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2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含解析)

专题 22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 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 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 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 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 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 作用相结合。 热点题型一 环境描写的特点 例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 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 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 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 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 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 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 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 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 里, 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 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 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 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 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 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 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 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 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 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 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 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 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 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 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 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 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 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 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提分秘籍】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的能力。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 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要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 【常见设问方式】 (1)概括某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方法技巧】 概括环境特点“4 步走” 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 即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例 1】题干要求是“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属于 社会环境。 第二步,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 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例 1】已经明确了答案区 域在第②段,抓住里面的关键词句“远离现代文明”“古奥”“唐宋格局”“明清街 院”“五千年的大家族”等再现画面。 第三步,多角度,综合考虑细分析 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 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 画面的整体特色。通过上面的那些关键词句就可以看出这里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 厚的历史底蕴。 第四步,用术语,恰当概括理答案 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环境 的特点。 热点题型二 环境描写的手法 例 2、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 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 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 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 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 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 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 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 “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 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 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 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 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 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 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 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 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 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 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 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 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 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 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 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 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 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 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 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2)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 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提分秘籍】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技巧、描写角度等。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中某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赏析某某段。 (3)某某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方法技巧】 环境描写手法“4 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明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 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 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 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 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外内结合等;④抓住特征,进行 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 第四步:运用模板,规范作答 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热点题型三 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 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 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 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 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 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 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 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 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 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儿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 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 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 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 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 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 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 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 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 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 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 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 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 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分秘籍】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 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高考 命题者的青睐。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 【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 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 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 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 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常见设问方式】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方法技巧】 环境描写作用题“三步走” 一、自然环境描写 通过以上研究,要解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 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 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 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 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 对比。 (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 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 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 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 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 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 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 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 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 “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 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 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 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 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 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 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 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 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 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 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 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 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 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 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 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 “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 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 “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 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 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 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 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 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答案】 4.B 5.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 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 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 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 含意的能力。先找出画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没有,圈出句中 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找出这句话的语境,前文 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 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什么”应是指谋生 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再结合下文在做裁 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6.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应先确定句子的位置,看有无修辞,圈出关键词,结合前后语 境解答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七、【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 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 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 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 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 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 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 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 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 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 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 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 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 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 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 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 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 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 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 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 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 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 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 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 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 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 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 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 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 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 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 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陌生的光....(2 分) (2)陌生的气息.....(2 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 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答案】 10.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 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 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 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 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12.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 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 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 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 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 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 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 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 11. 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这句话主要是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母 亲的这些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这句话中,“出神”这个词出现两次,结合句 子内容分析该词出现两次有什么强调意味。这句话最后的景物描写“黑糊糊的夜空”,显然 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要指出它有什么象征。 12. 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 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文章写六岁的“他” 为家里带来了一条巴掌大的鱼,然后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享受这在物 质匮乏的年代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鱼汤”的同时,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是处于生 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还有在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的过程中,“他” 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 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 里。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出人意料。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锅 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其实 鱼并没有入汤。提示“美味”的含义不只是表层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 含义的思考。同时还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深化文章主旨。 八、【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 “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 “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 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 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 小车旁。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 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 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 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 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 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 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 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 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 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 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 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 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 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 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 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 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 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 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 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 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 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 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 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 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 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 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 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 分) 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 分) 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 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 分) 【答案】 13.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 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 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14.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15.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 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 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16.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 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 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解析】 13.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注意人物、状态分析。如 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即可。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 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 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等。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题干要求“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抓住关键词“映衬” 分析。如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善良与平等;快乐幸福;孤单寂寞。结合文本 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6.本题是探究题。探究小说结尾段的表达效果。主要结合小说的要素分析,从情节发 展、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如呼应开头;给作品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 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等。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 究 F。 一、【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 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 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 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 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 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 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 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 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 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 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 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 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 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 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 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 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 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 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 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 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 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 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 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 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 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 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 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 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 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 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 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 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 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 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 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 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 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 分) 【答案】 13.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 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14.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 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15.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 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16.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 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 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 节“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 的和平也就很快了”,找到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4.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 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 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 明的表现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这是作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 的线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这是探究题。首先找到结尾 “微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该 短语出自文章最后,故应结合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可以联系“但他喂 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看样子,为 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这些句子分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 探究 F。 二、【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 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 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 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 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 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 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 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 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 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 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 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 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 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 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 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 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 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 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 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 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 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 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 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 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 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 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 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 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 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 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 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 19.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 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 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 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2.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 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 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 了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0.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点 词语“栏杆……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 找出手法,“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 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 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 她有很高学识,熟知儿童心理,知道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爱,能够学以 致用;“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可以看出她为人质朴、细心;她善良,有爱心, 她真心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 母爱。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2.第一次“冲动”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驭“忽然有了一 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开始关心吴秋明;第二次“冲动”是在马骁驭听老师们 讲述儿童村孩子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已经从内心里 开始关心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冲动”是在马骁驭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 的时候,“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驭被吴秋明感动,对 吴秋明产生了爱意和敬意。考生解答时可先从原文中找出题干中所说的“三次心理冲动”,然 后逐一分析每次冲动的原因,再思考其作用。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三.【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 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 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 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 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 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 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 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 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 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 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 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 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 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 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 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 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 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 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 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 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 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 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 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 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 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 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 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 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 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 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 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 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 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 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 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 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 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 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 分) 答: 【答案】 (1)D B(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 以上,不给分。) (2)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 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 的亲密关系;(1 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 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 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 分) (3)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 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 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 分)(第一点必答, 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4)六安爷层面(4 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 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2 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 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 分) 小说主旨层面(4 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 分) 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 思。(2 分)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 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 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 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 显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 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 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 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四.【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 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 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 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 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 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 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 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 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 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 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 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 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 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 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 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 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 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 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 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 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 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 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 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 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 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 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 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 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 (1)答案:D 项 3 分,C 项 2 分,B 项 1 分,AE 不给分。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 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 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 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 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 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1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 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 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 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 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 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 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4)题干问的是“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 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对于本 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 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 探究 F。 五.【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 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 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 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 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 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 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 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 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 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 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 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 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 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 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 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 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 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 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 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 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 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 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 “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 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 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 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 (1)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 不给分。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 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 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 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 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 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 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 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 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给 8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 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题目问到“我”的作用,可根 据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欣赏能力。分析欣赏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主要应根 据小说对该人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 语言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而且,这道题 还暗中考查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这是一道颇有综合考查性质 的试题,出得很好。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六、【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 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 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 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 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 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 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 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 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 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 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 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 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 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 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 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 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 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 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 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 分) 【答案】 11.①忙碌②辛苦 12.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 感。 13.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 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 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15.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 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12.本题考查“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 构上作答,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对 火车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 D。 13.本题考查安排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用意,实际上就是这样安排的 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 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 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样写看火 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 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 D。 14.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 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 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如本题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 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叙事上有过 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15.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母亲的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 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母亲”这一中心问题,即她个人具有的内 在、外在的特点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如本题“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 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一 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 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 却深深地叹息了”“母亲一直也没有亲自去看过”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 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 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 —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 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 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 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 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 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 漫的歌声。(原文第五段) (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题)指出该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 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 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 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 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 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 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 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 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 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 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 X 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 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 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 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 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 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 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 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 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 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 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 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 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 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 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 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 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 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 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 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 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 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 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 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 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 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 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 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 方走。 (环境描写作用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 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 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 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 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 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 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 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 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 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 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 着自个的路子走的。唯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 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 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 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 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 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 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 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 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 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 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 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 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 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 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 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 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 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 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 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 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 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 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 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洗碑:刻碑。 (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题)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 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生机盎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