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17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肉眼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重要依据是( )‎ A. 细菌的大小、形状、颜色 B. 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 C. 有无鞭毛 D. 培养基的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重要依据是菌落形态,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圆形光滑较小菌落,直径一般只有‎1mm左右,白色或金黄色,而枯草杆菌的菌落表面为不规则隆起,菌落较大,直径有‎5mm左右,表面粗糙,白色或略带一些暗黄色。‎ ‎【详解】A、肉眼观察不到细菌的大小、形状、颜色,A错误;‎ B、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重要依据是菌落形态,如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B正确;‎ C、肉眼无法观察到细菌的鞭毛,C错误;‎ D、培养基不同不是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重要依据,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的“肉眼”一词,要求学生明确肉眼无法观察到细菌的特征,只能观察菌落的特征。‎ ‎2.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接种法的操作错误的是 A. 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 B. 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 C. 蘸取菌液和划线要在火焰旁进行 D. 划线时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平板划线操作方法.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是在火焰上灼烧,接种时划线操作是在火焰边进行。‎ ‎【详解】A、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的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故A正确;‎ B、接种环必须冷却后,才可以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液,否则会烧伤或烧死微生物,故B正确;‎ C、蘸取菌液和划线要在火焰旁进行,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故C正确;‎ D、划线时要避免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线连. 因为最后一区是细菌最稀少的,而第一区是细菌最致密的,如果连在一起则有可能影响单个菌落的分离效果,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平板划线操作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高压蒸气、酒精、火焰灼烧几种不同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A. 接种环、手、培养基 B. 高压锅、手、接种环 C. 培养基、手、接种环 D. 接种环、手、高压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和巴氏消毒法,此外也使用化学试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等。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接种工具:接种环、接种针等)、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和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 ‎【详解】A、接种环应该进行灼烧灭菌,手应该用酒精消毒,培养基应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 B、高压锅是灭菌工具,手应该用酒精消毒,接种环应该进行灼烧灭菌,B错误;‎ C、培养基应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手应该用酒精消毒,接种环应该进行灼烧灭菌,C正确;‎ D、接种环应该进行灼烧灭菌,手应该用酒精消毒,高压锅是灭菌工具,D错误。‎ 故选C。‎ ‎4.关于灭菌和消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消毒和灭菌实质是相同的 B. 巴氏消毒法可用于牛奶消毒 C. 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D. 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消毒和灭菌的概念区分:‎ 消毒 灭菌 概念 ‎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详解】A、消毒和灭菌的结果不完全相同,消毒只能杀灭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不能杀死孢子和芽孢,而灭菌能杀灭环境中一切微生物,包括孢子和芽孢,A错误;‎ B、巴氏消毒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是世界通用的一种牛奶消毒法,B正确;‎ C、灭菌是杀死一切微生物细胞、芽孢和孢子,C正确;‎ D、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D正确。‎ 故选A。‎ ‎【点睛】消毒和灭菌是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重要考点,考生需注意理解其概念,掌握常用的方法,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 ‎5.可以鉴定出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方法是( )‎ A. 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指示剂 B. 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二苯胺试剂 C. 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苏丹Ⅲ试剂 D. 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双缩脲试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原理是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培养几种细菌后,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利用纤维素。培养基要以纤维素为唯一的碳源,并加入刚果红指示剂。由于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不能与纤维二糖等纤维素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故生长有纤维素分解菌的周围会产生透明圈。‎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意在加强学生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筛选过程的掌握,试题难度一般。‎ ‎6.要从土壤中将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出来,应该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有尿素而无其他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鉴定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由于尿素分解菌可以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分解为氨,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说明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能合成脲酶将尿素分解,故培养基要以尿素为唯一的氮源。‎ 故选C。‎ ‎7.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 )‎ A. 一个细菌,液体培养基 B. 许多细菌,液体培养基 C. 一个细菌,固体培养基 D. 许多细菌,固体培养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菌落(colony ‎)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群体.一个标准菌落是由一个细菌(其他微生物)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 ‎【详解】A、产生菌落的培养基应是固体培养基,A错误;‎ B、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是一个,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B错误;‎ C、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一个个细菌,固体培养基,C正确;‎ D、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是一个,D错误。‎ 故选C。‎ ‎8.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 )‎ A. 计算、称量、倒平板、溶化、灭菌 B. 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C. 计算、称量、灭菌、溶化、倒平板 D. 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9.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 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 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 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D. 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是指一类根据特定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理化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只允许特定的微生物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特性。对照遵循的原则是单一变量,所以应当选用正常培养基,与选择培养基一样接种、培养。‎ ‎【详解】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对照组完全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其他接种条件相同。‎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培养基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0.下列关于果醋制作,错误的是 A. 果醋的制作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通氧气 B. 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50 ℃‎左右 C. 醋酸菌能将果酒变成果醋 D. 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详解】A、果醋制作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A正确;‎ B、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30~‎35℃‎,制果醋的过程需控制好以下发酵的条件:果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孔充气,B错误;‎ C和D、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以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从而可以将果酒变为果醋,C和D均正确。‎ 故选B。‎ ‎1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在配制酵母菌的培养基时,常添加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如果葡萄糖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酵母菌的生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葡萄糖被合成了淀粉 B. 酵母菌细胞失水 C. 改变了培养液的pH D. 酵母菌发生了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培养基,培养基的成分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培养基的配制应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配方和比例。‎ ‎【详解】在配制酵母菌的培养基时,葡萄糖浓度过高,会导致酵母菌吸水能力降低,甚至失水而抑制酵母菌生长繁殖。‎ 故选B。‎ ‎12.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中,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 A. 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 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 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 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中:‎ 果酒 果醋 腐乳 泡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主要是毛霉 乳酸菌 呼吸方式 先有氧,让酵母菌繁殖,再无氧呼吸进行酒精发酵 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详解】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能将糖源或酒精转变成醋酸;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是毛霉;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微生物发酵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理解。‎ ‎13.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 )‎ A. 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 导入其他植物的基因 C. 脱离母体的,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 将成熟的筛管的细胞移到去核的卵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时除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外,外植体还需要离体。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A错误;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属于基因工程技术,与植物细胞表现全能性无关,B错误;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是: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C正确;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原因,掌握细胞全能性实现的条件,能比较不同细胞全能性的大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4.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化、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因素。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如何使用这两种激素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 A. 长素的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 B. 生长素的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时 C. 生长素的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适中时 D. 生长素的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相等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添加植物激素,其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植物激素的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及用量的比例等,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详解】A、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A错误;‎ B、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B错误;‎ C、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C正确;‎ D、生长素的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相等时,无法确定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时及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与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方向的关系,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下列过程没有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项是( )‎ A.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 B.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 C. 基因工程培养抗虫棉植株 D. 制成人工种子解决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 ‎【详解】A、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需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需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正确;‎ B、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多倍体植株,不需要植物组织培养,B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是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当向植物细胞导入抗基因后将细胞培养成植株时,就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C正确;‎ D、人工种子是将体细胞胚包埋在胶囊内形成球状结构,使其具备种子机能,体细胞胚的制作过程需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6. 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需要用到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B.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获得某种多倍体植株 C.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就是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 D. 可根据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差异来鉴定杂种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物细胞去壁后得到原生质体,去壁时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A正确;‎ B、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获得多倍体植株,B正确;‎ C、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包括原生质体融合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C错误;‎ D、杂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原来的生物体细胞中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是( )‎ A. 动物细胞融合 B. 胚胎移植 C. 动物细胞培养 D. 核移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工程技术的基础。‎ ‎【详解】A、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但不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A错误;‎ B、胚胎移植技术属于胚胎工程,B错误;‎ C、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C正确;‎ D、核移植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但不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D错误。‎ 故选C。‎ ‎18.细胞工程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是成功的关键。下列选择不合理的是( )‎ A. 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 B. 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 C. 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 D. 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个体。‎ ‎2、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卵(母)细胞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质多,营养丰富;含有促使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详解】A、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因此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不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A错误;‎ B、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B正确;‎ C、茎尖等分生区组织几乎不含病毒,因此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C正确;‎ D、愈伤组织细胞处于分生状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再进行人工选择,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核移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动物核移植技术的概念及类型;识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过程及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无论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诱导融合,可用模型图表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该过程表示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则甲、乙细胞可用酶解法获取 B. 若该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C. 若该过程表示制备单克隆抗体,则丙细胞是杂交瘤细胞 D. 以上三个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比较动、植物细胞融合:‎ 项目 细胞融合原理 细胞融合方法 诱导手段 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杂种植物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的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详解】A、植物细胞须先用酶除去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再诱导细胞融合,A正确;‎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可以用灭活的病毒,B正确;‎ C、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丙是由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杂交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其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C正确;‎ 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而其他两个例子都没有培养到个体,都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20.如图为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下列各项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于细胞核基因完全来自甲羊,所以克隆羊“多利”的性状与甲羊完全一致 B. 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中采用的生物技术有核移植 C. 乙羊的去核卵细胞为重组细胞基因表达提供了细胞内的环境条件 D. 此过程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于细胞核基因完全来自甲羊,所以“多利”的绝大多数性状与甲羊一致,少数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与甲羊不同,A错误; B、看图可知: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中采用的生物技术有核移植,胚胎移植,B正确; ‎ C、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促进核基因表达的物质,能调控细胞核基因的表达,因此通常将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C正确; D、此过程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A。‎ ‎21. 用单克隆抗体研制而成的“生物导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瞄准装置”,二是杀伤性“弹头”。下列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弹头”具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B. “瞄准装置”是指识别肿瘤的单克隆抗体 C. “弹头”由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等物质构成 D. “生物导弹”的制备利用了细胞工程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A.“弹头”中的药物不具有选择作用,A错误;‎ B.“瞄准装置”是由识别肿瘤的单克隆抗体构成,B正确;‎ C.“弹头”由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等物质构成,C正确;‎ D.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A。‎ ‎22.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未成熟细胞,它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医学 家们正尝试利用干细胞治疗一些顽疾,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便是成功的例证。下 列说法中除哪一项外都是正确的( )‎ A. 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B.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其中只有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C. 用骨髓移植法治疗白血病的优点之一是不发生排斥(异)反应 D. 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即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构成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器官。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不会遗传。‎ ‎【详解】A、由于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因此可以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A正确;‎ B、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骨松质内的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B正确;‎ C、骨髓移植法治疗白血病的缺点之一是发生排斥反应,如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故需要应用抗排异药物,C错误;‎ D、血型是由造血干细胞决定的,异体骨髓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提供者的血型可能会与患者有少许差异,故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以及干细胞等方面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区分识记红骨髓和黄骨髓的场所功能;明确器官移植时的相关副作用。‎ ‎23.下列生物工程技术中,不属于细胞工程的是 A. 通过试管动物大量繁殖优良动物 B. 利用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C. 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克隆羊 D. 将某人的肝癌细胞在实验室中繁殖成一个细胞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3、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 ‎【详解】A、通过试管动物大量繁殖优良需要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工程,A正确;‎ B、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需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属于基因工程,B错误;‎ C、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羊需要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工程,C正确;‎ D、将某人的肝癌细胞在实验室中大量培养需要采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工程,D正确。‎ 故选B。‎ ‎24.受精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是 A. 透明带反应 B. 顶体反应 C. 卵细胞膜反应 D. 雌雄原核融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受精过程为:顶体反应→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 ‎【详解】受精作用过程中,透明带反应是阻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卵黄膜反应是阻止多精入卵的第二道屏障。‎ 故选A。‎ ‎25.下列能正确表示高等动物胚胎发育顺序的是 ( )‎ A. 受精卵→囊胚→卵裂→原肠胚→组织器官的分化 B. 卵→卵裂→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 C. 受精卵→囊胚→桑椹胚→原肠胚→幼体 D. 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的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卵裂是指受精卵进行的有丝分裂,囊胚期的特点是具有内细胞团和囊胚腔,在原肠胚期出现三个胚层的分化,三个胚层逐渐分裂分化形成动物的组织器官,继而形成个体。‎ ‎【详解】高等动物胚胎发育为:受精卵首先通过卵裂形成32个细胞的桑椹胚,桑椹胚细胞再增殖分化形成具有囊胚腔的囊胚,囊胚继续分化形成具有三个胚层分化的原肠胚,然后出现组织器官的分化,最后形成幼体。‎ 故选D。‎ ‎26.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原肠胚的细胞从一个部位移植到另一部位时,被移植的细胞能适应新的部位并参与那里的器官形成,但如果在原肠胚的末期,把未来发育为蝾螈后肢的部分移植到另一蝾螈胚胎不长后肢的部位,将发育为一条额外的腿,这说明( )‎ A. 原肠胚末期已出现了组织分化和器官的形成 B. 原肠胚末期出现了细胞分化 C. 细胞是全能的 D. 原肠胚已出现了三个胚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说,细胞应是全能的,但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有条件的.原肠胚的早期就出现了三个胚层,但细胞并未分化;原肠胚末期组织和器官并未形成,但是出现了细胞的分化,这样,在移植这种细胞后,它们将继续分化发育成特定的组织和器官。‎ ‎【详解】因为细胞分化是指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不同方向转化的过程,通过细胞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把原肠胚末期的细胞移植到另一蝾螈胚胎上,从而发育成了一条额外的腿,这说明原肠胚末期出现了细胞分化。‎ 故选B。‎ ‎27. 作为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及理由是 A. 能够在宿主细胞中稳定的保存下来并大量复制,以便提供大量的目的的基因 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于目的基因的表达 C. 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以便目的基因能够与让结合 D. 它的参与能够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一是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上,随染色体DNA进行同步复制,即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保存并大量复制,以便提供大量的目的基因,A项正确,D项错误;二是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供外源DNA片段(目的基因)插入其中,B项错误;三是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以便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8.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时的受体细胞是( )‎ A. 受精卵 B. 精细胞 C. 卵细胞 D. 体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一般全能性大小关系为: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详解】A、由于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并且能够发育成完整个体,因此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时的理想的受体细胞是受粗卵,A正确;‎ B、动物的精细胞不能发育成完整个体,因此不用做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B错误;‎ C、只有少数动物的卵细胞能够发育成个体,因此不用做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C错误;‎ D、由于体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因此不用做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D错误。‎ 故选A。‎ ‎29.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应用中,对人类不利的是( )‎ A. 制造“工程菌”用于药品生产 B. 制造“超级菌”分解石油、农药 C. 重组DNA诱发受体细胞基因突变 D. 导入外源基因替换缺陷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应用:‎ ‎①在农业生产上: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干旱和抗盐碱等),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方面;‎ ‎②基因治疗不是对患病基因的修复,基因检测所用的DNA分子只有处理为单链才能与被检测的样品,按碱基配对原则进行杂交。‎ ‎2、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A、制造“工程菌”用于药品生产,帮助治疗疾病,对人类有利,A正确;‎ B、制造“超级菌”分解石油、农药,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有利,B正确;‎ C、由于基因突变的少利多害性,所以重组DNA诱发受体细胞基因突变往往产生对人类不利的变异,C错误;‎ D、导入外源基因替换缺陷基因,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人类有利,D正确。‎ 故选C。‎ ‎30.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 DNA 片段的技术,下列有关 PCR 过程的 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扩增效果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值来计算 B. 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 DNA 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可利用解旋酶实现 C. 延伸过程中需要 DNA 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D. PCR 反应新合成的那条子链与模板母链的互补链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PCR技术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原理是DNA复制,其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反应需要: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过程:变性→复性→延伸。‎ 变性 当温度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 复性 温度下降到‎50℃‎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延伸 ‎72℃‎左右时,TaqDNA聚合酶有最大活性,可使DNA新链由5'端向3'端延伸 ‎【详解】A、DNA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下有吸收峰,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值来计算DNA含量,从而衡量扩增效果,A正确;‎ B、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使双链解开,也可利用解旋酶实现,B正确;‎ C、延伸过程中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一对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C错误;‎ D、依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PCR 反应新合成的子链与模板母链互补,与其互补链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及具体过程等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消毒不能杀死物体内所有的微生物 B. 利用平板划线法可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C.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于微生物的接种 D. 微生物所用的培养基成分和植物组织培养用的培养基成分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消毒是能够杀灭物体表面和内部的病原菌营养体,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而灭菌是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使之呈无菌状态,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详解】A、消毒只要求杀灭或清除致病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不再能引起人发病。灭菌不仅要求杀灭或清除致病微生物,还要求将所有微生物全部杀灭或清除掉,包括非致病微生物,A正确;‎ B、在微生物的培养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B错误;‎ C、微生物的接种常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C正确;‎ D、培养基的成分会根据培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不同而不同,D正确。‎ 故选B。‎ ‎32. 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在接种时不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 将少许干酵母加入到新鲜的葡萄汁中 B. 将毛霉菌液接种在切成小块的鲜豆腐上 C. 将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 D. 将土壤浸出液涂布在无菌的选择培养基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作为植物组织培养,要求非常严格的无菌环境,如果灭菌不彻底,培养过程中存在污染,会造成培养的幼苗生长缓慢甚至培育失败。原理有以下几种:‎ ‎(1)与幼苗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而因为细菌和真菌生殖比植物快得多,导致植株得不到营养。‎ ‎(2)寄生于植物体内,利用植物细胞中的原料合成菌类自身的物质,导致幼苗死亡。‎ ‎(3)已有报道,寄生菌可能导致植物内部的基因改变,当这个基因是对生长必要的基因时,就导致幼苗的死亡。此外,污染菌的基因可通过某种暂时未知细节的机制转入植物细胞内并表达,从而导致培养失败。‎ ‎【详解】A、不进行严格的灭菌对葡萄酒制作的影响不大,因为多数微生物不能在缺氧、酸性和含糖较高的环境中生存,A错误; B、不进行严格的灭菌对腐乳制作的影响不大,因为腐乳制作时还需在其中放入酒精、盐和香辛料等,这些都具有杀菌作用,B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要求严格的无菌环境,如果灭菌不彻底,会造成培养的幼苗生长缓慢甚至培育失败,C正确。 D、选择培养基是根据要培养的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制备的,一般的杂菌在其上面也很难生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果酒、果醋、腐乳的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3.图为某研究小组以葡萄为原料制作葡萄酒的装置。实验中, 判断发酵完毕的依据是( )‎ A. 发酵瓶中 pH 开始下降 B. 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 C. 发酵瓶中酒精浓度达到 30%‎ D. 发酵瓶中酵母数量急剧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详解】A. 发酵瓶中 pH 开始下降,意味着开始产生CO2,不能据此判断是否开始进行酒精发酵,A错误;‎ B. 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意味着停止产生CO2,即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停止,发酵结束,B正确;‎ C. 发酵瓶中酒精浓度达到 30%,不能判断酒精发酵是否结束,C错误;‎ D. 发酵瓶中酵母数量急剧减少,但仍有少部分存活的酵母菌可能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的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参与泡菜制作的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因此泡菜腐烂的原因可能是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促进了其他需氧型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5.下面为番茄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流程图解,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脱分化发生在b步骤,形成愈伤组织,在此过程中植物激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B. 再分化过程从d步骤开始,是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C. 从叶组织块到种苗形成的过程说明番茄叶片细胞具有全能性 D. 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籽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分析可知,b代表的是脱分化,c表示的为再分化,d表示的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需要的条件:①消毒灭菌;②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③适宜的温度;④充足的养料.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①培养基配制;②外植体选取;③激素的运用;④消毒;⑤温度、pH、光照;‎ 植物组织培养中植物激素使用:物组织培养中关键性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同时使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详解】A、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通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该过程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A正确;‎ B、再分化是从c开始,是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B错误;‎ C、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说明番茄叶片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获得大量的人工种子,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籽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D正确。‎ 故选B。‎ ‎36.下列关于菊花组织培养技术与月季花药培养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两者的培养基配制方法、无菌技术及接种操作等基本相同 B. 花药培养的选材很重要,需选择适宜时期的花蕾 C. 若某二倍体植物同时进行这两项技术,结果都能得到纯种 D. 前者是后者操作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花药培养技术的相同之处是:培养基的配制、接种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所以接种室要消毒;外植体可预先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浸泡,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后,再用0.1%的氯化汞溶液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接种完毕应立即盖好瓶盖。但是植物组织培养取材来源植物的体细胞,最后培育得到的植株是正常的和母本一样的植株,属于无性生殖.花药离体培养取材来自于植物的花粉,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属于一种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因此,花药离体培养的培育要比植物组织培养复杂一些。‎ ‎【详解】菊花的组织培养与月季的花药培养都需要制备MS固体培养基,都需要无菌操作和接种操作,A正确;花药培养时应选择单核期的细胞,为了选到单核期的花药,通常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B正确;植物组织培养取材来源植物的体细胞,最后培育得到的植株是正常的、和母本一样的植株,若母本是杂合子,则培养的后代也都是杂合子,而花药离体培养取材来自于植物的花粉,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C错误;组织培养技术为花药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为新品种的培育开辟了新途径,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和花药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花药培养过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7.以下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 组分别是 AA 和 BB。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①过程发生的化学变化是纤维素和果胶水解 B. 经过②和③过程形成的 c 细胞只有 AABB 这一种类型 C. 过程②一般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 D. 过程④和⑤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表示去除细胞壁的过程,常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故A正确;‎ BC、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诱导方法有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和化学方法(聚乙二醇),该过程形成的c细胞不止AABB这一种类型,还有AAAA、BBBB等类型,故B错、C正确;‎ D、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还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重要过程,故D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38.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通常要在培养基中补充一定浓度的某些物质。如图是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影响的实验结果。从该图提供的信息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A. 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增殖速率相同 B. 有无血清对正常细胞培养的影响不同 C. 培养基中补充血清有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 D. 培养基中是否补充血清对癌细胞的培养影响不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正常细胞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时,同一培养时间下细胞数目不同;癌细胞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时,同一培养时间下细胞数目变化趋势一致;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在有血清(或无血清)的条件下培养,同一培养时间下细胞数目不同。‎ ‎【详解】A、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在有血清和无血清时曲线均不重叠,说明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增殖速率不同,A错误;‎ B、正常细胞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时,同一培养时间下细胞数目不同,说明有无血清对正常细胞培养的影响不同,B正确;‎ C、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在有血清的条件下培养,同一培养时间下细胞数目均比无血清时多,说明培养基中补充血清有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C正确;‎ D、癌细胞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时,同一培养时间下细胞数目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培养基中是否补充血清对癌细胞的培养影响不大,D正确。‎ 故选A。‎ ‎39.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电刺激可以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 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的处理 C. 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免疫小鼠的 B 淋巴细胞融合可以制备单克隆抗体 D. 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和甲乙两品种的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工程技术主要利用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有计划地改变或创造细胞遗传性的技术。包括体外大量培养和繁殖细胞,主要内容包括:细胞融合、细胞生物反应器、动植物细胞及组织培养等。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使植物细胞发育成完整植株,该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融合前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利用其特点可以制备杂交瘤细胞。‎ ‎【详解】A、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共同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电刺激属于物理法,A正确;‎ B ‎、去除植物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动物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B正确;‎ C、用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培养可以制备单克隆抗体,C正确;‎ D、植物体细胞杂交产生的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是两种生物的染色体之和,而有性杂交的后代染色体数目是两种生物染色体数目之和的一半,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0.以H1N1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采用细胞工程制备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为单克隆抗体 B. 体外培养单个B淋巴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H1N1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 将等量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 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H1N1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以诊断该病毒感染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浆细胞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 该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特点。‎ ‎【详解】A、单克隆抗体是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的,A错误;‎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而不是B淋巴细胞,B错误;‎ C、将等量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诱导融合后的细胞有浆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和杂交瘤细胞三种,C错误;‎ D、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因此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H1N1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制备过程以及制备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 ‎41.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 )‎ A. 受精卵 B. 原肠胚 C. 胚胎 D. 桑椹胚或囊胚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 ‎2、特点: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目前以二分胚的分割和移植效率最高;‎ ‎3、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 ‎4、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 ‎【详解】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故选D。‎ ‎42. 供、受体母牛选择好后,要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的原因是 A. 防止受体牛不愿意接受胚胎 B. 只有受体与供体的生理状态相同,被移植的胚胎才能继续正常发育 C. 只要发情排卵后,各阶段时间内的变化,供、受体生理状态完全相同 D. 同期发情处理后,卵细胞和精子受精结合能力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所以要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受体与供体的生理状态相同,保证被移植的胚胎继续正常发育。‎ ‎【详解】A、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的原因是为了使供受体的生理状态相同,A错误; B、只有供、受体的生理状态相同,被移植的胚胎才能继续正常发育,所以要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B正确; C、同期发情处理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被移植的胚胎继续正常发育,C错误; ‎ D、同期发情不会使卵细胞和精子受精结合能力增强,D错误。 故选B。‎ ‎43.下列黏性末端属于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而成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之间可以互补配对。图中①③的黏性末端能互补配对,而①②、①④、②③、②④、③④的黏性末端都不能互补配对。‎ ‎【详解】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限制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具有回文结构,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够互补配对,图中①③能够互补,其他的不能互补,所以①③属于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而成的。‎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限制酶的作用及结果,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44.研究人员想将生长激素基因通过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以表达产生生长激素。已知质粒中存在两个抗性基因:A是抗链霉素基因,B是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且目的基因不插入到基因A、B中,而大肠杆菌不带任何抗性基因,则筛选获得“工程菌”的培养基中的抗生素首先应该( )‎ A. 仅有链霉素 B. 仅有氨苄青霉素 C. 同时有链霉素和氨苄青霉素 D. 无链霉素和氨苄青霉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其中标记基因可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详解】已知质粒中存在两个抗性基因:A是抗链霉素基因,B是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且目的基因不插入到基因A、B中,即不会破坏标记基因。而大肠杆菌不带任何抗性基因,因此导入成功的大肠杆菌将会对链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有抗性,而没有导入成功的将不会有抗性,在含有两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中会死亡,因此在筛选获得“工程菌”的培养基中的抗生素应该同时有链霉素和氨苄青霉素。‎ 故选C。‎ ‎45.蛋白质工程中对蛋白质分子进行设计时,主要包括哪几种?( ) ‎ ‎①进行少数氨基酸的替换 ‎ ‎②对不同来源的蛋白质的拼接 ‎③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出发设计全新的蛋白质 ‎ ‎④直接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以上是蛋白质工程特有的途径。‎ ‎【详解】①对已知结构的蛋白质进行少数氨基酸的替换,属于蛋白质工程中的分子设计,故①正确;②对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分子进行拼接组装属于蛋白质工程,故②正确;③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去推测氨基酸排列顺序,属于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故③正确;④由于蛋白质分子通常较大,直接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易操作,因此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的水平上实现,故④错误;故选B。‎ ‎【点睛】熟悉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和操作的基本途径是判断的关键。‎ ‎46.下列技术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的是 ‎①用DNA分子探针诊断疾病 ‎ ‎②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杂交 ‎③快速灵敏的检测饮用水中病毒的含量 ‎④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 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杂交原理是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形成稳定的双链区。‎ ‎【详解】①用DNA分子探针诊断疾病,即基因诊断,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①正确;‎ ‎②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是动物细胞融合,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②错误;‎ ‎③快速灵敏地检测饮用水中病毒含量利用了基因探针进行检测,即利用了DNA分子杂交的原理,③正确;‎ ‎④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是因为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具有相同的结构,④错误。‎ 因此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的是①③。‎ 故选B。‎ ‎47.关于设计试管婴儿的问题,下列不合乎道德规范的是 A. 利用试管婴儿提供骨髓造血干细胞,救治病人 B. 利用设计试管婴儿技术设计畸形胎儿,以供展览 C. 利用试管婴儿脐带血 D. 设计试管婴儿,不一定非要考虑他的性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试管婴儿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2、设计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许多胚胎,然后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胚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详解】A、利用试管婴儿提供骨髓造血干细胞,救治病人合乎道德规范,A错误;‎ B、利用设计试管婴儿技术设计畸形胎儿,以供展览不合乎道德规范,B正确;‎ C、利用试管婴儿的脐带血治疗白血病等合乎道德规范,C错误;‎ D、设计试管婴儿,不一定非考虑他的性别合乎道德规范,D错误。‎ 故选B。‎ ‎48.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污染”应运而生,关于基因污染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转基因作物可通过花粉扩散到它的近亲作物上,从而污染生物基因库 B. 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基因污染是一种不可以增殖的污染 D. 基因污染难以清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生物安全:①转基因植物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或杂草,②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③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与细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④可能使杂草成为有抗除草剂基因的“超级杂草”。‎ ‎【详解】A、基因污染是可以随着自然界中的生物扩散的,如转基因作物可通过花粉散落到它的近亲作物上,从而污染生物基因库,A正确;‎ B、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具有新的性状,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C、基因污染指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转移到生物体内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和威胁,而且会随着生物的繁殖过程不断增殖,C错误;‎ D、基因污染随遗传物质复制而复制,难以清除,D正确。‎ 故选C。‎ ‎【点睛】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物安全:①转基因植物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或杂草,②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③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与细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④可能使杂草成为有抗除草剂基因的“超级杂草”。‎ ‎4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目的都是获得人类需要的蛋白质,所以二者没有区别 B. 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蛋白质,有的仍然是天然的蛋白质 C. 基因工程是蛋白质工程的关键技术 D. 蛋白质工程是在蛋白质分子水平上直接改造蛋白质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区别:‎ 蛋白质工程 基因工程 区别 原理 中心法则的逆推 基因重组 过程 预期蛋白质供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合成DNA→表达出蛋白质 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实质 定向改造或生产人类所需蛋白质 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一伙的人类所需的生物类型或生物产品(基因的异体表达)‎ 结果 生产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 生产自然界已有的蛋白质 联系 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的第二代基因工程,因为是对现有蛋白质的改造或制造新的蛋白质,所以必须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实现 ‎【详解】A、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基因工程是通过DNA重组技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以获得人类所需的生物类型或生物产品,只能生产自然界已有的蛋白质。因此二者有区别,A错误;‎ B、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蛋白质,是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B错误;‎ C、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因此蛋白质工程离不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蛋白质工程的关键技术,C正确;‎ D、蛋白质结构的改造是通过改造基因来实现的,所以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水平上改造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基本途径,能与基因工程进行比较。‎ ‎50.生物武器不包括( )‎ A. 致病菌 B. 病毒 C. 生化毒剂 D. 经过基因重组的农作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生物战剂包括立克次体、病毒、毒素、衣原体、真菌等。‎ ‎【详解】根据生物武器的概念可知,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等,而不包括经过基因重组的农作物。‎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51.下表是某公司研发的一种培养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基配方,请根据表格和所 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成分 蛋白胨 乳糖 蔗糖 K2HPO4‎ 指示剂 琼脂 含量(g)‎ ‎10.0‎ ‎5.0‎ ‎5.0‎ ‎2.0‎ ‎0.2‎ ‎12.0‎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 1 000 mL ‎(1)若根据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 ‎ 若要用上述培养基来筛选出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必需怎样更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用____________作为指示剂。‎ ‎(2)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 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_____。‎ ‎(3)图中图 1 和图 2 是培养某细菌的结果图,其对应的 接种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这两种方 法接种后培养基上都可以得到由单个细胞繁殖所形成的_____。图 1 所用的接种方法可用来对活菌进行计数。 此外,测定微生物数目的另一种方法是_____。‎ ‎(4)以下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大肠杆菌较相似的有____________。‎ A.制作果酒 B.由果酒制作果醋 C.制作泡菜 D.制作腐乳 ‎【答案】 (1). 鉴别 (2). 将蛋白胨改成尿素 (3). 酚红 (4). 灭菌 (5). 消毒 (6). 稀释涂布平板法 (7). 平板划线法 (8). 菌落 (9).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0). BC ‎【解析】‎ ‎【详解】(1)该培养基具备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成分,但增加了指示剂,故可以判断其为鉴别培养基;要挑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需要将培养基中的氮源改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故需要将蛋白胨改为尿素;由于尿素分解菌可以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分解为氨,可使培养基pH升高,故培养基中加酚红指示剂;‎ ‎(2)微生物培养时,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感染,对于培养基和培养皿需要进行灭菌处理;人的双手需要消毒处理;‎ ‎(3)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平板划线法在平板表面上可见到多条沿划痕生长的菌落群;一般认为单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繁殖产生的细胞群,故可以根据菌落数估计微生物细胞数目;测定微生物数目也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用计数板计数;‎ ‎(4)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制备果酒使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制作果醋使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制作泡菜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制作腐乳的微生物是毛霉。酵母菌和毛霉是真核生物,醋酸菌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 故选BC。‎ ‎【点睛】‎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52.下图是转基因猕猴培养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获取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用化学方法 直接人工合成等。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②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分子水平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 ‎(3)利用 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的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根据这 一序列设计并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雌性猕猴体内采集的卵母细胞,一般要培养到____________ 阶段才能进行体外受 精。判断卵子受精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过程⑦称为____________ ,所用的早期胚胎通常是发育至____________ 期的胚 胎,受体雌猴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会发生 ____________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雌猴体 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答案】 (1).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2). ① (3). 显微注射法 (4). DNA分子杂交 (5). (成对的)引物 (6).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中期) (7). 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 (8). 胚胎移植  (9). 囊胚(或桑椹胚) (10). 免疫排斥 ‎【解析】‎ ‎【分析】‎ 图示为转基因猕猴的培育过程示意图。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用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用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缩写,其扩增目的基因的原理是: 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成对的)引物。反应需要: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胚胎移植,又称受精卵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相关技术包括: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的收集和移植(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精子的体外获能、体外受精、受精卵的体外培养和移植等一系列步骤)。‎ ‎【详解】(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目的基因,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包括: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和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等;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图示中的①过程。②过程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这一受体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2)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为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和个体水平上的鉴定。分子水平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DNA分子杂交技术;‎ ‎(3)PCR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成对的)引物。‎ ‎(4)受体细胞常选处在MⅡ中(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去核卵母细胞,通过电脉冲(或电刺激)进行激活,使其完成减数分裂和发育进程;受精过程包括5个阶段:1、精子穿过放射冠 2、精子穿过透明带 3、精子进入卵黄 4、原核形成 5、配子融合。是否完成受精的标志是: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二个极体;‎ ‎(5)图中过程⑦为胚胎移植,所用的早期胚胎通常是发育至桑椹胚或囊胚期的胚胎,由于胎盘屏障等原因,受体雌猴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雌猴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核移植的具体过程;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识记基因工程的具体操作步骤,掌握各步骤中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3.现代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 性疾病的病原体为 RNA 病毒,该病毒表面的 A 蛋白为主要抗原,其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 流程之一如下图:‎ ‎(1)过程⑦采用的实验技术是____________,获得的 X 是____________。浆细胞和骨髓 瘤细胞融合,至少需经____________ 次筛选才能选出产生所需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 后要用____________ 技术在体外培养,培养时配置的培养基是____________ (填固体 或液体)培养基,其成分与培养植物相比不同的是含有葡萄糖和____________等。‎ ‎(2)若将含有 A 基因的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必须满足无菌无毒、营养、____________、 气体环境等条件,才能使细胞大量增殖,其中培养环境中的空气必须加 5%的 CO2,目的是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与已知病毒的_______ 进行比较;或用图中的____________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答案】 (1). 动物细胞融合 (2). 杂交瘤细胞 (3). 2 (4). 动物细胞培养 (5). 液体 (6). 动物血清 (7). (适宜的)温度和pH (8). 维持培养液的pH (9). 核酸(基因)序列 (10). 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解析】‎ ‎【分析】‎ 图中从病毒开始到产生A蛋白的过程为基因工程技术,而后面则是细胞工程中的四大技术之一即生产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生产单克隆抗体需要先制备杂交瘤细胞,即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浆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 ‎【详解】(1)过程⑦采用的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由浆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X是杂交瘤细胞,至少需经2次筛选才能选出产生所需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第一次是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是采用抗体阳性检测的方法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要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体外培养,培养时配置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其成分与培养植物相比不同的是含有葡萄糖和动物血清等;‎ ‎(2)含有A 基因的受体细胞(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必须满足无菌无毒、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等条件,其中培养环境中的空气必须加 5%的 CO2以缓冲培养液的pH变化,故其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pH;‎ ‎(3)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与已知病毒的核酸(基因)序列进行比较,或者可用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来检测。‎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过程及条件;识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掌握两次筛选的方法及目的;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