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3 新人教版必修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潍坊期末)“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无产阶级的根本目的是夺取国家政权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的使命 C.实现无产阶级统治的途径是暴力革命 D.人民公社是该主张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使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前半部分内容叙述的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半部分内容叙述的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即无产阶级的使命。据此可知A项不准确,C项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故选B项。 2.(2014·潍坊一模)“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目标是( )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C.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D.建立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政权特点。依据题干材料“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4·福建四地六校联考)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中央委员会号召巴黎人民:“只有从你们自己中间选出来的,与你们同甘共苦的人,才能最好地为你们服务……总之,要挑选真心实意的人……巴黎的劳动群众都积极参加了各区的公社选举。”这一现象能够体现( ) 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B.分权制衡思想 C.直接民主思想 D.民主监督思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的全面认识。依据材料“只有从你们自己中间选出来的,与你们同甘共苦的人,才能最好地为你们服务……总之,要挑选真心实意的人……巴黎的劳动群众都积极参加了各区的公社选举”不难看出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思想,其他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选C项。 4.(2014·郑州一模)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 A.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影响以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说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政权形式高度灵活,消除了旧政府形式的压迫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消除阶级压迫的共产主义方案,故D项最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中未体现。 5.(2014·郑州一模)“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了“较明确的行动纲领”,即实现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所以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特征不符。 6.(2014·临沂一模)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能继续执掌政权的主要原因是( ) A.不能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 B.列宁提出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方针 C.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 D.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所有革命行动中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背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是临时政府并没有满足人们的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最终被推翻。故选A项。 7.(2014·西安五校一模)“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情况下发生的。”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材料表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创了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B.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 C.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沙皇专制统治的严重束缚 D.材料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怀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材料强调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不是“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据此可知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A项正确;据材料“在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情况下发生的”可知B、C正确。排除A、B、C三项,故D项符合题意。 8.(2014·泸州二诊)“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开创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B.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C.实现了俄国国家的富强 D.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中“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是解题的关键,其旨在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材料信息并未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排除D项;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属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故选A项。 9.(2014·南京、盐城一模)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表中反映的是新政协的构成情况,包括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邀代表等,数据显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选A项,B、C、D三项不能从图中体现出来,排除。 10.(2014·泉州质检)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依据题干材料判断时间,抓住关键信息“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可以推断出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故选C项。A项发生于1945年,B项发生于1949年,D项发生于1954年,而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排除A、B、D三项。 11.(2014·郑州一模)《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说明新中国政府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别国所签订的条约,新中国政府愿意在新的基础上与外国重新订约,这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故选C项。 12.(2014·南京、盐城一模)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 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D.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这次会议使得“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可知这次会议主要涉及的是越南与法国的关系,所以B项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故B项符合题意。 13.(2014·临沂一模)1961年美国在安理会制造“一中一台”的图谋失败后,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属于‘重要问题事项’”的提案,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当时有人分析,这一提案反而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依据是(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日益衰落 B.美国被迫放弃分裂中国图谋 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高 D.发展中国家大量加入联合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设置了种种的条件,但是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进入联合国,中国在联合国的支持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故选D项。 14.(2014·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下面这一照片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对该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 ) A.纽约华人集会庆祝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失败 B.越南人民举行集会庆祝中国援越抗美斗争的胜利 C.日本政府抗议美国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 D.台湾当局抗议美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交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70年代和图片上的“卡特无耻”(卡特于1977至1981年担任美国总统)和“大量的青天白日旗”可知,是台湾当局抗议美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故选D项。 15.(2014·临沂一模)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美国都是十分警惕的防范着共产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威胁,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不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故选C项。 16.(2014·江苏百校联考)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依据材料“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信息可知,即外交工作要超越意识形态的限制,故B项符合题意。 17.(2014·郑州一模)“两极格局” 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下列不属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原因的是( ) A.历史文化的差异 B.国家利益的冲突 C.意识形态的对抗 D.力量对比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力量对比有直接关系,但与历史文化的差异无关,所以选A项,B、C、D三项均是美苏对峙的主要原因,但与题意不符。 18.(2104·徐州质检)下面漫画完成于1986年。漫画中站台上的数字是各方的购买力(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指数。其中,鹰寓指美国,相扑者寓指日本,一群小人寓指欧共体。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美国发展新经济巩固了国力 B.日本已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 C.欧洲联合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D.美欧日三方支配了世界经济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格局以及学生解读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漫画中可以获得的信息: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三人撑角”,体现当前世界经济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故选C项。 19.(2014·潍坊一模)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指出,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是国际局势紧张和冲突的根源,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国际经济领域“新秩序”的口号。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 ) A.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B.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D.主持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A、D两项涉及政治领域,没有体现国际经济领域,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反对霸权主义,排除C项。故选B项。 20.(2014·潍坊一模)“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不同的政治理念”(即意识形态不同)和“不同的发展目标”(即社会制度不同)可知A项符合题意。 21.(2014·吉林实验中学一模)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苏联解体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一个阶段“界线分明”显然是指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世界变平”应指两极格局结束,故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A、B两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的,当时还是处于两极格局对峙时期;D项是说的经济方面,和材料国际关系联系不大。故应选C项。 22.(2014·西安五校一模)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材料中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 A.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一超多强格局形成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各国势均力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结合材料“群雄竞起”指的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下主要国际力量的布局特点,而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故应选C项。 23.(2014·南京、盐城一模)2013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的秘书,因此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材料中的“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说明日本政府这时采取的外交策略是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结合当今日本面临的形势可知其目的是提高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故选B项。 24.(2014·潍坊期末)“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经济的衰退 B.经济区域集团化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材料中所说的“过去50年”应该是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的50年;两个联盟指的是北约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美苏两极格局下,政治上的北约与华约的对抗是主要的,但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局势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以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所以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符合材料中的“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故选D项。 25.(2014·徐州质检)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后,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先后成为观察员国家。2013年1月,土耳其提出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想法。4月,土耳其成为北约国家中第一个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上海合作组织是( ) A.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B.亚欧国家的自由贸易区 C.亚欧国家多方合作的政治集团 D.区域反恐政治联盟组织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当今国际关系格局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开放原则;上海合作组织是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2014·邯郸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麦迪逊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起草了大部分宪法条文。他主张加强中央的权力,在联邦政府中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建立具有民意基础的两院制国会体系。 ——《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 材料二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俄(联)出现了什么政治体制?(8分) [答案] (1)邦联变联邦,树立中央政府的权威;联邦政府实现分权与制衡,防止专制。(4分) (2)特点:实行议会制;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6分) 政治体制:议行合一。(2分) 27.(12分)(2014·新余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是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一选官制度?(1分)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2分) 材料二 “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在制度构建上,“罗马的政府是十分完善的,因为自从它产生以来,它的制度就足以使或是人民的精神,或是元老院的力量,或是某些高级官吏的威望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罗马共和国还设立了监察制度,监察官每年都要检查一个共和国当时实际情况,这样就把人民分配到不同的特里布(部落,古罗马的行政单位)里面去,以便使保民官和野心家不能操纵选举,使甚至人民自己也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2)材料二中孟德斯鸠认为罗马法之所以促使罗马兴盛的原因是什么?(1分)由此推断,孟德斯鸠认为罗马衰败的原因是什么?上述思想有何实践和发展?(2分) 材料三 1832-1884年英国历次议会改革后选民人数变化表(单位:万人) ——(据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原因。(3分) 材料四 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人民日报·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启示之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的内容。(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现代化模式的看法。(1分) [答案] (1)察举制。(1分)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读书人入仕取代了贵族世代为官。(2分) (2)兴盛原因:罗马共和国各个机构的权力可以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1分)衰败原因:罗马帝国建立,专制独裁形成。(1分)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分权制衡体制。(1分) (3)变化:选民人数不断扩大,身份限制逐步放宽。(1分)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府改革;人民群众斗争;自由平等观念进一步传播。(2分,任意两点得2分) (4)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2分)认识: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政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近代西方的选举制度的变革和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第(1)问,从材料一文字“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可知符合汉代察举制 的选官特征,即由地方官推荐后经中央选拔才可为官;可以从察举选官的影响回答郡县取代分封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第(2)问,从材料二文字内容可以归纳出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共和国各个机构的权力可以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其反面即是罗马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不难想到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对上述思想的实践和发展。第(3)问,从材料三图表信息中可以看出英国的选举中选民人数不断扩大,身份限制逐步放宽;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出原因所在,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府改革;人民群众斗争;自由平等观念进一步传播。第(4)问,材料四中“特殊的民主方式”即是指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对比中西民主政治模式可以得出启示: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政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28.(14分)(2014·吉林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2分)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 (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答孤立、封锁中国等亦可给分)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2分,答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1分)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3)原因:应对苏联的威胁。(1分) 影响: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4)角度:材料二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两国关系。(2分) 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 年)”,可知这一时期,美国在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针对这种情况,新中国为维护革命成果、维护民族独立而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第(2)问,从材料中的时间“1971年7月6日”可知,中美两国关系正由对抗转向改善,其原因可从中美苏三个方面关系、力量的变化、政策的变化等方面归纳总结。第(3)问,结合材料“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原因;分析影响要从国际地位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归纳。第(4)问,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二,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两国关系。出现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29.(12分)(2014·山东师大附中一模)二战后,世界格局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以及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观点是什么。(4分) 材料二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当今世界“群雄竞起”的表现。(8分) [答案] (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冷战后中国要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4分) (2)美国能主导世界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第三次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4分) “群雄竞起”的表现: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第(1)问,从材料“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可以分析出作者的观点。第(2)问,美国能够主导世界的因素可以从美国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变革和由此确立的领导地位进行分析。当今世界“群雄竞起”实际上说的是多极化的趋势,可以结合当今国际力量的中心进行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