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在柏林》教案 (1)

‎《在柏林》教学设计(简案)‎ 执教时间:20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2. 通过比较,感受小说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 3. 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了解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 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三要素 ‎1.认真阅读课文,圈划批注小说三要素 ‎2.故事发生在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3.故事有哪些人物?‎ ‎4.概括故事情节 二、 听读课文,圈划批注,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主旨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圈划批注:人物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从中你有怎样的思考?‎ ‎3.由此,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三、 朗读课文,了解小说的表现手法 1. 将原小说与改后的内容进行比较,体会小说层层设疑、设置悬念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品析题目,知道“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回顾课堂,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比较文中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①当我告诉你们她就是我的妻子时…… ‎ ‎②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 ‎③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 ‎(二)、提高题:‎ ‎1.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课外阅读《丰碑》,在有疑惑处设疑并解疑,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说一说以“丰碑”为题的好处。‎ 我们都爱读小说,通常读小说你会关注什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在柏林》,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小说了,我们知道,读这一类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核心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要解决这个 问题,我们通常可以从人物入手。‎ 请同学打开书本71页,认真阅读课文,落实小说三要素,在文本中进行圈划批注。‎ 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初读情况。‎ 故事发生在哪(如回答柏林,进一步追问,能在具体点吗:一列驶出柏林的火车车厢内)‎ 这是故事发生的小环境,能够从文本中推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吗(战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核心问题。‎ 小说的人物有哪些?(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老头)主要人物是前三者。‎ 故事情节概括 上课一开始老师说了,读小说,我们要思考核心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人物入手。接下来,我请两位同学来的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人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从中你有怎样的思考?边听朗读,边拿笔在文本中圈划。我再给大家2分钟的思考时间。‎ 我们先来看老兵,这是怎样的老兵,你关注到他的哪些表现?‎ 老兵:‎ ‎“头发灰白”,这一处肖像描写表明老兵年纪已大,‎ 战时后备役,意思是公民随时准备根据国家需要应征入伍的兵役。年纪已大却还要服兵役,可见战争的残酷,如果联系前面这列车厢上没有一个健壮的男子,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这些男子都去哪里,再结合老兵的那番话,这些年轻人都上前线了,而且很多不幸阵亡,战争还在进行,人手不够了,因此即使年迈也不得不上前线。‎ ‎“挺了挺身板”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明老兵的这段话是再一次揭开痛苦的伤疤,这需要勇气,这需要力量来支撑,所以老兵说话前要挺一挺身板。‎ ‎“总得”这个词语意思是一定要、必须要,表明无可奈何 小结:战争的残酷在于有时候,分别即是永别,生命在战火中不堪一击、如此脆弱,无数生命在战争中消亡。‎ 老妇人 老妇人的表现或者说举动文中用了“奇特”表示,奇特在于反复数着“一、二、三”,而且身体虚弱且多病的她声音却盖过了车轮声。从老兵的话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神志不清的疯子,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数一、二、三,除了进一步表明老妇人的神志不清,老妇人的疯,除此之外,我们来还原一下老妇人在神志不清之前她陆续接到噩耗时的心理变化:悲痛——悲痛欲绝——精神崩溃。发现了吗,一、二、三,老妇人的悲痛、恐惧在成倍增加,她的希望在不断减少,最后悲痛恐惧彻底击垮了老妇人,她疯了,在她奔溃之前,在她的头脑里存留的记忆是一、二、三三个儿子的到来,一、二、三,三个儿子的死去。‎ 小结:战争的残酷在于给活着的人带来精神的苦难与摧残。这种精神的创伤所带来的无穷尽的痛苦甚至超过肉体的消亡。‎ 小姑娘 ‎“指手画脚”意思是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让人感觉这两个小姑娘非常没礼貌,没教养 ‎“不假思索”意思是不花时间思索、考虑,可见他们是无知、不谙世事的 嗤笑,态度轻蔑,不尊重人 她们没有同情心、她们无知无礼、她们的笑无疑是把刀子插在了老兵的心中。从作者形容小姑娘的用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对于这两个小姑娘,作者是持否定态度。‎ 小结:作者并非要批判这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因为她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战争,她们不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她们的内心自然不健康。‎ 车厢其他乘客 听了老兵的一番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老兵的一番话不仅激起大家对老兵一家遭遇的深切同情,更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老兵一家的遭遇是整个车厢每个人过去、正在、将要遭遇的。‎ 小结: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就像这列不知去向的列车,不知出路。他们悲痛、他们迷惘。他们无奈,因此整节车厢里笼罩着如此压抑的可怕的寂静。‎ 把这些人的表现,表现背后的原因联系起来思考,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预设:战争是残酷的,带给人无尽的伤害,‎ ‎ 战争给人肉体带来伤害,给人们的心灵也带来了伤害 ‎ 战争的残酷就在于不仅毁灭了死去的人,更毁灭了还活着的人 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老师换一种方式讲这个故事,大家比较一下,和原文作者讲故事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哪一种更吸引你?‎ 原文作者在一开头为我们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因为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读者读了开头还想继续往下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设置悬念,作者有意隐藏这些信息就好像有意蒙住读者的眼睛,同时也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最后,我们试着再将思维往更深处推,故事发生在一节车厢里,一节驶出柏林的车厢,为什么小说的题目却是在柏林?‎ 车厢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遭受残酷战争的不只是老兵一家,而是整个柏林,整个德国,乃至整个被卷入一战的所有国家,千万个家庭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通过一节小小的车厢来反映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本文创作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 回顾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