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1第一、二单元
阶段综合测评(一) (第一、二单元)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 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B [西周分封商代的贵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 在其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 2.(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A [根据材料中“孝”“悌”“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 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 A项正确;禅让制是政权交接方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 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三者均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B、C、D 三项。] 3.“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 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 一现象说明( )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B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材料“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 力也”说明了宗法观念的家谱在联系家族亲情的纽带的重要作用,故排除 A、C、 D三项,选 B项。] 4.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 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 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 A.中央集权 B.家国一体 C.天下为公 D.官僚政治 B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 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 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 “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 B项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天下为公的本质是传贤而不传子,与血缘关系相悖,故 C项错误;官僚 政治出现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故 D项错误。] 5.《集解》引苏林曰:“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秦始皇三十六年,在 华阴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大怒,“使御史观 望”。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 ) A.负责监察工作 B.行使行政大权 C.掌握司法刑狱 D.组织史书编撰 A [材料中“使御史观望”是解题的关键。“观望”就是观察和监察的意思。 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属于三公之列,监察百官是其重要职责之一。] 6.“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 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 代。”文中“秦制”指(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D [西周的这套制度指的是分封制,在秦朝时期被郡县制取代,故选 D项; 西周的王位世袭制被秦朝继承,排除 A项;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排除 B项;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瓦解了,排除 C项。] 7.在秦代,“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 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由此可见,当时( ) 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 D.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C [题目提供的材料首先叙述秦朝时县长的职责,然后说明他们要向所属郡 负责,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目要求。] 8.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治,不能平天下” A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 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是针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谈的;A项符 合题意另一方面是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至高无上而言的。A项符合题意。] 9.汉武帝诏曰:“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 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 [由“与子弟邑”“使有列位”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 恩令”,即允许诸侯再分封列侯,从而削弱王国实力,故选 D项。A项是表现, C项是借口,B项中的“缓和”与事实不符,均排除。] 10.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其 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 ) ①极力提高皇权 ②竭力削弱相权 ③首先集中军权 ④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D [注意题干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 地方的关系,而①②是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排除含有①②的选项。] 11.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 互制衡。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A.汉代分封同姓王 B.唐朝三省并立 C.元代推行行省制 D.清朝设军机处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措施未能体现出权力 的“有衡”特征。] 12.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B [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 B 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 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 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 排除 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 D项。] 13.元代的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 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 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该做法( ) A.扩大了元代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加剧了民族隔阂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目的是为了防 范割据势力的产生,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 C项;行省的这种做法不能扩大元代 的疆域,排除 A项;行省的这种做法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 B项;行省的这 种做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排除 D项。] 14.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 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由此, 汉代主要的选官方式是( ) A.世袭 B.察举 C.科考 D.自荐 B [由“汉以后出于郡县吏”可知,汉代主要是由地方荐举,故 B项符合题 意。] 15.“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 香。”一首《及第谣》抒发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的情怀。与此相关的是 (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D [材料“金榜”“及第”描述的是科举制度,故 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实 行于先秦,被军功爵制取代,故 A项错误;察举制实行于西汉武帝之后,被九品 中正制取代,故 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时期,被科举制取代,故 C项 错误。] 16.明万历末,内阁首辅方从哲曾说:“我朝阁臣虽无丞相之名,实有辅佐 之责。自朝廷大礼大政以及人才进退、民生休戚,举天下国家之务,事无巨细, 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反映了( ) A.皇权渐趋衰微 B.内阁地位有所提高 C.朝廷事务繁杂 D.内阁决定国家事务 B [根据材料“我朝阁臣虽无丞相之名,实有辅佐之责”“……举天下国家 之务,事无巨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可知,内阁的地位比较高,故选 B项;废 丞相、设内阁,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强化,排除 A项;朝廷事务繁杂不是材料的主 旨,排除 C项;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 D项。] 17.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 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 “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B [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 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 A 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军 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 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 C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 制度,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 D项错误。] 1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超出了制度完善的需要,走向极端,故 A项 错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其不通过极端手段已经无法维系其统治,说明封建 制度已经丧失活力,也即走向衰落,故 B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 经济基础不适应上层建筑,导致矛盾尖锐,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维系统治,而不 是相适应,故 C项错误;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 D项错误。] 19.(2019·全国卷Ⅰ)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 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 明(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由材料“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 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可知,陪审法庭的制度设计和 拥有的权力合乎雅典人的民主观念。故选 B项。] 20.总的说来,经过改革,旧日的氏族贵族奴隶主不再成为一支政治力量, 贵族特权也烟消云散,这就是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津津乐道的“任职优先不属于 某一特殊阶级”。这意味着( ) A.奴隶主贵族被赶出政治舞台 B.雅典国家性质发生变化 C.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 D.公民享有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D [雅典民主改革并没有完全将奴隶主贵族赶出政治舞台,故 A项错误;雅 典国家性质还是奴隶社会,故 B项错误;伯利克里时代,十将军委员会不向全体 公民开放,故 C项错误;材料强调“旧日的氏族贵族奴隶主不再成为一支政治力 量”“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说明公民享有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故 D 项正确。] 21.如图是雅典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的情形。有资格参与这种场合发言的是 ( ) A.外邦人和全部居民 B.广大奴隶 C.成年男性公民 D.妇女 C [城邦公民的条件是: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 兵役。妇女、奴隶以及外邦移民则被完全排除于民主之外。] 22.《论民主》一书中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 主。”其依据是( ) A.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B.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 A [希腊民主是建立在城邦体制上的,小国寡民,独立自主是城邦的特征,A 项符合题意。B 项与史实不符,C 项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与题意不符,D 项分区 管理民众应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 23.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贵族的政治权利不断被削弱,主要表现在 ( ) ①梭伦废除债奴制 ②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 ③伯利克里时代的“津贴 发放制” ④伯利克里时代的“轮值主席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梭伦废除债奴制主要是针对债务奴隶的,与贵族政治权利的削弱没有关 系,故①错误;“财产等级制”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的参政,故②正确;“津贴 发放制”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故③正确;“轮值主席制”削弱贵族的政治权利, 故④正确,选择 D项符合题意。] 24.公元前 452年—前 450年,在古罗马平民官的强烈要求和平民的努力下, 由贵族编制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形成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此举,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 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维系帝国统治的需要 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外来移民的需要 C [只看材料中“古罗马平民官的强烈要求和平民的努力”很容易理解为该 法律是维护平民利益的,但是题干还强调“从根本上说”,这就需要透过现象看 本质。因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故 C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体现“从根 本上说”;B项错误,当时罗马帝国还没有建立;D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 25.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 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列哪项表述符合材料表达的含义 ( )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D [材料“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指的就是罗 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 先驱,故选 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 26题 12分,第 27题 16分,第 28题 22 分,共 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 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 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汉代)皇帝只 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 十三个机关。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宫……(唐代与宋 代)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 不能为下面各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官也可以经常通过谏诤、反复上“封事”、一层层政务程序等制 度化的合理手段,抑制皇帝的独断专行……国家行政权力体系对于皇帝专权的这 种抑制,当然必定要引起皇权的反抑制。但是从根本上说,皇权的反抑制不能靠 皇帝个人的无法无天、滥施淫威等制度化手段来实现,因为这不仅效力有限,而 且不具备制度上的合法性。 ——王毅《中国主权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汉唐诸代不能说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的合理性。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皇帝通过什么方式实行“反抑制”。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第(1)问,汉代提取“可见汉代一切事权,照法 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宫”的信息回答。唐代提取“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的信息概括解答。第(2)问,可结合教材唐代三省六部制和 宋代二府三司制回答。 [答案] (1)汉代事权在丞相;唐代皇帝直接发布的命令需要加盖“中书门下 之印”才合法。 (2)唐代实行三省制,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参加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 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7.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阅读以下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 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 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 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 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 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 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 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皇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的行政 制度是什么。该制度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主要区别?(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内阁逐渐“势重”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阁 臣是否真的“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10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中“秦”和题目中“地方”可以解答制度。区别 从中央集权、官员任免等角度回答。第(2)问,主要原因提取“然各衙门章奏皆送 阁下票旨……其势不得不重”的信息概括;内阁阁臣的地位联系“内侍机构”解 答。 [答案] (1)制度:郡县制。 区别: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并向中央政府负责。 (2)原因:有了“票旨”权(票拟权)。 判断:不是。 分析: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并没有宰相的地位和权力。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28.古希腊、罗马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 律更是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 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 员从 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 则。” 材料二 “……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 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材料三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 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光复彩色百科大典·罗马法》 材料四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 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否则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1)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16分) (2)恩格斯曾评价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6分) [答案] (1)特点:材料一:人民主权;材料二:轮番而治。积极性:雅典民 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形式,多数人的决策往往更全面、正确;公职人 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民主权利保证了公民的自由、 造就了大量的思想家、艺术家;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后世提 供了值得参照的民主政体形式和运行机制。 局限性:雅典民主仅对公民群体而言,只限于本邦成年男性公民,这造成了 社会的不公。直接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 (2)罗马法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也有这样的规定,这说明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