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课件)(共40张)
中国现代史 专 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 索 时期 —1949 年至 1976 年 阶段 1. 过渡时期( 1949---1976 ) 阶段 2. 全面探索时期( 1956---1976 )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 阶段特征 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步建立(三大民主制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到逐渐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经济: 过渡时期 ,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后来出现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 文革时期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 1956 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艺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文革开始后,教育战线一片混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知识梳理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49 ~ 1956 年 ) ( 一 ) 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 .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 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 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法制建设 1954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 中苏建交: 1949 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 万隆会议: 1955 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二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3 ~ 1956 年 ) 1 . 1952 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 .工业化建设: 1957 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 .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 三 ) 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 论人民民主专政 》 : 1949 年,毛泽东发表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 论十大关系 》 和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 :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 .人民教育的奠基: 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956 ~ 1976 年 ) ( 一 ) 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 .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2 .外交突破 (1)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 中美联合公报 》 ; 1978 年,发表 《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 ; 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交。 (3) 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 二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成功探索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② 1960 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③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失误① 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②“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 20 世纪 50 ~ 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 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 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 三 ) 文化教育的得与失 1 .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 .“双百”方针提出: 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 3 .教育事业的发展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 动乱中的教育: 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重点突破 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 .革命性 (1) 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2)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 .结盟性 (1)“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2) 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3 .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真题演练 (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 Ⅰ )据统计, 1954 年 1 月到 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为 1952 年同期的 50 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 .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 .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 .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 .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 答案 】D 【 解析 】 由时间“ 1954 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 D ;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 A ;科教兴国始于 1995 年,时间不符,排除 B ;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 1956 年毛泽东 《 论十大关系 》 的发表,排除 C 。 ( 2019 新课标全国卷 III )图 4 是 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图 4 《 数他劳动强 》 【 答案 】D 【 解析 】 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 1953 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D 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 A 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 B 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 1956 年提出的, C 选项排除。 (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 Ⅰ )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 答案 】D 【 解析 】 由材料信息“ 1953 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 D 项正确; 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 B 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故 C 项错误 ( 2018 新课标全国卷 Ⅱ )下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 《 两把尺 》 (画中字:“奶奶的尺 —— 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 —— 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 答案 】B 【 解析 】 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 —— 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 —— 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 B ;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 A 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 1958 年,与题干中的“ 1956 年”不符,故排除 C ;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 D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 2017 新课标全国卷 III )图 5 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 《 婆媳上冬学 》 ,这一作品 A .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 .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 .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 答案 】C 【 解析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3 年 11 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 《 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 ,扫盲工作成为农村工作内容之一,很多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为 C 项, D 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注重写意,其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材料中的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 A 项错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表现为二战的伤痛,多用变形的表现手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 2016 新课标全国卷 Ⅰ ) 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 . 9% 上升到 52 . 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改善了关系,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 B 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才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 A 、 D 两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故 C 项错误。 ( 2016 新课标全国卷 Ⅱ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一五’计划”“住宅建设 …… 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 受到抑制”等可推断出,当时我国的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建设上, A 项符合题意。 B 、 C 、 D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Ⅰ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 A 项正确,可排除 B 项。“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可排除 C 项。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可排除 D 项。 (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Ⅱ )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实行“一边倒”政策,到 1952 年底这一外交政策并没有改变, A 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与学习俄语无直接关系, B 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不一定就是要学习俄语,广泛学习某种特定语言应是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 C 项错误。 (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 B 项。材料信息与 A 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 C 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 1952 年底,故排除 D 项。 (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 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 1952 年完成, A 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 B 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 C 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 D 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