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 )‎ 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 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2.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 A.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B.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 C.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 D.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 ‎3.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 )‎ 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 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 ‎4.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集权政治的趋向 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完善 ‎5.考古学家在考察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文化时发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如青铜礼乐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统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相同 B.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D.西周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6.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 A.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B.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 D.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 ‎7.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8.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9.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10.按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一做法( )‎ A.维持了周部族在文化上的优势 B.保证了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 C.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 D.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 ‎11.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 对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 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 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 ‎12.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创制“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直,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这反映出当时( )‎ ‎①实行三公九卿制 ②有较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③实行皇位世袭制 ④设置了多种系统处理国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 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1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 C.西汉刺史 D.明朝内阁 ‎15.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政治制度 B.都加强了皇权 ‎ C.都以血缘为纽带 D.都属于官僚政治 ‎16.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打击贵族势力 ‎17.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 B.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C.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D.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8.当我们看到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向秦始皇汇报工作的场景时,我们能知这一地方行政长官是( )‎ A.诸侯 B.县令 C.郡守 D.太尉 ‎19.中国“百代都行秦政制"中的《政制》当指( )‎ A.氏族联盟 B.中央集权 C.封邦建国 D.三省六部 ‎20.下图中的白色区域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下列表述符合该王朝历史特征的是( )‎ A.分裂中的社会转型 B.统一下的王朝创制 C.动荡中的融合发展 D.君主极权下的沉暮 ‎21.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22.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清时 ‎23.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 )‎ A.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 C.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D.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 ‎24.‎ 汉武帝令御史大夫调查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想依照律法追查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之罪,丞相对此非常忧虑,据此可知张汤( )‎ A.佐助丞相,协理朝政 B.奉诏督办,并无实权 C.职在监察,典正法度 D.以卑临尊,架空相权 ‎25.宋以前,谏官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御史台、御史弹劾的对象则为官员,谏诤对事,弹劾对人。而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则规定谏官的职责可以同掌讽喻规谏,谏官有权监督大臣。此后,谏官的主要对象则改为官员,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 )‎ A.监察机构日益多元 B.吏治腐败问题较严重 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规范官员的选择方式 ‎26.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对应正确的是( )‎ A.品行、学识—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品行、学识—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考试成绩—品行、学识—门第声望 D.门第声望—品行、学识—考试成绩 ‎27.西汉永光四年,汉元帝采纳丞相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等人的建言:“《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罢除了西汉高、文、武三帝郡国庙。这一举措(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反映了宗法观念明显淡化 C.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 D.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 ‎2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废丞相,设三司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29.“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A.“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数百”‎ C.“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D.“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30.“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主观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 ‎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指什么制度?这两种制度有什么样的关系?(8分)‎ ‎(2)材料二中出现的“诸侯更相诛伐”这一困局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6分)‎ ‎32.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以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9分)‎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30 DCAAC DBCCC BDABA BDCBB CCDCC BACDD 二、主观题(共40分)‎ ‎31.(1)分别指宗法制和分封制(4分);关系:互为表里。(4分)‎ ‎(2)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4分)‎ ‎(3)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6分)‎ ‎32.(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9分)‎ ‎(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4分)‎ ‎(3)历史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