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柳宗元在《分封论》中说:“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这一观点说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A. 是形势所迫的统治策略 B.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沿袭了前代的制度模式 D. 带有较强的神权色彩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表明,分封制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是形势所迫的统治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信息侧重点不是阐述分封制与前代制度模式之间的沿袭关系,排除C项;分封制不具有神权色彩,排除D项。‎ ‎2.春秋时期,由于君位之争、家族冲突、族长争立及其他缘由,总计“出奔”(指离开自己国家,投奔他国)人数不少于280人。该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 A. 人才交流发展迅速 B. 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C. 忠君观念得到强化 D.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争夺君位,家族冲突、族长争立等导致的大量“出奔”现象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矛盾复杂尖锐,传统秩序遭受到破坏,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明“出奔”的是“人才”,也不是各地间的“交流”,A选项错误。社会内部的各种冲突矛盾和大量的“出奔”,不能说明“忠君”思想的得到强化,C选项错误。家族冲突、族长争立等不能说明“诸侯”兼并战争的频繁,D选项错误。‎ ‎3.下表是关于我国古代郡县制确立的相关史实。据此可知,郡县制 春秋之初 楚国将吞并的小国建立为县,由县公统治。“公”的称号,仍与封建诸侯的国君一样 春秋中叶后 晋国六卿强盛,每一家族都占有广大的领地,设立若干个“县”治理 战国时期 魏国则在战略要地设有边郡,郡可以统辖若干县 秦统一后 全国均设郡县 A. 最早发端于春秋初期的楚国 B.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不断强化 C. 是君主集权下大一统的产物 D. 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控日益松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春秋初期出现个别的县,到县的数量增加,地位日渐重要,再到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推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郡县制不断得到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春秋初期在楚国设立的县与管理办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度,A选项不是对材料整体的正确解读。秦朝统一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郡县制,C选项不符合题意。郡县从个别领地到战略要地,再到全国统一推行,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加强,D选项错误。‎ ‎4.东汉末期,州形成一级行政机构,刺史权力扩张并进而掌握军事大权,是三国分裂出现的重要原因;唐后期至五代长达两个世纪的中央权威不振,与藩镇节度使的军事割据有因果关系。这表明 A. 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一定会造成分裂 B. 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是防止分裂的关键 C. 军权的扩张是地方势力膨胀的重要因素 D. 地方行政层级越细密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末年刺史和唐末五代节度通过军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可知军权的扩张是地方势力膨胀的重要因素,C选项符合题意。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失衡一定造成分裂的说法绝对,A选项错误。对地方监督不如经济上的限制更能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B选项错误。地方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 ‎5.下表为唐代士、庶登科人数详细统计表(单位:人)。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 A. 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 B. 科举制受到现实制约 C. 社会阶层流动更为频繁 D. 并未真正实行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科举录取人士总体来讲,士族子弟比寒族子弟的数量高很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科举制受到制约,发挥的作用有限,B选项符合题意。寒门子弟通过科举登科进入统治阶层人数虽少,但已经成为了实现,A选项不符合题意。从整个统计看,士族子弟登科数量远远高于寒族子弟,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并不特别频繁,C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已经有百余名寒族子弟通过科举登科进入统治阶层,说明科举制已经实行,D选项错误。‎ ‎6.宋代州县官员的权力交割转移,需要有朝廷下达的正式文书任命,官员之间并不能随意移交牌印、批复印纸批书,以达到离任或继任目的。这一做法 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B. 削弱了地方管理的自主性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强调地方官员权力交割转移需有朝廷正式文书等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只有交接程序的规范,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A选不符合题意。官员交接的规范与地方平时管理的自主性没有关系,B选项错误。规范地方官员权力的交割转移不能强化君主的权利,D选项错误。‎ ‎7.明代,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敕、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这表明内阁 A. 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B. 避免了决策失误 C. 发挥了辅政功能 D. 完善了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内阁发挥了辅政的功能,故答案为C项;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内阁制度不可能真正做到避免决策失误,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 ‎8.军机处自创设伊始就只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层,有官无吏,“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军机大臣人数很少,雍正刚建立军机处时,只有3~5人,后来多的时侯也仅11人。这反映出军机处 A. 机构设置较为简单 B. 只是一个临时机构 C.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 内部形成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的设置上只有两层,“无有官吏”,“无公署”,人员很少,这反映了军机处机构简单,A选项正确。军机处是清代正式中央机构不是临时机构,B选项错误。材料中军机处的机构、人员设置等与处理政务的权限并不对应,C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供军机处机构人员设置与内部的权利分配的相关信息,D选项错误。‎ ‎9.梭伦曾通过立法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 B. 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 C. 注重规范公民的行为 D. 强调所有人地位平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梭伦通过立法强制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选择自己的派别、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古代雅典注重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公民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不是对公民个人权利的重视,B选项不符合题意。强制公民参与政治活动与注重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不符,C选项错误。古代雅典是公民社会,梭伦改革强调的并非“所有人的地位平等”,D选项不符合史实。‎ ‎10.古代雅典法律曾明确禁止跨城邦婚姻。跨城邦婚姻所生子女,均被视为私生,不能享有公民权;要使跨城邦婚姻合法化,必须先由有关城邦制定出特别条例。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私生子女不享有任何权利 B. 特殊公民权由法律界定 C. 跨城邦婚姻都是不合法的 D. 法律对各城邦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雅典严格限制甚至禁止跨城邦婚姻,法律规定必须先由有关城邦制定出特别条例,跨城邦婚姻才可能合法化,可知古代雅典重视法治,特殊公民权须由法律界定,B选项符合题意。私生子女不享有“任何权利”与材料中的跨城邦婚姻特事特办不符合,A选项错误。相关城邦制定特别条例,可以使跨城邦婚姻合法化,C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古雅典对跨城邦婚姻合法与否的相关规定,并不是法律对“各城邦”的影响,D选项不符合题意。‎ ‎11.下表源自《十二铜表法》。这些规定旨在 A. 突出居民的财物所有权 B. 强化法律的强制效力 C. 维系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 D. 维护贵族的实际利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2铜表法对公私事务都有相关的严格规定,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规定旨在维系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里既有公法又有私法,不仅仅是在突出居民的财产有权,A选项不符合题意。12铜表法保留对叛逆者的诉讼和解决民事纠纷方法的相关规定,不能说明其强化法律的强制效力,也不仅仅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BD两选项不符合题意。‎ ‎12.在古罗马,当事人要想使契约有效,订约时必须使用一定的方式,用法律规定的语言,做规定的动作,否则即使双方完全合意,其协议也不受法律保护。这反映出在古罗马 A. 契约具有较强的形式色彩 B. 法律并不具有强制力 C. 法律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 D. 契约不受法律的保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人在建立契约的时候,必须有固定的“方式”、“语言”、“动作”等,否则不能有效,无法受到法律保护,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了古罗马法治中的程序性强,有很强的形式主义色彩,A选项符合题意。古代罗马法律具有很强的强制力,B选项不符合史实。古罗马人通过建立契约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能说明法律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C选项不符合题意。,强调契约程序的规范性,不能说明契约不受法律保护,D项错误。‎ ‎13.久居英国的恩格斯曾写道:“在英国,资产阶级从来没有掌握过全权,甚至1832年的胜利,也还是让土地贵族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恩格斯意在指出英国 A.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不完善 B. 经济落后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 资产阶级尚未取得革命胜利 D. 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的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恩格斯的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前后,掌握英国实权的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土地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这样说的目的在于,指出英国的议会代议制仍然存在大量的特权,尚不完善,A选项符合题意。1832年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选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在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已经取得革命的胜利,C选项不符合史实。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的土地贵族,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矛盾没有激化,D选项错误。‎ ‎14.据统计,从1789年宪法生效到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100项国会法案或法案之一部分违宪,参议院拒绝批准27名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国会曾弹劾9名联邦法官,其中4名被定罪。另外,至今有3名美国总统遭到国会的弹効。这说明美国 A.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部分破坏 B. 权力制衡机制发挥实效 C. 最高法院与国会的矛盾尖锐 D. 国会实际权力大于总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以来,最高法院多次裁定国会法案违宪,参议院屡次拒绝批准总统的任命和国会多次弹劾总统与高官的现象,说明了美国权力制衡机制发挥了实效,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出联邦政府和中央集体权体制破坏的说法,A选项错误。最高法院、国会等是在履行宪法赋予的职权,并不能说明法院和国会的矛盾尖锐或者国会权力大于总统,CD两项错误。‎ ‎15.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无论是保守派、自由派,还是社会主义思想家,大都关注历史研究,并且从“社会”的视角来思考政治…促成了观念与经验的互动。这一现象有助于法国 A. 践行三权分立理论 B. 从根本上废除君主制 C. 政治近代化的转型 D. 发动资产阶级大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逐渐形成的各种政治派别间“观念与经验”的互动交流现象,有利于法国各阶级阶层的最后妥协,最后确定共和政体,完成社会政治经济的近代化转型,C选项符合题意。多种政治观念、政治派别间的相互交流,与法国在18世纪末已经开始践行的“三权分立”无关,从根本上废除君主制只是政治近代化的部分表现,其妥协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发展和政治近代化进程,AB两选项错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后期,D选项不符合题意。‎ ‎16.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主权掌握在25个邦的代表手中,因为由他们派出的58名全权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重要的机构,而作为国家统一运动领导者的普鲁士只能拥有17席。1871年宪法的这一设置有利于 A. 延续专制主义传统 B. 确保民主政体运行 C. 维护普鲁士的权威 D. 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主权掌握在25个邦的代表手中”,在58名全权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中,“普鲁士只能拥有17席”,不到其中的1/3,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设置有利于确保联邦议会的民主协商和民主政体的运行,B选项符合题意。联邦议会的组成和运作与“延续专制传统”不符,A选项错误。普鲁士只能拥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联邦议会席位,与“维护普鲁士的权威”不符,C选项不符合题意。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时候,德国已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D选项不符合题意。‎ ‎17.下表反映的是近代我国部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变化(单位:%)。导致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割占中国香港岛 B. 五处通商口岸被开放 C. 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D. 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1843年后我国进出口关税的税率都有大幅度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主要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所致,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海关关税的变化与英国割占香港岛无关,关税税率下调不是五口通商口岸开放的结果,也与当时清政府担任承担巨额赔款没有关系,ABC三项错误。‎ ‎18.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而对于孔孟文化,则“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缺乏理性 B. 斗争的对象转变为孔孟儒学 C. 旨在树立基督教的正统地位 D. 反帝反封建斗争具有彻底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将“孔孟文化”当作“妖”,焚烧代表传统文化的“经史文章”,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缺乏理性态度,A选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的对象是清政府,B选项错误。洪秀全把基督教改造成了拜上帝教,将其当作组织、发动农民革命的手段,C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为主,焚烧经史文章不能体现其有反帝的斗争要求,D项错误。‎ ‎19.参加过辛亥革命,解放后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吴玉章曾回忆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四川)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这段回忆录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 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B. 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 打乱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 拓展了列强的侵略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听闻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等消息,吴玉章在内的中国人痛恨“亡国条约”,“全中国都为之震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人民负担加重与“痛哭不止”、“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等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供甲午中日战争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相关信息,没有涉及到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只有中国人对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强烈愤慨,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0.《临时约法》规定:总统统率全国海陆军,是赋予总统对于军队的统帅权,但直接负责军政、军令事务的陆海军部和参谋总部却属内阁。这一规定旨在 A. 缓解府院矛盾 B. 限制总统专权 C. 维护共和政体 D. 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规定,总统和内阁分享军政权力,其目的是要防范袁世凯专制,维护共和政体, C选项符合题意。当时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没有尖锐的矛盾斗争,A选项错误。限制总统专权只是手段,不是主旨,B选项错误。总统和内阁分享行政权,并不能提高行政效率,D选项错误。‎ ‎21.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1920年5月1日,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这说明五四运动 A. 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B. 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C.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莫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传播,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五四运动推动了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D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反帝反封的斗争目标和内容,A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为中国革命明了正确方向,BC两项分析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不符合题意。‎ ‎22.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1929年4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把原来的“没收ー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毛泽东调整土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纠正党内“左”的错误 C. 巩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D. 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有和地主阶级的土地”,结合所学可知,其调整土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动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D选项正确。1931年之前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A选项错误。调整根据地的土地路线,与纠正与党内“城市中心论”的“左”倾路线无关,B选项错误。1931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才建立,C选项不符合题意。‎ ‎23.下面是抗战相持阶段某战役的作战示意图,该战役 A. 标志着日本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B. 是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 D. 是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组织的重大会战 ‎【答案】B ‎【解析】根据“抗战相持阶段”,“正太路”、“石家庄”和“铁路”、“据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百团大战,它是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B选项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标志着日本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A选项错误。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C选项错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组织的战役,D选项错误。‎ ‎24.“在豫皖苏地区,只有国民党整编五十八师零两个旅及地方保安团队担任守备,蒋介石这样部署兵力,正便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间突破’.”为实现“中间突破”,中国人民解放 A. 千里挺进大别山 B. 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C. 发动辽沈大决战 D. 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涉及的地区“在豫皖苏地区”以及“中间突破”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中间突破,选项A正确;根据解放军的称呼可知这时不是长征时期,排除B;辽沈决战和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区域与题干中“豫皖苏地区”不符,排除C、D。‎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种行政管理方式,也是一种治理制度,其核心是郡县体系。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的方式。各行政区划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一般到县一级。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按照中央统一政令执行政策,无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权力。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有历史文化传承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战国以后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现实政治需要。‎ 材料二 分封在历代郡县体制下仍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主要是一种经济和身份待遇,受封者并无直接治民权。如果无原则的分封割裂了中央集权,一定会出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严重失衡,进而导致国家政治混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并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认识。‎ ‎【答案】(1)特点:以郡县体制为核心;历代沿袭;加强中央的权威(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地方服从中央)。‎ 原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历史文化传承的影响;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现实政治需要。‎ ‎(2)认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效合理地分配中央地方权力;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的方式”,“各行政区划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一般到县一级。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按照中央统一政令执行政策,无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权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郡县体制为核心;历代沿袭;加强中央的权威等。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有历史文化传承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战国以后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现实政治需要”等信息,从政治、经济和历史传承等方面,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认识:综合上述材料,特别是材料一中“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按照中央统一政令执行政策,无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权力”和材料二中“分封在历代郡县体制下仍有一定程度的保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集权统一和地方主动性等方面谈认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希腊地区气候适度,雨水充沛,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没有大的冲积平原,缺乏自然灌溉条件。土地虽多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等。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城邦。而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他们必须通过海外贸易オ能生存下去。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依,这些又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而小国寡民,又使得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推动民主政治建立。‎ 阐述:古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出现,这种城邦为民主政治的的产生和民主原则的贯彻创造了条件。古希腊多山环海的状况,不适合农耕经济发展,促使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这有利于希腊人较早接受自由、平等观念,从而推动民主政体的建立。(“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出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论题”,由材料信息“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城邦。而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他们必须通过海外贸易オ能生存下去。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依,这些又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而小国寡民,又使得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得出: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推动民主政治建立。“阐述”,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等起到的影响角度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立宪和代议制政府,但缺少成文宪法让它在现代国家中显得与众不同。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逐渐发展出一种稳定的宪制,它铭记着君主、上院和下院的联合主权,同时也在捍卫人民的自由,并且让立法机构越来越多地对不断扩大的选民负责。直到20世纪晚期,这套宪法在内广受拥戴,在外深受赞賞。‎ ‎——摘编自【英】哈利T狄金森《现代英国宪法:改进或颠覆》‎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一部独具一格的共和形式的英国式宪法,它体现代议制精神而不是民主制精神。当时的人们一般认为民主容易导致暴民政治。宪法制订者已明确认识到这个新国家是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集合体。但宪法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障财权而不是人权,这是资产阶级宪法的基本特色。‎ ‎——摘编自罗荣渠《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宪政体制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宪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美国宪政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这种不同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无成文宪法;君主立宪制;渐进完善;意义深远。‎ ‎(2)不同之处:共和政体;三权分立;注重财权。‎ 影响:加强了中央的权力,维护了联邦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稳定了美国政局;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英国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立宪和代议制政府,但缺少成文宪法让它在现代国家中显得与众不同”,“英国逐渐发展出一种稳定的宪制”,“让立法机构越来越多地对不断扩大的选民负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英国宪政具有历史久、无成文宪法、君主立宪制、渐进完善、意义深远等特点。‎ ‎(2)不同:对比材料一、根据材料二中“美国宪法是一部独具一格的共和形式的英国式宪法”,“新国家是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集合体”,“宪法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障财权而不是人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美国宪政具有共和政体、机构制衡与注重财权的特点。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美国宪法特色产生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它对中国从传统政治形态走向现代政治形态,最终成长为现代性的政治形态做了初步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但是,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 ‎——摘编自富成慧《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研究》‎ 材料二 著名学者陈晓麓认为:“(毛泽东)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是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草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陈晓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事业”的含义,并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1)主要表现: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强大。‎ ‎(2)含义: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民众共同战斗。‎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等意义,从而说明其“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强大的形势下,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等,使得“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 ‎(2)含义:根据材料二中“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草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事业”的含义即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领导、思想指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等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