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4课-人教部编版(共19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4课-人教部编版(共19张PPT)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二年级上册 第 14 课 内容一 岳阳楼记(下) 内容二 楚辞 · 九歌 · 国殇 内容一 岳阳楼记(下) 一、温故揭题 (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岳阳楼记(上)》。 (二)背诵《诗经·邶风·终风》。 二、尝试初读 (一)初读《岳阳楼记(下)》,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汀、嗟夫(fú)、噫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四)师生拍手齐读。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分步练读 (一) 学习第一 自然段 。 1. 文白对读。 原文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 至于春光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郁郁葱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湖上传来一唱一和的渔歌声,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悦,荣誉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那心情真是高兴极了。 2. 素解文意。 (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点拨: 锦鳞的“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形象地传达出碧波之中、日光之下,鱼儿游来游去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写月夜轻风拂过湖面上的景色,湖面上波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营造出一种动态美。“静影沉璧”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写的是静态美,与上句动静对比,相映成趣。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点拨: 本段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仍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紧密承接前文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结合后文看,又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烘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的议论。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二) 学习第 二自然段 。 1. 文白对读。 原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仁者的思想情操,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忧虑。这样进朝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了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 素解文意。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点拨: 作者在前面列举悲、喜两种情境后,兼用抒情与议论的口气道出超乎这二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外物而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动摇。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即所谓“进亦忧,退亦忧”。 (2)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点拨: 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假托圣贤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的主旨。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范仲淹曾经大力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一句空话。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为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悲喜,目前虽遭贬谪,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文章最后一段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链接: 《范仲淹治家》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楚辞 · 九歌 · 国殇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岳阳楼记(下)》。 二、解诗题 《九歌·国殇》是屈原为悼念战死的楚国将士而作的一首祭歌。清代戴震《屈原赋注》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三、正诗音 (一)初读《九歌·国殇》,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车(jū)错、毂、旌、躐、骖、殪、霾、絷 (三)标注入声字: 操吴戈兮被犀 甲 ,车 错毂 兮短兵 接 。旌蔽 日 兮 敌若 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 玉 枹兮 击 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 杀 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 兮往 不 反,平原 忽 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 挟 秦弓,首身离兮心 不 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 不 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 魄 兮为鬼雄。 (四)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五)师生拍手齐读。 (六)学生说读后感受。 四、明诗意 (一)文白对读 原句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译文 手操吴戈,身披犀甲; 车轮交错,短兵交接。 战旗遮蔽了天日,敌人如云涌来; 飞箭如雨,士兵争先。 侵犯我阵地,践踏我行列; 左骖倒毙,右骖受伤。 埋轮系马,誓死不退; 挥动玉槌,击鼓震天响。 原句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文 鏖战到日暮,天昏地暗,神灵震怒。 战士全部阵亡,捐躯在沙场。 壮士一去不复返, 原野茫茫,归家的路途遥远。 他们佩戴长剑,挟着秦弓, 身首分离却至死不悔。 真是既英勇又威武, 始终刚强坚毅,不可侵犯。 身躯虽死,精神却长存; 你的魂魄呵,将化为鬼中英雄。 (二)字词释义。 国殇:这是国家为战死者举行的祭祀。 吴戈:吴国出产的戈,泛指锋利的兵器。下文“秦弓”,则泛指良弓。犀甲:犀牛皮制的铠甲。 错毂:车轮交错。 旌:旗。 凌:侵犯。躐:践踏。 左骖:左边的骖马。古代四马驾一辆车,左右两旁的马叫作骖。 絷:绊住。埋车轮,系绊住马不用,表示断绝后路,至死不退。 时:日,太阳。坠:落下。 严:残酷。杀尽:士兵伤亡殆尽。 惩:戒惧,悔恨。 子:祭神的巫师对战死者的尊称。 五、品诗味 (一)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二)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链接: ①《史记》记载的本文背景 ②楚国灭亡 (三)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品味: 以上几句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和楚军将士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画面。 (四)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品味: 这首祭奠亡魂的诗歌不像古代其它的祭诗、祭文那样低沉凄凉,主要原因是屈原本人拥有崇高的爱国情怀,他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从不轻言放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此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 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刚强不屈的句子,对为国捐躯的将士充满了敬佩之情,而不是哀戚地悲悼和同情。 链接: 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李清照《夏日绝句》 六、背诗句 (一)复沓式读诗。提示:注意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兮”,在吟诵中需要拉长。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七、 想诗境 1. 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 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八、悟诗情 这首诗歌是屈原在国家危难时所写,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诗描写战士们在战斗中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国献身的精神。诗中所描写的惨烈的战斗场面,慷慨悲壮的英雄豪情,不仅饱含着对阵亡将士的哀思,而且传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诗歌与屈原的其它作品不同,它不以想象奇特、辞采华丽见长,而表现出紧张的战斗节奏,真诚地赞颂战士们的勇武刚强,传达出凛然亢直的阳刚之美。 九、本课总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