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王国维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新制度”包括 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郡县制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西周开创的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可知②③正确,故B正确;世袭制开始于夏朝,①与题意不符,故A、D均不正确;郡县制全面推广是在秦朝,④不正确,故C不正确。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C排除;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 3.唐代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尚书省权力被削弱 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宰相权力有名无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证明了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使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体制的约束,B项正确;唐代尚书省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执行,材料中所说的决策程序没有体现尚书省权力被削弱,A项错误;材料中君主是决策程序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皇权并没有空前强化,C项错误;唐朝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且在决策中发挥作用,并不是有名无实,D项错误。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和郡县制 B.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C.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正确;A、D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的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联系所学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5.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确立了不法申诉制度,即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的决议,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这一制度( ) A. 动摇了公民大会的权力机关地位 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 C. 一定程度弥补了雅典民主的缺陷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体现的是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有利于弥补直接民主的缺陷,C选项符合题意,答案为C;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权力机构,不会动摇,排除A;雅典公民的申诉制度维护的是公民自身的权力,排除B;三权分立原则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6.“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反映了雅典民主的 A. 自由平等精神 B. 直接民主途径 C 集体暴政弊端 D. 科学治国理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关键信息是“这种专政”“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意思是雅典民主制发展成对少数派和少数意见者实行专政的工具,故选C项。A不对,雅典民主的范围有限,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自由和平等;BD与题意不符。 7.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 “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解A、D两项才能得出答案。 8.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9.公元前3世纪中叶后,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国际法,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这部“国际法”( ) A. 与罗马的扩张相适应 B. 废除了贵族的司法特权 C. 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D.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权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中“国际法”指的是万民法,它的产生是与罗马的扩张、疆域不断扩大相适应的,故选A;罗马法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因此并不会废除贵族的司法特权,排除B;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而材料反映的是万民法,排除C;材料信息“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表明,该法的颁布并不是为了保护罗马公民权益,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国际法”,联系所学万民法的背景和影响分析解答。 10.学习历史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罗马法”后进行知识整理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早期成文法的内容较多沿袭了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重要代表 C. 所有的公民法和万民法都是成文法 D. 自然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民法包括习惯法和成文法阶段,《十二铜表法》颁布前的习惯法也属于公民法,因此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早期成文法的内容受习惯法影响较大,《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自然法作为法律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的产物,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1.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这些规定说明当时的英国 A. 对王权的限制有重大突破 B. 王权专制走向终结 C. 司法权高于王权得到认可 D. 责任内阁已经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可知,议会对王权的限制有了重大突破,故选A。材料只是提到国王的权力被进一步限制,无法得出走向终结的结论,排除B;材料说的是议会的权力要高于国王,而议会并不行使司法权,排除C;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期才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2.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A. 国王“统而不治” B. 首相掌握立法权 C. 内阁对议会负责 D. 三权分立的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并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首相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必须辞职,或请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产生新议会,反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王,排除A;议会掌握立法权,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 13.下列关于近代英美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家元首都由人民选举产生 B. 政府的首脑都要对议会负责 C. 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D. 国家元首都掌握最高的军政大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美两国建立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故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世袭产生,而非人民选举产生, 故A项不是共同点,排除;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府首脑是总统,他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故B项不是共同点,排除;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是虚君,没有掌握最高军政大权, 故D项不是共同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英美两国政体之间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可用列表法予以归纳比较。 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毋忝职守时,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 确保法院彻底摆脱总统控制 B. 确保法官的生活待遇 C. 确保法官服从国会的领导 D. 确保司法独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法官除非渎职,“得终身任职”,并且“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司法独立,故D项正确;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三权之间互相制约,故A项错误;该规定确保了法官的生活待遇,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三权互相制约,不存在法官服从国会的领导,故C项错误。 15.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并非系统完整的宪法,但却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65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A. 解决了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B. 总结了大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 C. 契合了二战前法国的实际国情 D. 实践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1875+65=1940,1940年是二战期间,说明1875年宪法符合二战前法国的国情,故C正确;A“解决了”表述太绝对,错误;B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1875年宪法确立了法国的民主共和制,D错误。 16.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己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德意志帝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 C.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 D.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知所强调的是,一是强调军事色彩浓厚,二是强调专制色彩浓厚,故B正确;联邦议会是德国国家权力中心,故A不正确;当时的德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再实行封建君主专制,故C不正确;德意志帝国的建立,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故D不正确。 17.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可解读为“一国获利,各国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B。 【考点定位】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840—1900)。 18.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甲 乙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故A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把封建社会,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B错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D错误。 19.下图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某个西方人发表的一幅漫画《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1894年),漫画中日本武土矮小而灵巧,正手持战刀刺向全身披挂的中国巨人,一位西方人则躲在墙后的梯子上远远观望。漫画反映了( ) A. 日本已确立独占中国局面 B. 中日军事装备均原始落后 C. 清廷整体实力对日仍具相对优势 D. 西方列强对中日战局存在着误判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漫画的标题可知,西方人发表的漫画讽刺了矮小的日本“不自量力”的行为,但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却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这说明西方列强对当时的中日战局存在着误判,故选D项。即使到了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都没有独占中国,而是形成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故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漫画的重点在于强调“一大一小”上,并且中日军事装备不是原始落后的,毕竟中国和日本在军事上均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排除B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项“具相对优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仅从漫画无从得知双方在整体实力上的差异,故排除。 20.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C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设立的直接目的选择即可。 21.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有利于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A. “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 B.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C.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D. “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体现的是责任内阁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设置,可以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故B正确;“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体现平等思想,与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无关,A错误;“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体现民主选举,不是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C错误;“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是说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不是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D错误。 22.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颇为此时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A. 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B. 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C. 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D. 未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对此颇为乐观”反映了孙中山对清除封建专制思想操之过急,过于乐观,说明孙中山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出现的,与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期的认识无关;民族主义的目标指推翻清朝统治,而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清除“帝王思想”,是民权思想的体现,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孙中山对民国建立颁布法令后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的认识,并未涉及革命成功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 B. 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C. 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 D.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是新旧民主主义的分界线。这是因为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前途为走向社会主义、能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作为革命的主力,因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因此选C。ABD三项都不是说的最主要的依据。 24.中国共产党“一大”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C.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D.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使其革命目标由一大时期“推翻资产阶级”,“废除私有制”,发展为“二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D选项符合题意。1921年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共产国际帮助只是客观因素,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是在1924年,不是其原因,是其影响,ABC三项错误。 25.近代中国诞生了很多反映历史的歌曲。根据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 ②“跟着领袖毛委员,走上雄伟的井冈山。革命要有立脚点,地是根来枪是胆。” ③“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走上井冈山”发生于1927年;③“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④是红军长征时期,因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6.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情况统计表(单位:千人) 年份 党员 正规军 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人口 中国人口(大陆) 1934 300 350 9000 552000 1936 30 50 600 553000 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 B.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到1936年10月,中共损失惨重,这些与材料中的数据恰好对应,故选C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指的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事变和七一五事变,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限定,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是1927年,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限定,排除B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与材料中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D项。 27.下列属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共同点的是 ①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②发生在国民革命失败的背景下 ③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表现 ④起初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走的是城市中心的道路,故①错误, ④正确;国民革命失败之后,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故②正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表现,故③正确。故正确的组合是②③④,排除ABC,D符合题意。 28.“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A. 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且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B.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 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 抗战所激发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蒋介石到习近平总书记均引用“蹈厉”一词以阐述抗战时期的爱国民族精神,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与抗战胜利对政局的影响无关,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国共合作对抗战胜利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问题,排除。 29.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史实是 A.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B.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C. 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D. 组建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无数中国青年响应蒋介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纷纷踊跃参军,组建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联合英国、美国抵抗日军,因此组建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故D选项符合题意;抗战期间,中共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故A选项属于中共党的行为,不符合题意;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争,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30.美国《时代》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A. 卢沟桥抗战 B. 淞沪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的信息说明此次战役指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正确。A项是在北平, C项是在山西,D项是在山东。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材料一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材料三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依据材料一,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什么?从制度功能上指出古代中国的分权与古代雅典分权的根本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在斗争目标上已有很大不同”的表现,并说明五四运动的新特点。 (3)材料三中,“相反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的原因。 【答案】(1)制度表现:三省六部制。 根本不同:古代中国的分权服务于(或加强了)皇权专制,古代雅典的分权服务于(或保障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2)表现:辛亥革命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学习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特点: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原因: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解析】 【详解】(1)制度表现:由材料“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等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制度表现是三省六部制。 根本不同:由材料“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可知,古代中国的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而古代雅典的分权服务于奴隶制民主政治。 (2)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辛亥革命的革命愿景上分析其不同表现。太平天国运动更多的的是要求均贫富,特别是在土地问题上,而辛亥革命则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并且还要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其主要特点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等。 (3)道路:由材料“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推知,中共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原因:由材料“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可归纳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由材料“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可归纳为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结合所学可从经济、阶级等角度再展开,经济上是因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阶级上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而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32.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而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材料一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 ——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自实现独立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创新的?并综合分析制度创新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借鉴美国联邦宪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三的观点,说明这一借鉴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1)《权利法案》 传承:重申了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继承和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 创新:从法律上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或议会主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核心要素君主立宪制,解释会在王上,主要侧重于政治制度的创新) (2)政治制度创新:颁布1787年宪法/《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或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或者民主共和制)。 影响:确立和保障了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表现: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失败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制传统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得这种政体缺乏必要的条件;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 【解析】 【详解】(1)“法律文件”,由材料一信息“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文件是《权利法案》。“理解”,根据材料一信息“(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继承和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角度理解传承;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角度理解创新。 (2)“政治制度创新”,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或民主共和制角度概括。“积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确立和保障了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 (3 )“具体表现”,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角度回答。“失败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社会性质、专制传统和封建思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以及不符合中国国情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