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一弱项提优卷2论述类选择题的勾画与比对含解析
弱项提优卷2 论述类选择题的勾画与比对 『提优利器』 论述类文本选材面广,题材领域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阅读时信息陌生感强,不容易读懂,答案正确率也就不高;即使做对了,耗时也比较长。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思维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在阅读中综合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时要采用“勾画法”,解题时要运用“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仔细地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熟能生巧,同学们,来练一练吧! 『小试牛刀』 一、(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呈现勾画、比对过程)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1A)(3B):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1A),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3B)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3A)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1B)。如春晚舞台上(1B),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1B)。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1C)。比如(1C),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1C)。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1C),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3C、3D)。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3C),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 - 13 - (1D),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1D)。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3D)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C项,“应当避免西式改编”分析错误,由第三段相关内容可知,原文否定的是机械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做法,并不是否定“西式改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末尾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B项,范围扩大,“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缺少根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 13 - 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未提到“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这样“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 二、(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 13 -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的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三段“‘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和第四段“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可知,D项,“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不正确。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论述中心是“新子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结合第四段“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知,文章重在谈“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联系,而不是差异。也没有涉及对比论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第二段段末说“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可见选项中的“互相隔膜”错误。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第四段说“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D项,无中生有。从原文第四段“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及第三段“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还有文章结尾“‘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知,D项错误。 - 13 - 三、(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 承先启后之成就》) - 13 -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是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 13 -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延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的“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3 - A.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表述绝对化,由原文首句可知,除了“地域差异”外,还有地理环境、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都会影响文学活动,从而影响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C项,“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错,原文第二段只是提到两种不同的风格,并没有指出谁的风格更鲜明;D项,据原文末尾句“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可知“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错。 11.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C.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错,文章并无正面和负面之意,只是客观阐述某种观点。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共同制约着这个地域主流语种的特性,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 C.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 13 -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曲解文意,原文末段为“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问题在于,世界上不只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产生的问题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某些电商平台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性的诱导和窄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 13 - (摘编自高士明《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 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我们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的主要想象内容。 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强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难点所在,是建立……修正机制”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中的“难点”是指“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阐释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窄化,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以某些电商平台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文章就新科技对人的影响,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提到“窄化”共四处,第四段一处“更是对我们自身性的诱导和窄化”与A项关联度较高。第一段和第二段共三处,分别是:①“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想象”;②“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③“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这三处都非“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的窄化,因此,A项,“文章阐释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窄化”错误明显。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想象。 B.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C.艺术创造的源泉在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答案 A 解析 - 13 -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二段后半部分说“问题在于,世界上……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这里有“或许”二字进行限制,且有“机会”也不等于一定能“解决”。C项,“源泉”二字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最后两句说“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D项,缺少“未来”二字作为限制,原文最后一段最后两句说“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提优点拨』(教师独具内容) 1.理清干扰,明了考查特征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问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注意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选项设置采用的主要干扰方法:①逻辑错误,无中生有或强加因果、因果倒置;②范围不准,主观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③更换对象(偷换概念),原文说的甲(如“变化的影响”),选项变成了与之相关的乙(“变化”);④状态不对,推断中或然成必然,未然成已然,以及表述过于绝对化。 2.勾画阅读,指向文本要素 勾画文本中体现文本要素的语句,实现快速阅读。千万不要先看题后读文本。看似阅读有了指向性,却犯了断章取义的阅读大忌。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主要内容。关键语句指论述文的标题、段落的起始语句、中心语句、收束语句和文章的过渡语句。 3.比对分析,进行合理推断 对文本有了大体把握后,就是比对解题了。审出选项的敏感点,锁定原文出处,依据“一一映射”的原则,在外延和内涵上进行比对分析,若一致就正确。①比对词语,重点比对名词、代词、范围词、程度和时间副词;②比对关系,看选项关系是否符合原文的逻辑关系;③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和所述结果是否在文中有依据,推断想象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常练细想,强化文本意识 多训练培养熟悉度,形成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克服解答论述类文本的毛躁、畏惧心理,实现方法指导向实用技能的转变。2019年命题选材紧扣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全国卷Ⅰ选取的是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全国卷Ⅱ选取的是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全国卷Ⅲ选取的是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分别谈的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杜甫能集大成在于他有集大成之容量、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旨在引领渗透树立“文化自信”的导向。 『回顾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想一想刚才做题中运用的阅读和解题技巧并写下来,感知提优利器的美好。 ①理解分析选择题: 。 ②论证分析选择题: - 13 - 。 ③内容推断选择题: 。 - 13 -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