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最完整结论是,西周 记述 出处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 A. 以血缘为纽带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 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 C. 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D. 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建立后大量分封姬姓子弟以拱卫王室统治,凸显的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非强调君臣政治隶属关系与贵族政治特权,排除BC两项;分封制并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集中,排除D项。故选A。‎ ‎2.现代画家潘天寿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与这一创作思想相似的思想主张是 A. “兼相爱,交相利”‎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18 -‎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道家关于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观,与福祸的对立统一关系如出一辙,故C项符合题意;“兼相爱,交相利”为墨家思想主张,排除A项;民贵君轻为孟子民本思想,排除B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反映的是法家集权思想,排除D项。故选C ‎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 ‎4.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 18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 汉代儒学的发展 C. 宋明理学的兴起 D. 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和诸子百家思想,进而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其中天人感应有约束君权的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思想的统一。结合材料“对君权的限制、儒学的意识形态化”“思想一致的时代”可知是汉代儒学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与思想一统相矛盾,A选项排除。宋明理学未凸显君主的意义,强调的是“理”,C选项排除。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 ‎5.读下表,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4%‎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 18 -‎ ‎【答案】D ‎【解析】‎ ‎【详解】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政府中为官。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影响因素,排除;儒家思想一直处于社会主流地位,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 ‎6.《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以得出,材料所述为中英之间战争,美法俄没有直接卷入战争之中,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是英法联合入侵;C是中日之间的战争;D涉及到美法俄等国。‎ 点睛:本题考查了列强侵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的理解和掌握。‎ ‎7.“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A. 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B.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 C. 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D. 天津租界由各国共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晚清外交打破了传统华夷观,外交观念趋于近代化,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治外法权的实施,排除A项;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发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天津租界各国共管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 - 18 -‎ ‎8.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A. 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 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 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 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反映了清朝的腐朽和黑暗统治,“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反映了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金田起义的爆发,因此这一首歌谣反映了金田起义爆发的原因,B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B。‎ ‎9.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当时情景:“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这里记述的应是 A. 湖北新军发动革命 B. 国民革命军北伐 C. 工农红军长征 D. 八路军抗日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此时北伐战争已经兴起,材料反映了农民支持北伐战争,故B项正确;湖北新军发动革命指武昌起义,排除A项;工农红军长征为1934年至1936年,排除C项;八路军抗战出现全面抗战开始后,排除D项。故选B。‎ ‎10.1928年中共六大时,工人只占党员总数的10.9%,到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时,工人党员占比又下降到7%,共产国际甚至担心中共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会丧失无产阶级先进性,变成农民党。这一时期工人党员所占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共内战阻碍工业化进程 B. 党开始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C. 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D. 土地革命斗争的迅猛发展 ‎【答案】D ‎【解析】‎ - 18 -‎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中共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受到革命地区的广大农民支持与拥护,故D项正确;题干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项;中共幼稚走向了成熟指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排除B项;此时中共依然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 D。‎ ‎11.新中国成立后发行了多套抗战题材纪念邮票,其设计理念经历了从“小抗战”到“大抗战”的转变。据下表可知“大抗战”的内涵主要指 发行年份 邮票名称 ‎1965年 ‎4—1毛主席在著作,4—2八路军东渡黄河,4—3人民战争胜利,4—4光荣参军 ‎1985年 ‎2—1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2—2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1995年 ‎8—1“七·七”战火,8—2台儿庄大捷,8—3百团大战,8—4敌后游击战,8—5芒友会师,8—6华侨捐献,8—7台湾光复,8—8伟大胜利 ‎2005年 ‎4—1全民抗战,4—2中流砥柱,4—3诺曼底登陆,4—4攻克柏林 A. 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的抗战 B. 全民族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配合的抗战 C. 系统展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的十四年抗战 D. 凸显中国人民全面参战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抗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抗战邮票经历从宣传共产党抗战、国共合作抗战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配合作战,故B项符合题意;中共抗战事迹不符合“大抗战”内涵,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中国14年抗战历程,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以取得抗战胜利,排除D项。故选B。‎ ‎12.在某一战役中,毛泽东发布电文:“在二十一 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这一战役(  )‎ A.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 实现东北三省解放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 18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等信息判断可知这一战役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故选D项;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跃进大别山,排除A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是三大战役的胜利,排除B项;实现东北三省解放的是辽沈战役,排除C项。故选D。‎ ‎13.“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面积仅8400平方千米,人口总计约40万。雅典领土约2550平方千米,人口最多时有20万-30万,希腊更多的是蕞尔小邦。中希腊弗西斯地区面积1650平方千米,却拥挤着22个城邦,每邦不到万人。”这表明,古代希腊 A. 具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条件 B. 公民都具有较高的民主素质 C. 妇女和奴隶被剥夺政治权利 D. 政治腐败埋下社会动乱隐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面积狭小,城邦林立,人口较少,为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行提供了必要条件,故A项正确;题干未强调城邦公民的民主素质,排除B项;题干未说明妇女与奴隶的政治权利状况,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政治腐败,排除D项。故选A。‎ ‎14.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B.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18 -‎ D.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在下降,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导致茶叶在荷兰市场上数量增加,表明商业革命不断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选项错误,价格革命的影响是物价上涨,与材料中茶叶价格下降不符;C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近代某国“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 《德意志帝国宪法》 B. 英国《权利法案》‎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兼容统一……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德国实现统一,1871年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以皇帝为权力中心,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相互妥协的君主立宪政体,A项符合题意;《权利法案》使英国君主权力受到限制,且英国本身就是统一的国家,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体制,排除C项;《1787年宪法》使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排除D项。故选A。‎ ‎16.到19世纪末,技术进步的成就取决于投入系统研究项目中符合科学要求的人力、设备和资金,引领世界的德国化工产业的经验尤其证明了这一点。据此可知,当时的技术革新 A. 立足于动力设备的创新 B. 依赖于政府干预的程度 C. 根植于重化工业的发展 D. 取决于科学研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 18 -‎ ‎【详解】根据材料“技术进步的成就取决于投入系统研究项目中符合科学要求的人力、设备和资金”可知科学研究推动技术革新,科学研究的发展及成果的应用加快了德国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题干并未仅强调设备的创新,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政府干预的作用,排除B项;重化工发展业得益于技术革新的推动,而非技术革新根植于重化工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 ‎17.《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A. 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资本家)政府”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说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为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是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不满,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二月革命,此时列宁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故C项错误。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是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政局,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8.1921年列宁指出,“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共同讨论,专人负责。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走一步都吃到苦头”。据此列宁采取的措施(  )‎ A. 利用私有制发展国家经济 B. 通过集体化建立共产主义 C. 否定市场体制的调控功能 D. 强化行政命令的管理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体现的是列宁肯定人的私有性,主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A选项符合题意;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掀起的,B选项排除;材料肯定的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弱化政府的行政命令,C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19.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应对股市崩溃、欧洲银行业危机、全球商品需求逐步下降等情况,采取措施维持本国贸易顺差,使自身在世界范围内成了众矢之的。美国这种做法 A. 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B. 利于缓和世界经济危机 C.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 D. 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答案】A - 18 -‎ ‎【解析】‎ ‎【详解】由“采取措施维持本国贸易顺差"可知,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故选A项。这种做法会损害他国利益,必然会加剧经济危机,因此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B、C两项错误;这种做法没有直接导致二战的爆发,直接导致二战爆发的是德国闪击波兰,排除D项。故选A。‎ ‎20.1999年《纽约时报》发文称:当前的繁荣时期打破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许多美国人渐渐相信,它就像一台永动机,每个部分都在推动其他部分继续运转,而且无限地运转下去。”这一繁荣状态主要得益于 A. 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美国“新经济”现象 B.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完美结合的混合经济 C.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增长模式 D. 追求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的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知识经济兴起,美国经济继续走向繁荣,故C项正确;此时美国经济发展动力是高新技术产业,排除A项;美国并未采取混合经济模式,排除B项;福利国家制度反映了传统国家干预发展经济的模式,并非美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排除D项。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 ‎21.明清时期中国家训文化走向成熟。清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编写的《治家格言》是古代中国家训名篇,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材料二 ‎ - 18 -‎ ‎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然而这些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上打架斗殴、酗酒赌博、骄奢淫逸之风盛行……朱柏庐训诫子女,希望他们能够修身自律,克制自己的欲望。明朝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宦官、奸臣当道,以东厂、西厂为首的宦官佞臣,扰乱朝纲。明清的一些士绅在他们所写的家训中尤其重视对子女形成高风亮节品格的教导和感化。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这一问题,也为民间家训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张静倩《<治家格言>中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分析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朱柏庐《治家格言》创作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家训的认识。‎ ‎【答案】(1)理念:勤劳;节俭;孝道;重教;家庭和睦有序;履行国家义务;忠君爱国;安守天命;特点:强调儒家的纲常伦理,强调经世致用(关注日常生活)。‎ ‎(2)背景:经济发展但出现诸多社会问题;政治腐败;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士绅阶层重视子女教育。‎ ‎(3)认识:规范个人行;构建社会和谐。封建忠君思想;安守天命思想。‎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得出勤劳;根据材料“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得出节俭;根据材料“ 祭祀不可不诚”得出孝道;“根据材料经书不可不读”得出重教;根据材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得出家庭和睦有序;根据材料“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得出履行国家义务,忠君爱国;根据材料“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得出安守天命;二问结合上述材料可知体现了儒家纲常伦理及经世致用思想。‎ ‎(2)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这些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宦官、奸臣当……士绅在他们所写的家训中尤其重视对子女形成高风亮节品格的教导和感化……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这一问题”进行概括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从个人行为规范、推动社会和谐及忠君、安守天命观念形成阐述对古代家训认识。‎ ‎22.近代英美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和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18 -‎ ‎ 我们正濒临解散的边缘,尽管外界认为我们的意见极为一致,事实上我们正陷于千钧一发的关头。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三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 ‎——根据《民主的奇迹》、《美国文明三部曲》等整理 材料二 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如《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可关停私营银行,参议院迅速成立“金融银行委员会”,负责召开被整顿银行的听证会,听取业主的申诉,判别其重新开业的可能。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 材料三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之父们”解决三个层次问题的相应办法。‎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并未弹劾总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的理解。‎ ‎【答案】(1)方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主权在民原则);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制衡(三权分立)‎ ‎(2)原因: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立法提案权是总统的正当权利;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有效牵制了总统的权力。‎ ‎(3)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持续不断地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 成效: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18 -‎ ‎(4)理解:适时的妥协有利于政治创新;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解决应急问题;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一种范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结合所学从建立民主共和体制、实行联邦制及三权分立体制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二“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从应对经济危机需要、总统提案权及国会牵制总统的目的进行阐述即可。‎ ‎(3)根据材料三“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斗争及统治妥协进行分析阐述。‎ ‎(4)结合上述材料从妥协智慧对政治创新、社会矛盾、解决紧急问题需要及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进行阐述。‎ ‎23.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由此而言,它不仅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材料二 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 ‎——以上摘编自黄克武、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的理解。‎ ‎(2)据材料以及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 18 -‎ ‎【答案】(1)理解: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经济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习俗,趋向文明进步(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2)评分要求:‎ 论点 论据 论证 辛亥革命坚持暴力,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 辛亥革命坚持暴力手段,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到来。武昌起义及之后孙中山为民主共和开展的一系列斗争大多也是以暴力方式进行的。‎ 武昌起义后,为早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以拥护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来迫使清帝退位。鉴于时势和当时革命党人自身力量的不足,革命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与帝国主义和立宪派妥协。辛亥革命通过理性适度的妥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一“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结合所学从对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工业化、思想解放及社会习俗层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可归纳出“辛亥革命坚持暴力,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 ”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暴力革命推翻旧新政权到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新成果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24.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18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历史事件。概括美国治理荒漠化措施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概括材料二中《生态灭绝》杂志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两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答案】(1)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 ‎(2)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观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3)启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结合所学可知,新型农用机械及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物,故历史事件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二问根据材料一“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通过《泰勒放牧法》 ”从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进行概括即可。‎ - 18 -‎ ‎(2)一问根据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结合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及策略进行阐述;二问根据材料二“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结合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注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建设、环境保护意识进行阐述。‎ ‎25.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 ‎——周谷城《中国通史》‎ 材料三 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对东突厥民族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作用。‎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大统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 ‎【答案】(1)特点:以军事征服为基础;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管理;给予少数民族首领较高的自治权;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 ‎(2)举措:学习儒家文化;延揽汉族文士。‎ 作用: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巩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 ‎(3)内在因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 ‎【解析】‎ - 18 -‎ ‎【详解】(1)根据材料一“十万征讨东突厥……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从征服手段、管理措施、授予官职进行阐述。‎ ‎(2)一问举措根据材料二“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从学习儒家文化及招揽汉族文士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民族整合、巩固统治、缓和矛盾及推动文化发展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可概括为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 ‎ ‎ - 18 -‎ ‎ ‎ - 1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