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总分60分)‎ ‎1.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2.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3.国学热到影视圈,四版孔子闹虎年。其中周润发版《孔子》便曾引发热议:“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曝光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淡,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A.“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B.“专制君主的参谋”‎ C.“劳苦大众的代表” D.“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4.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5.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6.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C.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7.汉宣帝时,有美丽而罕见的大鸟出现在彭城,民间认为这是凤凰降世,是圣明天子在朝的祥瑞。侍中宋翁一却认为,祥瑞不降临在天子所在的首都,却降临在彭城,不值得当作祥瑞。朝中儒生对宋翁一群起攻之,他们反驳说,天下一家,凤凰降临在京城和降临在彭城有什么区别呢?激烈争辩后,宋翁一磕头认输。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得的历史认识不包括 A.祥瑞是古代帝王神化自己的一种手段 ‎ B.分封制对思想的影响在汉代未能完全消除 C.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在汉代逐渐占据上风 D.这番争辩反映了儒家的派系斗争 ‎8.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9.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C.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D.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 ‎10.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 ‎11.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12.《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13.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民间文化的发展 C.画家的性格 D.统治者的提倡 ‎14.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1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6.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依靠雄辩的言辞就能在雅典取得政治地位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7.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物质富足,精神自由 C.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18.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19.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20.马丁·路德认为人在世间的一切工作,包括社会劳作和家庭生活、教会服侍和国家公务以及士兵作战等,都是神圣的天职,渎职即渎神。马丁·路德的实质目的是 A.维护世俗君主的权威 B.将世俗生活神圣化 C.否定教会的权威 D.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1.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A.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22.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23.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D.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24.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的伽利略,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和“现代科学家的第一人”,但在当时却遭到罗马天主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这一状况深刻的表明 A.伽利略反对神学的革命精神 B.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斗争激烈 C.教会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措施 D.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敌对关系 ‎25.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体小说《唐璜》均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 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D.人性解放的渴望 ‎26.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把对色彩、光线的新理解融入他们的画作中。他们的作品运用了许多色彩并且大多数都是户外的风景,而且非常明快和鲜明。这种画风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27.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实践民主共和 D.反对专制统治 ‎28.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 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29.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30.《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A.进行社会改良 B.推翻君主专制 C.开展民众启蒙 D.发起国民革命 ‎31.‎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32.1894年11月,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其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其宗旨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华”不仅包含汉族,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B.孙中山民族思想实现新的超越 C.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D.各族人民反抗满清统治的愿望 ‎33.“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C.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3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35.口号印证历史,下列口号出现的历史时期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打到南京去,消灭蒋介石——国民大革命时期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抗日战争时期 D.打倒列强,除军阀——解放战争时期 ‎36.老百姓曾朴素地概括邓小平理论:“一块石头两只猫,三个梨儿四只鸡,五十加一百。”所谓“一块石头”,指的是改革开放和搞经济特区前无古人,允许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所谓“两只猫”,指的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那么所谓“三个梨儿”指的是 A.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7.当代科学史重要奠基者萨顿强调:“科学知识的创造和美的创造不同,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科学同时追求两个不稳定的一致的目标:保持传统的知识并在其基础上仔细地加以建设;同时,又始终力求用更强有力的知识取代它。”下列理论之间的关系与该观点相符的是(   )‎ A.神创论与相对论 B.相对论与量子论 ‎ C.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地圆学说与量子论 ‎ ‎38.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科技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39.在谈到文革时期科技成就时,一位老工程师回忆到: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说明文革时期的科研优势是 A.全国技术力量的无成本合作 B.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利用 C.科技文化工作受到广泛尊重 D.左倾思潮没有影响科技领域 ‎40.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据统计,农村的耕读小学在校学生达2400万人,占全国小学学生总数的20%;半工半读农业中学有5.3万所,学生310万人,占全国中学学生总数的25%。由此可知 A.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B.教育改革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 C.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总分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1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于习俗。——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6分)‎ ‎4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以及强加于拉美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他们产生了反美情绪。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在拉美的地位受到很大打击,引起美国的不安。因此,美国推行“睦邻政策”。1933年罗斯福在“论美日”演说中强调“睦邻政策”。就是在政治上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奉行美洲国家之间的互惠贸易协定的政策。“睦邻政策”宣布后,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1934年,美国废除强加于古巴的“普拉特修正案”;同年,美国同海地签订了美军撤出海地的协定;1936年签订《美国一巴拿马协定》,取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干涉权等。“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书中指出“睦邻政策只是把旧的帝国主义改头换面一下……但实质上,总的控制权还是控制在美国手里。” ——摘编自郑长彬《美国外交战略及其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睦邻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睦邻政策”。(6分)‎ 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年度高二下学期月考 历史答案 ‎1-5 BADAB 6-10 CDBCA 11-15 DDABD 16-20 CDACC 21-25 AABBC 26-30 CBABC 31-35 BBBDC 36-40 ACBAB ‎41(1)同:①都批判君主专制(或都主张限制君主权力);②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异:①政治思想上,黄宗羲主张建立开明的君主政体;孟德斯鸠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②法律思想上,黄宗羲的法制思想并未完全脱离传统人治轨道,其实质是主张推行儒家的德治;孟德斯鸠的理论延续了西方法治精神,主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6分)‎ ‎(2)原因: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小农经济的影响):市民阶层力量弱小(君主专制力量强大);文化专制。.孟德斯鸠生活在17﹣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带来的思想解放(自然科学进步的推动).(12分)‎ ‎42.(1)特点:交流传播片断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6分)‎ ‎(2)影响: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4分)‎ 启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2分)‎ ‎43. (1)背景:美国政策引起拉美反感;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美国开始推行罗斯福新政。(4分)‎ ‎(2)评价:“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对团结拉美各国人民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行列起了积极作用。但它同时也蒙蔽了拉美人民的视线,使他们误认为“睦邻政策”标志着拉美在国际上平等地位的开端。事实上,美国通过玩弄外交手段却继续加强了对拉美各国的控制。(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