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七校2020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红色七校2020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江西省红色七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24.据《尚书》记载西周“克(能够)明俊(才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协合万邦。”这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 A.儒家民本思想的完善 B.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 C.察举选官的雏形出现 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5. “驿使图”(下图)为出士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3世纪左右,画面是一个驿使头戴黑帽, 身着短衫,一手持缰,手拿 “邮件”, 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 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汉代绘画注重吸收外来美术风格 B.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 C.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要 D.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 ‎26.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其中调用丝、绢、棉、麻上缴:当时生产丝帛的地区遍及全国,丝帛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这反映了 A.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B.南北方丝织业水平趋向平衡 C.农民赋役负担依然十分沉重 D.社会环境影响到了经济形态 ‎27.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 铢而赢”。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显著增加 B.雇工素质较低制约着经济发展 C. 流动人口增加促进手工业发展 D.中国开始步入工厂手工业时期 ‎28.下表是1920年时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 A.新式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方式的近代化程度较低 C.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 D.传统产业的比重星下隆款低 ‎29. 吉尔伯特罗兹曼 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中写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未能 启动,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民党政府的‘贫困化’. 这种‘ 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更在 于中央权威的缺失。国民党政府虽然是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政权, 但内部帮派林立、战乱不断,同时投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制民主势力,围剿共产党,因而难有权威和效力。”书中所说的国党政府“贫困化”实际含义是,国民党政府 A.内外政策均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事业 B.财政上濒于破产 C.无力动员足够资源投入现代化建设 D.政治上限于孤立 ‎30. 在1958 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 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 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 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 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31.1971~1978 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 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32.按照自然法理念,人人都应该是自由的,但当这理念向实践提出挑战时,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这说明 A.自然法与万民法截然对立 B.万民法对私权的调节尚缺乏变通 C.自然法未能反映时代诉求 D.万民法没有承认奴隶的平等人权 ‎33.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不仅认可了各州的共和制,还保障了各州的共和制。”‎ 表提供的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以证实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条第四款 B.第一条第十款 C. 第四条第一款 D.第四条第二款 ‎34.下图是二战结束前夕英国的一 幅漫画 《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图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头继细带、受了伤的地球。下列对该漫画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肯定了英美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 D.反思了核武使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35. 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歇,再到推翻区城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连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 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 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6 分)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7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人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中,恩格斯认为:“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李泽厚则认为:“历史向来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世界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最少使用2个以上的事例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5.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4年 ‎ 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设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据黄匡时、 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 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等 ‎(1)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9分)‎ ‎46.(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不过, 毛泽东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的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主张派兵赴朝作战,并非是慑于斯大林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考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朝鲜按照苏联的计划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撒到东北休整,那么,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 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毛泽东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在考虑东北命运时的心腹之患。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地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 ‎——沈志华:《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材料二 “可以理解,中国军队是不能容忍敌对的部队靠近近鸭绿江(中国和北朝鲜的边界)的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的军队一样。”‎ ‎—— [美] 斯蒂芬·豪沃斯:《美国海军史》‎ 请回答:‎ ‎ (1)根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原因何在? (6分)‎ ‎(2) “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还有哪些历史与现实因素使毛泽东对中国 主权完整受到威胁深感忧虑? (9分)‎ ‎47.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张之洞认为: 要通过教育培养忠诚的国民,以实现清王朝的自强和求富。张之洞 笃守纲常之礼节,认为“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行择偶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关于学校教育系统以外的其它教育方式,张之洞认为除游学的对象仍限于在学校教育系统内的人外,只有阅报等教育方式可惠及社会上其它的人 ‎——摘编自谢放《张之洞传》‎ 材料二 梁启超提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由于受到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提倡女子教育,他认为:“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梁启超认为教育对象是国民,教育途径应多样化:利用办报,向导国民;以演说为事,鼓铸民德民智;以著书立言,宣传新思想;组织学会,举荐贤才,将社会教育融于国民教育之中。‎ ‎——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想差异的原因。(9分)‎ 江西省红色七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D D C B C A D D A A A 部分解析 ‎25.D [详解]‎ 材料“驿使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可知属于历史遗迹,但“公元3世纪”与西汉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中没有反映“西北边境军情”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详细的邮驿制度,排除C;画像真实的描绘当时驿使的形态——“ 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手拿邮件”, 因此体现了真实,而“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说明笔画简约,忽略不必要因素,传达其实质,具有写意画的特点,故选D。‎ ‎29. C材料只是说国民政府的“贫困化”不利于现代化启动,虽然列举了一些内 外政策,但 用“均”字概括,是不妥当的,联系教材中关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容,‎ 也可以说明A是不正确的;材料中说“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B项排除;材料说国民党政府的贫困,更在于中央权威的缺失,没有权威造成的影响便是“贫困”,拿不出钱、物、人等用于现代化建设,所以,C项正确; D项与B项一样,充其童是“贫困”表现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 ‎[点睛]‎ 解答本题的根据信息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未能启动,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民党政府的‘贫困化’。这种‘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更在于中央权威的缺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分析解答。‎ ‎30. A ‎[解析]解题时需要紧扣“1958 年”“ 加速实现该项目”“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科学领域存在大跃进的风气,再“结合 1965年最终合成”说明了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是涉及到上海、北京,无法说明在全国掀起高潮,故B 项排除;材料中仅是阐释青年的要求,并不能说明其是主要的科研力量,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政府加大投入”的表述,故D项排除。.‎ ‎32.D ‎[详解]‎ 由材料“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可以得出,罗马法在 实践中没有做到自然法所说的人人平等,对奴隶的平等地位拒绝承认,故D正确; A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万民法相对公民法而言更加的灵活,故B不正确; C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 ‎35.A ‎ ‎[解析]‎ 材料中的“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 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均是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的斗争,说明全球化浪潮中 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故答案为A项。“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是指对发展中国家有利 也有弊,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项:“贸易保护主义进 -一步弱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 ‎41.[答案](1)特点: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6分 ‎(2)变化:成立专门的疫病防治机构;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医疗技术:应急与预防并重。6分 原因: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变革的推动;“西学东渐”对中国卫生观念的冲击;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6分 ‎(3)作用: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7分 ‎42.示例一观点: 历史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论证: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奴隶贸易、种族屠杀、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破坏和灾难。但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同时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得以拓展。‎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战后人类的理性得到张扬,催生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和平与发展观念渐入人心,大战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 结论:综上所述,历史灾难在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示例二观点: 文明的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 论证:近代以来,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出现了道德的倒退,如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利益至上,诚信缺失,还有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的出现,表明文明进步付出了道德的代价。‎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设使无产阶级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封建制度的枷锁,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这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但并没有改变劳动者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实质,‎ 同时资本主文物质文明进步的背后,是社会道德的倒退。比如“纯粹的金钱关系”和“赤裸 裸的利益关系”,物质文明进步的背后,人类付出了高昂的道德代价。‎ 结论:综上所述,文明的进步通常要以道德破坏作为代价。‎ 示例三观点: 历史发展的历程有利有弊,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发展。‎ 论证: 15 世纪未到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出现,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随着西欧的殖民扩张而来的殖民掠夺、奴役和种族屠杀也给遭受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18 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天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为,在亚非和拉美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这些地区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结论:由此可见,历史的发展有利有弊,我们应辩证看待。‎ ‎45. (1) 特点:受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现关注民生: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6 分)‎ ‎(2)意义:使户籍制度趋向合理: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城乡经济交流:推动城市化进程: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任意4点即可) (9分)‎ ‎[解析]‎ ‎(1)关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因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等信息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关注民生、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户籍制度的合理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市场经济等角度思考,其他答案高之有理也可。‎ 点睛:本题引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点”‎ ‎“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主要抓佳材料关键信息“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 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等,结合户 籍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思想。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46. (1)原因:“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美国侵略朝鲜,其军队打到中朝边境,‎ 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担心中国的主权完整受到破坏。(6 分)‎ ‎(2)因素: 1945 年苏联以对日作战为名,迫使蒋介石签订损害中国主权的条约: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收回主权;东北领导人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9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原因属于概念的外延,就是与中国 政府出兵朝鲜的相关事件。文件信总是“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生权的考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 的忧虑。”概括材料可知,美国侵略朝鲜,其军队打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毛泽东担心中国的主权完整受到破环。‎ ‎(2)题干的限定问是“历史与现实因素”,历史的因素是“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 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现实的因素是“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概括材料可知,1945年苏联以对日作战为名,迫使蒋介石签订损害中国主权的条约: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收回主权:东北领导人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朝鲜战争抗美援朝原因 ‎47. (1)差异:张之洞主张培养忠诚的国民,维护清朝统治;限制女子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答出两点即可)梁启超主张培养新民,以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提倡女子教育;方式多样化。‎ ‎(2)原因:两人阶级立场不同;两人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差异。‎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分析两则材料的内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地方,如“要通过教育培养忠诚的国民....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认为除游学的对象仍限于在学校教育系统内的人外..... ‎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梁启超提倡女子教育,....教育对象是国民,教育途径应多样化……将社会教育融于国民教育之中”。‎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 意联系第(1)问的内容,同时注意结合张之洞与梁启超二人的阶级属性、所受教育、个人 经历及其实践活动等内容分析归纳其原因。‎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张之洞与梁启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