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板块11 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课件)(20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板块11 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课件)(20张)

板块 11  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阶段特征 明确阶段 · 掌握特征 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1945 年至今 ) 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 , 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 推动着世界的整体发展 特征 政治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 美苏“冷战” , 两极格局形成。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 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的发展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多极化趋势出现 ;20 世纪 90 年代 ,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 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 区域集团化、经济体系化和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 , 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等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表现 ; 另一方面 ,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 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 , 同时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科技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继续发展 ,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多元 主干排查 归纳知识 · 点拨规律 一、从两极对峙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 原因 :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 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 西欧衰落。 (2) 表现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柏林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 影响 : 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 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 同时军备竞赛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 表现 : 西欧、日本的发展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中国的崛起。 (2) 影响 : 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 ;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 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 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3.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原因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2) 世界形势 : 和平与动荡并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 ; 另一方面 , 地区冲突、宗教纷争、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3) 世界格局 :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 苏联的经济改革 (1) 原因 :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 苏联经济面临崩溃。 (2) 概况 过程 内容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上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 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 , 提倡种植玉米 ; 工业上扩大企业自主权 ,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勃列日涅夫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 , 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 重点发展重工业 军事力量增强 , 后期经济发展停滞 ; 未冲破斯大林模式束缚 戈尔巴乔夫改革 用经济方式管理经济 ,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调整所有制结构 经济改革失败后 , 转向政治改革 , 导致苏联解体 (3) 认识 : 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 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完善。 2. 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 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黄金时期” ;20 世纪 70 年代后 , 美英等国采取政府干预和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政策。 (2) 建立 “ 福利国家 ” :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 , 国家采取社会保障政策 , 实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 扩大了社会消费 , 但也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 第三产业的兴起 : 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 拓展了经济活动的领域 , 改善了资源配置 ,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4) “ 新经济 ” 的出现 :20 世纪 90 年代在美国出现 ,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 ,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三、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 原因 :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战争的反思及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新变化。 (2) 过程 :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 ;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成立 , 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3) 评价 ①确立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 , 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 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 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 欧盟 :1993 年成立 , 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 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 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 年诞生 , 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 ; 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 亚太经合组织 :1989 年成立 , 是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 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 (4) 东南亚国家联盟 : 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的典型。 3.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根本推动力 ; 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两极格局的结束 , 绝大多数国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可消除了障碍 ; 跨国公司的发展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2) 本质 :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 评价 ①是一把“双刃剑” , 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 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 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③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 ; 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 威胁人类生存。 (4) 应对 : 积极融入 , 趋利避害 , 争取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现代科技文化 1. 信息技术的发展 (1) 过程 :1946 年 , 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69 年 , 互联网产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 影响 : 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 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2. 现代世界的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联系密切。 随堂演练 实战演练 · 巩固达标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文化领域的对抗 1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2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经济衰退的原因 3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 福利制度 4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欧洲一体化建设 5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过程中西方的地位 6 综合 7 一、选择题 1.( 2017 ·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 ) 至 1959 年 , 美国陆续在海外 64 个国家设立了 158 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 1964 年 , 美国图书输出量首次超过了英国 , 一跃成为世界上输出图书最多的国家。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                      A. 与英国进行文化的较量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对苏联进行文化反击 解析 :D   1959年及1964年时美英同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美国不必与英国进行文化较量,故A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是美国在海外输出图书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959年美苏两极格局已形成,美国向外大量输出图书意在进行文化渗透,是和平演变政策的表现,故D项正确。 2.( 2017 · 湖南常德二模 )1964 年 , 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 :“ 帝 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 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 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 ,“ 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    ) A.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 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它们的安全 C. 欲建立它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解析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第二次不结盟会议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倡导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但第四次会议上它们更多地强调反对霸权主义,这表明不结盟运动本身方向发生改变,故答案选D项;不结盟运动本身就是A、B两项的产物,不是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斗争纲领调整的原因,所以A、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 2017 · 山东潍坊二模 ) 有学者认为 :“ 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 , 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 , 善于钻阵营空子的苏联 , 也在冷战中衰亡 , 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 农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B.“ 冷战”中美国的竞争 C. 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 政治经济制度落后 解析 :C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 “ 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 ” ,是二者的不匹配最终造成苏联的衰亡,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A、B两项虽然也是苏联衰亡的原因之一,但从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并非材料主旨。 4.( 2017 · 湖南怀化四模 ) 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 ,《 贝弗里奇报告 》 概括为 Universahty, 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 , 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 ;Unity , 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 ;Uniformity, 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 , 而不是收入状况 , 获得资助。可见 , 该报告的主旨是 (    ) A. 每个公民都享有福利权 B. 对社会福利实行统一管理 C. 福利要求体现均一性原则 D. 福利建设制度化、体系化 解析 :D  材料中三个英文单词分别从职业、行政管理机构、受益条件等不同的角度规范统一福利制度的内容,因此D项才是对材料最全面的理解。A项只符合其中的一个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被覆盖预防风险;B项也是只符合第二个原则即建立大一统的管理机构;而C项的表述明显违背了第三个原则即根据需要获得资助,所以A、B、C三项错误。 5.( 2017 · 河北保定二模 )1947 年 , 马歇尔宣称 , 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 , 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 , 但需要美国的帮助。 1954 年 , 美国国务院指出 , 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联邦德国问题 , 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 , 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表明美国 (    ) A. 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B. 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 希望联邦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 D. 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 解析 :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马歇尔强调欧洲国家应该联合起草欧洲复兴计划,这一期望和要求无意中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所以A项正确。材料中显示美国只是 “ 宣称、指出 ” 欧洲应该怎么做,所以不是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B项错误;C项希望联邦德国为主导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 2017 · 山西大同二模 ) 据保守估计 , 截止到 1998 年 11 月 ,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 , 资产“缩水” 50% 以上 , 其中有 7 000 多亿美元流入美国。在非洲 , 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多廉价落入西方之手。在拉美 , 从 1990 年到 1996 年 , 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 57.3% 的市场销售额。这说明 (    ) A. 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C. 发展中国家应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 D.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解析 :D  材料中的数字明显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导致了南北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所以选择D项。A、B两项表述过于绝对化,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 二、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借助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和政府公债体系 ,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 17 世纪成为欧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 , 它的汇票可以在世界各地兑换 , 扮演了世界货币的角色。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傲视列强 , 英镑成为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 , 成为货币霸主。 ——《 国际金融中心百年变迁对中国的启示 》 等 材料二   1969 年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特别提款权 (SDR), 也被称为 “ 纸黄金 ” 。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四种货币成为享有特别提款权的 “ 贵族货币 ” , 被国际广泛认可接受。 2015 年 11 月 30 日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 , 决定自 2016 年 10 月 1 日起 , 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届时 , 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的权重依次是 41.73% 、 30.93% 、 8.33% 、 8.09% 、 10.92% 。 ——《 人民币终入 SDR! 成第五大国际货币 》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先后成为国际货币中心的不同方式。 解析 : 本题考查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其原因。第 (1) 问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可知 , 荷兰以商业立国 , 其国际货币中心地位主要是依靠在全球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 英国则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 ; 美国成为国际货币中心则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 包括工业、贸易、金融等方面。 答案 : (1) 荷兰通过海外贸易、股票和政府公债建立了遍及全球的汇兑网络 , 成为实际上的国际货币中心 ; 英国依靠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国际贸易成为国际货币中心 ; 美国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制定国际货币体系规则 , 成为国际货币中心。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所呈现的发展趋势。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近代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共同之处。 解析 : 第 (2) 问 , 需结合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分析 , 认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经济基础。第 (3) 问 , 货币的地位是经济实力的表现 , 经济决定政治 , 结合这些政治学常识进行回答。 答案 : (2) 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由独霸地位下降到居于优势地位 ; 国际结算货币由单一货币向多种货币演变 ; 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将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之一。 (3) 以经济实力为依托 ; 受制于国际贸易地位的变化 ; 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斗争渗透其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