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临川二中 临川二中实验学校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 )‎ 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推恩令 D.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说明( )‎ A.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开始 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 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分封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3.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均衡权力分配 B.强化族长权力 C.强化国家管理 D.维护贵族特权 ‎4.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巩固中央集权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 ‎5.柳宗元曾评价秦朝:“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他评价的是秦朝( )‎ A.用武力完成统一的功业 B.建立丞相制度的举措 C.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作用 D.创立皇帝制度的影响 ‎6.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官僚政治的弊端 D.行政效率的低下 ‎7.“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官僚制度 ‎8.根据汉制,每年八月,皇帝大祀宗庙,诸侯必须献金助祭,名曰“酎金”。汉武帝时,凡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与数目稍有不合,便取消其爵位。他这样做是为了( )‎ A.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B.巩固中央集权 C.表达对诸侯的不满 D.显示皇帝威严 ‎9.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明朝内阁制度 ‎ 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D.隋唐三省体制 ‎10.据载,唐初以分化事权方式推行三省六部制设置中央官职;明中叶以后,皇帝派遣巡抚总揽地方行政、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职权取代地方三司管理,这两种制度推行的共同政治作用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稳固 ‎11.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不能完全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下列制度最符合其观点的是( )‎ A.汉代中朝制度 B.清代军机处 C.明代内阁制度 D.唐代三省六部制 ‎1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3.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铀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 ‎。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14.《宋史纪事本末》卷二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15.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16.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C.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17.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B.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 C.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 D.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 ‎18.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成为主要的决策机构 C.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19.有明一代,皇帝经常怠政,甚者如嘉靖二十年幽居深宫不问朝事。但即使如此,国家机关也能正常运转,维持帝国统治。这是因为( )‎ A.官僚结构完整系统 B.皇帝暗中监视朝局 C.宰相代为监理朝政 D.儒家教化民众自觉 ‎20.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2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 A.宗法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22.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 A.宗法分封体制 B.监察体制 C.“丞相”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 ‎23.颜师古《汉书注》载:“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这里记载的“州”是( )‎ A.设置于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B.隶属于道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C.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监察机构 D.取代汉初封国地位的地方机构 ‎24.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俸禄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 A.刺史代表中央控制地方 B.刺史职权是皇帝意志的体现 C.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D.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2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初步具备了君主专制国家的雏形,正从宗族国家向君主专制国家过渡。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官吏选拔原则发生变化 B.血缘政治纽带得到加固 C.宗法分封制度已经终结 D.家国一体观念趋向淡化 ‎26.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将贫瘠的土地归于弟弟。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于是推荐其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两汉时期 ‎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27.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28.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扭转了传统的等级和门第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29.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 )‎ A.利弊参半 B.弊大于利 C.利大于弊 D.主张废除 ‎30.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 B.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 C.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 D.“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Ⅱ卷 综合题 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31题21分,第32题19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9分)‎ ‎32.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周)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 ‎。结合所学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8分)‎ 参考答案 ‎1-5 DDCBC 6-10 CBBDA 11-15 DCBAD ‎16-20 CDCAA 21-25 BBCBA 26-30 BABCA ‎31、(1)北面、西北面山地、高原形成关中的地理屏障;输送了长于骑射的骁勇战士;提供了战马。(12分)‎ ‎(2)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逐渐形成。(9分)‎ ‎32、 (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2分)‎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分)‎ 主要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分)‎ ‎(2)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