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的是 A. 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 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 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答案】C 【解析】 周天子是嫡长子,为天下诸侯的大宗;燕国国君也是嫡长子,在燕国内部是卿大夫的大宗。C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晋国内部再分封以晋国国君为大宗,排除A项;周天子是齐国国君的大宗,排除B项;周天子和燕国国君均为姬姓家族,周天子是燕国国君的大宗,排除D项。 2.淳于越曾向秦始皇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据此判断,淳于越主张实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县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可知,淳于越认为西周分封诸侯国拱卫王室,而今秦始皇虽然有军功大臣,没有宗室保卫,如果发生叛乱,谁会来相救呢?故淳于越主张实行分封制,故A项正确。B项为李斯主张推行,故排除。C项,郡县并行制不符合史实且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项实行于元朝,故排除。 3.东晋人葛洪评论察举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东汉末年的察举制 A. 是世官制的延续 B. 为科举制所取代 C. 其弊端日益突出 D. 具有历史进步性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东汉末年察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这说明它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官制的影响,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并非世官制的延续;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不是在东汉末年;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察举制的弊端,并未体现其进步性;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 B. 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 C. 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 D. 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中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知,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了皇权不断的加强,相权不断的衰落的趋势,中央权力越来越向皇帝集中,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而是强调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等级制度的信息,而是强调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集权走向顶峰的标志,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 5.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该时期是 A. 汉 B. 秦 C. 唐 D. 宋 【答案】A 【解析】 图片中郡和国说明是郡县并行制,出现在西汉时期,故A项正确;B是郡县制;C和D不符合题意。 6.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扩大了政权基础 B. 摧毁了门阀政治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家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说明了晚唐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寒门书生,缺乏必要的从政素养,只会专心经籍文学,不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由此可见,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与人才的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这段材料主要指出了科举制在人才培养上的局限,没有涉及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故AC两项错误。门阀政治不是科举制摧毁的,故B项错误。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 A. 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导致地方政治一天不如一天。A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集权过度强化的弊端,B错;C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那就说明要使地方政治健康发展,应当适当地方分权。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 8.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 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 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 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理解。由“人民”和“统治”等关键词得知,古希腊民主政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其它与材料无关。所以选A。 9.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答案】A 【解析】 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了经过辩护人的辩护、陪审团的投票等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的运作,最终陪审法庭判其无罪,判断A项正确,排除D。B项说法错误,妇女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C项理解有误。 【考点定位】必修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0.《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 罗马法的执行缺乏强制性 B. 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C. 罗马帝国扩张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 D. 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时期裁判官废除25阿斯的罚金的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说明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能够与时俱进,故D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是执行缺乏强制性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野蛮的习惯法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裁判官废除25阿斯的罚金的条款,不能说明当时各种矛盾的尖锐,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1.下图是《罗马法原论》的著作目录,由目录可以直接得出罗马法 A. 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 B.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保护平民利益 C. 强调法律至上,追求公平正义 D. 体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精神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买主权、物权法、继承法……债法”等可知,罗马法强调维护私有财产,体现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精神,D项正确。AB项属于属于罗马法的影响,不能从材料“直接得出”,排除。C项属于罗马法的精神,不能从材料“直接得出”,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考查罗马法的内容、影响等。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罗马法原论》中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关键信息“买主权、物权法、继承法……债法”等,再根据设问要求“直接得出”,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 通过《权利法案》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君主“统而不治”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 材料认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法律形式确立起来,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作者认为这是英国现代化的开始,故A正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形成于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后,并不是英国现代化的开端,故B错误;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C不是英国现代化的开端,排除;1832年英国议会的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并不是英国现代化的开端,故D错误。 13.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陈旧的制度”被淘汰是通过 A. 《权利法案》颁布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1832年议会改革 D. 两党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形成于18世纪中期,当时英国还没开始工业革命,排除AB;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C正确;英国最早在光荣革命前产生了组织松散的辉格党和托利党,1832年议会改革后,托利党改名为保守党,辉格党改称为自由党,并且开始形成严密的党组织及领导核心,D与题干不符。 14.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一进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实行民主共和 C. 实行民主政治 D. 实现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 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反映了英国政治民主化不断完善,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诉求,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B错误;材料信息与自由平等无关,排除D。 15.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简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代议制 D. 三权分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政治体制。从材料中看美国表面是一个共和国而实际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实质是指美国联邦制共和国下是由许多州组成各州的独立较强。故B项正确。 16.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说明此宪法 A. 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 B. 规定了中央集权制统治 C. 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D. 确立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德意志宪法最大特点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而材料中说明立法权由两个议会实施,法律要取得议会多数人的同意,说明德意志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德意志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项错误;德意志是联邦制体制国家,材料没有体现出该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 17.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法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D.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答案】A 【解析】 法国总统由参政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体现出议会权力较大,A正确;“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说明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B错误;“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可知是德意志君主立宪制,C错误;“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是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D错误。 18.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4日晚,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声明,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这一事件说明 A. 各州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法院拥有制衡元首的权力 C. 美国总统无权签署入境限制令 D. 美国的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是“美国国土安全部”“美国总统特朗普”“联邦法官”,无各州权利的阐释,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等信息可以得出法院拥有制衡美国总统的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制衡,而不是描述其是否有权,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谁高于谁,故D项排除。 19.谭嗣同在1896年春写下《有感》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其悲愁之绪直接缘于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B.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C. 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 D.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答案】B 【解析】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是对台湾割让后的感慨,B正确;A是1860年结束;C是1900年;D是1900年。 20.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 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答案】D 【解析】 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权利,材料没有涉及到领事裁判权。故A项错误。1858年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侵略压迫之中,中美之间不可能平等交往。故B项错误。规定并非无理请求,而是要求两国在外交辞令上平等交往,因此不能说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故C项错误。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骄傲自大,希望西方国家对中国使用传统的中国礼节,题干中规定以后中美交往中采用平行之礼,公文往来使用“照会”,这些均属于西方国家的平等交往的礼仪,表明在条约的迫使下,清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外交态度并接受近代外交规则。故选D。 21.某谈判大臣接到一份列强照会后,当日致电总理衙门称:“说帖大意,于让地一节,言奉天(今辽宁)南边割地太广,日后万难相安。赔费一节,言中国财力短绌,万办不到,非大加删减不可……”虽然如此,清政府还是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提到“天南边割地太广”,结合所学,和《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内容相关,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 22.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 鸦片战争→工业革命→洋务运动 B. 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 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工业革命开展导致鸦片战争爆发,战争失败导致国人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A错误,符合题意;日本明治维新强大导致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国人民族意识高涨,掀起戊戌变法,B正确;工业革命促使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C正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致中国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阶级基础,D正确。 2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 《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 《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时间,排除。 24.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B.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 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即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思想解放而是强调民族觉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5.“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 A.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B.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C. 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D. 北洋军阀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26年9月”“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可以得出,从时间和内容看,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是国共两党联合发起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D项正确;北伐战争不是针对日本的侵略,故A项错误;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是在1933年,故B项排除;反袁斗争发生在1912-1916年,故C项排除。 【点睛】“1926年9月”“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是解题的关键。 26.孙中山曾在某次会议上发表演说:“革命党推翻满清,第一次成功是在武昌。那天的日期是双十日,今天是民国十三年的一月双十日,所以这个会期同武昌起义的日期,都是民国很大的纪念……”该会议是 A.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B. 中共一大 C.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大会 D. 国民党一大 【答案】D 【解析】 “民国十三年”指1924年。结合所学,A是1905年,B是1921年,C是1912年,D是1924年,故排除ABC,选D。 27.毛泽东曾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体现了“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是 A. 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任务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一国两制的思想 D. “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是指中国革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特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物,B正确;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任务不符合当时实际,A错误;一国两制的思想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和D项错误。 28.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某中学拟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下列“图说”中正确的是 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 D.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南京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法错误,《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表述错误,C项说法正确,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政府的统治,D说法错误。结合所学。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9.“苏维埃”一词源于苏联,意即革命阶级的联盟。一开始,中共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后来又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 国民革命的需要 B.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凸显 D. 推翻国民政府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国共十年对峙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苏维埃革命指国民大革命之后在苏联指导下共产党发动的革命,排除A;材料中关键信息“民族革命”是指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BD;民族革命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可见苏维埃内涵的扩大是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C。 点睛:革命联盟阶层扩大意味着要推动某种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而“民族革命”表明斗争的矛头对外,两者结合,回顾所学,容易联系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0.从2014年开始,我国有了两个新的法定纪念日一9月3日和12月13日。这两个纪念日 A. 与上个世纪的十四年抗战有关 B. 与国际工运和社会主义运动有关 C. 与建党、建军、建国有关 D.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 【答案】A 【解析】 1937年9月3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是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1937年12月13日,日军开始了南京大屠杀,故选排除BCD,选A。 31.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在1937年旧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联系所学知识,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1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A正确;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与“在上海”不符,排除BCD。 32.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某一年元旦新年献词中说道:“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这一献词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A. 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 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事力量急剧衰退 C. 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 开国大典,建立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的内容说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还是特别强大的,可排除A;解放南京和开国大典,分别发生在1949年4月和10月,与材料中所讲到的时间是元旦不相符,可排除C、D;因此本题选B项。 3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十年“文革”充分说明 A. 脱离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必然会招致挫折 B. 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C. “红卫兵”“四人帮”是罪魁祸首动乱之源 D. 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都是走资派 【答案】B 【解析】 十年“文革”是滥用人民群众,排除A;文化大革命脱离了民主和法制轨道,故选B;左倾错误是文化大革命的罪魁祸首动乱之源,排除C;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基本不是走资派,排除D。 34.“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己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饱开火了”。文中的“大炮”是 A. 资产阶级代议制 B. 古典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以后,它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比空想社会主义更具科学性和彻底性,因此是“大炮”,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科学社会主义是“大炮”,向资本主义制度“开火”,A项错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与设问不符,B项错误。由“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已发射若干小排炮”可知“乌托邦式的”是指空想社会主义,D项错误。 35.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该政府是指 A. 沙皇专制政府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工兵代表苏维埃 D. 人民委员会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群众的迫切需要是生存与和平问题,而临时政府却继续参加一战,并且还惨遭失败,临时政府被群众抛弃就是因为不能解决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故B项正确,C项排除;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排除;D项是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排除。 点睛:材料“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才是本题的题眼。 36.《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 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夺取资产阶级资本 D.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说要“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集中生产工具,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发展生产力,所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应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B两项材料中每天体现,排除。C项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而不是根本使命,故C项排除。 37.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 A. 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 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 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 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重庆谈判前,蒋介石的谈判原则“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可以看出蒋介石谈判中,只是以政治让步换取时间、欺骗中共放弃武装,并无谈判的诚意,A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的政治民主化只是欺骗中共的口号,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中的“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38.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的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说明斯大林的英明决策 B. 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 突出强调阶级斗争的需要 D. 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彼得格勒起义”是由列宁领导的,与“斯大林”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的历史细节与“革命的残酷性”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彼得格勒起义者是和平地占领冬宫的,但是苏联官方坚称发生了激烈战斗,在这个细节上存在巨大差别,只能解释为苏联政府的政治需要,即突出强调阶级斗争的需要,故C项正确;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故D项排除。 39.“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 A.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提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健全完善民主法制的同时,实行了基层民主选举,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是解决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方针政策,与问题“政治上发展民主”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1954年第一部宪法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分析个选项即可。 40.“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 A. 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 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 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旅游投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答案为C。 二、材料解析(40分) 41.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请回答: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要扬弃那些落后的、腐朽的,不合时宜的、与人类文明潮流相违背的东西,与时俱进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吴思、李晨《起点: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1)材料一认为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请举史实说明。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模仿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3)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举措。 (4)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至近现代以来政治制度模式的认识。 【答案】(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打击;专制主义传统深厚;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3)举措:完善三大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1982年修改宪法;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4)认识: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从国情出发,选择合适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与时俱进地推行政治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以及清朝设军机处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的信息和所学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性质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建设事实可知建设基层民主、1982年修改宪法以及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4)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从国情出发,选择合适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以及与时俱进地推行政治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2.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材料二中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做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世界意义。 【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符合题意同样赋分)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不全面。忽视了……作用(①全民族抗战:②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与相互配合,) (3)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②抗战胜利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人民力量得到巨大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结合日军侵华过程中制造的惨案和实施毒气战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显然不全面,理由从忽略全民族抗战角度思考回答。 结合所学抗日战争胜利意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