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座位号 ......................................................................................密.....................................................封.............................................线...................................................................................................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然后随其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中国的“天人之辩”思想即产生于中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古人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看到闪电会非常的害怕,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有雷雨的时候,人们以为是老天爷伤心了。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古人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的旨意。可以看出古代“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而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引起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懈探讨,“天人之辩”就是中国古代争论最多的核心论题之一。 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天的绝对依附关系,人们提出了“天命”的观点。天命有认命、屈服于上天的意味。如夏商统治者的“天命天罚”思想,即统治者将自己神话为上天的子孙,并承接“天命”对臣民实行统治。如臣民违反其统治,即被视为违抗天命,理应得到上天的惩罚。这一思想是这一时期“天人之辩”的集中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天人之辩”思想也随之繁荣和发展。汉代独尊儒术,在天人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新的神学天命论。李世民当政期间,出现蝗灾,他把灾难归于自己而痛哭流涕,其实这只是君主为了安定民心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体系中,一直并行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天命观和以荀子、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这两条路线构成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诸种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古代哲人在天人关系上的争辩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对于纠正当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错误观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儒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注重人生价值的特点,主张每个人都要最大化的发扬自己的善性,这对于遏制当代膨胀的物欲和拜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中华民族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论文网——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之辩”》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思想只有在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才能逐渐的发展起来。 B. 古代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有基础而且根深蒂固。 C.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学派间思想的碰撞,使“天人之辩”思想得到发展。 D. 掌握好“天人之辩”丰富的思想内涵,则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天人之辩”思想在农耕时期产生,证明哲学思想的产生需要一定社会经济基础。 B. 文章用古人对雷电认知,来论证“天人之辩”思想的产生与科学不发达的关系。 C. 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天命观点,是论证生产力与“天命”观点互相作用的例证。 D. 文章先梳理了“天人之辩”思想历史发展脉络,最后点出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古代哲人很重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B.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条不同时代产生的哲学路线是古代天人关系的核心。 C. 董仲舒反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神学天命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D. 儒家思想也主张发扬人的善性,也讲究“天人合一”,这与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教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学习体验。然而,好的学习体验不同于受学生欢迎。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现在,我们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摘编自文峰等《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材料四: 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来,如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比如,当课程后台大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好的课程需要有好的学习体验,有了好的学习体验,才会更受学生欢迎,有更多学生参与。网络在线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教”和“乐”的关系。 B.因为前沿技术的使用,给在线学习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加之在途时间减少,获取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所以在线学习越来越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厚爱。 C.从材料二来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突破2000亿大关;其中2012~2013年的增幅最为显著。 D.在线教育的关键仍是教育,它关系到学生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素仍然是教师而不是网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互联网模式下,课程的建设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教育者可以根据课程后台显示的大数据,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B.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规模逐年扩大,体量增长迅速,前景喜人。但必须谨记,不管平台如何细分,环节怎样细化,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 C.在线教育只有根据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实施受教育者能够喜欢和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D.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显著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简言之,在线教育课程建设不再表现为师传生受。 6.当前网络在线学习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春雪 孙家正 一场好大的春雪。老人向窗外望去,地,雪白雪白;天,湛蓝湛蓝。推开窗子,一股清新、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他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这雪后的空气,直觉得润心洗肺,爽脑怡神。 五岁的小孙女妞妞,听说下雪了,一骨碌,自个儿从床上爬了起来,胡乱地穿了衣服,便吵着闹着,要爷爷带她去对面小公园里去堆雪人。 早饭后,这爷孙俩踩着积雪,便兴致勃勃地出了小区。走着走着,妞妞忽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拉了拉爷爷的手。只见街口一侧的小土堆上,站着一个大约也就七八岁模样的男孩。那男孩的头发乱蓬蓬,上身穿一件脏兮兮的、长到膝盖的棉袄,下面是条薄薄的单裤,脚上一双老式的胶底球鞋也已破烂不堪。男孩面前放着一只豁了边的破盆子,里面有少许纸币和硬币。男孩身后的地上,蜷伏着一个衣衫褴褛,怀抱双拐的男人。行人往来,有的匆匆经过;有的人瞥上一眼,摇摇头,继续行路;还有的人,连头都不转过去,散步赏雪,悠然如常。老人想,这不能怪人们麻木冷漠,这类利用儿童和残疾人骗钱的伎俩,早已屡见不鲜。话虽如此,但每次见到此类情景,老人的内心便不免有些纠结。 老人出身贫寒,当然知道生活的艰辛。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部队,给首长当了秘书。后来又随首长到地方工作。一年春天,他们那个地区出现了大批的乞讨农民。首长要求各地立即查明情况。老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把汇总的简报交给首长时的情景。各地的汇报不约而同,几乎一致说,当前,本地形势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乞讨乃是邻省某地流入的农民。还说,春季外出乞讨是那个地区的传统。首长看了汇报,脸色铁青,“刷”的一声,将简报甩在地上,骂道:“胡说八道!乞讨为业?还传统!老子让这帮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兔崽子统统转业,也改行讨饭去!” 再后来,他也转业到地方,还在东部沿海的一个地区做了领导。他工作的那个地区属于全国先富起来的地方之一。但每次当他去看望老首长时,老首长总是反复叮嘱他:“富裕的地方,要多关心贫困的人民!”还特别提醒他“富窝里的穷人的日子更加难过哟!” 老人退休后常常爱回想这些往事,他自认为,没有辜负老首长,自己从来就不是那种富而忘贫之人。他在任时,这方面口碑不错;退休多年,捐款、救济这类活动,也从未落后过。 唯独这“乞讨”问题,让他烦恼,让他左右为难。诈骗、“碰瓷”之类的事听多了,有时,自己也犯疑惑。如今,政策好,挣钱的门路多得是,讨饭要钱,不是骗子,大概也是好吃懒做吧!不过,这些想法闪过之后,老人不由得又会自责起来。特别是一想到老首长,心里便很不是滋味。 妞妞磨蹭着不愿离开,老人拉了拉孙女,催促道,“妞妞,咱们走吧!” 他们往小公园走去。走着走着,老人感到手下变得沉了起来,妞妞往后赖着,接着,她干脆蹲下,不肯走了。老人俯身抱起孙女,继续往前走去。但是,没走几步,老人忽然觉出趴在肩上的妞妞好像正在哭。 他连忙停了下来,轻轻地问道:“妞妞,怎么啦?” 妞妞说:“刚才,我看到那个小哥哥哭了! ” 老人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那是骗人的!”想继续往前走。 妞妞仍然不依,追问道:“爷爷,全是骗人的么?” 老人一时语塞,含含糊糊、支支吾吾道:“嗯,多数是……也许,也不一定……” 妞妞并不罢休,像是问爷爷,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嘀咕:“万一、万一…… 如果万一……那可怎么办哪! ” 老人心头一惊,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忙问道:“妞妞!你是说,万一这是真的,不是骗人的?” 妞妞“嗯”了一声,伏在老人的肩头,竟委屈得大声地哭了起来。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劝也劝不住。 老人有点慌乱,手足无措。妞妞的哭声,猝不及防,给他以触动,也让他愧疚。这原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还要妞妞问起吗?再说,假的便可以漠视么?倘若属于诈骗,那男孩的处境不是更加令人忧虑么? 老人自责,又甚感欣慰。他心疼地搂着妞妞,把她抱在怀里,心里暖暖的。 过了一会,妞妞不再哭泣,慢慢地平静了下来。看来她已拿定了主意。她从爷爷的怀里滑落到地上,拉着老人的手,盯着他的眼睛,不容置疑地说:“爷爷,我们回去吧!” 老人俯身看着孙女,郑重地说道:“好,咱们回去!” 妞妞牵着爷爷的手,走在前面,向那土堆,向那男孩走去。 太阳升高了,天空却似又飘下了雪花…… 抬头一看,原来是道旁柳树上的积雪在融化、散落。剥落了积雪的柳枝,水淋淋、湿漉漉的,泛出了若有若无的浅黄嫩绿,在初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清亮、光滑和新鲜。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对乞讨男孩的外貌描写很详细,他的落魄与路人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出了路人的麻木冷漠。 B.老人曾经给老首长当过秘书,老首长的言行对他的影响很大。小说中老人的这段回忆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可信。 C.面对孙女的质疑,老人回答“嗯,多数是……也许,也不一定”,可看出他自己也不能确定乞讨者是不是全是骗人的。 D.连革命一生的“爷爷”也用怀疑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只有涉世不深的五岁妞妞还相信“万一他是真的”,这反映出环境对人的情感态度会产生影响。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点。(6分) 9.请分析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关于雪景的描写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陵字少卿, 拜为骑都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贰师击右贤王于天山。上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者,皆荆楚勇士奇材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上壮而许之。 陵将步卒五千人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军以大车为营。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连战,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后闻陵降,上怒甚,久之,上悔,遣公孙敖入匈奴迎陵。敖还曰:“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闻,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陵谓汉使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昭帝立,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侍坐。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归故乡,毋忧富贵。”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B.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C.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D.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B.“辎重“最初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C.“军候”军官职务,即军曲候。汉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每“曲”设军候一人,军候一般统领200-500人。 D.“更衣”在古代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与《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如厕“一词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陵主动请缨,为国效力。贰师与右贤王交战,皇帝打算派李陵运送物资,但李陵提出自当一队抗敌,不给骑兵也要以少击众。 B.李陵勇猛善战,有李广遗风。李陵率五千步卒被三万敌军包围,奋力搏战,杀敌数千,后单于召集八万骑兵与陵军作战,也多次失利。 C.李陵誓死杀敌,无奈而降。箭心援绝,李陵带领将士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用短刀作战,也曾相独自杀死单于,最终矢尽将亡而降。 D.李陵兵败屈辱投降,又因替匈奴练兵,惹怒汉武帝,汉武帝诛灭了他的亲族。后汉招陵归,陵终不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5分) (2)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④,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④的的(dídí):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写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以“ ”一句,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以“ ”一句表达了对军阀统治者的蔑视,概括了早期革命者的豪迈气概。 (2) 《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_____ _, 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 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宾客受音乐感染同仇敌忾的画面。 第Ⅱ卷(表达题 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正式 。在公布的86部作品剧目单中,现实题材成了重头戏,《遇见幸福》《幸福院》《正青春》……这些作品中,已播出的成了荧屏爆款,获得业界口碑与收视成绩的双赢;尚未开播的也通过宣传营销引爆相关社会话题,提升了人们对作品的 。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把握、精准体悟的能力上。创作者从大众文化热点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找到与生活 的典型人物、事件,并将自己的深入思考通过生动的台词和精彩的表演投射出来,引导大众情绪,解决现实问题。 我国电视剧市场近年来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题材涉猎广泛、与现实人心紧密勾连互动、容纳着丰富时代信息、能激荡起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集中涌现。( ),或庄严肃穆,或激昂奋进,或青春热血,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丰润多姿和社会发展的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启 关注度 休戚相关 丰富多彩 B.启动 关注度 息息相关 波澜壮阔 C.启动 喜爱度 息息相关 丰富多彩 D.开启 喜爱度 休戚相关 波澜壮阔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体悟、精准把握的能力上。 B.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把握、精准体悟的能力上。 C.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精准把握、深刻体悟的能力上。 D.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精准体悟、深刻把握的能力上。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的是 (3分) A.就像这些时代的“表情”,一个个优秀作品 B.就像一个个“表情”,这些时代的优秀作品 C.这些优秀作品就像一个个的“表情”时代 D.这些优秀作品就像时代的一个个“表情” 20.在下面一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许多人眼里,垃圾就是垃圾, 。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可回收垃圾的未来价值,这种态度会影响到他们处理可回收垃圾的方式。一旦弄清楚要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会转化为某种新产品,大多数人就会 。在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广告、标识牌等手段让人们认识到这些垃圾不仅能重复利用, ,如塑料瓶可以变为夹克衫,可乐罐能变成自车,就会使更多人意识到可回收垃圾的价值,从而更妥善地进行处理,有效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与他的成才与否息息相关。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二交响曲》.顺境只会消磨人的意志,刘禅安于享乐,结果意志消沉,乐不思蜀。因此,一个人只有多经历磨难才能成才。 (1)未必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 (2) 。 (3)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小鸟拥有一片天空.就能自由飞翔;如果你拥有一片天空,就能充分展现自我,尽显青春的风采……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已拥有了一片广阔的天空,在追求、拼搏中获得了成功和喜悦;也许你拥有的天空还不够宽广,在限制、束缚中感到烦恼和困惑。其间定会有你难以忘怀的故事、深刻的体验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请以“我的一片天空”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A项,“只有在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才能逐渐的发展起来”中“只有……才”说法太绝度,原文是“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然后随其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中国的“天人之辩”思想即产生于中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文中是说“相对发达的”;B项,“使‘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有基础而且根深蒂固”分析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是“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原文是说“天人之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而不是选项的“‘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 D项,“则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分析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是“对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选项把原文的“世界文化体系”换成了“中国的”。故选C。) 2. C (C项,“互相作用”错误,原文是“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天的绝对依附关系,人们提出了“天命”的观点”,原文的意思是生产力低下,所以产生“天命”观点,说“相互作用”,应包含“天命”观点影响生产力的意思,无中生有。故选C。) 3. A (B项,“不同时代产生”错误,原文无据,这两种思想基本是同时发源,并行发展的;C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是当代人的观点,与道家秉持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相对立,原文是“这对于纠正当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错误观点”;D项,“完全一致”错误,文章的最后一段中说,儒道思想有相似,更有区别,说发扬善性、“天人合一”思想与道家“完全一致”绝对化。故选A。) 4. B (强加因果,材料一中在线学习“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的原因是“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而“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是“教师授课效果更好”的原因。) 5. D (“不再表现为师传生受”错,材料四原文是“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 6.参考答案 ①形式相对单一,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②缺少教育的温度,有的吸取了网络上油腔滑调的语言,把低俗当有趣;③“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④有的在线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没有底线。 (解析:重点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圈点标画出重点语句。如:材料一中“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 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材料三中“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 7.B (倒叙手法错,是插叙。) 8.参考答案:①对人民满怀热情,对事业一丝不苟.爷爷“出身贫寒,当然知道生活的艰辛”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部队,给首长当过秘书,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地方做领导的时候有卓越成绩.②善良,积极参加捐款救济一类慈善活动,虽然社会上有一些不和谐因素,但是爷爷到底是个善良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最终决定不计得失地帮助他人.③有自我反省的意识,知错能改.面对孙女的疑问,自责愧疚,及时改正.④爱自己的孙女.(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从“老人出身贫寒,当然知道生活的艰辛.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部队,给首长当了秘书.后来又随首长到地方工作”可以看出老人对人民满怀热情,对事业一丝不苟.从“他在任时,这方面口碑不错;退休多年,捐款、救济这类活动,也从未落后过”可以看出老人善良;从“五岁的小孙女妞妞,听说下雪了,一骨碌,自个儿从床上爬了起来,胡乱地穿了衣服,便吵着闹着,要爷爷带她去对面小公园里去堆雪人”写出老人爱自己的孙女. 9.参考答案:①开头的环境描写提供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正是因为下雪,妞妞才会要出去玩雪,祖孙二人才会看到乞讨者,才会对乞讨者的困境心生同情. ②首尾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③收尾的环境描写有象征意味.积雪融化了,象征着人心里的坚冰消融了.经过这件事,爷爷不再纠结是否该去 帮助乞讨者,走出了心灵的困境.“格外清亮、光滑和新鲜”象征着如果每个人都能怀有善意,相信他人,帮助他人,社会环境会更温暖洁净.(每点2分) 10.B (“前行持戟盾”与“后行持弓弩”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前后断句,排除A、C;“汉军少”为主谓短语,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走在前面的士兵拿着戟和盾,走在后面的士兵拿着弓和弩.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千驽齐发,敌兵应弦而倒.) 11.A (“任免升降”错,“拜”是“授予官职;任命”或“接受官职;上任”的意思.) 12.D (“又因替匈奴练兵”错,原文为“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陵并没有为匈奴练兵,练兵的是李绪.) 13.(1)我为汉朝率领五千人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救援而兵败,有什么辜负汉朝的而要杀掉我全家?(将:率领;以:因为;亡:通“无”,没有;何负于汉:有什么辜负汉朝的.) (2)立政给李陵使眼色,多次用手沿着他的刀环,握住他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说可以回到汉朝.(目视:用眼睛看或使眼色;数:多次; 循:顺着;阴谕:暗中告诉或暗示.) 14.D.(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③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6.(1)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3)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重点字:瞋) 17.B(开启:①打开;②开创。启动:①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②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③开拓,发动。关注度:关心重视的程度。喜爱度: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18.C 19.D 20.①可回收垃圾也一样 ②改变自己对待这些垃圾的态度; ③还可转化为新产品(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的语言文字不要一致,大意相同即可。答对一句给2分) 21 (1)顺境未必只会消磨人的意志 (2)一个人未必只有多经历磨难才能成才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