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铁人中学2019级高一学年上学期阶段考试地理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天宫一号”所绕转的天体属于 A. 恒星 B. 行星 C. 卫星 D. 星云 2.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图中字母所示的某天体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及其所在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A. c、地月系 B. d、太阳系 C. c、河外星系 D. b、银河系 3. 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A. 自转方向都一致 B. 公转方向都一致 C. 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 D. 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4. 美国前太空人卢杰指出,足以毁灭城市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比科学家早前预期的还要高。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最可能来自于 A. b和c之间 B. c和d之间 C. d和e之间 D. e和f之间 【答案】1. B 2. A 3. B 4.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天宫一号”绕地球飞行。地球属于行星,故B正确,A、C、D错误。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天宫一号”绕地球飞行,因此“天宫一号”与地球构成天体系统,图中c为地球,地球与其卫星月球构成地月系。故A正确,B、C、D错误。 【3题详解】 A、八大行星中,金星与其它行星自转方向相反,为逆向自转,A错误; B、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具有同向性特征,B正确; C、公转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C错误; D、公转轨道面夹角很小,但不完全重合,D错误。 故选:B。 【4题详解】 在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图中d为火星,e为木星,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容易题。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星球,但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星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关于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充足的水分 B.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C. 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D. 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 6. 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 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 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7.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上“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5. D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基本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①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属于不安全宇宙环境。故选D。 【6题详解】 A、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因此生物灭绝与环境有关,A错误; B、恐龙灭绝并不代表所有生物都消失,因此恐龙灭绝不能说明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B错误; C、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因此恐龙灭绝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C正确;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意义重大,D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地球上“液态水存在”是因为地球温度适宜。而温度适宜的原因主要有: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地球上有大气层,①④正确。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地球上由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与“液态水存在”无关,排除②③。故D正确,A、B、C错误。 8.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活动产生的电磁波为太阳辐射,可维持地表温度 B. 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布规律 C. 太阳辐射是大气、水、生物、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 D. 日常生活生产所用能源如煤、石油等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聚变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成释放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维持着地表温度;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有关,反映了年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地球内部,并非来自太阳辐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据此分析选D正确。 9.与太阳活动低峰年相比,太阳活动高峰年时 A. 极光发生的频率低 B. 磁暴现象普遍存在 C. 太阳黑子明显偏多 D. 天气变化相对平稳 【答案】C 【解析】 考查太阳活动特点。 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日珥等,太阳活动很强的那一年就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故太阳活动高峰年时太阳黑子等太阳活动得最频繁,约每11年为一个周期。故选C。 据研究,当太阳、地球与月球三者相互位置关系合适时,太阳风可将地球氧气“吹到”月球上,在月球附近带电荷的氧离子明显增多。完成下列各题。 10. 当月球附近带电荷的氧离子明显增多时,月球所处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太阳风对地球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 长波通讯中断 B. 流星出现频繁 C. 乔木年轮变密 D. 高纬常现极光 【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太阳风吹向远离太阳的方向,可将地球氧气“吹到”月球上。当月球附近带电荷的氧离子明显增多时,月球所处的位置最有可能是③,C对。① 太阳风由月球吹向地球,A错。②、④位置不易吹到月球上,B、D错。 【11题详解】 太阳风对地球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高纬地区极夜时期常现极光,D对。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是耀斑暴发引起的,A错。与流星出现频繁、乔木年轮变密无关,B、C错。 点睛:太阳风是太阳外部大气活动类型之一,发生在日冕层。太阳风吹向远离太阳的方向。高能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捕获,发生碰撞,在两极地区极夜时期,产生极光现象。耀斑暴发引发磁暴现象。 12.读下图,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极点看呈现出北逆南顺的特点,据此结合选项可知选C。 【点睛】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极点看呈现出北逆南顺的特点。 13.下列关于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太阳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 一个恒星日比一个太阳日地球要多转59分 C. 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3分56秒 D.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24小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比一个太阳日地球要少转59分;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3分56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23时56分4秒。据此选C。 【点睛】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其长度是是23时56分4秒。一个太阳日是24小时。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3分56秒。 14.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④两点角速度相同 B. ②点线速度比③点快 C. ①点线速度比③点慢 D. ②、③两点地方时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除极点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故①、④两点角速度不相同;②点线速度比③点快; ①点线速度比③点快;②、③两点经度不同,地方时不相同。选B。 【点睛】除极点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北京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携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5. 王先生游览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 A. 160°W B. 160°E C. 80°W D. 40°E 16. 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A. 东十一区 B. 东三区 C. 西十一区 D. 西五区 【答案】15. A 16. C 【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问题计算。 【15题详解】 当北京时间(120°E)为6时40分时,当地时间为12时,相差5小时20分,故计算当地的经度我160°W。所以选A。 【16题详解】 结合上题结论,西十一区以165°W为中央经线,向东西跨7.5°,故160°W位于西十一区。所以选C。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7. 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关于图中内容的正确叙述是 A. XY是地轴,与黄道MN垂直 B. E′F是黄道,与所有纬线相交 C. MN是赤道,与所有经线垂直 D. 角FE′F′表示的是黄赤交角 18. 若图中角MOE̓′变大,地球五带的范围 A. 温带扩大 B. 热带变小 C. 热带变大 D. 寒带变小 【答案】17. C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XY是地轴,与赤道MN垂直;E′F是黄道,与所有经线相交;MN是赤道,与所有经线垂直;角FON=角MOE̓′,它们均表示的是黄赤交角,据此选C。 【18题详解】 若图中角MOE̓′变大,也就是黄赤交角变大,则地球五带的范围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据此选C。 19.在晨昏线上,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 一定能看到日出 B. 昼夜等长 C. 时刻必然是6点或18点 D. 太阳高度为0°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晨昏线上,可能看到日出或日落;只有赤道上总是昼夜等长;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刻必然是6点或18点;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选D。 【点睛】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可能看到日出或日落。 20.下列关于晨昏圈与经线圈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大于0夹角 B. 每天都会重合一次 C. 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重合 D. 只有二分日才能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此时晨昏圈与经线圈夹角为0°,除二分日外,其他时候,晨昏圈与经线圈不重合,据此分析选B。 【点睛】晨晨昏线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其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晨昏线判断的关键是沿自转方向看,由夜到昼的为晨线,由昼到夜的则为昏线。晨线与昏线组成一个大圆平分地球。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其余时间则与经线斜交。 21.一年之中,在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 A. 0°—23°26′N各地,昼长逐渐缩短 B. 0°—23°26′N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渐增 C. 0°—23°26′S各地,都是昼长于夜 D. 0°—23°26′S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渐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年之中,在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0°—23°26′N各地,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缩短;0°—23°26′N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增后减; 0°—23°26′S各地,先是昼长于夜,待直射点移出北半球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小于夜长; 0°—23°26′S各地,在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至赤道时,正午太阳高度都是递增,但移至南半球后,因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不再一致。据此分析选A。 【点睛】二分二至日昼夜分布规律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4、冬至指向春分 北半球 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原地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A. 昼夜长短的变化 B. 运动物体偏向 C. 四季的更替 D. 昼夜的更替 23. 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极圈 D. 南回归线 24. 关于图中P地的正确说法( ) A. 昼短夜长 B.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C. 正值日出 D. 当地时间6时日出 【答案】22. D 23. D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该实验模拟的是地球的自转。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是由地球的公转引起的,A、B错;因为该实验是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运动,地球仪上没有运动的物体,故无法模拟运动物体的偏向,C错;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从而产生地方时,D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据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现象,可判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选D。 【24题详解】 由图中可看出,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P地由黑夜进入白昼,故P位于晨线上,C正确;晨线上表示日出的时间,P位于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故日出时间应在6点以前,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ABD错误。故选C。 25.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是,澳大利亚悉尼的季节应为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附近,为7月初,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故7月为当地的冬季。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公转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容易出错,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结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分析。 图表示某日北半球某纬线上不同经度的太阳高度分布规律。读图回答问题。 26. 此刻,北京时间为 A. 3:20 B. 9:20 C. 15:20 D. 21:20 27. 该纬线可能是 A. 0° B. 23°26′N C. 66°34′N D. 75°N 【答案】26. A 27. D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综合判断。 【26题详解】 此时,110°W 为 12 点,北京时间为 3 点 20 分。故选A。 【27题详解】 根据该地刚好出现极昼,且正午太阳高度为30°,计算得当地的纬度为75°N,太阳直射点位于15°N。故选D。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大庆 A. 白昼长达一年最大值 B. 日落时间将逐渐推迟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增大 D. 正值冬至日 29. 当地球由a点公转到b点的过程中 A. 公转速度逐渐增大 B. 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 C. 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 D. 公转速度逐渐变小 30. 读下图,当地球从b公转到d期间,铁人中学窗朝南开的教室中,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将: A. 越来越大 B. 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C. 越来越小 D. 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答案】28. A 29. B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定,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北,北半球白昼长度一年最大值;以后,白昼逐渐变短,日落时间将逐渐提前。故A正确,B、D错误。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大庆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变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减小,故C错误。 【29题详解】 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定,c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夏至日);a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b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春分日);d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9月23日前后(秋分日)。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当地球由a 点公转到b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A、D错误;从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故B正确,C错误。 【30题详解】 b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春分日);d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当地球从b公转到d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6月22日(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再向南移动。大庆市铁人中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光在室内的照射面积越小。因此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将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在公转轨道图中,准确判定四个位置的日期是本题解答的关键。利用地轴倾斜方向判定春秋分、夏至日的小窍门:地轴“左倾左冬(至),右倾右冬(至)”。 下图为10月1日甲、乙、丙、丁四地昼夜长短比例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长)。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1. 甲、乙、丙、丁四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 甲、丁、丙、乙 B. 乙、丙、甲、丁 C. 甲、丙、丁、乙 D. 丁、甲、丙、乙 32. 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左偏的地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3.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有可能恰好为0°的地点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31. C 32. D 33. B 【解析】 【31题详解】 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靠近北极点 地区出现了极夜现象,而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故纬度最高的是乙,其次是丁,再次是丙,纬度最低的是位于赤道的甲,故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是甲丙丁乙,选C,ABD错。 故选:C 【32题详解】 10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赤道地区不发生偏向,据此即可回答。 A甲此时昼夜平分,位于赤道,水平运动物体不发生偏向,故A错; B乙此时出现极夜,位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故B错 C丙此时昼短夜长,位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故C错 D丁此时昼长夜短,位于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故D对 故选:D 【33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即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有可能恰好为0°,说明此地刚好出现了极夜现象,全天没有太阳,四地中,只有乙出现了极夜现象,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有可能恰好为0°,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随后引发大规模海啸。此次地震和海啸,分别发生在图中 A. I、II层 B. Ⅲ、IV层 C. V、VI层 D. II、Ⅳ层 35.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 通过打井而获得信息 C. 地震波 D. 直接观测到的情况 36.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厚度最大圈层是地幔,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 B.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C. 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硅 【答案】34. B 35. C 36. B 【解析】 【34题详解】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因此地震应发生在地壳;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应发生在水圈。图中Ⅲ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IV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为水圈。故B正确,A、C、D错误。 【35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人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故C正确,A、B、D错误。 【36题详解】 A、地球内部三大同心圈层中,厚度最大圈层是地核,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A错误; B、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之上的部分为岩石圈,因此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B正确; C、地幔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C错误;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应是氧,D错误。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37.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约113°E,34°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下左图),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 (1)图中,当地球由乙处向甲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在________半球,河南登封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填“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昼渐长夜渐短”或“昼渐短夜渐长”),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逐日向________(填写方向)移动。 (2)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距离观星台最近之日,北半球的节气为___日,该日地球位于图中公转轨道上的____处,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 (3)每日横梁在“长堤”上离观星台最近的投影出现时间比北京时间12:00_____(早或晚),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南 (2). 昼短夜长 (3). 昼渐长、夜渐短 (4). 南 (5). 夏至 (6). 丁 (7). 北回归线上为90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 晚 (9). 登封位于东经120度以西,地方时比东经120度的地方时晚(强调东西关系)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一般。 【详解】(1)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定,丁图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夏至日;乙图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冬至日;甲为春分日,丙为秋分日,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因此由乙处向甲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变长,黑夜变短。河南登封位于北半球,因此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登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登封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因此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逐日变短;登封正午日影朝向正北,日影变短说明正午投影逐日向南移动。 (2 )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距离观星台最近,说明影长达全年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全年最大。北回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全年最大时,节气为夏至日。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定,丁图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每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达全天最大,影子最短,离观星台最近,正午的地方时为12:00。由经度可知,登封位于东经120°E以西;日出东方,越向东时刻越早;因此北京时间为12:00时,登封还未到12:00,比北京时间(120°E)12:00晚。 38.下图为某两日昼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画出太阳的直射光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甲图时①地比②地相同高度旗杆影子长 B.乙图时北京地区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C.从甲图到乙图,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两图中①地与③地的经度相同,地方时也相同 (3)描述甲图中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 (4)写出乙图中北京的日期和时间(北京时间)。 (5)简述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②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答案】(1)要求:与两地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图、乙图各一条直射光线,分别指向两个直射点。 (2)A (3)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12月23日2时 (5)从甲图到乙图,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从最小值增大到90度,又减小至最小值。 【解析】 (1)绘制太阳的直射光线,首先要明确太阳直射光线的延长线一定经过地心;其次要明确甲、乙两幅图的时间,从甲图可以看出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甲图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乙图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 (2)甲图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①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要比②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大,因此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于①地和②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图示时间①地旗杆的影子要比②地的长。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京昼短夜长,当地应当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从甲图到乙图,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先是变慢,在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最慢,然后逐渐加快。①地和③地经度相同,但①地地方时为12:00,③地地方时为0:00。 (3)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于夜,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日期是12月22日;根据图中0°经线的位置判断出90°W的时间是12月22日12时;北京时间采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要比90°W的时间早14小时,因此北京时间是12月23日2时。(5)从甲图到乙图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②地位于赤道上,因此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变小。秋分日最大,达到90°,夏至日和冬至日最小。 39.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A表示______波,B表示______波。 (2)b图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M处A波和B波波速______,该处称为______界面,其上、下两层分别为______和______(填写圈层名称)。 (3)在b图上N处,地震波A完全_____,地震波B的传播速度也突然下降,该处称为______界面。 (4)C厚度不均,最厚地方一般在陆地上的_____地区。 【答案】 (1). 横 (2). 纵 (3). 突然增大 (4). 莫霍 (5). 地壳 (6). 地幔 (7). 消失 (8). 古登堡 (9). 高山、高原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基础知识,仔细阅读图形即可,属容易题。 【详解】(1)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因此a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读a图可知,b图中M处A波和B波波速突然增大,该处称为莫霍界面,其上、下两层分别为地壳和地幔。 (3)读a图可知,在b图上N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传播速度也突然下降,该处称为古登堡界面。 (4)C层为地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高度越高, 地壳较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因此C最厚的地方一般在陆地上的高山、高原地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