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开学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百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开学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百校联盟2020年春季开学测试(高二年级) ‎ 历史试题 ‎1.某学者认为,先秦儒学具有两个基本的维度:一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坚持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关注;二是对社会伦理秩序、政治民生问题的关切。由此可见,先秦儒学 A. 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 B. 是礼乐制的时代化发展 C. 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 D. 立足于封建文化的整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先秦儒学具有两个基本的维度,这体现了先秦儒学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C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先秦儒学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排除A项;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管子》中提到:“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离法而治则不祥”,认为既要“劝之以庆赏”,又要“振之以刑罚”,这样才能实现“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由此可见,《管子》‎ A. 提倡治国应礼法并举 B. 蕴含了法家思想体系中最核心内容 C. 被当时统治者所推崇 D. 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治国理念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管子》中的思想注重礼与法的相互补充与融合,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对《管子》的态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儒法两学派治国理念的统一,D项错误。故选A。‎ ‎3.战国时期,孟子认为通过教化“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同为儒家一派的荀子却提出人性天生为恶,“生而有好利”,但他认为这种恶性通过“化性”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圣人之治”和“德治”的可行性。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儒家不同学派间彼此攻讦 B. 孔子之道在战国已被摒弃 C. 荀孟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D. 荀子学说成为时代的主流 ‎【答案】C ‎【解析】‎ - 24 -‎ ‎【详解】据材料可知,孟子与荀子都重视教化的作用,C项正确。A项与材料及所学知识不符;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 ‎4.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间,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A. 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B. 建议统治者采纳独尊儒术 C. 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 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陆贾主张“顺守”和“德治”,可见他的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陆贾没有反对黄老思想和建议统治者采纳独尊儒术,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迫切需要治国方略,而非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项错误。故选C。‎ ‎5.由唐至宋崛起士大夫阶层,上对社稷安危,下对生民利病,无不抱有舍我其谁的主体意识与深切真诚的现实关怀。这反映出 A. 儒家理想人格的责任担当 B. 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合流 C. 儒佛道三教融合趋势初显 D. 社会环境促进主流思想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舍我其谁的主体意识与深切真诚的现实关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儒家理想人格的责任担当较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儒家理想人格的责任担当,没有体现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合流,B项错误;儒佛道三教在唐宋期间完成了融合,不是融合趋势初显,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环境促进主流思想的转型,D项错误。故选C。‎ ‎6.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朱熹这一说法 A.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B. 论述了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 C. 提出了存理灭欲的道德观念 D. 蕴含着知行合一的修养理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体现了朱熹“正君心”的政治理论,这论述了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B项正确。ACD都不能体现“正君心”,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 24 -‎ ‎7.明末清初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曾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他们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据此可知 A. 君主专制导致明清王朝更迭 B. 推翻君主制度成为了社会共识 C. 儒学的正统思想受到了冲击 D. 经世致用有利于政治制度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曾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这使儒学的正统思想受到了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明清王朝更迭的原因,故A项错误;他们反对的是君主专制,未体现反对君主制度,更体现不了推翻君主制度成为了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经世致用所引导的制度变革,故D项错误。故选C。‎ ‎8.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炼丹”有所记载,其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古代炼制丹药的做法 A. 说明火药制作流程的科学 B. 使中国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C. 体现了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D. 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炼丹”的记载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葛洪炼丹的流程,不是火药制作流程,排除A项;此时火药尚未出现,中国还没有进入热兵器时代,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世界其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不能体现中国科技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中医针灸、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分别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 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 B. 注重探究事物发展规律 C. 具有精湛的制作工艺 D. 具备比较强烈的实用性 ‎【答案】D ‎【解析】‎ - 24 -‎ ‎【详解】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具备比较强烈的实用性,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D。‎ ‎10.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青铜铭文也首先传播到了各诸侯国,很快又传到了楚、吴、越等边陲之地。这反映出当时 A. 文字传播维护了中央集权 B. 书法艺术已经成熟 C. 文化交流助推了文字认同 D. 文字与书法已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青铜铭文也首先传播到了各诸侯国,很快又传到了楚、吴、越等边睡之地”可知文化交流助推了文字认同,故C项正确;西周时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书法艺术远没有实现成熟,排除AB项;周天子分发刻有铭文的青铜器的行为无法反映文字与书法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C。‎ ‎11.下表是有关筚篥(一种乐器)的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亦云:胡人吹之以惊中国马云。”‎ ‎《旧唐书·音乐志》‎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笳。”‎ 唐代《乐府杂录》‎ ‎“筚第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苇为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 宋代《乐书》‎ A. 自宋以后筚篥被称为头管 B. 筚篥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C. 筚篥仅应用于宫廷音乐中 D. 唐宋时期民族融合日益加强 ‎【答案】B - 24 -‎ ‎【解析】‎ ‎【详解】四则材料中均提及筚篥这种乐器本自胡中或龟兹之乐,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因此可以认定的是筚篥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B项正确;宋代《乐书》提及筚篥被称作头管,但宋以前对筚篥如何称呼不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筚篥仅应用于宫廷音乐中,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D项错误。故选B。‎ ‎12.世情小说《红楼梦》以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为核心对象,在爱情婚姻、兴衰际遇的经历中,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扩展辐射,从而反映广阔的社会情态与时代风貌。这体现了 A. 家庭联系社会的情节结构 B. 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C. 社会转型加速的时代要求 D. 民主启蒙思想的家庭渗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说明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以家庭为对象折射社会情态与时代风貌,这体现了家庭联系社会的情节结构,故答案为A项;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更谈不上加速,故排除C项;民主启蒙思想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故选A项。‎ ‎13.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理学思想已丧失主导地位 B. 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C. 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 D. 世俗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世俗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宋代以后理学始终作为儒学的代表占据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排除A项;世俗文化的发展并不能说明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印刷术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 ‎14.魏源一生坎坷,参加抗英斗争,被投降派排挤,还被朝廷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等罪名革职,郁郁而终,但其《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甚大。魏源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 A. 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完全打破 B.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步履维艰 - 24 -‎ C. 《海国图志》侵害了统治者利益 D. 日本的明治政府阻挠中国走向富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魏源的一生充满坎坷,这与其提倡“向西方学习”有一定关联,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步履维艰,B项正确;“完全被打破”的观点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海国图志》主要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地理信息,其主张本质上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没有侵害统治者利益,排除C项;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15.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该铁路的修建 A. 反映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嬗变 B. 践行了早期维新派“实业救国”的理念 C. 缓和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D. 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恐误各兵船之用”“唐胥铁路”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修筑铁路运煤,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还是维护封建统治,不能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嬗变,排除A项;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是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故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 ‎16.某学者指出:“康有为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这反映出 A. 维新变法的思潮具有盲目性 B. 康有为具有杰出的宣传才能 C. 维新变法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D. 变法图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 24 -‎ ‎【详解】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打出变法图存的旗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受到社会與论的认可,D项正确;康有为制定具体改革方案,试图以此救亡图存,并不具有盲目性,A项错误;康有为成为“新贵”,主要是由于其主张顺应时代要求,而非宣传才能,B项错误;维新派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各阶层爱国力量的要求,并非缺乏社会基础,C项错误。故选D。‎ ‎17.下面两个著作的共同点是 A. 提倡文学革命 B. 主张君主立宪 C. 反对封建压迫 D. 主张分权制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狂人日记》是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吃人的礼教。《论法的精神》核心思想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反对封建专制政体,两者都反对封建压迫,C项正确;A项不符合《论法的精神》,排除;BD两项不符合《狂人日记》,排除。故选C。‎ ‎18.汉字中的“他”原本无男女之分。1920年刘半农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男女平等得到了普遍认同 B. 新文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C. 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异 D. 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改良 ‎【答案】D ‎【解析】‎ ‎【详解】刘半农的诗歌运用了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首创了“她”字,明显体现了平等、通俗的特点,这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文学改良有关,答案为D项;当时男女尚未实现普遍的平等,排除A项;“深入人心”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通过刘半农一个人的诗歌不能说明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异变,排除C项。故选D。‎ ‎19.1920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图书馆典书课通告》:“将本校所藏关于俄国革命问题之参考书二十三种,陈列本课的第四阅览室内,以备同学诸君披阅。”据此可知,当时 - 24 -‎ A. 北京大学学生能够翻阅《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马克思主义学说战胜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潮 C.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D. 北京大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关于俄国革命问题的参考书供学生阅读,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1925年,排除A项;B、C两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20.某学者认为,20世纪初,一些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人物,就已经表现出追求资本主义,同时又向往比西方资本主义更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诉求。这些“先进人物”的思想理论成果是 A. 维新变法 B. 三民主义 C. 民主科学 D. 毛泽东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初,一些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人物”主要孙中山为代表,而三民主义追求民族自强,关注民生问题,表现出了“向往比西方资本主义更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诉求”,故B项正确;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符合材料所述时间,故A项错误;民主科学、毛泽东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 ‎21.孙中山指出:国民党主张的民权,应该是“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A. 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新文化运动取得巨大成功 C.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成为社会共识 D. 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D ‎【解析】‎ - 24 -‎ ‎【详解】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是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的讲话,可知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这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背景,故选D项;材料论述的背景是孙中山接受中共和苏联的帮助,并不是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取得巨大成功的说法过于夸张,且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B项;“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 ‎22.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这一说法在当时 A.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 B. 促进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实现 C.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可知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故选A项;毛泽东的这一说法是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后,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毛泽东的这一说法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前,此时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尚未上升到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 ‎23.1937年,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的主张。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等主张。这些主张 A.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 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实际 C. 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D. 提升了中国抗战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这些主张都是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出发,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就已经被破坏,排除A项;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行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毛泽东的主张都是有关中国国内的政权建设,与提升中国的抗战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B。‎ - 24 -‎ ‎24.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必须做到“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文化的特点是 A. 多元化 B. 大众化 C. 本土化 D. 革命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说明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作品要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体现了大众化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无产阶级文化的本土化,无法体现多元化、本土化和革命化,排除ACD项。故选B。‎ ‎25.1950年11月1日,《人民教育》发表社论,要求中等以上学校系统地揭露、批判美帝国主义过去在中国所传播的一切有毒害的思想影响,一切对美帝的幻想,国民党过去的欺骗,恐美病,所谓美国“民主”,美国生活方式,美国科学、文化,美国的强大等。该社论的题目有可能是 A. 《关于对中原新解放区知识分子方针的指示》‎ B. 《积极实现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 C. 《关于新收复城市大学教育方针的指示》‎ D. 《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材料限定时间为1950年11月,中心思想是反美,符合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故选D项;A项是对待知识分子的方针,B项与国内高等院校的调整有关,C项是国内的教育方针,都不能体现反美,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26.下表是某省1949—1957年各类学校和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对表格解读合理的是,建国初期该省的教育医疗 - 24 -‎ A. 取得了长足进步 B. 形成了完整体系 C. 满足了社会需要 D. 走在了全国前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该省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量、从事医疗人员数量都有明显增长,说明教育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A项正确;根据高等院校数量和人员数量变化不能体现形成完整体系,也不能说明满足了社会需要,排除BC项;表格没有其他地区的数据,无法说明走在了全国前列,排除D项。故选A。‎ ‎27.《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作于1958年的作品,首演即好评如潮,但在“文革”时期,其被指为“大毒草”遭禁播,直到1978年6月才开禁播放。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曲折 B. 政治运动影响了艺术创作 C. 经济发展推动了艺术的繁荣 D. 改革开放促进了艺术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命运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A项正确;政治运动影响了艺术的传播而非创作,1978年6月改革开放决策还没有实行,故B、D两项不准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28.邮票是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如图是1979年的邮票,主要是为了纪念和肯定“双百”方针。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24 -‎ A. 学术和艺术领域的成就斐然 B. 社会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 C. 科技文化体制开始进行改革 D. “三个面向”取得突出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9年纪念和肯定“双百”方针说明当时中国社会文化领域正在“拨乱反正”,故选B项;纪念“双百”方针的邮票并不能说明学术和艺术领域的成就斐然,也无法体现科技文化体制的改革,排除AC项;“三个面向”提出于1983年,排除D项。故选B。‎ ‎29.如图是北京大学1977年的新生开学典礼。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A. 体制革新渐趋深入 B. 高校招生制度开始恢复 C. 实现了大众化目标 D. 形成了多样的招生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高考”恢复,北京大学迎来了一批新生,故答案为B项;图片反映的是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无法体现体制革新的深入,排除A项;197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还远远没有实现大众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招生途径无关,无法体现其多样化,排除D项。故选B。‎ ‎30.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加强企业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这一决定 - 24 -‎ A. 有利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 B. 加速了科技机构的市场化转型 C.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促进了科教事业与企业的合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有利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加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C项。故选A。‎ ‎31.现代中国正走人“微时代”,出现“微信”“微博”“微课”“微讲座”等“微工具”或“微事务”。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代中国 A. 科学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B. 科技进步促使社会节奏加快 C. 传统科技观念遭到了颠覆 D. 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地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微时代”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的具体表现,其推动力是科技的发展,B项正确;当代中国的科技在某些方面领先于世界,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遭到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D项。故选B。‎ ‎32.“辉煌属于希腊,荣耀归于罗马”,关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孟德斯鸠这样评论道:有商业的地方就有自由、美德和法治。这说明了 A. 商业发达地区必然产生民主理念 B. 孟德斯鸠不重视农业文明的发展 C. 经济社会环境影响文化政治发展 D. 民主政治依赖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商业社会的平等互利思想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主制的建立,所以经济和社会环境会影响文化和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商业发达的区域未必产生民主理念,该说法绝对,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孟德斯鸠对农业文明的态度,排除B项;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民主政治发展,但民主政治“依赖”宽松的社会环境不准确,过于夸张,D项错误。故选C。‎ - 24 -‎ ‎33.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白由所在。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 对人文精神进行了反思 B. 主张实现人格绝对平等 C. 大力提倡“美德即知识” D. 全盘否定了智者的启蒙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完整的道德人格,这反映出苏格拉底大力提倡“美德即知识”,故C项正确;材料本身体现的就是人文精神,而不是对其的反思,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 ‎34.欧洲某一时期的建筑(如图)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这一时期是指 A. 希腊城邦时代 B. 欧洲中古时期 C. 文艺复兴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建筑有复兴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正是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的,故C项正确;古希腊城邦时代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项;欧洲中古时期主要是盛行哥特式风格,排除B项;启蒙运动时期主要宣扬理性,并不是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宣扬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C。‎ ‎35.如图为立陶宛2017年1月5日发行的欧洲宗教改革500周年邮票(背景为马丁路德和维滕贝格教堂剪影)。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欧洲宗教改革 - 24 -‎ A. 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和文化格局 B. 只局限于上层社会 C.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D.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极大的冲击了教会势力,实现了下层民众的思想解放,对世界历史进程和文化格局都产生了影响,故选A项;文艺复兴只局限于上层社会,排除B项;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启蒙运动,排除C项;宗教改革的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排除D项。故选A。‎ ‎36.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平等的精神和极端平等的精神的距离,就像天和地一样”“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由此可见,孟德斯鸠 A. 否定了人人平等的精神 B 提倡代议制民主 C. 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平衡 D. 赞同人民主权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可知,孟德斯鸠强调要维护民主,就要坚持平等精神,但要避免极端平等精神,否则就会导致民主原则的败坏,故B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作为启蒙思想家提倡民主、平等,A与材料不符;据材料强调的是如何保持民主原则的问题,未涉及政治权力的平衡,C错误;据材料“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可知,要维护民主原则,就要避免极端平等精神,D错误。‎ - 24 -‎ ‎37.卢梭提出:“没有自由就不会有爱国思想;没有道德,何来自由;没有公民,就无所谓道德……打算培养公民,就一定要从儿童时代教育起。”卢梭强调是 A. 公民教育 B. 天赋人权 C. 主权在民 D. 职业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打算培养公民,就一定要从儿童时代教育起”可知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应该加强公民教育,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没有体现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职业教育的主张,排除BCD项。故选A。‎ ‎38.新闻作为一个形式多样的制度是在1630-1650年间出现的。到1715年,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日报、时事报”或“杂志”,他们就道德和社会的题目提供新闻、杂评或短文、或集新闻报道及评论于一身。这 A. 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B. 助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C. 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D. 净化了欧洲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时间和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助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文艺复兴是在14-16世纪,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现象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39.下表为18世纪中后期欧洲思想界部分情况简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欧洲思想界情况(部分)‎ 英、法等国的沙龙、咖啡馆成为人们交流前沿思想的重要场合 欧洲国家科学院、科学学会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传播 德意志哈雷大学、哥廷根大学实行宗教宽容,学术相对自由 意大利维柯《新科学》、贝卡里亚《论犯罪与惩罚》发表 - 24 -‎ A. 科学观念与人文思想相交融 B. 近代自然科学逐渐兴起 C. 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 国家间文化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启蒙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广泛传播,这说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社会基础,C项正确;A、D两项所述材料未体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是在18世纪以前,B项所述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 ‎40.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康德旨在说明 A.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 启蒙的真谛在于实现思想自由 C. 在主权在民基础上实现人人平等 D. 社会契约与信仰自由理应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要有理性思考,学会批判质疑,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与材料中康德强调思想自由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契约思想是卢梭的思想,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故D项错误。故选B。‎ ‎41.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材料意在强调牛顿力学体系 A. 使白然科学脱离神学而完全独立 B. 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C. 为技术进步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D. 直接指导瓦特发明了近代蒸汽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即为牛顿力学体系技术进步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故选C项;A项说法过于夸张和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牛顿力学体系不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排除B项;“直接指导”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 - 24 -‎ ‎42.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随后,生物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这一场“革命”‎ A. 否定了君权神授传统观念 B. 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 C. 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根基 D. 使生物学成为独立学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859年”、“生物学领域”等信息可知材料明显说的是进化论的创立,其直接针对基督教的“神创论”,而“神创论”则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根基,故C项为正确答案;材料现象所示“革命”与君权神授传统观念无直接关系,故A项不准确;标志近代自然科学开端的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故B项不准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选C。‎ ‎43.史载,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希罗于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是一个玩具。从17世纪开始,塞维利、纽可门等对蒸汽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65年到1790年,瓦特经过一系列实验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技术革新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 B. 科学须与技术结合才能发展 C. 社会状况决定了科技发明效果 D. 科技推动生产时间逐渐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古希腊的希罗到塞维利、纽可门,再到瓦特贡献可知,技术革新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故A项正确;蒸汽机的出现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此时科学与技术尚未实现结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状况对科技发明的影响,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 ‎44.1665年,牛顿通过棱镜发现了白光的光谱,但仅仅过了几十年,慕尼黑的弗劳恩霍菲尔就发现不同光源的光谱是不同的,进而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这些发现 A. 成为了经典力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B. 印证了经典力学的普适性 C. 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使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 24 -‎ ‎【详解】材料“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说明,科学家们对光谱的研究引导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奠定量子理论的基础,C项正确;经典力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光学理论的发展,与经典力学无关,排除B项;相对论和量子论并没有实现结合,排除D项。故选C。‎ ‎45.1921年爱因斯坦首次访英时应邀入住海尔登爵士家,他刚进大门,海尔登的女儿竟激动得昏了过去。海尔登后来回忆爱因斯坦也不吝赞美:“他与众不同。他不愿意引人注意,但那无庸置疑的天才却驱使他前行,不让他有片刻喘息。”这可以用来佐证 A. 相对论已经被大多数人理解 B. 经典力学体系已经被推翻 C. 相对论已产生一定社会影响 D. 量子力学推动了科学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见到爱因斯坦,海尔登的女儿竞激动得昏了过去,后来海尔登也对爱因斯坦赞美有加,都说明爱因斯坦的影响力,而爱因斯坦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相对论”,说明相对论已经产生了一定社会的影响,从而为爱因斯坦赢得声誉,所以答案为C项;相对论虽已提出,但不见得大多数人理解,他们主要是通过实例来体会相对论的影响,所以A项不准确;经典力学不是被推翻,而是成为了相对论的一个特例,所以B项不准确;量子力学不是爱因斯坦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C。‎ ‎46.如图为20世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示意图(单位:%)。这可以用来说明 A.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B. 科学理论应用化趋向日益明显 C. 科技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D. 科技与生产结合程度逐步加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揭示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程度逐步加深,从而使科技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故答案为D;选项A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中的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是一个突出特点,排除;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 ‎47.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首先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 B. 信息产业主导经济全球化 - 24 -‎ C. 新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D.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信息网络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知识说明信息产业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而非主导作用,排除B项;“得到广泛应用”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48.如图是德国艺术家弗里德里希创作于1818年的《云海上的旅人》,后被德国汉堡美术馆收藏。据此可知,该画作属于 A. 印象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818年《云海上的旅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画作属于浪漫主义,故选B项;印象主义强调光和色,该画作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现实主义与画作主题不符,排除C项;现代主义强调反传统,该画作也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故选B。‎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义轻利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重精神的价值,轻物质的价值,好名而不好利,务虚而不务实。在先秦,持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并赋予了一定的阶级内容。他认为,统治者只要讲文德,进行感化,就能使人民归服。孟子从国家的角度谈论问题,也是把义放在第一位。汉朝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开始处于正统地位,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在董仲舒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董仲舒要求人们一味迫求道义,放弃功利,将道义和功利对立了起来。义利之辨在宋代朱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朱熹认为人欲是利,天理是义,仁义道德与利欲是对立的,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王鲁英《论洋务运动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 ‎ - 24 -‎ ‎ 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以义生利,兴利除弊;洋务运动时期主张重义兴利,利国利民;维新运动时期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和谐;辛亥革命时期主张义利统一,建立革命道德。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贯穿着强烈的救亡意识。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面临着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问题。尽管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错综复杂,但存在着一个慈的发展趋势,即由重义轻利的传统义利价值观向义利并重的近代义利价值观演变。‎ ‎——摘编自赵璐、白俐《论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演变趋势,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与近代义利观的异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答案】(1)趋势:不断强调义利的阶级性;不断强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 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秩序;不利于新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的形成与发展。‎ ‎(2)同: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 异:古代义和利相割裂,近代强调义利统一;古代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近代带有强烈的救亡图存色彩。‎ 原因: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和传播。‎ ‎【解析】‎ ‎【详解】(1)演变趋势:紧扣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断强调义利的阶级性、不断强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等角度作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维系统治秩序、新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的形成发展等角度作答。‎ ‎(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从两者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角度作答。不同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义利关系、时代色彩等角度入手作答。造成不同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侵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影响西方民主思想传入等角度作答。‎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24 -‎ ‎ 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反映了世界技术领域的重大人物(前16名),颜色深浅、指数大小表示影响大小。‎ ‎——摘编自(美)默里《文明的解析》‎ 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如图表的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表中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论证探讨;也可以对图表人物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人物,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瓦特在技术领域影响最大。‎ 论证探讨: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人类主要利用人力、风力、畜力等作为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蒸汽动力成为最主要的动力,极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火车、汽船等相继出现,人类文明跨入工业文明时代(或蒸汽时代),现代社会仍受其巨大影响。‎ 示例二:在技术领域诺贝尔的影响力不及爱迪生。‎ 爱迪生的贡献主要在于“电”。“电”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与“电”有关的多项发明,极大推动了电的普及运用,也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文明进入“电气时代”,现代社会仍受其巨大影响。诺贝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化学工业,炸药和无烟火药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总体而言,相对于爱迪生的发明和贡献,诺贝尔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虽然后世有诺贝尔奖,那也不主要体现其本人的技术贡献。所以,综上所述,图表中诺贝尔的影响力小于瓦特。‎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关键在于首先选择图表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如选择瓦特、爱迪生、马可尼、诺贝尔或其他人,然后运用相关史实论证其主要成就。也可以对图表人物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人物,还可以就多个人物比较论证,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共早期建党史上,有“北李”与“南陈”之说,“北李”指李大钊,“南陈”指陈独秀,他们是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最早的追求者,但由于思想禀赋与个人喜好的差异,二人的思想样态与信从之途存在一定的不同。就李大钊而论,因为有稍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经历以及重视理论实效性的特点,故能比较快地对十月革命有所反应,并能由此及彼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迅速地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反观陈独秀,对理论的态度迥乎有别,对此晚年的他曾有清楚的自省,称自己“自来立论,喜根据历史及现时之世变发展,而不喜空谈主义,更不喜引用前人之言以为立论之前提”。这种忌“空谈”的禀性既决定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应相对迟滞,也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把握,从而不但导致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之路历时较长,也形塑了其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学说长时间交杂并存的思想样态。‎ ‎——摘编自靳希光《“南陈北李”的协作与分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和陈独秀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大钊和陈独秀追求马克思主义的木同之处。‎ ‎【答案】(1)相同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资产阶级革命及文化运动的失败;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的帮助。‎ ‎(2)不同之处:李大钊侧重理论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掌握系统,对十月革命反应迅速,转变快;陈独秀侧重实践,理论研究不足,掌握不系统,不能较快区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对十月革命反应较慢,转变也慢。‎ ‎【解析】‎ ‎【详解】(1)注意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资产阶级革命及文化运动失败、十月革命、苏俄帮助等角度作答。‎ ‎(2)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研究角度、理论水平、对十月革命的反应及思想转变等角度作答。‎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