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教案

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的发明与使用为显著特征。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新发明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迅速广泛应用,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为了满足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列强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内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知能强化课Ⅰ 改变世界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圈地运动 ‎1.含义 ‎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的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2.影响 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点。‎ ‎(1)在经济上,圈地运动对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自由劳动力。‎ ‎(2)在社会层面上,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17世纪英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3)总之,圈地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二、“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背景 ‎(1)政治前提:18世纪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经济条件:‎ 资本 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市场 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动力 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技术 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3)直接动力: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推动生产技术革命。‎ ‎2.过程 开始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新阶段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3.影响 ‎(1)经济上:‎ 生产力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生产组织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经济结构 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社会上:‎ 城乡结构 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阶级关系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社会变革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3)思想文化上: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业革命后产生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潮流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4)消极影响:‎ ‎①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④生产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⑤工业革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更加珍爱和平。‎ ‎ [史学者说]‎ 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在英国发生?……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都在阐述一个共同的思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私有财产。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这也是英国率先走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业革命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唐晋《大国崛起·从“快乐英格兰”到“日不落帝国”》‎ ‎ ‎ 三、打造“世界工厂”‎ ‎1.背景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措施 ‎(1)政治:进行民主化改革,最终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经济: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3)法制: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 ‎(4)外交:推行“炮舰政策”,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5)企业: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6)教育: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3.结果 ‎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英国逐步取得“‎ 世界工厂”的地位。‎ 四、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孕育条件 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技术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重要保障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2.形成标志: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3.逐渐成熟: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性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1.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2.工业革命后欧洲学者提出的社会经济学说 ‎(1)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如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李嘉图等。‎ ‎①提倡市场机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倡导自由竞争。‎ ‎②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它适应了时代要求,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2)民族主义的经济学说。德国人李斯特等提出,他们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他们主张加强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等。‎ ‎(3)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有些学者在目睹了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之后,提出了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的主张。这种学说后来被称为“社会主义”。‎ 聚焦主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下表为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该表主要表明(  )‎ 阶段 英格兰 法兰西 德意志 ‎1500~1549年 ‎7.4‎ ‎6.7‎ ‎4.0‎ ‎1650~1699年 ‎9.3‎ ‎6.2‎ ‎4.1 ‎ ‎1750~1799年 ‎10.1‎ ‎7.0 ‎ ‎5.1 ‎ ‎1800~1820年 ‎11.1‎ ‎6.2‎ ‎5.4 ‎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解析:选B 表格只比较英、法、德农业生产的数据,不能说明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故A项错误;表格反映出英国农业生产效率高,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C项中的“大幅”说法过于夸张,从表格数据看,英国不同时期的收益率增长比较平缓,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2.研读下表,该表反映出(  )‎ 年份 发明者 职业 发明成就 ‎1705‎ 纽可门 锻工 活塞式蒸汽机 ‎1733‎ 凯伊 钟表匠 飞梭 ‎1765‎ 哈格里夫斯 织工 珍妮机 ‎1769‎ 阿克莱特 钟表匠 水力纺纱机 A.科学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B.工业革命是从冶金业开始的 C.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改革 D.蒸汽机发明促使工厂制建立 解析:选C 从材料中看这些发明者都是工匠,看不出科学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机的发明,属于棉纺织业,故排除B项。以上发明者都是手工工场中的工人或匠人,故可以说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改革,故选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思维升华] 时序性表格类试题解题技巧 以上两题均以时序性表格切入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对于此类试题,首先要注意阅读表格数据信息中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其次是对表格内容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从中总结出其变化趋势,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或影响,进而作出正确判断(如第1题)。‎ 第2题更是体现了大事年表式试题的特色,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弄混大事之间的历史联系,选项中常出现易混点,如工厂制的建立主要是与水力纺纱机有关,而不是蒸汽机。‎ ‎(2)弄混大事的意义。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机的发明,而不是纽可门蒸汽机的发明。‎ ‎(3)只看大事间的区别,而不注意大事间的共性。这类试题多为表格,那么就要比较表格中年份、发明者、职业、发明成就之间的共性。例如,从时间上看,以上大事发生在工业革命开始前后,说明这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逐步展开;从职业上看,都是工匠或工人,故不可能是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欧洲某一时期,社会上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相反鼓励妇女献身于传统的事业,如养育子女、管理家庭,以及保留传统家庭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形成这种家庭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固守农耕社会的家庭模式  B.工业发展影响家庭观念 C.经济发展提升了妇女地位 D.女权运动冲击家庭结构 解析:选B “养育子女、管理家庭”曾是农耕时期的家庭观念,但从“社会上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可知,之前出现过鼓励妇女外出工作的现象,故材料所述现象不是固守农耕社会的家庭模式导致的,A项错误;工业革命初期,妇女外出工作较多,但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渐深入,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凸显出来,要求妇女回归家庭的呼声出现,即工业发展影响家庭观念,B项正确;妇女地位提升是引发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女权运动不是导致这种家庭价值观出现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4.1834年英国一反过去“家内救济”‎ 方式,颁布《济贫法修正案》。下面是该法案颁布后英国济贫院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教区给穷人们的住房——泥巴糊的墙几乎裹不住腐朽的门框,恶臭让人憋得心慌,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父母来探望,这里的父母也好似不晓得亲情一样……”该修正案主要表明(  )‎ A.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活 B.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 C.是工人不断抗争的结果 D.救济思想转变为救济、就业与经济发展兼顾 解析:选D 材料涉及对穷人的保障,A项中“工人”属偷换概念,故错误;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故错误;根据材料“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说明救济与就业结合,故D项正确。‎ ‎5.霍布斯鲍姆认为:“19世纪中期,在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家里,这一点已经显得越来越清楚,政治制度迟早将不得不让‘群众’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  )‎ A.群众普遍获得了参政权利 B.资本主义倡导自由原则 C.工业化有利于推动民主化 D.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 解析:选C 依据题干中“19世纪中期”“工业国家”“政治制度……‘群众’占有一席之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壮大,他们要求获得参政的权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 ‎[思维升华] 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工业革命在推动全球化进程,带动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社会生活文明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上述三题均创设新情境考查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复习时我们要辩证分析,正确认识。‎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思考] 据史料一,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分析说明其本质问题。‎ ‎[教你读史] 史料一注意以省略号分层,抓住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现象分析其本质,注意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 ‎[提示] ‎ 表现: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本质问题: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转型。‎ ‎[史料二] 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列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思考] 据史料二表格概括英国利兹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并简要分析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为表格信息,从机械工种的数量变化和工人的分化两方面分析原因。‎ ‎[提示] 变动:在传统职业基础上出现大量机械工种,并享有最高工资待遇,即工人出现新的分化。‎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知能强化课Ⅱ 技术革新与产业重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前提和条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开始标志、发源地和中心 ‎(1)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2)发源地、中心:德国、美国。‎ ‎3.成就和主要发明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器)‎ ‎①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②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交通)‎ ‎①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被发明。‎ ‎②1885年,德国的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汽车。‎ ‎③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电信事业的发展 ‎ ‎①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 ‎②1894~1896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石油化工的发展 ‎ ‎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炸药 ‎4.影响 生产力 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工业部门 诞生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 生产结构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生产组织 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 世界体系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史学者说]‎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 ‎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即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模式。这时,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条件下,形成了一种“世界经济”,这已是今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刘宗绪 ‎5.特点 ‎(1)科研成果同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巨大发展。‎ ‎(2)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几乎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 ‎(6)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全面认识垄断组织 ‎1.概念: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出现原因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2)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提高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 ‎(3)大企业为了避免因竞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互相妥协,通过联合保证相互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跻身其中。‎ ‎(4)当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的时候,垄断就形成了。‎ ‎3.一般特征 垄断组织不但操纵某一行业领域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与银行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垄断组织不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参与政治事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输出商品,而且输出资本。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垄断组织支持本国政府的对外扩张和战争,列宁称这种资本主义为帝国主义。‎ ‎4.评价 ‎(1)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2)垄断资本家参与政治生活,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 三、瓜分世界的狂潮和世界连接为一体 ‎1.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概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并于20世纪初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美国的扩张:‎ ‎①提出“门罗主义”,成立“泛美同盟”,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控制拉丁美洲。‎ ‎②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20世纪初,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③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 ‎2.世界连接为一体 ‎(1)表现: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 ‎(2)影响:‎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和融合,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②消极影响:导致国际关系紧张,使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国家之间及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动力 蒸汽 电力 发明者 工匠 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技含量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理论指导,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发展进程 首发英国,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起始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经济结构和生产组织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出现 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经济霸权 欧美其他工业国家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殖民扩张 掠夺原料,输出商品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聚焦主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解析:‎ 选D 科技革命是摆脱危机的一条出路,但并不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排除A项。科技是克服经济危机的力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采取措施发展科技,以便克服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D项正确。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前后两种“垄断”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B.实质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选D 早期殖民垄断公司是对外实行掠夺的殖民机构,带有一定官方机构的特点;19世纪的垄断组织则凭借强大资金和技术独占一个或多个经济部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二者不是继承和发展关系,实质不同,A、B两项错误。自由资本主义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早期殖民垄断公司出现在其之前,C项错误。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9世纪垄断组织对外进行资本输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项正确。‎ ‎[思维升华]‎ 上述两题均以大的历史时段切入考查科技革命。第1题考查了人类从“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再向“信息时代”的跨越,而第2题则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垄断形式。早期殖民垄断公司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垄断组织是工业资本的代表。工业资本是生产性资本,而商业垄断,实际上是一种贸易垄断,属于分配阶段。所以,随着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工业资本家当然不满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要求重新调整收入的分配,这也是东印度公司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解体的主要原因。因此,把握时代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20世纪初,美国总统曾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而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有学者认为这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效率与社会主义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  )‎ A.美国政府行政权力的增强干扰司法独立 B.社会主义制度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制度 C.垄断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调节 D.工业化的实现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 解析:‎ 选C 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政府对垄断组织进行限制以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公平经营与竞争。这说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府通过改革部分干预经济活动,故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题干强调的是经济活动,D项与此不符。‎ ‎4.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公司于1897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1897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1899年8月正式投产。后续的建筑包括1905年竣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1913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这块地方于1914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这主要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解析:选B 题干材料主要讲的是西门子调整生产组织结构,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涉及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西门子公司形成了垄断组织,且成为垄断组织后西门子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所述为表面现象,没有反映材料的实质,可以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轻工业,故D项错误。‎ ‎[思维升华] 辩证地看待西方工业文明 ‎(1)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居支配地位。这个支配“非西方文明”的西方文明实质上是一种工业文明,这个凌驾于“非现代社会”之上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工业社会。‎ ‎(2)这种工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竭力向其他文明和社会推销自己的合理性:它拥有以科学技术为坚强后盾的巨大物质生产能力,能够使人们过上幸福和健康的生活。同时,它也建立了与工业社会相应的政治机构和意识形态,保证人们的精神政治生活是自由的和民主的。‎ ‎(3)当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为了现代化纷纷追求“西化”或工业化的时候,在西方社会内部却出现了对工业文明的挑战。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最猛烈的批判,试图从西方社会高度富裕和高度自由的外表下面揭示出它对个人的统治和压抑。‎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思考] 史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提示] 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史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思考] 依据史料二,归纳1870年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教你读史] 读史料二时应注意德国工业生产的增长变化以及其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并将这些数字与英国对比,综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提示] 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等老牌国家;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原因:德国的统一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思维升华]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矛盾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是在相互影响、发生在同一时代的各个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 ‎19世纪70年代后期的“电气化”,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末,重工业迅速发展,继英国之后,美、德等成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英国失去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世界经济贸易中心也因此逐渐从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欧转移到以美、德为中心的大西洋两岸。‎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考过什么]‎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两次工业革命 全国卷Ⅰ ‎2017·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2015·三次科技革命与生产力 全国卷Ⅱ ‎2016·工业革命与环境污染;2015·第二次工业革命;2014·第一次工业革命 全国卷Ⅲ ‎2016·工业革命与铁路建设 全国卷 ‎2012·工业革命与信号灯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虽少,但在高考中复现率较高。命题从能力立意上切入角度往往出其不意,如从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来考查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从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铁路多种轨距的问题来解释制约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全面体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怎样考的]‎ ‎1.(2017·全国卷Ⅰ)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 ‎(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选D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民总收入增长迅速,工人实际工资增长较慢,甚至出现下降,说明英国社会财富得到迅速积累,而工人的工资增长有限,这说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项正确。结合表中数据明显可知,A项错误,排除;英国工人不等同于廉价劳动力,B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整体上有明显改善,C项错误。‎ ‎2.(2016·全国卷Ⅲ)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铁路与统一国内市场的关系。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美国不同地区铁路轨距不同,全国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轨距。不同宽度的轨距,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故A项符合题意。没有其他行业和部门作比较,无法判断出铁路部门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地位,排除B项。这种情况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无关,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体现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排除D项。‎ ‎3.(2016·全国卷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选A 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上半期,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这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选A项。B项“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C项与工业革命时期农业也获得快速发展矛盾,排除。D项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进步矛盾,故排除。‎ ‎4.(2015·全国卷Ⅱ)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史实准确解读表格信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大多数国家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但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这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发展,故选B项。表中只是给出英、美、法、德四国的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D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表中得出,故排除。‎ ‎5.(2014·全国卷Ⅱ)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选A 据材料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纺车和手织机被弃之不用说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是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是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工业的发展,且纺织业属于轻工业,C项错误;“手织机也多半闲置”说明仍有少量在使用,D项说法错误。‎ ‎[规律总结]‎ ‎  工业革命是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高频考点,高考对这一内容的主干知识“情有独钟”,近几年不断变换角度、反复考查。既有文字史料(第2、3、5题),又有表格信息材料(第1、4题),材料选取新颖,往往从细微角度切入命题。‎ ‎   ‎ ‎[还可能怎样考]‎ 对于工业革命,既可宏观考查,如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大国关系和国家兴衰问题;也可微观考查,如从不同史观、不同视角考查工业革命带来的不同影响。也可以进行热点渗透,如科技创新,从两次工业革命中汲取经验教训,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因素。‎ ‎[热点预测]‎ ‎1.下表是《英国职业人口的分配和产值构成变化表》。这说明工业革命(  )‎ 项目 时间  ‎ 职业人口 ‎ 工农业产值 ‎ 农林渔业比重 ‎ 制造业和釆矿业 农林渔业比重 ‎ 制造业和釆矿业 ‎1801年 ‎35.9% ‎ ‎29.7%‎ ‎32.5% ‎ ‎23.4% ‎ ‎1851年 ‎ ‎21.7% ‎ ‎42.9%‎ ‎20.3%‎ ‎34.3% ‎ A.提高了英国农业机械化程度 B.实现了英国向工业国转变 C.引起了英国区域经济的变化 D.改变了英国世界经济地位 解析:选B 材料中农林渔业比重和职业人口降低,制造业和采矿业比重和职业人口上升,且超过农林渔业,反映出英国转变为工业国,故B项正确。‎ ‎2.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 A.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英国针对大城市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的情况,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有助于为城市人口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而对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一定作用,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反映伴随着工业化,英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强与完善,因而英国城市化并没有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英国修建下水道,改进供水系统,但并不能说明英国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故D项错误。‎ ‎3.斯皮瓦格尔在《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世界市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C.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到海外抢占市场 D.世界在走向整体化中人类生活得到改善 解析:选A 材料强调的是19世纪末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发展所体现的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故A项正确;19世纪末,欧洲早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在海外抢占市场是伴随新航路开辟开始的,故C项错误;材料所强调的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西欧的崛起,至于人类生活的改善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4.据《维多利亚地方史·白金汉郡志》记载,由于该郡花边业发达,到1800年前后,“在这个郡已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这反映了英国(   )‎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 B.弃农经商现象普遍 C.城市化进程已明显加快 D.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选D 根据材料“花边业发达……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结合“1800年前后”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社会出现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现象,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万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 B.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C.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 D.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 解析:选C 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A项错误;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是英国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但不是材料体现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经营方式,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C项正确;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是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始 B.自由劳动制度占主导地位 C.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 D.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解析:选C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而不是中世纪晚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劳动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可以得出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乡村制造业活动”,没有关于农村经济转型的信息,故D项错误。‎ ‎3.(2018·沧州质检)19世纪初,英国上层女性举办文化沙龙,聚集了一大批人才。“蓝袜”是一种文化沙龙,上层妇女伊丽莎白·蒙塔古被称为“蓝袜女王”。世人评论说:“‘蓝袜’这个词能使用下去,本身就宣告新女性的诞生。”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B.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 C.男女平等思想在英国迅速普及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发生了改变 解析:选A 根据材料“19世纪初,英国上层女性举办文化沙龙”“‘蓝袜’这个词能使用下去,本身就宣告新女性的诞生”与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女性追求社会权益的呼声日益高涨的社会背景相符,故A项正确。‎ ‎4.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政府改变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例如1846年废除了对贵族有利的《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等。改变这些政策(   )‎ A.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B.大大便利了英国向世界输出资本 C.表明英国对经济的管制全面加强 D.提升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 解析:选D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主要进行商品输出,故B项错误;改变这些政策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管制,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拥有巨大的工业优势,改变这些政策有利于提升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故D项正确。‎ ‎5.“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解析:选A 材料意在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故A项正确。‎ ‎6.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一做法(   )‎ A.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B.导致两国关税收入的大幅下降 C.体现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D.缓和两国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关键词“19世纪中期”“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得出工业革命后因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故A项正确。‎ ‎7.(2018·衡水金卷)据19世纪英国卫生改革家查德威克的报告:城镇卫生工作的缺点会使人们养成最卑劣的堕落习惯,导致多数人道德败坏,因为他们在偏街僻巷堆积的有害脏物中寻找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该报告揭示了(  )‎ A.城市建设与社会救济的关系 B.工业革命与社会习俗的关系 C.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D.城市环境与文明风尚的关系 解析:‎ 选D 材料并未涉及社会救济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道德败坏的场景,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城镇卫生工作的缺点会使人们养成最卑劣的堕落习惯,导致多数人道德败坏”可知是城市的环境导致了人们的道德的变化,故D项正确。‎ ‎8.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贝尔、爱迪生、卡尔·本茨等科学家的行为可知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故D项正确。‎ ‎9.(2018·合肥检测)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解析:选D 从劳动力比重变化看,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是因为德国的工业化,不是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故A项错误;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是在1871年,故B项错误;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在1871年,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故D项正确。‎ ‎10.“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保证了商人获利最大化,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可知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产品购销垄断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体现农产品占世界商品交易的比重问题,故D项错误。‎ ‎11.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   )‎ A.不能推动农业文明地区的近代化 B.改变了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 C.阻碍了工农业文明地区的交流 D.助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解析:选D 垄断组织对亚非拉国家的控制掠夺,进一步使亚非拉国家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故D项正确。‎ ‎12.(2018·邯郸摸底)‎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厂制度的完善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宗教改革的推动 D.工业文明的发展 解析:选D 材料没有涉及工厂制度和城市化进程,故A、B两项错误;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中“‎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表明工业革命对运输的时间精度提出了新要求,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环境污染是各国历史上都曾面临过的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既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效应,其中大气污染就是代价之一。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污染事件,就是最为惨痛的教训。因此,他们也强烈要求对大气环境进行治理。1819年,英国政府召开讨论烟害的第一次委员会,并于1821年制定了《烟尘防治法》。1853年到1856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年)、《河流防治法》(1876年)。‎ ‎ ——摘编自王肃之《英、美、日等国依法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对策以及保护效果不理想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出现严重烟雾污染的原因,并概括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人口增长过快,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信息分析背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等内容概括对策;第三小问,可以从当时中国的国内外形势,政府的不作为及中国的经济状况,民众环保意识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19世纪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既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效应,其中大气污染就是代价之一”等信息分析原因;第二小问,从立法治污和治理的过程等方面概括特征。‎ 答案:(1)背景: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严重。‎ 对策: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政府颁布环境立法。‎ 原因:列强加紧侵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政府腐败,立法有限,执法不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对落后;民众环保意识薄弱。‎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或答新能源的使用如煤和石油的使用量大增);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较为集中。‎ 特征:依法推进;先污染后治理;随着污染的严重,治污日趋系统全面;治理艰难,过程漫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天赋权利。‎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另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提炼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材料中第二自然段中“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表明对工业文明持反对态度,结合所学从工业文明所导致的阶级矛盾、贫富差距、殖民扩张、环境问题等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中“另一批思想家走上前台……辩护呐喊”体现了对工业文明的支持态度。结合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论证。也可从利弊两方面提炼观点,结合上面分析综合论证即可。‎ 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评析: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评析: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 评析: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