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计 得分 复核人 全卷共七题,总分为 140 分。 一、(15 分)图中 a 为一固定放置的半径为 R 的均匀带电球体, O 为其球心. 己知取无限远处 的电势为零时, 球表面处的电势为 U=1000 V.在 离球心 O 很远的 O′点附近有一质子 b,它以 Ek=2000 eV 的动能沿与 O O 平行的方向射 向 a.以 l 表示 b 与 O O 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要使质子 b 能够与带电球体 a 的表面相碰, 试 求 l 的最大值.把质子换成电子,再求 l 的最 大值. 二、( 15 分) U 形管的两支管 A、B 和水平管 C 都是由内径均匀的细玻璃管做成的,它们的 内 径 与 管 长 相 比 都 可 忽 略 不 计 . 己 知 三 部 分 的 截 面 积 分 别 为 2 A 1.0 10S cm2 , 2 B 3.0 10S cm2, 2 C 2.0 10S cm2,在 C 管中有一段空气柱,两侧被水银封闭.当温度 为 1 27t ℃时,空气柱长为 l =30 cm(如图所示) ,C 中 气柱两侧的水银柱长分别为 a =2.0cm, b =3.0cm,A、 B 两支管都很长, 其中的水银柱高均为 h =12 cm.大气压 强保持为 0p = 76 cmHg 不变.不考虑温度变化时管和水 银的热膨胀. 试求气柱中空气温度缓慢升高到 t =97℃时 空气的体积. 三、 ( 20 分)有人提出了一种不用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其设想如下:沿地球的一条 弦挖一通道,如图所示.在通道的两个出口处 A 和 B ,分别将质量为 M 的物体和质量为 m 的 待发射卫星同时自由释放,只要 M 比 m 足够大,碰撞后,质量为 m 的物体,即待发射的卫星 就会从通道口 B 冲出通道;设待发卫星上有一种装置,在待发卫星刚 离开出口 B 时,立即把待发卫星的速度方向变为沿该处地球切线的方 向,但不改变速度的大小.这样待发卫星便有可能绕地心运动,成为 一个人造卫星.若人造卫星正好沿地球表面绕地心做圆周运动,则地 心到该通道的距离为多少?己知 M = 20 m ,地球半径 0R = 6400 km.假定地球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通道是光滑的,两物体间的碰 撞是弹性的. 四、 (20 分)如图所示,一半径为 R、折射率为 n的玻璃半球,放在空气中,平表面中央半径为 0h 的区域被涂黑. 一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此平面上, 正好覆盖整个表面. Ox 为以球心 O 为原 点,与平而垂直的坐标轴.通过计算,求出坐标轴 Ox 上玻璃半球右边有光线通过的各点(有 光线段)和无光线通过的各点(无光线段)的分界点的坐标. 五、 (22 分)有一半径为 R的圆柱 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面 相接触.现有另一质量与 A 相同,半径为 r 的较细圆柱 B,用手扶着圆 柱 A ,将 B 放在 A 的上面,并使之与墙面相接触,如图所示,然后放 手. 己知圆柱 A 与地面的静摩擦系数为 0.20,两圆柱之间的静摩擦系数 为 0.30.若放手后,两圆柱体能保持图示的平衡,问圆柱 B 与墙面间的 静摩擦系数和圆柱 B 的半径 r 的值各应满足什么条件? 六、(23 分)两个点电荷位于 x 轴上, 在它们形成的电场中, 若取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则在正 x 轴上各点的电势如图 中曲线所示, 当 0x 时, 电势 U :当 x 时,电 势 0U ;电势为零的点的坐标 0x , 电势为极小值 0U 的 点的坐标为 0ax ( a >2)。试根据图线提供的信息,确定 这两个点电荷所带电荷的符号、电量的大小以及它们在 x 轴上的位置. 七、 (25 分)如图所示,将一铁饼状小物块在离地面高为 h 处 沿水平方向以初速 0v 抛出.己知物块碰地弹起时沿竖直方向 的分速度的大小与碰前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的大小之比为 e (< 1=.又知沿水平方向物块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 数为 (≠ 0):每次碰撞过程的时间都非常短, 而且都是 “饼 面”着地.求物块沿水平方向运动的最远距离. 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参考解答、评分标准 一、参考解答 令 m 表示质子的质量, 0v 和 v 分别表示质子的初速度和到达 a 球球面处的速度, e 表示 元电荷,由能量守恒可知 2 2 0 1 1 2 2 mv mv eU (1) 因为 a 不动,可取其球心 O 为原点, 由于质子所受的 a 球对它的静电库仑力总是通过 a 球的球 心,所以此力对原点的力矩始终为零,质子对 O 点的角动量守恒。所求 l 的最大值对应于质子 到达 a 球表面处时其速度方向刚好与该处球面相切(见复解 20-1-1)。以 maxl 表示 l 的最大值, 由角动量守恒有 max0mv l mvR ( 2) 由式( 1)、(2)可得 2 0 max 1 / 2 eUl R mv (3) 代入数据,可得 max 2 2 l R (4) 若把质子换成电子,则如图复解 20-1-2 所示,此时式( 1)中 e 改为 e。同理可求得 max 6 2 l R (5) 评分标准:本题 15 分。 式( 1)、(2)各 4 分,式( 4)2 分,式( 5)5 分。 二、参考解答 在温度为 1 (27 273)K=300KT 时,气柱中的空气的压强和体积分别为 1 0p p h , (1) 1 CV lS (2) 当气柱中空气的温度升高时, 气柱两侧的水银将被缓慢压入 A 管和 B 管。设温度升高到 2T 时,气柱右侧水银刚好全部压到 B 管中,使管中水银高度增大 C B bSh S (3) 由此造成气柱中空气体积的增大量为 CV bS (4) 与此同时,气柱左侧的水银也有一部分进入 A 管,进入 A 管的水银使 A 管中的水银高度也应 增大 h ,使两支管的压强平衡,由此造成气柱空气体积增大量为 AV hS (5) 所以,当温度为 2T 时空气的体积和压强分别为 2 1V V V V (6) 2 1p p h (7) 由状态方程知 1 1 2 2 1 2 p V p V T T (8) 由以上各式,代入数据可得 2 347.7T K ( 9) 此值小于题给的最终温度 273 370T t K,所以温度将继续升高。从这时起,气柱中的空 气作等压变化。当温度到达 T 时,气柱体积为 2 2 TV V T (10) 代入数据可得 30.72 cmV (11) 评分标准:本题 15 分。 求得式( 6)给 6 分,式( 7)1 分,式( 9)2 分,式( 10) 5 分,式( 11)1 分。 三、参考解答 位于通道内、质量为 m 的物体距地心 O 为 r 时(见图复解 20-3),它受到地球的引力可以 表示为 2 GM mF r , (1) 式中 M 是以地心 O 为球心、以 r 为半径的球体所对应的那部分地球的质量,若以 表示地球 的密度,此质量可以表示为 34 3 M r ( 2) 于是,质量为 m 的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可以改写为 4 3 F G mr (3) 作用于质量为 m 的物体的引力在通道方向的分力的大小为 sinf F ( 4) sin x r ( 5) 为 r 与通道的中垂线 OC 间的夹角, x 为物体位置到通道中 点 C 的距离,力的方向指向通道的中点 C 。在地面上物体的重力 可以表示为 0 2 0 GM mmg R (6) 式中 0M 是地球的质量。由上式可以得到 0 4 3 g G R (7) 由以上各式可以求得 0 mgf xR ( 8) 可见, f 与弹簧的弹力有同样的性质,相应的“劲度系数”为 0 mgk R (9) 物体将以 C 为平衡位置作简谐振动,振动周期为 02 /T R g 。取 0x 处为“弹性势能” 的零点, 设位于通道出口处的质量为 m 的静止物体到达 0x 处的速度为 0v ,则根据能量守恒, 有 2 2 2 0 0 1 1 ( ) 2 2 mv k R h (10) 式中 h 表示地心到通道的距离。解以上有关各式,得 2 2 2 0 0 0 R hv g R (11) 可见,到达通道中点 C 的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设想让质量为 M 的物体静止于出口 A 处,质量为 m 的物体静止于出口 B 处,现将它们同 时释放,因为它们的振动周期相同,故它们将同时到达通道中点 C 处,并发生弹性碰撞。碰 撞前,两物体速度的大小都是 0v ,方向相反,刚碰撞后,质量为 M 的物体的速度为 V ,质量 为 m 的物体的速度为 v ,若规定速度方向由 A 向 B 为正,则有 0 0Mv mv MV mv, (12) 2 2 2 2 0 0 1 1 1 1 2 2 2 2 Mv mv MV mv (13) 解式( 12)和式( 13),得 0 3M mv v M m (14) 质量为 m 的物体是待发射的卫星,令它回到通道出口 B处时的速度为 u,则有 2 2 2 2 0 1 1 1( ) 2 2 2 k R h mu mv (15) 由式( 14)、( 15)、(16)和式( 9)解得 2 2 2 0 2 0 8 ( ) ( ) R hM M mu g RM m (16) u 的方向沿着通道。根据题意,卫星上的装置可使 u 的方向改变成沿地球 B 处的切线方向,如 果 u 的大小恰能使小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则有 2 0 2 00 M m uG m RR (17) 由式( 16)、( 17)并注意到式( 6),可以得到 2 2 0 7 10 2 2 ( ) R M Mm mh M M m (18) 已知 20M m,则得 00.925 5920 kmh R (19) 评分标准:本题 20 分。 求得式( 11)给 7 分,求得式( 16)给 6 分,式( 17)2 分,式( 18)3 分,式( 19)2 分。 四、参考解答 图复解 20-4-1 中画出的是进入玻璃半球的任一光线的光路(图中阴影处是无光线进入的 区域) ,光线在球面上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别为 i 和 i ,折射光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在 P 。令轴 上 OP 的距离为 x, MP 的距离为 l ,根据折射定律,有 sin sin i n i (1) 在 OMP 中 sin sin l x i i (2) 2 2 2 2 cosl R x Rx i (3) 由式( 1)和式( 2)得 x nl 再由式( 3)得 2 2 2 2( 2 cos )x n R x Rx i 设 M 点到 Ox 的距离为 h ,有 sinh R i 2 2 2 2 2cos sinR i R R i R h 得 2 2 2 2 2 2 2x R x x R h n 2 2 2 2 2 1(1 ) 2 0x x R h R n (4) 解式( 4)可得 2 2 2 2 2 2 2 1 n R h n R n hx n (5) 为排除上式中应舍弃的解,令 0h ,则 x 处应为玻璃半球在光轴 Ox 上的傍轴焦点,由上式 2 ( 1) 1 11 n n n nx R R R n nn 或 由图可知,应有 x R ,故式( 5)中应排除±号中的负号,所以 x 应表示为 2 2 2 2 2 2 2 1 n R h n R n hx n (6) 上式给出 x随 h变化的关系。 因为半球平表面中心有涂黑的面积, 所以进入玻璃半球的光线都有 0h h ,其中折射光线 与 Ox 轴交点最远处的坐标为 2 2 2 2 2 2 0 0 0 2 1 n R h n R n h x n (7) 在轴上 0x x 处,无光线通过。 随 h 增大,球面上入射角 i 增大,当 i 大于临界角 Ci 时,即会发生全反射,没有折射光线。 与临界角 Ci 相应的光线有 C C 1sinh R i R n 这光线的折射线与轴线的交点处于 2 2 C 2 2 11 1 1 n R nRnx n n (8) 在轴 Ox 上 CR x x 处没有折射光线通过。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轴 Ox 上玻璃半球以右 C 0x x x (9) 的一段为有光线段,其它各点属于无光线段。 0x 与 Cx 就是所要求的分界点,如图复解 20-4-2 所示 评分标准:本题 20 分。 求得式 (7)并指出在 Ox 轴上 0x x 处无光线通过, 给 10 分;求得式 (8)并指出在 Ox 轴上 0x x 处无光线通过,给 6 分;得到式( 9)并指出 Ox 上有光线段的位置,给 4 分。 五、参考解答 放上圆柱 B 后, 圆柱 B 有向下运动的倾向, 对圆柱 A 和墙面有 压力。圆柱 A 倾向于向左运动,对墙面没有压力。平衡是靠各接触 点的摩擦力维持的。现设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取圆柱 A 受地面的正 压力为 1N ,水平摩擦力为 1F ;圆柱 B 受墙面的正压力为 2N ,竖直 摩擦力为 2F ,圆柱 A 受圆柱 B 的正压力为 3N ,切向摩擦力为 3F ; 圆柱 B 受圆柱 A 的正压力为 3N ,切向摩擦力为 3F ,如图复解 20-5 所示。 各力以图示方向为 正方向。 已知圆柱 A 与地面的摩擦系数 1 =0.20,两圆柱间的摩擦系数 3 =0.30。设圆柱 B 与墙 面的摩擦系数为 2 ,过两圆柱中轴的平面与地面的交角为 。 设两圆柱的质量均为 M ,为了求出 1N 、 2N 、 3N 以及为保持平衡所需的 1F 、 2F 、 3F 之 值,下面列出两圆柱所受力和力矩的平衡方程: 圆柱 A: 1 3 3sin cos 0Mg N N F (1) 1 3 3cos sin 0F N F (2) 1 3F R F R (3) 圆柱 B: 2 3 3sin cos 0Mg F N F (4) 2 3 3cos sin 0N N F ( 5) 3 2F r F r (6) 由于 3 3F F ,所以得 1 2 3 3F F F F F (7) 式中 F 代表 1F , 2F , 3F 和 3F 的大小。又因 3 3N N ,于是式( 1)、(2)、(4)和( 5)四式 成为: 1 3 sin cos 0Mg N N F (8) 3 cos sin 0F N F (9) 3 sin cos 0Mg F N F (10) 2 3 cos sin 0N N F (11) 以上四式是 1N , 2N , 3N 和 F 的联立方程,解这联立方程可得 2N F (12) 3 1 sin 1 cos sin N Mg (13) 2 cos 1 cos sin N F Mg (14) 1 2 cos 2sin 1 cos sin N Mg (15) 式( 12)、(13)、(14)和( 15)是平衡时所需要的力, 1N , 2N , 3N 没有问题,但 1F , 2F , 3F 三个力能不能达到所需要的数值 F ,即式( 12)、(14)要受那里的摩擦系数的制约。三个 力中只要有一个不能达到所需的 F 值,在那一点就要发生滑动而不能保持平衡。 首先讨论圆柱 B 与墙面的接触点。接触点不发生滑动要求 2 2 2 F N 由式( 12),得 2 2 1F N 所以 2 1 (16) 再讨论圆柱 A 与地面的接触点的情形。按题设此处的摩擦系数为 1 =0.20,根据摩擦定律 f N ,若上面求得的接地点维持平衡所需的水平力 1F 满足 1 1 1F N ,则圆柱在地面上不 滑动;若 1 1 1F N ,这一点将要发生滑动。 圆柱 A 在地面上不发生滑动的条件是 1 1 1 cos 2 cos 2sin F N (17) 由图复解 20-5 可知 cos R r R r (18) 2 2sin 1 cos Rr R r (19) 由式( 17)、( 18)和式( 19)以及 1= 0.20,可以求得 1 9 r R (20) 即只有当 1 9 r R 时,圆柱 A 在地面上才能不滑动。 最后讨论两圆柱的接触点。接触点不发生滑动要求 3 3 3 cos 1 sin F N (21) 由式( 18)、( 19)以及 3 =0.30,可解得 2 7 0.29 13 r R R ( 22) 显然,在平衡时, r 的上限为 R。总结式( 20)和式( 22),得到 r 满足的条件为 0.29R r R (23) 评分标准:本题 22 分。 求得式( 7)、(12)、(13)、(14)、(15)各 2 分,式( 16)3 分,求得式( 23)9 分。 六、参考解答 在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一点的电势与离开该点电荷的距离成反比。因为取无限远处为电 势的零点,故正电荷在空间各点的电势为正;负电荷在空间各点的电势为负。现已知 0x x 处 的电势为零,故可知这两个点电荷必定是一正一负。根据所提供的电势的曲线,当考察点离 坐标原点很近时, 电势为正, 且随 x 的减小而很快趋向无限大, 故正的点电荷必定位于原点 O 处,以 1Q 表示该点电荷的电量。当 x从 0 增大时,电势没有出现负无限大,即没有经过负的 点电荷,这表明负的点电荷必定在原点的左侧。设它到原点的距离为 a ,当 x很大时,电势一 定为负,且趋向于零,这表明负的点电荷的电量的数值 2Q 应大于 1Q 。即产生题目所给的电势 的两个点电荷, 一个是位于原点的正电荷, 电量为 1Q ;另一个是位于负 x 轴上离原点距离 a 处 的负电荷,电量的大小为 2Q ,且 2Q > 1Q 。按题目所给的条件有 21 0 0 0Q Qk k x x a (1) 21 0 0 0 Q Qk k U ax ax a (2) 因 0x ax 时,电势为极小值,故任一电量为 q 的正检测电荷位于 0x ax 处的电势能也为 极小值,这表明该点是检测电荷的平衡位置,位于该点的检测电荷受到的电场力等于零,因 而有 1 2 2 2 0 0 0 ( ) ( ) Q Qk k ax ax a (3) 由式( 1)、(2)和( 3)可解得 0( 2)a a a x ( 4) 0 0 1 2 ax UQ a k (5) 2 0 0 2 ( 1) 2 U xa aQ a k (6) 式中 k 为静电力常量。 评分标准:本题 23 分。 式( 1)、(2)各 4 分,式( 3)6 分,式( 4)、( 5)、(6)各 3 分。 七、参考解答 设物块在 1A 点第一次与地面碰撞,碰撞前水 平速度仍为 0v ,竖直速度为 0 2u g h (1) 碰撞后物块的竖直速度变为 1u ,根据题意,有 1 0u eu (2) 设物块的质量为 m ,碰撞时间为 t ,因为碰撞时间极短,物块与地面间沿竖直方向的作用力 比重力大得多,可忽略重力的作用,这样,物块对地面的正压力的大小为 0 1 1 mu muN t (3) 水平方向动量的变化是水平摩擦力的冲量作用的结果,设水平方向速度变为 1v ,则有 1 0 1mv mv N t (4) 由以上各式得 1 0 0(1 )v v e u (5) 同理,在落地点 2A , 3A ,⋯, nA 其碰撞后的竖直分速度分别为 2 2 0u e u 3 3 0u e u ⋯⋯⋯⋯ 0 n nu e u (6) 其水平速度分别为 2 0 0(1 ) (1 )v v e e u 2 3 0 0(1 ) (1 )v v e e e u ⋯⋯⋯⋯ 2 1 0 0(1 ) (1 )n nv v e e e e u (7) 由式( 6)可知,只有当碰撞次数 n 时,碰地后竖直方向的分速度 nu 才趋向于零,但物块 对地面的正压力的最小值不小于 mg 。地面作用于物块的摩擦力的最小值不小于 mg ,因次, 物块沿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一定经历有限次数碰撞后即变为零,且不会反向。 设经过 0n n 次碰撞,物块沿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已经足够小,再经过一次碰撞,即在 0 1n n 次碰撞结束后,水平方向的分速度恰好变为零。因 0 1 0nv ,由式( 7) 02 0 0(1 ) (1 ) 0nv e e e e u 0 1 0 0 (1 ) (1 ) 0 1 ne e uv e 0 1 0 0 ( 1 )1 ( 1 ) n e ve e u 两边取对数 0 0 0 (1 )11 lg 1 lg (1 ) e vn e e u (8) 令 0 0 (1 )1 lg 1 lg (1 ) e vB e e u (9) 若 B恰为整数,这表示这次碰撞中,经过整个碰撞时间 t ,水平速度变为零,则碰撞次 数 0 1n B 有 0 1n B (10) 若 B不是整数,此种情况对应于在 0 1n n 次碰撞结束前,即在小于碰撞时间内,水平 速度变为零。则碰撞次数 0 1 1n B 有 0n B ( 11) B 表示 B 的整数部分。 由于经过 0 1n 次碰撞,物块沿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已为零, 但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尚未为零, 故物块将在 0 1nA 处作上下跳跃,直到 0 0ne u ,即 n ,最后停止在 0 1nA 处。物块运动 的最远水平距离 00 1ns A A 。下面分别计算每次跳跃的距离。 0 0 1 0 uA A v g (12) 2 0 0 01 1 2 1 2 22 (1 )eu v euuA A v e g g g 2 2 2 0 0 0 2 3 2 2 (1 ) (1 )e u v e uA A e e g g ⋯⋯⋯⋯ 0 0 0 0 0 2 120 0 0 1 2 2 (1 ) (1 ) n n n n n e u v e uA A e e e e g g (13) 所求距离为上述所有量的总和,为 0 2 2 2 3 20 0 0 0 0 2 2( ) (1 ) [ (1 ) (1 )nu u v us v e e e e e e e e e e g g g 0 0 12(1 )]n ne e e e ( 14) 分别求级数的和: 0 02 3 1 1 n n ee e e e e e (15) 0 0 0 0 0 0 12 3 2 2 2 3 2 3 2 2 3 3 (1 ) (1 ) (1 ) 1 1 1 1 1 1 1 [ (1 ) (1 ) (1 ) (1 )] 1 n n n n n n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0 0 01 2 2 2 2 1 ( ) 1 1 n n ne e e e e e (16) 将以上两个关系式和 0 2u gh 代入式( 14),得 0 0 0 1 0 2 2 1 4(1 2 ) (1 )(1 ) 1 (1 ) n n nh e e hs v e e e g e e (17) 式中 0n 由式( 10)或式( 11)决定。 评分标准:本题 25 分。 式( 6)3 分,式( 7)6 分,式( 8)4 分,式( 10)2 分,式( 11)2 分,式( 14)5 分,求得 式( 17)并说明 0n 的取值,给 3 分。 THE EN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