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中央民大附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高二 科目 历史 时量 90分钟 总分 10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结合所学,“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C.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D.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可知这里的“子学时代”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有很大关系,C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是秦朝统一,A和B错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西汉时期,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从材料“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获取信息,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可知答案。 2.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下列思想主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强调人的品格;“闻善而慕,知过而惧”用以自勉或赞扬那些从善如流,知过而改的;①②④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C符合题意;“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为君主专制服务,不符合题意,排除③,排除ABD。 3.下列主张与“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D.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服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属于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术”“势”,D中“以其威势也”说明权威重要性,符合法家思想,故D正确;A和B均属于道家思想;C中儒家思想。 4.《左传》载,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孔子对此赞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下列言论与他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 “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B.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C.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D. “不语怪、力、乱、神” 【答案】D 【解析】 孔子对楚昭王有病后拒绝祭祀河神的行为大加赞赏,这和他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不语怪、力、乱、神”体现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故D项正确;“获罪于天,不可祷也”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故A项错误;“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反映了孔子重视祭祀祖先的思想,故B项错误;“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强调继承先王的品德,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和孔子的赞扬“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 5.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然秦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收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 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刑罚严苛,暴政而亡的教训。结合所学可知,吸收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奉行儒学是在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并未奉行儒学;B选项错误,因鉴戒秦不行分封孤立而亡,西汉初期在推行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诸侯王,这不是西汉吸收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的做法;C选项错误,设立中朝官的目的是强化皇权,与这一教训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 A. 韩非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题中的题干可知该位学者把包括“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从选项中:A韩非子尽管维护君主专制,但他的思想没有“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成分;B孟子不符合题干要求;D朱熹利用理学体系维护君主专制,但也没有神化专制的理论,C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利用“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神化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考点定位】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7.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 法家思想的衰微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汉代政府崇尚文治,重视儒学的道德教化功用,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形成“士人政府”,故C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黄老之学,排除B;宋代程朱理学的盛行,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8.“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 A. 道家学派 B. 陆九渊心学 C. 朱熹理学 D. 佛理禅宗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可知该学者主张“理在心中,不假外求”,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心学的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不具备这样的特点,A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朱熹理学主张通过“格物”向外寻“理”;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佛理禅宗不具备这样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 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 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 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个体意识的因素 D. 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答案】C 【解析】 根据“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包含有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具有进步作用,C正确;王守仁的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错误;王守仁的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只是认识理的途径不同,B错误;D夸大了理学的作用,排除。 10.国际学术界认为,朱是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孔、孟以后综合了新儒家思想,在新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的最重要人物。下列选项跟朱熹密切相关的( ) A. 融合了佛教、道教、法家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B. 提出“格物致知”,进而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C. 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天理,提出“天人合一”学说 D.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没有法家思想;B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的;C选项错误,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提倡经世致用 C. 抨击君主专制 D. 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不得安宁的原因,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近代资本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黄宗羲没有主张改革政治制度,D错误。 12.《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 礼法并用 B. 兴办教育 C. 克己复礼 D. 道德教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说明重视教化可以获得民心,有利于社会统治,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礼法并用,A错误;材料主张的是重视教化思想,不是兴办教育,B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不符合题意,C错误。 13.梁启超认为:“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关于战国时期“思想自由”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诸侯争霸为思想自由创造条件 B. 铁犁牛耕是思想自由的动力 C. 礼崩乐坏直接导致思想自由 D. 士的崛起是其中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本题是考查百家争鸣的原因。经济发展为思想自由提供物质基础而非动力,故排除B。礼崩乐坏的局面是导致儒家思想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士的崛起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D。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是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支持变法,故A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的正确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政治上表现为以分封制为代表的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经济上表现为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正常变革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 14.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见,汉武帝以后的西汉用以治国的指导思想是 A. 黄老思想 B. 儒道并用 C. 重儒轻法 D. 外儒内法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国家应有自己的治国制度,霸道跟王道并用实行,不能纯粹只用道德来教化。其中的霸道是法家思想,王道是儒家思想。所以此题应选择D项。道家的黄老思想是汉初的指导思想,排除A;B与C两项均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可以排除。 【点睛】:“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 15.董仲舒提出,“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这表明董仲舒主张 A. 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 B. 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性 C.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延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干”和“本”是指中央、君主;“枝”和“末”是指地方和群臣。材料反映董仲舒主张政治上的“大一统”,这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实行的是思想大一统,并不是文化大一统,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不是黄老思想的延续,故D项错误。 【点睛】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16.据《朱子物语》记载:“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亡到枝叶处。”这反映了( ) A. 朱熹继承了孟子人性论思想 B. 理学思想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C. 宋代学者固守儒家传统主张 D. 孔子的伦理思想得到了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仁”、“恻隐”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孟子人性论中的“人性本善”的思想,而朱熹提倡“恻隐”体现了对孟子人性论思想的继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二程(程颢、程颐)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C 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朱熹对孟子人性论思想的继承,不能据此得出宋代学者固守儒家传统主张;D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恻隐之心”是孟子伦理思想中关于进行道德修养的首要出发点,孔子的伦理思想并未涉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黄宗羲说:“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敌国之财皆吾财也。”这反映了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是 A. 主张发展国际贸易 B. 主张以战争促生产 C. 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D. 主张工商皆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说明了发展商业重要性,材料说明是工商皆本的思想,故D项正确。国际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战争促进生产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发展商业重要性,不是社会变革思想,故C项错误。 18.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 天行有常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行有常,强调社会运行规律,故A项排除;君权神授,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地位,故B项排除;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故C项符合题意。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D项排除。 19.有学者说:“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它( ) A. 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进步思想 B. 始终未受到其他思想的严重冲击 C. 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宣扬无为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等主张,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使儒家学说适应了统治者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绝对,儒家思想不是中国古代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选项表述绝对,儒家思想也受到了冲击;D选项是道家思想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 施行仁政 B. 重视秩序 C. 强调教化 D. 为政以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孔子维护礼制,重视尊卑秩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施行仁政”是孟子的主张;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对教化的强调;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对等级秩序的维护,并未体现德政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B. 庄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清除旧贵族,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歧视商人和学者。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社会变革,反对贵族特权,提倡重农抑商,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选项错误,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选项错误,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的生命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社会现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各自学派的主张不一样,但是都面对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A项主要是道家,BC两项儒家比较关注,而法家不太关注人的生命,故排除ABC三项。 23.梁簌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B. 汉代的儒学体系完善,后世不再变化 C. 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D. 汉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继承了周礼文化,开创了儒家学说。西汉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观点改造发展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儒学,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宋明理学是在融合佛道思想的合理成分之后形成的新儒学。这其中,一成不变的是儒家传统道德,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汉代之后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C选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封闭和守旧的,而是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中;D选项错误,“一成不变之观”指的是儒家传统道德,不是汉代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四项主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是(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③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④己所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强调人的品格;“己所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这些主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此B选项正确。“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绝对服从,是对人性的控制,在今天不具有现实意义,③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 完善法律机制 D. 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以思想上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服务,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了君主专制,D正确。压制知识分子、区别对待古文化、完善法律机制,都与材料无关,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帝王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秦和西汉统治思想的比较 26.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隋唐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可以得出是“三教合流”。“三教合流”指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合流”的说法据说由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道家学者陶宏景较先提出。山西省著名的悬空寺有“三教殿”主殿,内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结合所学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三教合流 【详解】 27.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28.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出④;故选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①与题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 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29.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A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B选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家思想,故C选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D选项任确。 30.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关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了;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文化交流·东学西渐·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传 31.明清之际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进步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李贽 C. 王夫子 D. 顾炎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朴素辨证法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独居个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并未体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选项错误,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他的思想并未体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2.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C. 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 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以后对李贽存在不同的评价,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故D正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由于评价者的立场等的不同,也会存在不同的评价,无法体现可信性,A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并非没有统一的标准,排除B;由于时代、阶级立场、观点等的不同,对同一个人的评价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评价,综合多人评价不一定能还原历史人物,排除C。 33.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了古希腊的神具备人的情感也具备人的缺陷,这明显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雅典人文主义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B正确。材料内容看不出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意识淡薄,C错误。材料看不出神话的影响削弱了民主的进程,D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中可知古希腊的诸神形象实际上是具有种种人性,以人为基础形象而创造的,属于“人化的神”。神话的产生和发展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寄托心灵和实现人文价值的港湾和渠道。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核心是指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34.“他认为善、真、义、美均是相对人的需要和兴趣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真理或公平的永恒标准。既然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既定的时间和空间就只能有特定有效的真理。”持此观点的哲学家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 根据“善、真、义、美均是相对人的需要和兴趣而言的”“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可知该学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美德的作用,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源泉”,结合所学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分析解答。 35.创建逻辑论证系统的古希腊哲学家也提出( ) A. 理想国的创设 B. 重视道德规范 C.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 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建了逻辑论证系统“三段论”,他研究的范围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并且他认为,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创设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主张;B选项错误,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特别重视道德规范;C选项错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6.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每一种德行都处于两种恶之间,这两种恶的一种是不及,另一种则是过分。与此精神最相近的是 A. 真理至上 B. 中庸之道 C. 为政以德 D. 礼法并施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亚里斯多德的中庸思想,所以与此精神最相近的是中庸之道,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真理至上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7. 下列说法中,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我是一个凡人,我只要尘世的幸福” C. “人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出自古希腊智者学派,C出自宗教改革时期,D出自启蒙运动时期,B出自文艺复兴时期,因此选B。 考点:文艺复兴 点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8.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 A. 以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B. 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C. 以抨击教会的腐败为主题 D. 以浪漫主义为创作风格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一切以人为核心,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基本以宗教题材为主,但是弘扬人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鲜明的色彩与夸张的形式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C选项错误,抨击教会的腐败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D选项错误,浪漫主义美术兴起于19世纪初,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9.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40.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的是:真理需要验证,一步一步地推理出来。材料强调理性,考查的知识点是启蒙运动,C正确。“信仰即可得救”属于宗教改革,故A排除;“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智者学派,故B排除;“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体现了不可知论,故D排除。 41.要想了解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需要查阅的书籍是( ) A. 《路易十四时代》 B. 《波斯人札记》 C. 《论法的精神》 D. 《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即要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三种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路易十四时代》是伏尔泰的著作;B选项错误,《波斯人札记》是孟德斯鸠编著的哲理小说,并未涉及他的分权学说;D选项错误,《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著作。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2.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 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 否定了法国等级制度 D. 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答案】D 【解析】 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出“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和“人民主权说”。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吹响了号角。故选C。A中的“彻底”绝对化了,排除;启蒙运动猛烈批判天主教会,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3.历史上许多学者对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下列主张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是自由的动物 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②① 【答案】A 【解析】 ①选项,根据所学,“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公元前5 世纪,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主张;②选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③选项,根据提倡人的“自由”,可以判断出为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④选项,根据赞美人为“了不起的杰作”,可以判断出为14-17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张; 故正确时间排序为①②④③。故A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内容,关键在于掌握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代表人物和主张,以此排序即可。 44.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言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者的共同点有 ①反对盲从 ②倡导自学 ③体现了人文主义 ④强调自我完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强调理性作用和亚里士多德都反对盲从,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文主义,都是强调自我完善,①③④正确;倡导自学不是二人共同点,排除②,选择D符合题意。 45.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 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 宣扬理性主义 C. 代表新兴工商业者利益 D. 强调个人自由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重视教育;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故二者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A项正确。B项中的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宣扬的核心思想,不是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排除。C项符合苏格拉底,孔子则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排除。强调个人自由也不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之处,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根据设问要求“许多相通的地方”,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紧扣设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6.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称赞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时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普列汉诺夫此语主要是肯定了( ) A. 拉斐尔无愧于艺坛三杰的称号 B. 拉斐尔的画突出了圣母的慈爱 C. 拉斐尔的画主要以宗教为题材 D. 拉斐尔的画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突出人性的现实主义风格,突出了人文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拉斐尔绘画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 47.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这一现象说明( ) A. 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 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 C. 艺术创作的题材由以宗教为主转向以世俗为主 D. 设计作品署名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从中世纪的匿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坚持署名,这体现了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彰显,他们要在创作的作品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彰显个性和艺术风格,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艺术创作人数的变化,这与是否署名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艺术创作主流题材的变化,这与是否署名无关;D选项错误,署名只是一个表明身份的行为,不是艺术创作的原则。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8.下图宣传画是为纪念马丁•路德发表的“95条论纲”100周年而绘制,画面上的路德正就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领受上帝赐予的福泽。阅读《圣经》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下列主张与此情境相符的是 A. 因信称义 B. 社会契约 C. 因行称义 D. 天赋人权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马丁•路德”“阅读《圣经》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与材料中的情景相符,故A项正确;BD项是启蒙思想,排除;C项是罗马教会的主张,排除。 49.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50.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51.启蒙运动时期,某思想家提出“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保障公民自由”理论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崇。关于这位思想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B. 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 他指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D. 他认为人民有权推翻违反民意的统治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保障公民自由”可知是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其主张君主立宪制,故 B项正确。A项是指伏尔泰,C项是指康德, D项是指卢梭。故ACD三项排除。 5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材料中的“革命原则”包括 ①人民主权说 ②追求现世幸福 ③社会契约论 ④分权制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革命原则”“社会改革”说明是启蒙运动,该运动主张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和分权制衡,故①③④正确,选择C项;②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主张。 53.17世纪的哲学家们认为真相是可知的,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发现。如果人类能发现真相,发现自然的规律,那么这些知识就能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以上观念产生的影响是 A. 影响了新航路的开辟 B. 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 C. 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D.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的产生,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17世纪的哲学家们强调的是“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发现”可知“理性”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符合题意的是D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开展于14至17世纪,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排除C项。 54. 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A. 批判神权统治 B. 提倡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中的枷锁应该是封建专制制度;“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意思是君主如果不好好统治,人民有权把他推翻,这是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D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倡导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促使近代人文精神发展到高峰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材料中无法体现批判神权统治、提倡人性解放、倡导思想自由等主张,排除ABC,所以选D。 55.启蒙运动中一位思想家曾谈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这段话所体现的思想是 A. 天赋人权 B. 权力“制约与平衡” C. 主权在民 D. 社会契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 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可以判断这主要体现的是天赋人权,故A正确;BCD三项中的思想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天赋人权 【详解】 56.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解读说:“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运用,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 A. 天赋人权 B. 权力“制约与平衡” C. 主权在民 D. 社会契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运用”,这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国家权力必须遵循公意,不得任性、侵害公民权利。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社会全体缔结契约、让渡部分权利的产物。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天赋人权指的是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C选项错误,主权在民的核心思想是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是社会契约得以实现的基础,不是与材料信息最相似的启蒙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7.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B两项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与题目中的信息“理性”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的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58.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理念论 C. 逻辑三段论 D. 美德即知识 【答案】B 【解析】 59.苏格拉底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他不再依靠传统宗教解释世界 B. 他认为对每个人在道德上不应强求一律 C. 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身上 D. 他建立阿卡德米学园向世人讲授哲学 【答案】C 【解析】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故C正确;材料是从哲学角度认识世界,故A错误;他提出知识是美德,故B错误;D是柏拉图。 点睛:“认识你自己”使人心向善、知书达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从而使人文精神从低级走向高级。 60.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司其职,治国者依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借勇敢把国家守护好,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体现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神学政治论》 D. 《政府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指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本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政治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法学著作,并未体现这一思想主张;C选项错误,《神学政治论》是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斯宾诺莎主要著作之一,并未体现这一思想主张;D选项错误,约翰·洛克的《政府论》最早详尽阐发了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被视作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并未体现这一思想主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61.教育反映出时代的社会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间题。 材料一:西汉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西汉的建立,结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思想禁锢的时代,“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文礼……于是‘喟然叹兴于学’,文化教育开始从沉闷肃杀的氛围中走出来……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长沙文史网《西汉儒家教育与官学模式的确立》 材料三:黄宗羲提出了国家的人才必须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要肩负起为国育才的重任。他设想的学校体系有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地方的郡县学、乡村的小学,还有私立的学院。受教育的对象既有王公贵族的子女,还有黎民百姓的子女。黄宗羲认为学校还应是政府监督机构,他意图赋予学校议政的功用,使学校成为监察机关。他的理想中的学校是国人的代表机构,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以天子为代表的政府进行对话的检察机构。这种对话不是一种对立,而是通过议政来起到限制君权的作用,从而实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摘自高维英《论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且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对于“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宗羲设想的学校有何特点。 【答案】(1)特点:教科书:以五经为主的儒家经典;教官:五经博士;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 影响:提高儒学地位,使其逐渐独尊;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流派: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 (3)特点:既是教育机构,又具有政治功能;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受教育对象广泛;代表人民监督政府,具有议政功用。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教科书、教官、官办最高学府和地方教育系统等方面指出西汉时期教育的特点。 影响:依据材料一中“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提高儒学地位,使其逐渐独尊、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流派: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所以他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差别:依据材料二中“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等信息结合朱熹和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方式相关所学即可得出两者的差别。 (3)特点:依据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国家的人才必须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要肩负起为国育才的重任。……黄宗羲认为学校还应是政府监督机构,他意图赋予学校议政的功用,使学校成为监察机关。”、“他设想的学校体系有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地方的郡县学、乡村的小学,还有私立的学院。受教育的对象既有王公贵族的子女,还有黎民百姓的子女。”等信息从兼顾教育与政治的双重功能、教育体系和受教育对象、代表人民监督政府,具有议政功用等方面概括指出黄宗羲设想的学校的特点。 6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是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是人人可以享受的。“自从人们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量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观点: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3)探索: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解析】 【详解】(1)差异:依据材料一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文艺复兴强调人性,但未摆脱神学观,而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强调科学。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同时自然科学得到发展,这些因素使得18世纪的启蒙思想强调理性和科学。 (2)依据材料二中“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量的好处的时候,自由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等信息结合所学即可概括得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及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观点。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卢梭为保障人类自由平等等权利,在政治理论上提出反对封建王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