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记一记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结构 填一填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答题术语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 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 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辨一辨 1.如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废除“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 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苏联模式”的修补者,而不 是抛弃“苏联模式”的革新者。 2.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 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3.为什么说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社会主义的失败? 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到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列宁当 初的论断是错误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仅可以取得胜 利,而且能够巩固下去。 辨析体会 研一研 1.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 ……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 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 革。 史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反映了其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 指导和科学实验。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 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 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 80 年代。 史料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 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 怪癖”。 3.戈尔巴乔夫改革 史料 戈尔巴乔夫说:“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 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戈尔巴乔夫为“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提示] 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 影响: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陷入困境,经 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 年苏联 解体。 4.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 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 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史料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提示]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整个过程,先是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 后转向政治领域。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问题全部暴露, 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 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练一练 1.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 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 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 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 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 答案:A 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他执政前期的改 革侧重于( ) A.全盘否定“苏联模式” B.重点放在农业领域而且初见成效 C.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 D.与美国的争霸侧重于科技的竞争 答案:C 3.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 世纪 80 年代, 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4.[2019·北京市合格考]为了解决苏联的经济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 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D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 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1964 年”即可排除推行于 20 世 纪 20 年代的新经济政策,故排除 A 项。题目中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数据 的增长表明此时的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本题应选 D 项。B、 C 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 答案:D 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 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 指他( )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导 致农业出现危机,符合“蛮干”的形象,故选 B 项。 答案:B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做表面的改革,而 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苏联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表明他不打算触动“苏联模 式”,故选 C 项。开创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也 没有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 A、B、D 三项。 答案:C 4.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解析:由题干的时间“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知“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 施,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故选 C 项。 答案:C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5.戈尔巴乔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 实际上是( ) 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解析: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否定了“苏联模式”通过高度集中的 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故选 C 项。 答案:C 6.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 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 ) 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 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 解析:“大规模的垦荒”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故 A 项错误;勃列日涅 夫执政时期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故 B 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 例失调,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共产 党的执政地位,导致国家解体,故 D 项正确。 答案:D 综合考查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为挽救面临危机的苏联经济,都进行了改革,但都 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对工业结构未能合理调整 B.未能打破长期僵化的“苏联模式” C.没有改变农民被掠夺的局面 D.企业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大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都未能打破长期僵化的“苏联模式”而导 致失败,故选 B 项。 答案:B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 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 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 材料二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 18 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 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 也逐渐泯灭。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 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 代替。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归 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态度”, 根据材料二“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 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第二小问“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 者改革都未能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 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 能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回到了“苏联模式”的老路上去了。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联(俄)的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图片突出玉米的大丰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 执政时期进行改革,大力推行种植玉米计划,故 C 项正确。 答案:C 2.1953~1963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10.5%,是美国的 2 倍。这得益于赫鲁 晓夫改革( ) A.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B.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下放企业管理权,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物质利益,使企业和工人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B 项正确。材料中提 到的是苏联工业,没有涉及个人的副业问题,A 项错误。C 项属于企业管理权问题,且赫鲁晓 夫改革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符合题意。D 项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答案:B 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 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改革成就显著 B.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指导思想正确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是农业,但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提出 “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农业改革成就显著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赫鲁晓 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的时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故 B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 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B 4.[2019·淄博高一检测]1956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 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 法( ) 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 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解析: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1956 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 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 B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 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故 C 项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 集体农庄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苏联某领导人在他任期内,将 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 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苏联由此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 势地位,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该苏联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看出,当时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在军事实力上达 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这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及成就,故选 D 项。 答案:D 6.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解析: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 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是意识到计划体制的弊端,故选 B 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 侧重点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其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也没有改变苏联的社会性质,故 排除 A、C、D。 答案:B 7.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勃列日涅夫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相 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故选 D 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 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 A、C;B 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排除。 答案:D 8.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 联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理由最可能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光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首先冲击了“苏联模式” 解析: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维持了超级大 国的地位,B 项正确;苏联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A 项错误;C 项与史实不符;D 项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B 9.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 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 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 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所有制结构,故选 C 项。但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正确的思路,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不断滑坡,改革并未取得成功,故排除 A、 B、D。 答案:C 10.[2019·南昌高一检测]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 年 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 1976~ 1980 1981~ 1985 1986~ 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1990 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 说明改革未取得成效,故选 D 项。A 项在表中无从体现,B、C 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答案:D 11.某文章评论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说,“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 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 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据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关闭了卖糖的小商店, 又关闭了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这些决策不符合实际,反映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制定政策的随 意性,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重点,而是强调改革时制定政策的随意 性,排除 A 项。材料中的政策都是行政决策,看不出市场调节,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提及农 业与重工业,故无法推断农、轻、重比例是否失调,排除 D 项。 答案:B 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 200 亿卢布增长到 409 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 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 1945~ 1953 年相比增加了 62% 苏联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 C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 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 匹敌 D 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改革。1951~1955 年,苏联虽然对农业的投资增多,但不能 得出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谷物年均产量有所 增长,但后来出现了粮食危机,表明苏联并未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故 B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 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上升,但不能得出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故 C 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表明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14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40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1985 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材料二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 年 3 月,苏共 中央做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 年,全国共开垦荒地 3 600 万公顷,当年新开垦 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 1962 年玉米种植面积比 1953 年增加了 10 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 “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 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万公顷 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被风沙侵蚀所毁。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8 分) (2)材料二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导致了什么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赫 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6 分) 解析: 第(1)问从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分析。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 业。第(2)问要求围绕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结果和失败的原因作答。 答案:(1)特点:工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消费资料生产 (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 联模式”)的影响;二战的影响;“冷战”与争霸的需要。(8 分) (2)重点:农业方面。结果:短期内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农业 的持续发展。原因: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6 分) 能力达标 14.[2019·江苏常州一中江阴南菁高中联考]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 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 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 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 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 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 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 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 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 1977 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 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 动力……邓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 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 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 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之后……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 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 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8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特征。(5 分) (4)上述有关的农业改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5 分) 解析:第(1)问,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补贴农业;减耕减产。第(2)问,由“赫鲁晓 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 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 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在 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 种植玉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第(3)问,由“邓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 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可以概括出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 式);由“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 可以概括出发挥市场作用。第(4)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经济。(8 分)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收购制度;种植玉米。(8 分) (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5 分) (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任答两点)(5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