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腾八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部分 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色彩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分封制日益崩坏 B.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C.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 D.服饰色彩的地域性特色 2、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 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3、《管子》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人君者,倍(通背)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材料强调( ) A、 君臣等级关系 B、突出法的作用 B、 私法盛行致乱 D、国家治乱兴衰 4、公元前544年,社会动荡,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途经徐国,知道徐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因故未能相赠。后知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 A、社会转型使然 B、趋利的社会观念 C、国家利益决定 D、尚礼的社会风气 5、《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6、魏晋时期北方门阀是蛮族武士和华夏士族的天然结合点。蛮族通过经学教育转化为门阀,儒学再度发挥精英融合作用,将夷夏之别转化为阶级分野。这反映( ) A、 儒学思想影响力日渐突出 B、夷夏之别在中国消失 A、 门阀制度有利于专制统治 D、魏晋政治价值体系确立 7、唐朝中期以后,自安史之乱后至代宗朝,与中原地区民户大量出逃的同时,南方自襄荆至淮南一线以南各道出现大量浮寄客户。此现象说明( ) A、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B、中原地区自然灾害频繁 C、赋税沉重导致民户大量出逃 D、江南气候宜人吸引大量移民 8、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一疏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 A.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B.心学实践方向的变化 C.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9、宋代江南一带因财产纠纷而闹上公堂的诉讼很常见,催生了“诉学”和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讼师的机构及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官府规定“书铺”须在政府注册,由官方发给牌记(执业证书)。据此可知当时( ) A、 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社会风气恶化 B、 有古典司法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机遇 C、 城市规模扩大引发社会观念转化 D、 政府有效管理导致维权意识的觉醒 10、有学者曾说,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 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该学者认为行省制度( ) A.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有利于维护地方的稳定 C.易于形成地方割据局面 D.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11、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并未进入消费领域,物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长期低迷。如15世纪初期米价为2~3钱/石,15世纪后半期勉强涨到5钱/石左右,直到17世纪的100多年里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由此可知,当时明朝( ) A、政府推行白银货币化失效 B、传统政策阻碍经济发展 C、物价稳定促使经济繁荣 D、物产丰富导致家给民足 12、据记载,“(顺治四年)户部议覆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岛货物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仍照故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从之”。这说明( ) A、明末对外贸易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13、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 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 14、康熙帝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每次他都前往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孝陵拜祭,并在朱元璋牌位前行三拜九叩之礼,当朝皇帝给前朝死去皇帝下跪磕头,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康熙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民族调和笼络民心 B、宣示继承中原大统 C、显示满汉一家亲 D、尊重汉人习俗 1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非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细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 ) 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6、洋务运动期间,“塞防论”与“海防论”争论不止,到19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才建成了五只各自为政的舰队,后多年未添置新的舰船,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这反映了( ) A.晚清集权政治开始受到冲击 B.海权论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C.派系林立导致国防策略失败 D.中国重陆轻海的观念开始转变 17、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18、1892年,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重新解释“张三世” :以专制政体对乱世,立宪政体对升平之世,共和政体对太平之世。康有为的新阐述( ) A.推动了百日维新的发展 B.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 C.体现了国民崇洋的心态 D.培养了国民尊儒的意识 19、1912年2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在北京报道:“北京很安静。清帝退位诏书已经被人民普遍接受。除了贴在各个路口,宣布国体改变,命令保守秩序,警告扰乱和平将被处死刑的严厉告示外,一切如常。”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英国政府的中立立场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社会发展方向转向民主共和 20、胡愈之在欧战后认为旧文明旧制度已破产,“威尔逊总统国际联盟之理想”和“俄国劳农政府之极端改革”都是改造之先声,是“新时代纪元之始”。这一认识反映了( ) A、以俄为师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 D、西方文明走向衰落 21、1933年12月,,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会完成《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这表明日本意图( ) A、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扶植更多的傀儡统治政权 C、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 D、实行“以战养战”的侵华政策 22、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9-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会战、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 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重大伤亡的代价。这说明( ) A.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B.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国共合作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D.国民党全面抗战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23、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 ) A.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B.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是对中国特色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24、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A.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B.大力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政策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5、表一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35.4% 36.6% 35.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5% 43.8% 据上表可知( ) 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B、内地与香港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 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26、学者研究发现,在公元前7世纪末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虽然充斥着城邦间的竞争与战争。但只要雅典公民愿意,完全可以避免参加任何战斗而平静地度过一生。这( ) A、与雅典民主制度关系密切 B、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C、根源于雅典的小国寡民 D、是为了弘扬真正的和平精神 27、公元前449年,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这体现了该法( ) A、提高实际应用性 B、注重调节社会关系 C、立法形式灵活简便 D、推崇公平公开原则 28、16 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 B、欧洲区域市场的发展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29、下表为不同年代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的相关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年份 修正总数 年均项 1867------1869 17 5.7 1880------1885 11 1.8 1896------1900 1 0.2 A、议会至上原则已经被打破 B、分权制衡原则渐趋完善 C、政府和议会利益日趋一致 D、内阁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30、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吉尔伯特“去发现,探测、寻找未被任何其他基督教君主或人民占有的土地、国家和领地”。当他们接近西印度群岛时,船员们只顾抢劫满载财宝的西班牙商船,而将殖民计划抛之脑后。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英西两国矛盾尖锐 B、表明了早期殖民扩张征服和掠夺并举 C、论证了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兴起 D、体现了殖民者对财富的渴求 31、有学者指出:“推行自由贸易战略虽然给英国带来了‘维多利亚大繁荣’……而这也给了对手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个难得的追赶契机。”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政策( ) A.是英国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B.使英国逐渐失去经济优势 C.维持了英国长久的经济繁荣 D.受到美德两国的热烈欢迎 3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提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因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解释合理的是美国( ) A.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 B.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D.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33、1908年,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此议案没有获得通过, 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一变化表明德意志帝国( ) A、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所发展 C、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D、权力的中心变为帝国议会 34、马克思说:“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 A.是完全的无产阶级专政 B.建立了民主的联合阵线 C.是工农阶级的联合政权 D.政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5、1919-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宣言中将“中国国民”列在政府之前,行文中也以“中国国民”为宣言对象。苏俄此举旨在( ) A、向中国输出革命 B、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 C、传播马克思主义 D、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36、美国人卡尔·德格勒曾指出,胡佛与罗斯福“都认为大企业需要控制,都相信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佳途径”,“他们认为做某些事情来对付经济危机是政府的责任”……胡佛“是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习俗的第一人”。据此可知,卡尔·德格勒认为胡佛改革( ) A.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B.以有限干预经济应对危机 C.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37、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俄国革命对各国历史具有普遍意义 B.美苏冷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C.苏联模式对西方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 D.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淡化 38、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此举意在( ) A、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B、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 C、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 D、.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39、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充满着焦虑与犹疑:“我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 A.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 B.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 C.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D.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40、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等,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不均衡性逐渐加剧 第‖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41.(16分)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拓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 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4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个观点代表了“新文化、五四运动” 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激烈批判,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过激,但也确实揭示了一个事实:历史并不只有光明的一面,而且还有黑暗的一面。一个人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他对历史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 ——摘自李伯重《历史书写真的是可怖的》 阅读材料,自拟一个与材料基本观点相关联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史论结合,12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材料二:太史令南阳张衡对曰:“……中间以来,妖星见于上,震裂著于下,天诫详矣,可为寒心!明者销祸于未萌,今既见矣。修政恐惧,则祸转为福矣。” ——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张街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为什么是“候风”?古人认为,地震是因为阴阳两气相搏而成。我们现在的科学认为是地壳板块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地震。……既然有气的变化,那么就会产生风,所以它叫候风。张衡做的装置就是来测定气的变化的,气的变化就是风,那么哪个地方有地震,,哪个方向就有气的变化。就有风来,就可以测到。当然这个“风”还是跟震动有关的。“阴阳气”是用一种物理的概念而不是神秘的概念来解释地震,应该说是当时的科学。 ——摘编自《追踪张衡地动仪的前世今生:“陇西地震”是个谎言?》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功用。有人对张衡制造地动仪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你是如何认识的?(8分)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评价张衡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视野。(4分)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第I部分 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D A A A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A D D B B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D A B A B A D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D B D A A C C A C 第‖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41(16分)) (1)(6分)因素:政府立法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积极从事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圈地运动带来自由雇佣劳动力;手工工场的分工合作。(每点2分,答案要点不少于3点) (2)(6分)特点:起步晚,开始于19世纪中期;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只学习技术不改变制度;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每点2分,答案要点不少于3点) (3)借鉴因素:政府的鼓励及扶持,主动对外开放;发展工商业,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思想解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每点2分,答案要点不少于2点) 42、(12分)) 示例之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压抑人性 为维护皇帝的家国天下和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皇权至高无上、中央机构设置、地方行政区划、法律、选官等制度设计和安排,确保皇帝和统治集团的利益,把人民的基本权利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后历代王朝继承秦朝的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发展,但加重人民的赋税、徭役、兵役等负担,加强思想控 制,实行愚民政策,压制人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维护专制君主权威的基本目的始终不变。总之,古代君主专制统治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主要障碍。 示例之二: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中国古代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维护专制皇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四大发明、中医中药、唐诗宋词、书法绘画、长城故宫等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大大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建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落伍于时代,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本题也可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实行三级评分:一级0—4分;二级5—8分;三级9--12分) 43、(12分)) (1)功用:测定地震方位;通过测定地震警示统治者,约束自己的行为。(每点2分,共4分) 看法:《后汉书》属于正史,对地动仪的记载有一定的可信度;在我们没有发现地动仪的实物资料之前可以存疑,但不能简单否定。(4分) (2)评价:张衡的科学研究受到当时“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有一定 不合理的成分;但张衡的研究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要用历史 的眼光进行评价。(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