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邯郸磁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题(解析版)
河北邯郸磁县二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B 【解析】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因基因突变、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等因素的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正确;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而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2. 基因型AaBb的个体自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 A. 1/16 B. 1/8 C. 3/16 D. 1/4 【答案】B 【解析】基因型AaBb的个体自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一代中基因型有9种。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1:2:1.另外还可以从基因型的特点进行分析,每一种纯合体均占1/16,双杂合体占4/16,单杂合体各分别占2/16。所以选B。 3.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择了豌豆,这是因为( ) A. 豌豆是异花传粉植物 B.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 C. 豌豆是双子叶植物 D. 豌豆的生长周期长 【答案】B 【解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有:1、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2、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研究一对到多对相对性状的杂交;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详解】由于豌豆生长期短,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故是遗传实验的理想材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金鱼草花色遗传中,纯合红花(CC)与纯合白花亲本(cc)杂交,F1代均为粉红色花(Cc),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红花亲本和粉红色花亲本杂交,后代均表现为红花 B. 粉红色花亲本自交,后代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约占1/2 C. 金鱼草花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 粉红色花与白色花亲本杂交,会产生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子代 【答案】B 【解析】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以本题考查的是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详解】A、红花亲本基因型为CC,粉花基因型为Cc,二者杂交后代表现为红花:粉红花=1:1,A错误; B、粉红色花亲本自交,后代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个体的基因型为Cc,约占1/2,B正确; C、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故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C错误; D、粉红色花(Cc)与白花(cc)杂交,不会产生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子代,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Cc基因型和CC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不同,此现象为不完全显性,但仍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5.DNA分子的一条母链上的部分碱基排列顺序已知为-A-C-G-T-,经复制后与其互补子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应是( ) A. -T-G-C-A- B. -A-C-G-T C. -U-G-C-A- D. -A-C-G-U- 【答案】A 【解析】DNA分子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分裂间期进行的以一个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链的过程。DNA分子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G-C。 【详解】已知DNA分子的一条母链上的部分碱基排列顺序为一A一C一G一T一,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经复制后与其互补的子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一T一G一C一A一,A正确。故选A。 6. 下列基因型所表示的一定是单倍体基因型的是 A. AaBb B. Aaa C. AaaBBbb D. ABDC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单倍体的有关内容。体细胞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一定是单倍体。A有2个染色体组,B有3个染色体组,C有3个或4个染色体组,D有1个染色体组。故本题选D。 7.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 B. 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D. 生物体的一切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与环境因素无关 【答案】D 【解析】1、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因素。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A正确;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B正确; C、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如白化病,C正确; D、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另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植物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光照,就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出现白化苗,D错误。故选D。 8.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 A. 人工诱变育种 B. 转基因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杂交育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杂交育种的应用,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个个体上的育种方法,由于要培育的新品种表现型与基因型致,所以应用杂交育种最为简捷。 【详解】由题意可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由于aabb是隐性状,该性状一旦出现就是纯合体,因此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在子二代中直接选种,该方法最为简捷。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才有可能得到需要的类型,不是最简捷的方法;转基因育种虽具有针对性,但还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进行检测筛选等,操作复杂;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的离体培养比较复杂,不容易成功,不是最简捷的方法,D正确。故选D。 9.下列最有可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 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培育玉米植株 B. 通过杂交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品种 C.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 D. 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 【答案】D 【解析】1、生物变异包括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详解】A、用离体花药培养玉米植株的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 B、通过杂交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基因,B错误; C、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不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菌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D正确。故选D。 10.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具有放射性子代噬菌体比例高 D.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试管的沉淀物中 【答案】D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A错误; 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能导致误差较大,故应保温适宜的时间后再进行搅拌和离心操作,B错误;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因而具有放射性子代噬菌体比例较低,C错误;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试管的沉淀物中,D正确。 故选D 11.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 A.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B. 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多样性,是生物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C. 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D. 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A、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这是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A正确; B、生物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具有多样性,B错误; C、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这是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C正确; D、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这也是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重要事件的能力。 12. 已知夫妇双方均为白化病携带者(Aa),他们希望生育两个健康的孩子,正常情况下,此愿望得以实现的概率是 A. 1/16 B. 3/16 C. 1/4 D. 9/16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已知夫妇双方均为白化病携带者(Aa),他们希望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的概率是3/4,那么生育两个健康的孩子,正常情况下,此愿望得以实现的概率是3/4×3/4=9/16,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 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氨基酸只对应一个密码子 B. 每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tRNA C. 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 D. 氨基酸序列由mRNA密码子序列决定 【答案】D 【解析】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tRNA携带,可以对应多个密码子。游离核糖体也能合成蛋白质。 【点睛】要求学生对翻译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把握。 14.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都定向地产生了白色的变异 B.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和前肢变得都很长 C. 尺蛾工业黑化现象是因为受煤烟污染而被熏黑的 D.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其中,可遗传变异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北极熊的毛色有多种颜色的变异,但只有白色的变异能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A错误; B、长颈鹿的颈和前肢因变异的不定向性,有长有短,能吃到高处树叶的长颈鹿才能存活,因此长颈和前肢长的存活下来,B错误; C、尺蛾因变异的不定向性,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由于烟煤污染,白色的尺蛾容易被天敌发现而死亡,黑色的尺蛾不易被天敌发现而存活,C错误; D、鹰和野兔是捕食关系,鹰的目光有锐利和不锐利的,只有目光锐利的鹰才能发现野兔并存活下来,同样,野兔的体色有具保护性的,也有不具保护性的,只有具有保护性体色的野兔才能避免被鹰发现存活下来,因此,野兔有保护性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相互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有变异,后有自然选择,且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5.我国研究人员发现“DEP1”基因的突变能促进超级稻增产,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和培育出更高产的水稻新品种。据此,下列说法不能确定的是( ) A. 水稻植株产生的突变基因不一定能遗传给它的子代 B. 该突变基因可能在其他农作物增产中发挥作用 C. 该突变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了生物的性状 D. 该突变基因通过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 【答案】C 【解析】体细胞突变般不能遗传给子代,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和低频性,环境可对突变的基因进行选择作用;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无法直接用显微镜观察。 【详解】A、水稻产生的突变基因若位于体细胞中,则一般不能遗传给它的子代,若位于生殖细胞中,则可能传递给子代,A正确; B、该突变基因可通过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其他农作物中,促进增产,B正确; C、从题目信息中并未体现出,该基因使水稻增产的原理,无法确定该突变基因是否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了生物的性状,C错误; D、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无法直接用显微镜观察,D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DEP1基因的突变能促进超级稻增产”,再根据题意作答。 16. 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 ) A. 没有翻译产物多肽的生成 B. 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 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 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在中部缺失一个碱基对,只能导致移码突变。所以在突变位点前仍能正常转录与翻译,一定会有蛋白质产物。在突变位点后移码则可能立即或移码若干氨基酸后产生终止码、或氨基酸序列改变,这样B、C、D三种情况都会发生,只有A是不可能发生的。 故选A。 17.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 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 ) A. 0 B. 25% C. 50% D. 100% 【答案】D 【解析】染色体是DNA的载体,细胞中每1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放射性同位素(如15N)标记、在非同位素标记的环境中复制1次所产生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且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由此并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各选项。 【详解】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每个DNA分子的双链均用15N标记,以14N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完成复制后,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每条染色单体都含有15N;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所形成的4个精细胞都含有15N;精细胞变形发育形成精子。可见,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100%。故选D。 18.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对患者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子进行分析时发现,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发生替换的根本原因在于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发生了个别碱基对的替换。上述材料说明 ( ) A. 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蛋白质分子的改变 B.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 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时,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D. 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时,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答案】B 【解析】A、生物性状改变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A错误;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 C、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时,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但上述材料不能说明这一点,C错误;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引起的,而生物性状发生改变不一定都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9.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机会多 C. 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 D. 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1、无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子代基本保留了母体的特性。 2、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例如精子和卵细胞),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其中存在基因的分配和重组的过程,所以变异性更大。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如果外界环境相同,其突变率也无较大差别,A错误; B、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机会不多,频率很低,B错误; C、有性生殖过程需要亲本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这样导致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C正确; D、环境因素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变异的影响差别不大,D错误。故选C。 20.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个体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变异主要来自( )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基因分离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详解】A.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子代之间性状差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与题干中“个体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异”不符合,B错误;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分离进而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与题干中“个体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异”不符合,C错误; D.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但具有低频性,与题干中“个体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异”不符合,D错误。故选A。 21. 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A. 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 定向变异的结果 C. 遗传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其中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详解】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本题中农药是环境,由它对害虫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药或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害虫的抗药性在代代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而农药的灭虫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故选D。 【点睛】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2. 下列都属于基因重组的选项是( ) ①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③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④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⑤大肠杆菌细胞中导入了外源基因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①正确; 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易位,②错误; ③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③错误; 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④正确; ⑤大肠杆菌细胞中导入了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⑤正确.故选C. 2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 B. 染色体组中每种形态的染色体成单存在 C. 有性生殖的配子细胞中染色体肯定为一个染色体组 D. 一个染色体组中没有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各不相同,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 B、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大小、形态一般不同,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组中每种形态的染色体成单存在,B正确; C、二倍体产生的配子中只能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产生的配子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正常生物体中,等位基因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上,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没有等位基因,D正确。故选C。 2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和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同种限制酶既可以切割目的基因又可以切割质粒,因此不具备专一性 B. 运载体的化学本质与载体蛋白相同 C. 限制酶不能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D. DNA连接酶可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 【答案】C 【解析】【详解】A、同种限制酶既可以切割目的基因又可以切割质粒,具备专一性,A错误; B、运载体的化学本质是DNA,与载体蛋白不同,B错误; C、限制酶能切割DNA,不能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RNA,C正确; D、DNA连接酶可催化不同的DNA片段连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是DNA聚合酶的功能,D错误。故选C。 25.假设某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8,b=0.2,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基因库中B、b的频率B=0.3,b=0.7。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B. 该动物种群基因库中基因B、b的产生最终来于基因突变 C. 该动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 D. 在整个过程中,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即等位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题意可知,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 B、基因突变产生了等位基因,因此该动物种群基因库中基因B、b的产生最终来源于基因突变,B正确; C、该动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误; D、该种群中Bb基因型频率=2×b×B=2b(1-b)=,在b由b=0.2上升至0.7的过程中Bb的基因型频率先增加后减小,D正确。故选C。 26.下列有关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是生物性状的控制者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基因由成百上千个碱基组成 【答案】D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可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 D、基因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D错误。故选D。 27.下列对一个“四分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有两个着丝点 B. 有四个DNA分子 C. 两对姐妹染色单体 D. 有四个染色体 【答案】D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详解】A、一个四分体含有2个着丝点,A正确; B、一个四分体含有4个DNA分子,B正确; C、一个四分体含有两对姐妹染色单体、4条染色单体,C正确; D、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而不是4条染色体,D错误。故选D。 28.下列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所运用的科学原理有错误的是 A. 抗虫棉——基因工程 B. 无籽西瓜——多倍体育种 C. “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基因突变 D. 青霉素高产菌——多倍体育种 【答案】D 【解析】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获得。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子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详解】A、抗虫棉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棉花的育种方式,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无子西瓜的培育方式是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 C、“黑农五号”大豆品种瓜的培育方式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C正确; D、青霉素高产菌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D。 29.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 侵染细胞时,病毒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 C. 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 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 【详解】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需要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然后再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外壳,即至少要通过图中的④②③环节完成,A正确;HIV是逆转录病毒,自身携带逆转录酶,本质是蛋白质,侵染细胞时,逆转录酶会进入宿主细胞内,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RNA,经④ 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C正确;由于艾滋病病毒只有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然后再经过转录和翻译形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因此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④逆转录过程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D正确。故选B。 30.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 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考点是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考查相关知识的识记情况,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有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不是所有的生物,不是生物群落,C错误.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结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点睛】生物通过种群内的个体间的交配进行繁殖,种群是繁殖的单位,因此是进化的单位;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二、填空题 31.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____________(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 【答案】隐性 Ⅲ-1、Ⅲ-3和Ⅲ-4 Ⅰ-2、Ⅱ-2、Ⅱ-4 Ⅲ-2 【解析】(1)分析系谱图可知,表现型正常的Ⅱ-1和Ⅱ-2生了一个患病的Ⅲ-1,因此可以确定该性状为隐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具有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的特点,并且女性不会患病.因此Ⅱ-1正常,不会生患该病的Ⅲ-1;Ⅲ-3是女性,故不会患此病;Ⅱ-3患此病,因此其儿子Ⅲ-4也应患此病。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Ⅰ-1患病,其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女儿,因此Ⅱ-2肯定为杂合子;又因为Ⅱ-3为该病患者,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方,因此Ⅰ-2肯定为携带者;由于Ⅲ-3患病,其致病基因之一肯定来自于母方,因此Ⅱ-4肯定是携带者.由于Ⅱ-2肯定为杂合子,因此其所生女儿Ⅲ-2有一半的概率是杂合子。 【点睛】通过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 (1)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 ①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如下图: ②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2)其次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①“无中生有”隐性遗传病,如下图1。 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如下图2。 (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①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如下图1。 b.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下图2。 ②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如下图1。 b.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下图2。 (4)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①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遗传,则最可能显性遗传病;再根据患者性别比例进一步确定,如下图: ②如下图最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32.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有关的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它的存在表明该生物是_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 (2)过程①发生的是DNA的___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酶的催化。 (3)过程②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场所是___________。 (4)图中核糖体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过程,AUG是起始密码子,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缬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连接甲硫氨酸和赖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之间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 【答案】DNA和蛋白质 真核 复制 解旋酶 DNA聚合酶 DNA的一条链 细胞核 翻译 从左往右 GUC 肽键 【解析】图示表示真核生物细胞中染色体(DNA)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①表示DNA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②表示转录,右图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1)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由于只有真核生物含有染色质,所以染色质的存在表明该生物是真核生物。 (2)过程①发生的是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催化。 (3)过程②为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由于是染色体上的DNA转录,所以②过程的场所是细胞核。 (4)图中核糖体上发生的是翻译过程,由于AUG是起始密码子,所以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往右,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而运载缬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CAG,所以缬氨酸的密码子是GUC,连接甲硫氨酸和赖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之间的化学键是肽键。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3.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lie)鳞蜥和陆生鬣鳞蜥。他们的祖先来自南美大陆离群的陆生鬣鳞蜥。与陆生鬣鳞蜥相比,海洋鬣鳞蜥的足有部分足蹼、眼睛上方有分泌盐分的腺体、能适应低温潜入海底以海藻为食。 (1)表表示陆生鬣鳞蜥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____________ 多样性。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A.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B.海洋环境能定向诱导海洋鬣鳞蜥发生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 C.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改变陆生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 D.某区域所有海洋鬣鳞蜥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3)三分之一的海洋鬣鳞蜥依存于珊瑚礁,人类活动破坏了海洋中较大面积的珊瑚礁而导致多种海洋鬣鳞蜥的死亡,这些海洋鬣鳞蜥死亡的直接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A.人类的捕获 B.海水养分被回收利用 C.栖息地被破坏 D.核燃料的使用 【答案】遗传 AC 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详解】(1)由题中表格可知,陆生鬣鳞蜥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存在差异率,说明这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基因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 (2)A、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长期不生活在一起,基因不能交流,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改变陆生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 D、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3)根据题意,海洋鬣鳞蜥依存于珊瑚礁,人类活动破坏了海洋中较大面积的珊瑚礁而导致多种海洋鬣鳞蜥的死亡,因此这些海洋鬣鳞蜥死亡的直接的原因是栖息地被破坏。 【点睛】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能诱导基因突变,环境对生物的变异有选择作用。 34.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 (2)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答案】一 F2中高茎:矮茎=3:1 4 5 【解析】由题意知:F2中高茎∶矮茎=(162+126)∶(54+42)=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因为“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所以紫花∶白花=9∶7。 【详解】(1)根据此杂交F2中高茎∶矮茎=3∶1,符合分离定律,可推测株高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因为“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所以紫花∶白花=(162+54)∶(126+42)=9∶7,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由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根据纯合高茎白花和纯合矮茎白花杂交出现高茎紫花(A_B_D_),可知亲本基因型是AAbbDD和aaBBdd,故F1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2的矮茎紫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基因型,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共5种基因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生物学数据的分析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