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两汉政府以授田形式“假公田”于流民、贫民,培养出一批同自耕农并列的授田小农,他们拥有了一小块长期供自己使用的国有土地。事实上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公田的所有权部分地发生了转变。这种做法 A. 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 B. 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C. 利于小农经济下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D. 促进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形成 【答案】C 【解析】 汉政府“‘假公田’于流民、贫民”,使无地少地农民长期有地种,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C项正确;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一小块国有土地,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排除A项;农民使用国家的土地,对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影响不大,排除B项;国家授公田给农民耕种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形成”没有关系,排除D项。 2.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时期 经济政策 出处 汉文帝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班固《汉书·卷六十四》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错币第四》 汉景帝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范晔《后汉书·卷一》 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 以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C.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D. 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三十税一”可知,西汉初期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土地私有制确立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中“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是鼓励民间盐铁发展,不是盐铁官营,排除;D项,西汉时期仍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协调了农工商业发展,排除。 3.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这段材料体现了 A. 人类文明演变进程 B. 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 C. 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 D. 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耜是一种石片”“逐渐有了木柄”“出现了青铜底片”“底片又换为铁片”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具从石器到青铜再到铁器的不断演变,从而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变,故A项正确;唐朝曲辕犁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步犁的定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农具革新对社会的对推动作用,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农业的地位,故D项排除。 4.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A. 深受底层农民拥戴 B. 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C. 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D. 不利于政府的统治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魏时期的田庄逃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会受到农民的拥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出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信息,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汉魏时期的田庄还不足以与政府分庭抗礼,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逃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 5.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这说明唐朝时期 A. 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C. 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 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中可以看出,农田水利设施占大多数,说明唐朝政府比较重视农业,也就是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小农经济地位: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6.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 A. 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 内外经济交流频繁 C. 国内经济整体发展 D. 耕犁技术逐渐成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铁农具都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这就可以说明当时国内经济整体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融合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都是“内”而不涉及“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耕犁技术逐渐成熟是后来的唐朝时期而非西汉中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包括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用具的改进是意味着经济在整体的发展。 7.唐朝均田制规定:“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 “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云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奴婢不授田。朝廷这种做法 A. 充分反映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 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C. 主要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 实际上是按身份地位占有耕地 【答案】D 【解析】 从题干可知,身份地位越高,占有耕地越多,地位最低的奴婢则没有分地,明显是按身份地位占有耕地,D正确;由于不同的人占有耕地的数量不一样,农民占有耕地比较少,不能充分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关键错在“充分”二字,A排除;奴婢不授田,有的奴婢是农业奴婢,因此不是耕者有其田,B排除;唐朝均田制实施于战乱之后,分配的耕地主要是国家掌握的无主之地,C排除。 8.宋朝在立国之初就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加速了土地转移的频率。与上述变化相适应,宋代农村 A. 草市迅速发展 B. 租佃关系兴盛 C. 小农经济瓦解 D. 自耕小农壮大 【答案】B 【解析】 土地转移频率加速的结果是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破产,被迫成为“佃户”,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故B正确;草市迅速发展与“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小农经济瓦解,C错误;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破产,并非自耕小农壮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与上述变化相适应”,联系所学宋代租佃关系兴盛的史实分析解答。 9.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 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B. 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 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D. 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商鞅变法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以赡不足”,这说明董仲舒是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只反映了材料前半部分的内容,无法全面体现材料信息,错误;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限民名田……然后可善治也”可知董仲舒是从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王朝统治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董仲舒批判商鞅变法否定了“改帝王之制”,他本人并未否定帝王之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 A. 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 B. 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 D.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浙地区产粮区的地位让位于湖广地区,说明作为传统的农业产区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故A项正确;我国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故不能说明湖广地区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故C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方式仍是家庭为单位,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并未发生巨变,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村非农人口比重增加和手工业和商业与农业的互动 11.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 A. 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 B. 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 C. 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 D. 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中逐渐形成的规范观念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深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规矩形成于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之前并不存在,并非贯通整个中国历史;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中西比较表明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更多体现的是理性精神,不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明朝成化五年工部奏报,“南京轮班各色人匠,虽皆取以供应朝廷造作之用,中间谙晓本艺者十无二三”,因而当局遇有工程,还得“雇觅在京高手造作供应”。由此可知明朝 A. 工匠制度下难保工匠素质 B. 工匠生产积极性下降 C. 匠籍制度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 D. 官营手工业管理混乱 【答案】A 【解析】 面对官营手工业生产中“谙晓本艺者十无二三”, 明朝政府不得不“雇觅在京高手造作供应”,说明工匠制度不能保证工匠素质与工艺水平,故选A项; “中间谙晓本艺者十无二三”,体现的是工匠的技艺水平,不是工匠的态度问题,排除B项;“皆取以供应朝廷造作之用”,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管理”问题,排除D项。 13.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 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 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答案】D 【解析】 依靠材料无法看出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中国瓷器融入了欧式元素,而不是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动力,故B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了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但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D项正确。 14.下表信息反映出 汉武帝时期 实行盐铁官营 唐宋时期 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 明清时期 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A. 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越来越紧 B. 政府专卖制度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的发展 C. 政府对工商业由官营向管理转变 D. 政府专卖范围呈扩大趋势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政府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可得知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渐松,故A项错误;B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等信息,可得知工商业的经营,政府主要是加强管理,故C 项正确;由汉朝的盐铁专卖到明清只有盐专卖,可得知专卖范围在缩小,故D项错误。 15.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思想活跃局面再现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材料“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结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得知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繁荣,尤其是纯粹经济功能市镇经济的崛起,为市民人们追求物质层面生活(修建园林)和精神上的追求(博得风雅声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明清时期因为文化专制,思想上万马齐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两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C项。 16.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 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 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 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这主要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促进手工业产品专业化,故D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商品化与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的形成关系不大,排除AB;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与商品流通格局是否发生变化无关,排除C。 17.宋朝政府往往采取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即宋人杨冠卿所称“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的称提之术。该措施意在 A.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B. 规避战时金融风险 C. 保障纸币正常流通 D. 增强社会重商意识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朝政府采取提之术等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保障纸币的流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保障纸币的流通功能,没有体现出解决政府财政危机和规避金融风险,故A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重商意识,故D项排除。 18.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A. 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 “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 “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 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朝贡贸易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晚明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商品的质量以及人们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是朝贡贸易,而不是“海禁”;C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天朝上国的地位依旧存在,没有改变。 19.在中国古代,作为股份公司制雏形的合伙经营形式相当普遍,且常常采取家族合伙的方式,如在明代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等记载。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宗族关系成为经济的基础 B. 股份公司制度已开始确立 C. 宗法社会结构对经济影响深刻 D. 商帮主要采用合伙经营的模式 【答案】C 【解析】 中国古代家族合伙经营形式相当普遍,反映了商业活动受到了基层社会结构的影响,所以C项正确; 宗族关系应用在经济领域,不能说明其是经济的基础,A项错误;中国古代入股经商与近代西方的股份公司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不同,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商帮的主要经营模式,D项错误。 20.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 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归玄恭劝严舜工告诫子弟“专力于商”“士之贱”,充分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冲击,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专制集权,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调整抑商政策,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专力于商”“士之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 21.《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成因为 A.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明清时期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 C. 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 D. 政府重农抑商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 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说明当时中国以农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落后,形成该局面主要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使然,故本题选择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22.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嘉靖六年,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附籍指附人本地户籍)这一举措 A. 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 B. 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在北京长期居住并有产业的外地人不断增多,明朝政府允许外地有钱人落户宛平、大兴两县,可知明朝政府的政策调整顺应了形势发展,D项正确;嘉靖年间是明朝中叶,很多外地人在北京长期居住并置下产业,与社会动荡不符,排除A项;明朝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是江南地区,不是北京,排除B项;外地人取得北京地区的户籍,不能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排除C项。 23.关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其目的是抑制资本主义萌芽 B. 适应了中国的发展趋势 C. 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造成了中国商业发展落后 【答案】C 【解析】 重农抑商含义是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发展,社会对于商人进行打压,导致社会对商人的歧视,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商业,固化了农民的阶层,故C项正确;A不是主要目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该政策后期不利于社会发展,故B错误;古代虽然实行重农抑商,但古代商业发展依然繁荣,故D错误。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24.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 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 B. 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 C. 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 D. 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转向走私成为海盗”中可以看出,海禁政策打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使许多人无法生存,转向成为“海盗”,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禁绝”;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政策的目的,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贸易的影响,故D项排除。 【点睛】“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转向走私成为海盗”是解题的关键。 二、材料阅读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所周知,西欧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母国生产结构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促成了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并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与西欧海洋商业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不同,古代中国,其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性变革不得不主要依靠国内市市场。然而,鉴于国内各地区的巨大差异,就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影响而言,明清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外向型转化,但还是发生一些显著变化,如欧洲商旅、殖民者用白银交换中国的生丝、绸缎等产品。明代外贸中心已由宋代的广州转移到邻近江南发达地区的福建,且走私商港、岛屿也多在闵、浙近海岛屿。这些都表明,东南沿海特剥是江南产品适应了输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和经济货币化。到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占据出超优势,但结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难以见到生产力质的突破和生产关系结构性的革新。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内陆国家农耕社会经济的藩篱内,地方社会的动机和要求匍匐在国家意志下。 ——摘编白孙竞昊《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海洋”》 材料二 :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对中、欧产生影响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显著进步之处并说明其重大影响。 【答案】(1)同: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异:对欧洲,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对中国,没能促进中国社会转型,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原因:欧洲海洋商业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统治者采取重商主义和殖民扩张政策;中国以农立国和大一统专制集权的国情,人多地广各地差异大,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 (2)进步之处: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最大旗手。 影响: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解析】 (1 )海外市场对中、欧产生影响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中的“西欧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母国生产结构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产品适应了输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和经济货币化”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海外市场对中、欧产生影响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中的“促成了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并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明清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外向型转化”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对欧洲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对中国,没能促进中国社会转型,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2)当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显著进步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等信息分析得出。其最大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答案】 (1)宋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功能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实行一条鞭法,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高产农作物大量引进,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不同: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手工业和江南地区;虽然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但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 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 第(1)问, “表现”,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得出宋代的表现;由材料一信息“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并结合高产农作物的影响来概括明代的表现。 第(2)问,“不同”,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材料二信息“在相对较弱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手工业和江南地区,没有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等角度对比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产生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最主要的机构就是钱铺,亦称钱店。钱铺的原始业务是经营货币兑换。明代还有钱未铺、兑店、兑钱店、兑钱铺、钱桌等。钱米铺是兼营货币兑换和粮食买卖的店铺:兑店,兑钱铺的经营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钱桌的最初形式是在街头设摊的兑换者,后来发展到店铺,但仍保留原名。明末的钱铺已开始经营存放款、汇兑及发行兑换券等业务。清代时北方还产生了一种金融机构——帐局。帐局既对工商业放款也贷放京债,早期的帐局偏重于京债。帐局经营放债,也吸收存款,以扩大资本在钱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了钱庄,到了清朝乾隆初年又被叫做银号,是发行汇票的主要机构。后来还出现了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银号。清初时还出现了钱市经纪人,后因经纪人参与了抬高钱价的活动,在乾隆三年被予以裁革,后来又予以恢复。 ——摘编自李东雷《中国古代信用和信用机构的发展轨迹》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阿姆斯特丹等西北欧城市崛起。当时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阿姆斯特丹银行发明了银行票据来解决这一问题。它还在标准的银行票据的基础上,发明了支票账务系统,商人的货币交易直接通过转账完成。支票账务系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样阿姆斯特丹银行发行的银行票据就充当了国际货币的角色。荷兰银行业极大地推动了荷兰商业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过渡。荷兰人还创建了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市场体系,发明了期货、期权、掉期、卖空、买空、资产证券化、共同基金、对冲基金、永久年金等今日为人们熟知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方面的创新成就了荷兰帝国,也引起了欧洲的金融革命,并直接刺激了英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诞生。 ——摘编自薛金福等《货币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新的金融机构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中国明清时期相比,荷兰近代早期金融业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 【答案】(1)主要特点:形式及名目繁多;以货币兑换、收放款和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受到政府的干预。 历史意义: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商帮的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冲击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有利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2)不同之处:服务于国际贸易;以近代银行为主要形式,其发行的银行票据及支票系统方便了交易;形成了金融市场体系;创新了金融工具并沿用到现在;对欧洲及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荷兰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北欧的荷兰等地;荷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1 )依据材料“钱铺的原始业务是经营货币兑换。明代还有钱米铺、兑店、兑钱店、兑钱铺、钱桌等。”、“明末的钱铺已开始经营存放款、汇兑及发行兑换券等业务。”、“帐局经营放债,也吸收存款,以扩大资本来源。”、“清初时还出现了钱市经纪人,后因经纪人参与了抬高钱价的活动,在乾隆三年被予以裁革,后来又予以恢复。”结合所学从形式及名目种类、主营业务的内容、政府的态度等角度概括得出明清时期新的金融机构的主要特点。结合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冲击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等角度分析明清时期新的金融机构的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当时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阿姆斯特丹银行发明了银行票据来解决这一问题。”、“它还在标准的银行票据的基础上,发明了支票账务系统,商人的货币交易直接通过转账完成。”、“荷兰人还创建了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市场体系”、“发明了期货、期权、掉期、卖空、买空、资产证券化、共同基金、对冲基金、永久年金等今日为人们熟知的金融工具”、“引起了欧洲的金融革命,并直接刺激了英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诞生。”结合所学从服务于国际贸易、以近代银行为主要形式,其发行的银行票据及支票系统方便了交易、形成了金融市场体系、创新了金融工具并沿用到现在、对欧洲及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等角度指出和中国明清时期相比,荷兰近代早期金融业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银行业极大地推动了荷兰商业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过渡。”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后荷兰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北欧的荷兰等地、荷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等角度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