎7.(1)地形险要(有利)的地方,攻与守差异百倍,难道有古人得到这些作战能成功,今天有这些却反而要放弃它吗?‎ ‎(2)即使是两府的大将,要罢免的就罢免,要贬谪的就贬谪,唯独在二位大臣身上却是(竟然)调动官职、隐匿回避。‎ ‎4.B 5.C 6.B ‎8.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9.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 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10(1)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 数罟不入洿池 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2)有暗香盈袖 人比黄花瘦 则素湍绿潭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11.(1)草与农人关系和谐:①农人用草喂养牛羊,修缮房屋;②“民”与“草”一样平凡、卑微;③草使村庄有了诗意(或草修饰村庄和庄嫁);④草是农人的兄弟,都来自泥土,归于泥土。‎ ‎ (2)草与农人有时较劲:①农人有时使草受伤害(农人用镰刀、铲子批评草的霸道);②草有时对农人也不以为然(草有时也笑话农人)。‎ 12. 运用拟人手法,化用“草色遥看近却元”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草的柔顺、可爱,富有美感。 13. ①写出了父亲对草(土地、庄稼)的依恋之情;②父母与草互为映衬,相互突显;③赞美平凡朴素的草和具有草一样美好品性的农人,凸显文章的主旨。‎ 13. ‎14.要点:①乡村是藏在草里的,草给生命以恩赐;②草是平凡、朴素的象征;③美好的品德(世间万物)蕴藏在普通、平凡中。‎ ‎15. C 16.A 17.C 18. D ‎19. 示例:①安老师您好,这是我这三次考试的得分情况,麻烦您帮我分析一下。②语言 文字运用和作文得分情况都很好。③看起来你对现代文阅读部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每一处能符合对话情境和表格内容并符合字数要求给1分;三处全对,使用标点无误加1分,用语得体加1分,共5分)‎ ‎20.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