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安康市2019~2020学年第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在大豆根尖细胞所含的核酸中,含有碱基A、U、T的核苷酸有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豆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详解】含有碱基A的核苷酸有两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含有碱基U的核苷酸只有一种(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含有碱基T的核苷酸只有一种(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共4种。 故选B。 2.下列哪项不是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A. 催化作用 B. 运输作用 C. 免疫作用 D. 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具有催化的作用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A错误; B、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具有运输作用,B错误; C、具有免疫作用的抗体是蛋白质,C错误; D、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记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关的实例上解答此题的关键。 3.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现象是 A. 质璧分离 B. 液泡体积变大 C. 液泡颜色变浅 D. 细胞吸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所以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考生要能够结合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形成水的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 )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第二、第三阶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由分析可知,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二阶段不会形成水,且释放的能量较少;第三阶段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理解有氧呼吸过程中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便可解答本题。 5.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分裂期的 A. 前期和末期 B. 中期和后期 C. 前期和中期 D. 后期和末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 前期 相同点 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不同点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中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后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加倍 末期 不同点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点 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详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主要发生在前期和末期: (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不同:动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 (2)末期细胞质的分开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故选A。 6.图①表示两种物镜及其与装片的位置关系。图②是低倍中镜下的视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甲的放大倍数比乙的放大倍数大 B. 甲物镜被乙物镜替换后,视野的亮度会增加 C. 乙物镜被甲物镜替换后,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会减少 D. 要想换用高信镜观察②中的细胞a,需要将装片向左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短,因此①中,甲放大倍数小,乙放大倍数大;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小。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移动装片,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详解】A、①中甲是低倍镜,乙是高倍镜,甲的放大倍数比乙的放大倍数低,A错误; B、甲物镜被乙物镜替换后,放大倍数变大,视野的亮度会减弱,B错误; C、乙物镜被甲物镜替换后,放大倍数减小,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会增加,C错误; D、a在视野中偏左,用高倍镜观察②中的细胞a,需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物像移动的方向是向右,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向左,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显微镜使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技能,识记高倍镜的使用的操作步骤,能够区分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物象的区别,难度适中。 7.下列关于细胞膜信息交流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细胞之间不一定要通过相互接触来传递信息 B.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C. 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整个生物体完成相应的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有3种: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 【详解】A、不同细胞之间不一定要通过相互接触来传递信息,如激素调节,A正确; B、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不依赖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 C、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C正确;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整个生物体完成相应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线粒体 ②时绿体 ③高尔基体 ④核糖体 ⑤内质网 ⑥中心体 A. 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只有②③ B. 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①⑤ C. 不含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④⑥ D.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只有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主要的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4 、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5、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有①线粒体、②叶绿体,A错误; B、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①线粒体、②叶绿体,B错误; C、不含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④核糖体和⑥中心体,C正确; D、含有核酸的细胞器除叶绿体和线粒体外,还有核糖体,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故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①②④,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9.细胞核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 B. 细胞核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C. 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D. 蓝藻和绿藻都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膜是双层膜,有核孔.核膜使细胞的核质分开;核孔使细胞的核质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如信使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氨基酸、葡萄糖、离子和小分子等可通透核膜.由于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可进行各种生化反应。 2、核仁是细胞核中显著的结构,它折光性较强,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核仁呈圆形或椭圆形颗粒状结构,没有外膜,是匀质的球形小体,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核糖体中的RNA就来自核仁,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场所,所以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和较多的核仁。 3、染色质:是指细胞核内易被醋酸洋红或龙胆紫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 和蛋白质,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4、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B错误; C、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C正确; D、蓝藻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在吸水过程中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B.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C. 抑制细胞的呼吸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无明显影响 D. 当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最大时,无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植物细胞吸水过程中,细胞液浓度不断降低,导致吸水能力逐渐降低,A正确; B、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B正确; C、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而水分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则抑制细胞的呼吸对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无明显影响,C正确; D、当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最大时,仍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进出细胞,只是进细胞和出细胞的水分子数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D。 11.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白细胞吞噬病菌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C. 分泌蛋白运输出细胞外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D. 护肽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吐和胞吞,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 【详解】A、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B正确; C、分泌蛋白运输出细胞外的过程属于胞吐,该过程消耗能量,C错误; D、护肽品中的甘油是小分子,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酶的作用机理是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B. 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C. 酶是话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D.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详解】A、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 B、酶是有机催化剂,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B正确;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C正确; D、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D正确。 故选A。 13.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A-P~P~P B. 活细胞中ATP和ADP的含量能够保持动态平衡 C. 根尖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D.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常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的结构如图所示(虚线框表示腺苷): 2、ATP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A-P~P~P,A正确; B、活细胞中的ATP和ADP能够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 C、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其合成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C错误; D、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人体细胞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D正确。 故选C。 14.甲、乙、丙图分别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丁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该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反应速率不再上升是因为受到酶浓度的限制 B. 图乙中,a点到b点的变化是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逐渐被破坏 C. 图丙可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 D. 如果适当降低温度,则图丁中的M值将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甲:酶浓度一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增大,超过一定的浓度时,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2、图乙:该曲线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增大,反应速率升高,超过35℃后,随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降低,该酶的最适宜温度是35℃左右。 3、图丙:该图反映的是不同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PH升高,反应速率升高,超过8后,PH升高,反应速率降低,该酶的最适宜PH是8左右。 4、图丁:该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该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与时间的关系,随着时间延长,氨基酸达到一定量不在增加,说明底物消耗完了。 【详解】甲图表明,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此时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A正确;超过最适温度后,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故图乙中,a点到b点的变化是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逐渐被破坏使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0.9~1.5,与图示中最适PH为8.0左右不符,C错误;丁图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曲线,温度降低后酶的活性降低,底物完全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延长,但最终生成氨基酸的总量不变,即M值不变,D正确。 故选C。 15.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 B. 创可贴透气可以促进伤口处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愈合伤口 C. 登山时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D. 粮食经酵母菌发酵可产生酒精,是通过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的细胞就会进行酒精发酵,时间长了,酒精就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根系变黑、腐烂,所以水稻要定期排水。创可贴或者透气纱布都可以增加透气,透气可以抑制伤口处厌氧菌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利于抑制厌氧菌繁殖。登山是一个长时间运动的过程,以有氧呼吸供能为主。 【详解】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有氧呼吸,而无氧呼吸会进行酒精发酵,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所以不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A错误;创可贴透气可以抑制伤口处厌氧菌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利于抑制厌氧菌繁殖,B错误;快速登山时人体主要是从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中获得能量,C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粮食经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主要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D正确。 【点睛】易错点:透气纱布或透气创可贴的作用是抑制厌氧菌繁殖。 16.某研究小组获得了水稻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下至上).则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A.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B.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D.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离色素利用纸层析法,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液度高的扩散速度快,结果从上而下分别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 2、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详解】1、叶绿体色素有四种,经纸层析法得到的色素带从上至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2、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而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将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叶片,进行红光照射测定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而色素带缺叶黄素这个条带,自下而上位于第3条。 故选C。 17.下列关于同位素标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15N标记氨基酸,在细胞膜上不会检测到15N B. 用18O标记H2O,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中会出现18O C. 小鼠吸人18O2后,有氧呼吸的产物水中不会检测到18O D. 用14C标记CO2,叶肉细胞中的C3中不会检测到14C 【答案】B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利用15N标记某氨基酸,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然后出现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A错误; B、用18O标记H2O,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水的光解,将H218O水解成[H]和18O2,B正确; C、关于呼吸作用元素的去向分析:,所以,18O2 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参加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物,因此有氧呼吸的产物水中会检测到18O,C错误; D、给水稻提供14CO2,暗反应中要发生CO2+C52C3,故叶肉细胞中的C3中也可能存在14C,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B. 抑制DNA的复制,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C.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 D. 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一定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概念及特点 概念 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特点分析 前提条件 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起止点 起点: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止点: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两个阶段 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详解】A、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A正确; B、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B错误; C、细胞分裂间期进行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正确; D、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B。 19.如图所示为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的时期对应图1 B. 图1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比值为1:2 C. 图2细胞中染色体数是正常体细胞中的两倍 D. 图1和图2细胞中核DNA数和染色单体数均为8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图1着丝点在细胞中央,由同源染色体,无联会有丝分裂中期;图2着丝点断裂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 【详解】A、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即图1,A正确; B、图1细胞中由染色单体,则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比值为1:2,B正确; C、图2细胞中着丝点断裂染色体加倍,此时染色体数是正常体细胞中的两倍,C正确; D、图2细胞中无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D。 20.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是能连续分裂细胞 B. 癌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含量增加 C. 人体所有细胞中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D.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A正确; B、癌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含量减少,容易分散转移,B错误; C、人体所有细胞中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C正确; D、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1.如图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和核DNA分子数(c)的柱形统计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时期染色体上的着丝点可能排列在赤道板上 B. ①时期可能观察到由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 C. ②时期着丝点分裂,分离的染色体移向两极 D. ③时期细胞板正在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和中期;②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G1期和末期。 【详解】AB、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细胞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 2:2,有丝分裂后期、末期,细胞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根据图象①中三者比例可知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可能观察到各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中期)或由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前期),AB正确; C、根据图象②中数量可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分离的染色体被星射线拉向两极,C正确; D、动物细胞不形成细胞壁,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图所处的时期,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2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所有基因都停止表达 B. 细胞分化会导致不同组织细胞的核基因产生差异 C. 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长大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衰老后细胞内与衰老有关的基因会表达,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基因并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长大,C正确;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C。 23.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成熟的体细胞比动物成熟的体细胞更易实现全能性 B. 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同种生物体内分化程度低的体细胞全能性也低 D. 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是核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详解】A、植物成熟的体细胞比动物成熟的体细胞更易实现全能性,A正确; B、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并不能体现全能性,B错误; C、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C错误; D、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24.实验小组将等量的某植物种子分别放在不同O2浓度的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出容器中O2和CO2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O2浓度 0 1% 2% 3% 5% 7% 10% 15% 20% 25% O2吸收量/mol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7 0.7 CO2释放量/mol 1 0.8 0.6 0.5 0.4 0.5 0.6 0.7 0.7 0.7 据表分析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O2浓度为0〜3%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B. 有氧呼吸的强度随O2浓度升高而增强 C. 在O2浓度为5%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D. 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苹果细胞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2酒精+2CO2+能量。O2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O2浓度为1%-3%,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O2浓度为5%~25%时,CO2的释放量和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据此答题。 【详解】据分析可知,O2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O2浓度为1%-3%,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氧气浓度大于15%后,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细胞呼吸强度不变,B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O2浓度为5%时,CO2的释放量和O2的吸收量相等,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植物种子种子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与二氧化碳,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信息转换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5.如图所示为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中a点转向b点时,光反应增强.暗反应增强 B. 曲线中b点转向d点时,叶绿体中C5的含量降低 C. 曲线中c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酶的数量光照强度 D.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光照和CO2浓度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下,一定的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达到光的饱和点以后,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不再增强; 在相同光照强度下,在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下,光合作用强度不同。 2、分析图形:需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如b点和d点的光照强度相同,而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再如a、b、c三点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同,而光照强度不同.并且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暗反应。 【详解】A、曲线中a点转向b点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加,促进暗反应还原C3,暗反应增强,A正确; B、曲线中b点转向d点时,C02浓度降低,CO2与C5固定生成C3的反应减弱,因此叶绿体中C5的含量升高,B错误; C、曲线中c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酶的数量、也可能是温度等其它条件,与横坐标的影响因素无关,C正确; D、ab段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c段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光照和CO2浓度,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在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人2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4支试管中滴加活量斐林试剂,5、6号试管中滴加适量双缩脲试剂,摇匀。已知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中含有相关的酶,回答下列问题: (1)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A液和B液的加入顺序是_____________。 (2)在1~4号4支试管中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_________号试管;另外3只试管不产生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丙组中_______号试管溶液变成紫色,说明种子匀浆中含有相关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已知未萌发的小麦种子中所含的成分主要是淀粉,请结合乙组和丙组分析种子匀浆中含还原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先加入A液,后加入B液 (2). 4 (3). 1号和3号试管中不含还原糖,2号试管没有水浴加热 (4). 6 (5). 蛋白质 (6). 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中含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发芽的小麦种子内的糖类转化和对还原糖与蛋白质检测的方法的综合性考查,发芽的小麦种子中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都是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砖红色。 【详解】(1)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通过分析可知,发芽的小麦种子中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都是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砖红色,符合此条件的是4号试管;1号和3号试管中不含还原糖,2号试管没有水浴加热最后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3)若丙组中6号试管溶液变成紫色,说明种子匀浆中含有相关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4) 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中含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故种子匀浆中含还原糖。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发芽的小麦种子中的淀粉的水解,还原糖、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对于实验过程的分析和预测是解题的关键。 27.下图表示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示意图,COPⅠ、COPⅡ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溶酶体起源于细胞器____________(填名称)。溶酶体除了图示功能外还能够分解___________,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2) 图中展示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的联系,这体现了膜结构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胰腺腺泡细胞研究发现胰蛋白酶合成、加工、分泌过程中经过的具膜结构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用结构名称和箭头表示)。 (3)COPⅠ被膜小泡负责从甲______________(填名称)向乙运输“货物”。被膜小泡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 --定的流动性 (4). 内质网→C0Ⅱ→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5). 内质网 (6). 磷脂双分子层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图中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COPI、COPII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 2、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1)由图可知,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的功能是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因此除了图示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2)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胰腺腺泡细胞,胰蛋白酶合成、加工、分泌过程中经过的具膜结构依次是内质网→被膜小泡(或COPⅡ)→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3)图中甲为内质网;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器、生物膜系统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膜的成分及组成;识记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图象及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光合作用见系列复杂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梭以生存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元素经细胞有氧呼吸后转移到终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中。 (2) 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还原氢的生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_,其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 (3)大气中的CO2可通过植物叶片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进入叶肉细胞参与_________________阶段,该阶段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缺水时叶片变黄,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O2 (2).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3). 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 (4). 气孔 (5). 暗反应 (6).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7). 降低 (8). 缺水时,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光反应减弱,暗反应随之减弱,进而导致有机物合成速率降低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 4[H]+O2 b.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 【详解】(1)有机物(C6H1206)中的氧经细胞在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后,转移到终产物C02中。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水的光解产生[H],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H]和ATP产于暗反应三碳还原,故[H]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是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 (3)大气中CO2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参与暗反应,暗反应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缺水时,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光反应减弱,暗反应随之减弱,进而导致有机物合成速率降低。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识记相关生理过程,并能从图中获取有效解题信息,难度适中。 29.图1表示前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催化过程①②的酶存在于细胞的____________,物质E表示______________。 (2)图2的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简状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C下经10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若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若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 (4)为校正装置甲中因温度等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小烧杯中放入清水,大试管中应放入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 (2). 酒精 (3). 增大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 (4). ①③④ (5). ①② (6). 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 分析图2:甲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气体,因此甲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的差值,乙装置中KOH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乙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消耗的氧气量。 【详解】(1)图1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催化此过程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催化此过程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物质E表示酒精。 (2)图2的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简状滤纸的目的是增大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 (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吸收的氧气量等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乙装置中墨滴左移,说明消耗氧气,总体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①④③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释放的二氧化碳多,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没有氧气的吸收,总体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此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①②过程。 (4)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中应放入高温杀死的等量小麦种子,小烧杯中应放入等量的清水。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0.图甲为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结果。图乙为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装片的流程为________________。统计不同视野中各时明的细胞总数,处于_____________(时期)的细胞数量最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A处于图乙中_________段。图乙中e点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ed段和fg段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 (1).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 分裂间期 (3). 分裂间期持续时间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比例大 (4). ef (5).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6). 2 (7). 1 【解析】 【分析】 1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2、分析题图:图中甲A是有丝分裂后期;图乙oc是分裂间期,cd有丝分裂前期,de有丝分裂中期,ef有丝分裂后期,fg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1)通过分析可知,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时间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比例大,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最多。 (2)图甲中细胞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乙中ef段。图乙中e点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3)图乙中de段有丝分裂中期,存在染色单体,故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fg段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细胞不存在染色单体,故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曲线图分析,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