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漯河四高2016届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王彦玲 审题:张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法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身份等级,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符合二者共同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只是法家思想,CD项是儒家思想。 2.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非攻”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兼爱”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象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象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要象对待自己一样。这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兼爱”而非“仁爱”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非攻”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礼治”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 某书以“崩溃与重建”为题,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发展变化,结合下面目录分析,这里的“崩溃”是指 上编崩溃篇 第一章异端学说发难------------25 第二章自然灾异作祟------------28 第三章儒家经学途穷------------36 第四章士大夫失去依托---------50 第五章皇帝遭到抛弃------------60 A. 孔孟儒学 B. 汉代经学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B 【解析】“崩溃”是指汉代经学的崩溃,“重建”是指孔孟儒学的重建,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孔孟儒学是重建而非崩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是儒学重建的表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陆王心学也是儒学重建的表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 顾颉刚先生指出,中国古代糅合儒家精神改造的某一学说“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来它有极顽固的势力”。在此,顾颉刚先生认为 A. 孟子自然主义观点极具功利性 B. 董仲舒新儒学的消极影响极其严重 C. 朱熹理学思想阻碍了社会变革 D. 王阳明心学致使民族性格走向封闭 【答案】B 【解析】某一学说指的是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它有极顽固的势力”则说明该新儒学的消极影响是极其严重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孟子自然主义观点,选 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朱熹理学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王阳明心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 5. 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 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 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 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 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材料着重论述伦理道德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突出儒学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选择D。AB材料没有体现,C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6.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材料“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可知,周敦颐认为是仁生万物。故其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的思想 7.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 特别注重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D.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答案】D 【解析】程朱理学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中程朱理学反对超出维持人的正当欲求和礼仪规范的“人欲”,主张人应具有顺应“天理”的欲求和行为。可见“存天理,灭人欲”突出了“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统一,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故选D。A、C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材料并未否定人的自然欲求,故B项错误。 点睛: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这句名言:“存天理,灭人欲”,被很多人记住并断章取义地误解误读,斥为不讲人性、扼杀人性之说。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评价历史现象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 8. 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 A.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C. 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 D. 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所学,及材料关键词“层层严格考试”可知,它反映的是通过考试 的方式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即科举制,故选B。A与选官无关,C看的是门第,D看重的是品德。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9.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明清修族谱的关键是“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突出的是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修族谱说明明清时期宗族观念加强,故排除A项;社会等级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故B项不正确;D项本身错误。明清理学盛行,成为凝聚宗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故答案为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地位 10.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 1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故答案为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等信息的分析得出。 12.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答案】D 【解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仍然是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的是李贽而非黄宗羲等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并非是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和西方启蒙思想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实际上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13.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B.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A .............................. 14.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5.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强调这一命题的主要目的是 A. 阐释智者学派的主张 B. 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观 C. 普及人文哲学知识 D.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其背景是针对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领袖滥用职权等而提出的,实质是希望重新树立社会道德价值观,人人需要有知,答案为B。A项错误,是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背景下产生的;C项与道德无关;D项错误,苏格拉底并不反对直接民主。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苏格拉底思想 16.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恩格斯的说法应该是强调新学说对旧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人文主义借助了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C项在于说明古希腊文化为近代人文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必然产物故符合要求。故答案为C项。A项在于说明经济对思想的决定关系,但启蒙思想没有借助古典文化,排除;B项说法错误;D项在于说明新的学说是法国启蒙思想的组成部分,与材料不符。排除B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是起源,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宗教改革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使其得到成熟阶段。启蒙运动不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主张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 17. 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A. 抨击罗马教廷 B. 推销“赎罪券” C. 反对宗教改革 D. 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通过人间的基督和高高在上的教皇的对比来达到抨击罗马教廷的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赎罪券”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提倡宗教改革而非反对宗教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提倡宗教改革而非倡导宗教宽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8. “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驾驭自然而非自我觉醒,故A项错误。由题干可知这是一项世俗运动而非宗教运动,故B项错误。解读题干可知这场运动主旨是让人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断,而非纯粹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革命,故C项错误。由题干可知,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且通过努力完善自身,这种勇于相信自己判断的信念来源于启蒙运动,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上看,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上看,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理性真理是为了解放全人类。 19. 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法国读者是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的,《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是有关的,人人生而“平等”足以证明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则足以证明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所以综上所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0.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卢梭 D. 康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该人主张自由和理性。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故选D。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卢 梭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21.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中国古代科技呈现上表中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发达 B. 历代统治者普遍重视科技 C. 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 D. 古代中国战乱较少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和农业相关的科举取得较多的成就,究其原因,在于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农业国家,所以选C。A是中国古代科技呈现的特点,排除;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并非普遍重视科技,排除B;中国古代存在战乱,排除D。 22. 意大利在14世纪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甚至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弗洛伦撒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 人文精神的普及 C. 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D. 近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是活字印刷术传播到了西方才导致了书籍价格降低,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文精神的普及是这一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与书籍价格降低没有直接的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教育的发展也是这一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印刷术的传播。 23.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栏目走红中国。其中有一道根据作品判断作者的题,内容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作者 A. 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B. 作品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C. 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D. 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作品,他属于豪放派,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体现了由婉约派走向豪放派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柳永的词,故B项错误;以诗入画指的唐代诗人王维,故C项错误;D项指的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故D项错误。 24. 明代小说、戏曲等都特别昌盛。在短篇小说方面,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拍案惊奇》为代表,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此外,也出现了一些以描写男女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从社会层面讲,这一现象的出现 A. 表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 表明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政权并立 D. 反映了广大知识分子对理学的不满 【答案】B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产生了新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表达感情的需要才使明代小说、戏曲等都特别昌盛,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从经济层面而非从社会层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政权并立是在宋代而材料是在明 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对理学的不满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5. 一位外国友人在清乾隆年间进入中国,当时他不可能欣赏到: A. 版画《感天动地窦娥冤》 B. 小说《封神演义》 C. 一幅《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插图 D. 京剧《空城计》 【答案】D 【解析】京剧形成大约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因此他不可能欣赏到京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的,可能会欣赏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封神演义》是明代的,可能会欣赏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元代的,可能会欣赏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6. 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 彩陶画与汉赋 B. 话本与小说 C. 唐诗与风俗画 D. 楚辞与文人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唐诗与风俗画,唐诗是贵族、文人的,而风俗画是大众民间,日常人们生活的一部分,C正确;彩陶画与汉赋属于宋以前的艺术形式,与题意不符,排除A;话本与小说是宋以后的艺术形式,与题意不符,排除B;楚辞与文人画在宋以前出现,排除D。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诗 【名师点睛】中国画的类型及特征 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讲究借物抒情,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山水画: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精粹。 风俗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27. 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 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 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 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准确的掌握启蒙运动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排除错误选项。然后再依据材料内容与备选项的关系来确定最后的正确答案。材料内容反映了伏尔泰的文学著作使牛顿的科学故事传遍世界,并不是科学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参加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葬礼并访问其外甥女,本身就是跨国文化交流,所A项错误、B项正确。C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这一说法。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心在法国,所以D项错误。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伏尔泰) 28.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 牛顿 B. 达尔文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687年,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 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相符,故A项正确。其它三项晚于牛顿,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牛顿的贡献•经典力学 【名师点睛】牛顿经典力学的意义:(一个飞跃,二个时代,三个基础,一个预见) ①是物理学领域第一次大飞跃 ②标志着科学时代的开始。 ③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④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⑤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的理论基础。 ⑥具有科学预见性(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29.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B.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C.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说的“理论”指的是相对论,该理论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是伽利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的是牛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的是普朗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0.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此题可用排除法。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A项排除;B项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作用,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排除;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否定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C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D项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近代科技·近代科技的影响 31.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 18世纪中后期 B. 19世纪前期 C. 19世纪中后期 D. 20世纪前期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与工匠的实践经验相关,此时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因此题干所述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答案选C。A和B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故本题选C。 32.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 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C. 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答案】B 【解析】“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说明政府对专利进行奖励,体现政府对科技发明的作用,故B项正确。海外市场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此时,德国并不是领先他国,故C项错误;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题干信息的解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专利的申请需要政府部门的确认,德国申请专利数的不断增加说明德国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16分,第34题20分,共计36分。 33.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2)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答案】(1)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理学的积极作用要从“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中去找答案,即一方面理学引导人们关注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理学有利于人培养道德品质。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要多方面分析,例如,儒学已经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挑战,趋向“精微”是不行的。 (2)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主要突出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等之类的答案均是可以的。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余万字,分成12目: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田制(井田考和《王祯农书》中各种田制图);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候,以屯垦为中心);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名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 —一摘编自麦群忠等《中国古代科技要籍简介》 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共五部分:首先是“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公理或运动的定律”,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标题是“论宇宙的系统”。 一摘编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 【答案】(1)背景:“农本”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思想专制的加强;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前人的成果。“重商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2)不同:前者是传统农业、手工业经验、技术的总结,后者是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前者体现了传承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后者则体现了创新性、 实验性、理论性的特点。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书,所以问世的背景主要从“农本”思想的影响、农业发展的需要、总结前人成果的产物等方面分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的背景则主要从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等多方面分析。 (2)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主要突出《农政全书》是农书,内容集中在农业、手工业经验、技术的总结,《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则是一部物理数学的巨著,是属于近代自然科学,然后再分别叙述其著作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