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选修练习(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选修练习(二)

‎2019秋高三历史选修练习(二)‎ 一、选择题 ‎1.学者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西周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该观点认为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是对东方的殖民活动 C. 推动地方融合发展 D. 埋下春秋动荡的隐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可知,分封制埋下春秋诸侯国分裂动荡的隐患,故D正确;分封制容易造成分裂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分封制是加强国内统治的制度,不属于殖民活动,排除B;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联系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 ‎2. “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中央政府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 A.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 C. 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 D. 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 郡国并存的形势推动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产生,促进了汉代经济恢复,适应汉初统治的需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对封国经济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下图为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一一坎儿井。在新疆一些冲积扇地区,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强,采用上述施工方法既可解决水的渗透流失问题,也可减少蒸发。坎儿井有可能受到下列哪一古代水利工程的启发 A. 白渠 B. 潜渠 C. 都江堰 D. 龙首渠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龙首渠的施工中应用井渠技术,新疆劳动人民吸收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并将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条件下,创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坎儿井,故D正确;白渠、潜渠与坎儿井没有渊源关系,排除AB;都江堰是四川的水利工程,与坎儿井水利工程形式不相关,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一一坎儿井”,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龙首渠的特点分析解答。‎ ‎4.《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 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 C. 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D. 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不同工种有不同的学习时间,而学习时间的长短受到工种技术难易程度的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并不投入市场;C选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并非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教作者传家技”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师徒式、父子式、兄弟式的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并非是开放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庚子年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次当限制中国乏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该意图是 A. 分而治之 B. 以华制华 C. 灭亡中国 D. 瓜分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结合所学可知,丁韪良极力建议列强废黜慈禧太后, 扶植光绪皇帝上台,重组一个亲西方的中国政府,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意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丁韪良“以华制华”的意图,组建一个亲西方的中国政府,并非是扶植多个代理人,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的意图,并未体现其灭亡中国的意图;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间接统治中国,“以华制华”的题意,并非推翻清政府,瓜分中国。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指出:“在反日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学生们证明他们自己是一支新的政治力量。上海的商人们出于同情也关门停业,举行为期一周的爱国罢市。上海约四十个工厂的工人也由于爱国而举行罢工。这场由主要阶级参加并在群众行动上达到新水平的真正的全国性运动取得了胜利。”此次运动 A. 导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 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广泛参与 C. 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有力指导 D. 推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根据“由主要阶级参加并在群众行动上达到新水平的真正的全国性运动取得了胜利”可知,材料说明五四运动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广泛参与,故B正确;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A因果倒置,排除;1921中共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C错误;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由主要阶级参加并在群众行动上达到新水平的真正的全国性运动取得了胜利”,联系所学五四运动的特点分析解答。‎ ‎7.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 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 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可知,孙中山主张借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观念是与国情相结合的,不是倒退;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主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孙中山借助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求同存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A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匀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联系所学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含义分析解答。‎ ‎9.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 A.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B. 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C. 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D. 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故B正确;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无关,排除D。‎ ‎10.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详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1936年正式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1912年清朝灭亡,与材料中1913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点睛】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1)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控制(主要原因);(2)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3)“发展实业”、“实业救国”的鼓舞;(4)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5)爱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 ‎11.《中国经济60年》中写道:“自从1985年广东省 广州、佛山、江门、湛江等四个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城市’,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从中可以看出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上述四个城市开始 B. 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 D. 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可知,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就已经开始;C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不能得出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 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B.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公有制经济失去主体地位 D. 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详解】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可以看出国有经济成分减少,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成分增加,我国经济不再试单一的公有制,故B正确;材料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约占89.2%,占据主导地位,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故排除D。‎ ‎【点睛】图表类历史选择题,答题首先阅读表头理解表格中信息的具体含义,然后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如差值、时间的变化等,根据表格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13.“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度设计是 A. 实行总统制 B. 确立三权分立 C. 实行司法独立 D. 建立联邦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宪法 ‎【详解】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各地美元的价值不同,国内货币、市场不统一,针对这种情况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D正确;总统拥有行政权和加强中央权力无关,排除A;三权分立指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分立,和加强中央权力无关,故排除B;司法独立主要为了保障司法的有效进行,不被其他权力机关干涉,故排除C。‎ ‎【点睛】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邦联制的国家,政治上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面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1786年的谢司起义,使联邦制的统治者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利,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 ‎14.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 商业立国的理念 B. 殖民扩张的野心 C. 资本输出的要求 D. 世界工厂的自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荷兰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荷兰人对经商的诚信的执着、变通,体现荷兰人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牺牲商业利益;两者体现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A项正确。题干强调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而非荷兰,排除D。‎ ‎【点睛】荷兰殖民扩张:‎ ‎⑴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15.1892年《申报》的一则时文记述:“一衣服也,绸缎绫罗非不华美,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一饮馔,山珍海错非不鲜肥,而必欲以番菜为适口。……甚且衣袜、眼镜、毛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上海 A.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B. 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 西式杜会生活得到普遍认同 D. 市民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偏欲以重价购洋绸…..欲以番菜为适口….‎ 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结合所学知识,上海作为租界林立的沿海城市,受“欧风美雨”的影响极大,题干所引材料更直接反映了在西方影响下市民生活用品选择的趋向,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国人对西方物品的喜好,未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使国人生活习俗受到西方影响,故“开始”出现西化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普遍认同,C项表述片面,排除。‎ ‎16.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民国新年”,在公历元旦;一是“国民新年”,在农历春节。《大公报》称该现象为“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由此可见近代中国 A. 传统与现代的折中调和 B. 官民之间矛盾渐趋激化 C. 革除传统陋习进程艰难 D. 民主共和观念名存实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官方与民间存在两个“新年”,两个“心理”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建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而民间仍旧使用原本的农历纪年,体现了辛亥革命后传统纪年与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的并存共融,故A项符合题意。B项,官民矛盾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革除传统陋习的内容,排除。D项,材料信息显示了民间对新年的不同看法,也与民主共和无关,故排除。‎ ‎17.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为此苏联实行 A. 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粮食税 C. 农业集体化 D. 农场租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在农村中实行农业集体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1919-1921年间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固定粮食税是1921年后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农场租赁制是苏联在1989年后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打破了集中计划管理的成规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延续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将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根据题干,1928年,苏联企业允许外资企业的存在,说明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D项正确。A、B项,材料反映苏联重工业企业既有外资,也有国内的自主建设,没有提到苏联重工业发展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也没有涉及苏联打破了集中计划管理,故排除。C项,材料中苏联的钾矿有外资企业,也有国内的自主建设企业,但是由此不能得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的结论,故排除。‎ ‎19.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 A. 延缓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B. 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C. 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 D. 体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关税战争,加剧了各国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自由贸易原则,故B项符合题意。关税保护不利于各国对外出口,加剧了国内经济危机,不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故AC排除。D项,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的加强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征,故排除。‎ ‎20.《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A. 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 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 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D. 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并结合所学,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些地区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引发了局部的战争,导致世界局势动荡,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可知,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缓和,故排除A项。美苏冷战已经结束,因此材料并不强调美苏冷战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冷战后的“新世界秩序”的道路并不平坦,而不是强调美国主导,故排除D项。‎ ‎21.下面是1929—1940年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变化曲线图。对该图数据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自由放任促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上升 B. 凯恩斯主义盛行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 C. 罗斯福新政推动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 D.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引发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片数据可知,1935年开始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推行的结果,故C项正确;数据显示,1929—1933年,国内生产总值是下降的,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盛行应该会带来就业率的上升,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故D项错误。‎ ‎22.下图漫画发表于1995年。漫画中,德国总理科尔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共同驾驶着一艘帆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帆船上写有“单一货币”的字样。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们神情严肃。漫画作者借此表达 A. 法德主导欧共体经济事务 B. 欧盟统一货币的进程艰难 C. 欧共体加快了经济合作进程 D. 欧元正式问世面临美元挑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信息显示,德国和法国共同驾驶的“单一货币”帆船面临着波涛汹涌的考验,这说明欧盟统一货币的进程艰难,故B项正确;漫画体现不出法德主导欧共体经济事务,故A项错误;材料和欧共体经济合作无关,故C项错误;漫画没有美元的信息,故D项错误。‎ ‎23.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定”应该是 A. 创办第一批经济辞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解题的关键是“八五计划”,根据所学推断八五计划是1991年—1995年,故A选项、B选项和D选项在时间不符合,开放经济特区的时间是1980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提出的时间是1984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故排除;浦东开发是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符合材料和史实,故C选项正确。‎ ‎24.下图是英国各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示意图,据图中的数据变化可知 ‎1688年1801年 A. 英国工业化转型尚未完成 B. 圈地运动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C. 服务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D. 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英国1688年至1801年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较小,工业占比无明显变化,反映英国工业化转型尚未完成,故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圈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面促进了农业的近代化,并非让农业发展缓慢,排除;C项,题干中服务业比重上升,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合,机器生产在英国基本取代手工劳动的时间应该是在19世纪中期。‎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进程,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进程,此题关键在于比较图片各产业比重变化结合工业化特点进行解答。‎ ‎25.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A. 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 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 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 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只是提供了基本的养老金,要求企业和职工交一部分,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这是当时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福利国家的规模,体现的是国家减少干预政策的特点;B.材料的措施不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推行的是养老金制度,没有缓解社会失业压力;C.材料可以看出国家还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说明没有放弃社会保障的责任;D.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缩减福利国家的规模,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没有体现出扩大政府职能的表现。‎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特征。‎ 二、材料题 ‎26.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答案】(1)观点: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城市中心论;依据:毛:汲取南昌起义等失败教训;国情决定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李: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可归纳得出毛泽东的观点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的观点是城市中心论。依据材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结合所学从汲取起义失败教训、中国的现实国情、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等方面分析支撑毛泽东观点的依据。结合所学从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等方面分析支撑李立三观点的依据。‎ ‎(2)依据材料“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采取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实践和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信息及上述问题的作答可知,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是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 ‎27.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的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7月美英两国发表了各自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方案,美国的“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情况认缴一定的份额,各国投票权的数额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多寡。……1945年12月27日,“布雷顿森林协定”在美国国务院内举行签字仪式。‎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美国50~70年代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曹宏苓《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上世纪70年代,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急需金融援助的发展中国家。但要从IMF和WB获得紧急贷款或其他信贷就必须进行特别的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贷款”。所谓改革,即实施“结构性调整计划”——放开市场、消除投资管制、由世界市场来决定利息和利率、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取消补贴等。‎ ‎——尼尔弗格森《货币堀起:世界金融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人怀特建议的真实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2)有学者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小论文论证这一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80字左右)‎ ‎【答案】(1)意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背景: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或成为最大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难以维系(或原有世界金融体系混乱)‎ ‎(2)‎ 论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 没有或不准确不得分 论据 没有史实或没有结论的最多;只有一个方面影响(积极或消极)最多 对美国,因为掌握金融霸权,美国在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固定汇率制使美元不断贬值,黄金大量外流;对日本和西欧的贸易逆差也使美国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对日本和西欧,由于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战后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因为用美元结算的方式使它们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美国(或在外交上也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得到世界银行的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但由于受到诸多贷款限制,使它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慢(或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来越大)。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 论证 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没有按照美国、西欧日本、发展中国家三个类别来答题的不给分。‎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情况认缴一定的份额,各国投票权的数额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多寡。”结合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可知,美国人怀特建议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结合所学从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传统金融体系的混乱等角度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论证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的观点。依据材料“美国50~70年代的进出口贸易情况”的数据结合所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美元贬值黄金外流、在与日本和西欧的贸易中受到打击、促进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西欧和日本长时间受制于美国、促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等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28.随着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颁布“贱商”令:“农民之家,许穿纳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布。”但他制定了“三十而取一”的低商税率;建立了便利商人的塌房制度,以保管商货,使商人免受官私中间人的剥削;平抑物价;建立起较为全面系统的市场管理法。‎ 张居正为首辅时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折算成白银征收,为了交纳银两,农民、手工业者须将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投放市场,换取银两,而国家为获取所需的物资也必须把所收银两投入市场。同时,由于力役折银,农民可以比较自由地高开土地。‎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商业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说明推行一条法的经济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简评明代统治者的经济观念和政策 ‎【答案】(1)特点:颁布“贱商”令;但对商人实行低商税率;建立了使商人免于中间人剥削的塌房制度;平抑物价;建立起系统的市场管理法。‎ 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税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保证市场流通。‎ ‎(2)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简化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经济条件: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出现财政危机;商品经济活跃。‎ ‎(3)颁布“贱商”令,保护小农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税收;对商人的一系列有利于商业的措施,是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保证市场流通。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征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农民之家,许穿纳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布。”等信息可知,颁布“贱商”令;据材料“制定了‘三十而取一’的低商税率”信息可知,商税低;据材料“建立了便利商人的塌房制度,以保管商货,使商人免受官私中间人的剥削”等信息可知,建立了便利商人的塌房制度;据材料“平抑物价;建立起较为全面系统的市场管理法。”等信息可知,平抑物价;建立起系统的市场管理法。目的:据所学可知 颁布“贱商”令,提高农民地位,是为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国家财政税收;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因此对商人的一系列有利于商业的措施,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2)积极作用:据材料“张居正为首辅时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折算成白银征收,为了交纳银两,农民、手工业者须将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投放市场,换取银两”等信息可知,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由于力役折银,农民可以比较自由地高开土地”信息可知,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据所学可知,简化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经济条件: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沉重;政府财政困难,出现财政危机;商品经济活跃。‎ ‎(3)据材料颁布“贱商”令,目的是稳定小农,保障国家税收;对商人的一系列有利于商业的措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保证市场流通。一条鞭法,赋役征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