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高等动物内环境各成分的交换关系为: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间物质双向交换,而淋巴只能由组织液渗入,而回流至血浆,为单向的.‎ 故选:A.‎ ‎2. 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 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组织液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血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发生改变,故A正确;营养不良会引起组织水肿,故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C错;机体出现的水泡,其中的成分是组织液,故D正确。‎ ‎3.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 酶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胃和小肠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酶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B错误;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均发生在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在内环境中发生的生化反应。故选:D。‎ ‎4.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淋巴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 ‎②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小肠吸收来的 ‎ ‎③组织液大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 ‎ ‎④淋巴循环的终点是左右锁骨下静脉血管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①淋巴中的吞噬细胞能吞噬外来病原体和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所以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正确。②‎ 血浆中的蛋白质包括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主要是通过肝脏细胞能合成;抗体、淋巴因子等则分别是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的;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则是各内分泌腺分泌的,小肠不能直接吸收蛋白质,直接吸收氨基酸。③组织液的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组织液的大部分物质被毛细血管吸收,成为血浆。④淋巴循环的终点是左右锁骨下静脉血管,淋巴汇集后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所以选B。‎ ‎5.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 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是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比③高,所以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越高,血浆渗透压越高,反之则相反,故A项正确。‎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引起血浆中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吸水,所以③会增多,故B项正确。‎ C、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所以,④属于细胞内液,故C项正确。‎ D、K+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Na+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据此可判断④是细胞内液,①是细胞外液;体液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所以①比④量少,细胞内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故D项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错误。‎ ‎7.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发烧时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通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⑤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于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存在组织液。①正确。②对高烧病人,可以采取辅助措施降低体温,但不能加棉被,否则会使散热渠道不畅,导致体温的上升,②错误。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所以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回流形成淋巴,淋巴增加,③正确。④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④错误。⑤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增多,则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⑤正确。‎ ‎8.某同学参加师大附中秋季运动会万米长跑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平衡与体温平衡 B. 剧烈运动时,人体的细胞呼吸主要为无氧呼吸 C. 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显著降低 D. 当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会出现酶促反应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该及时补偿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A正确; B、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人体的细胞呼吸主要为有氧呼吸,B错误;‎ C、剧烈运动后由于糖的消耗,血浆渗透压并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 D、人体内环境pH失衡时,酶的活性受影响,酶促反应降低,D错误。 故选A。‎ ‎9.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升高血浆中的pH B. 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血浆中的pH会略有降低 C. 剧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会被NaOH中和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pH的高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A、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但因为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会维持人体的pH在相对稳定的范围,A错误; B、肺气肿患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进而使内环境PH略有下降,B正确; C、剧烈运动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因为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而不是NaOH,最终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血浆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B。‎ ‎10.人体血浆中的 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至少需要通过几层磷脂双分子层( )‎ A. 6 B. 5 C. 12 D. 10‎ ‎【答案】B ‎【解析】‎ ‎【详解】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反应,因为线粒体是双膜结构的细胞器,故人体血浆中的O2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有机物,需要穿过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这些氧分子至少穿过5层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 故选B。‎ ‎11.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 在②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②是传入神经,所以在②中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A错误; B、③是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④是传出神经,所以在④中兴奋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错误; D、由于AC错误,D错误。 故选B。‎ ‎12.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 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 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 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13.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 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 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 ‎14.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语言文字功能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高级功能 B. 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H区受损 C. 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V区受损 D. 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语言文字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错误;‎ B、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错误;‎ C、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错误;‎ D、若能看、听,但不能写,说明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说,则说明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正确;‎ 故选D。‎ ‎15.信号分子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信使,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分子,能实现内分泌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如图所示为某高等动物分泌的激素X(脂质类激素)和激素Y的作用机制,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X可表示性激素,其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细胞的发育 B. c﹣d过程为翻译,多肽合成的方向为B→A C. 激素Y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故激素Y一定是蛋白质类激素 D. 激素X与a的结合物可调节翻译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A、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可以自由扩散进细胞,其受体在细胞内,从图中可以得知,激素X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故激素X可表示性激素,其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细胞的发育,A正确;‎ B、图中c(信使RNA)→d(肽链)过程称为翻译,根据长的翻译在前,短的翻译在后,其方向是A→B;B错误;‎ C、激素Y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但是不能就此断定激素Y一定是蛋白质类激素,C错误;‎ D、从图中可以得知,激素X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或转录)来调节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A。‎ ‎16.关于生物体内信号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信号分子不都是蛋白质但都是有机物 B. 信号分子合成后释放到细胞外都需要消耗能量 C. 信号分子虽不构成细胞结构,但能起催化作用 D. 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有些信号分子是无机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A错误;信号分析释放到细胞外不一定消耗能量,如二氧化碳、性激素等,B错误;信号分子既不构成细胞结构,也不能起催化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类、激素类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可发生改变,二氧化碳类的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性质不发生改变,D错误。‎ ‎17.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A项,体温调节的过程需要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将传入神经传导的信号综合分析后,通过传出神经的传递,使机体作出相关的应答,故A项错误;‎ B项,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B项正确;‎ C项,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C、D项错误。‎ ‎18.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的3组健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 B. 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 激素X可升高血糖,同时也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D. 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A正确;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其作用是和实验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作对照,B正确;表中的甲组数据可以说明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血糖,乙组数据说明激素X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的数据说明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通过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而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C错误;尿糖中的“糖”属于还原糖,因此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D正确。‎ ‎19.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只有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 B.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C. 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体液调节增加排尿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D. 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二者均存在分级调节,A错误;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可以分泌TRH、抗利尿激素等,B正确;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汗腺分泌汗液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C错误;胰岛素是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D错误。故选B。‎ ‎20.下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 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性激素的分泌有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A正确;‎ B.据图可知,X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维持机体的水分平衡,B正确;‎ C.图中表明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D。‎ ‎21.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和c都在骨髓中产生,但b会转移到胸腺中成熟 B. 同种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体内可存在X→e过程 C. d细胞为浆细胞,③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 D. ④⑤过程是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b表示T细胞,c表示B细胞,b和c都在骨髓中产生,但T细胞会转移到胸腺中成熟,A正确;‎ B、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内的效应B细胞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因此同种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体内可存在X→e过程,B正确;‎ C、d细胞为浆细胞,③过程是B细胞识别抗原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C正确;‎ D、④过程是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⑤过程是浆细胞产生抗体,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D错误。‎ ‎22.甲同学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乙同学吸人某种花的花粉便会打喷嚏、发生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没有明显遗传倾向 B. 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C. 乙同学的发病原理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 D. 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错误;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B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乙同学的发病原理不相同,C错误;由于甲乙同学都发生了过敏反应,因此,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23.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①仅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B. 细胞①和抗体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过敏反应 D. 该病患者体内,激素B含量偏低,激素A含量偏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 B.由图可知,细胞①是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浆细胞对抗原不具有识别功能,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B错误;‎ C.由于自身产生的抗体作用于自身的组织细胞,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免疫疾病巾的自身免疫病,C错误;‎ D.图中激素A为促性腺激素,激素B为性激素,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故当抗体与性腺细胞上激素A的受体结合后,性腺细胞对激素A的敏感性下降,从而使激素B分泌减少,激素A分泌增多,D正确。 故选D。 ‎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免疫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性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24.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B. 狂犬病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C. 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 D. 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 ‎【答案】D ‎【解析】‎ ‎【详解】狗咬伤后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同时抑制厌氧菌繁殖,A正确; 注射狂犬疫苗,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 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相对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 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够杀死体液中的病毒,而对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不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25.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⑦是盒不转,盆转;⑧是盆和盒一起转。一段时间后,不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A. ②⑤⑦ B. ①②③⑤⑧ C. ①③④⑥⑦ D. ②⑤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中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ab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②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③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则胚芽鞘直立生长;⑤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胚芽鞘向右侧弯曲生长;⑥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胚芽鞘不生长;⑦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所以幼苗直立生长;⑧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因此幼苗弯向小孔生长。综上所述,一段时间后,不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①③④⑥⑦,故选C。‎ ‎26.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乙烯利催熟风梨,可以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B. 用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 C. 用高浓度的2,4-D能抑制麦田杂草生长 D. 青鲜素能够抑制马铃薯发芽,可大量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催熟凤梨(菠萝),可以做到有计划地上市,A正确;赤霉素可促进细胞的伸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以显著增加纤维长度,B正确;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比单子叶植物高,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喷洒麦田,可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抑制杂草生长,又不影响小麦的生长,C正确;青鲜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与分裂从而抑制发芽,所以利用青鲜素能够抑制马铃薯发芽,但不可大量使用,D错误。‎ ‎27.图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从图中得到的信息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 C. ab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强 D. bd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对某一器官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A正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据图可知,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于芽,B正确;曲线ab段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之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最强,为促进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C正确;bc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弱,c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为无影响即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而cd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D错误。‎ ‎28.如图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H点表示促进生长作用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g B. 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一 侧生长素浓度为大于m小于2m C. 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 为1:2,则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小于g D. 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 素浓度为m,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m ‎【答案】C ‎【解析】‎ ‎【详解】A、H点表示促进生长作用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g,A正确;‎ B、做向光性实验时,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若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大于m小于2m,否则背光侧生长会比向光侧生长慢,B正确;‎ C、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小于m,C错误;‎ D、若植物水平放置,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m,D正确。‎ 故选C。‎ ‎29. 下列动物调查研究中,不可用样方法获得种群密度的是 ( )‎ A. 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B. 作物植株上的蚜虫密度 C. 某地区蚯蚓的密度 D. 某地田鼠的密度 ‎【答案】D ‎【解析】‎ 样方法就是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总体数量的方法。适用范围是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的密度等。田鼠活动范围大,应用标志重捕法。D错。故本题选D。‎ ‎30. 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 增长型和衰退型 B. 衰退型和增长型 C. 稳定型和衰退型 D. 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两图为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甲图年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增长型,乙图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属衰退型,故选A。‎ ‎31. 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A. 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 B. 迁入率由序号4或5代表 C. 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 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正确。‎ B、4、5可代表迁入率或迁出率,可以互换。正确。‎ C、序号2代表出生率,因为序号2与6年龄组成,和7性别比例两个因素都有关,而死亡率只与6年龄组成有关。错误。‎ D、年龄结构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由此可确定6年龄组成,7性别比例。正确。‎ 本题需选错误选项,故选C。‎ ‎32.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 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 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 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答案】D ‎【解析】‎ 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A正确;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46×42÷6=322只,黄鹂大约有=43×36÷9=172只,B正确;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C正确;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错误。‎ ‎33.如图为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模型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在K值以前,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D.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A、“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即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A正确;‎ B、由图可知,“S”型曲线随时间的推移,环境阻力逐渐增加,B正确;‎ C、在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C正确;‎ D、K值为环境容纳量,“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并不存在K值,D错误。‎ 故选D。‎ ‎3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第10年的种群数量是4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B. 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 C. 第10年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 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第10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若第十年的种群数量是4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800只,A错误; B、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20年,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B错误; C、第10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有关,D正确。 故选D。‎ ‎3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的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1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为酵母菌生长提供能源和碳源,适宜条件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①正确;‎ ‎②吸取培养液前要振荡锥形瓶,待酵母菌分布均匀后在进行取样,②错误;‎ ‎③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③错误;‎ ‎④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④正确;‎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小方格内的酵母菌,⑤正确。‎ 故选D。‎ ‎36.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其中丙专食浮游动物,当三个物种仅剩余一个物种时,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增加。丙和乙可竞争空间和氧气等资源。所以本题应该选C。‎ 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37.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为小麦与杂草 B. ②为大小两种草履虫 C. ③为大豆与根瘤菌 D. ④为HIV与T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小麦与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大小两种草履虫属于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营养和空间而发生竞争关系,B正确;‎ C、大豆与根瘤菌属于共生关系,对双方都有利,C正确;‎ D、HIV主要寄生在T细胞中,HIV利用T细胞的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A。‎ ‎38.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AB正确;玉米是一个种群,植株有高有矮,不是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错误;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产量,D正确。‎ ‎39.在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 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 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 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 B、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 C、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错误;‎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是使爬出来的动物掉入酒精溶液内死亡,便于统计计数,D正确。‎ 故选D。‎ ‎40.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 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初(原)生演替历程长、速度慢,A错误;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弱势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但是优势种群自然选择压力较小,其基因频率往往相对稳定,不会发生显著变化,C错误;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D正确。 故选D。 41.下图是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 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 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类数量 C. 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 A表示食肉生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生物的生物总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A正确;‎ B、演替过程中种群的生物量是不断增加的,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故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类数量,B错误;‎ C、由分析知;土壤中腐殖质总量在不断增加,整个植被的数量应该是增加的,故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C错误;‎ D、随着演替的进行,植物种类的增加,动物的种类也在增加,动物的生物量也在增加,故A表示食肉生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生物的生物总量,D错误;‎ 故选A。‎ ‎42.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D. 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图,可以确定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由于增长率大于零,故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多,因此A、D均错;t1时刻的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故B正确;t2时刻的种群数量是K值,故C错。‎ ‎43.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 A 项中的年出率为20÷100=20%。由于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所以当雌雄比例为1:1时,出生率最高。当动物的性成熟推迟时,出生率会变低。对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稳定型次之,衰退型最低。‎ ‎44.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 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 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解: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 B、0~2年内λ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 C、第4年后开始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 D、第4年和第8年λ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 故选:C.‎ ‎45.血钙过量导致神经兴奋性降低,同时大量进入肌细胞中,最终导致肌肉收缩无力。以下合理的是 A. Ca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肌细胞 B. 血钙偏低,肌肉细胞不收缩 C. 高钙促进钠离子进入突触前膜 D. 高钙影响递质的释放与肌肉的收缩 ‎【答案】D ‎【解析】‎ ‎【详解】Ca2+不能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 ,A错误. ‎ 抽搐是指四肢、躯干与颜面骨骼肌非自主的强烈收缩或抽动,血钙偏低,肌肉抽搐,所以肌肉是可以收缩的,B错误.‎ 血钙过量 导致神经兴奋性降低,可见钙离子可以抑制神经的兴奋性;神经纤维兴奋时钠离子内流;所以高钙抑制钠离子进入突触前膜,C错误. ‎ 高钙导致神经兴奋性降低,会影响递质的释放,同时钙离子进入肌细胞,抑制肌肉的收缩,最终导致肌无力,D正确.‎ ‎46.下图表示4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中①②③分别是3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神经元④只接受②和③的神经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4个神经元之间构成3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突触 B. 当①②③均不释放神经递质时,④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 C. 若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会导致④的膜电位同时发生改变 D. 信号只能由②→④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4个神经元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突触,分别是轴突-轴突突触、轴突-细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A正确;当①②③均不释放神经递质时,④不会接收到化学信号,因此其膜电位为静息电位,B正确;据图分析,①释放的神经递质不直接作用于④,因此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会导致④的膜电位同时发生改变,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所以信号只能由②→④,D正确。‎ ‎47.某实验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某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效应,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该植物的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B. 促进该植物的茎和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溶液浓度不同 C. 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抑制该植物根的生长 D. 相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根和茎的作用效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答案】C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植物的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A正确:促进该植物的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溶液浓度为 10-5 mol / L 左右,促进该植物的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溶液浓度为 10-6 mol / L 左右,B正确;生长素浓度为 10-6 mol / L 时,该植物根的生长量大于生长素浓度为0时,故生长素浓度为 10-6mol / L 时,促进该植物根的生长,C错误;相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根和茎的作用效应可以是促进,也可以是抑制,D正确。‎ ‎48.某同学为验证生长素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把非洲紫罗兰叶片插入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叶柄基部长出的根的长度,结果如下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生长素浓度(mol/L)‎ ‎0‎ ‎10-10‎ ‎10-9‎ ‎10-8‎ ‎10-7‎ ‎10-6‎ 根长(cm)‎ ‎2.5‎ ‎2.7‎ ‎3.0‎ ‎0.8‎ ‎0.4‎ ‎0(叶柄腐烂)‎ A. 自然状态下非洲紫罗兰叶片中不含有生长素 B. 实验结果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 在非洲紫罗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生长素的浓度均低于10-9 mol/L D. 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叶柄腐烂的原因是其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生长素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自然状态下非洲紫罗兰叶片中也含有生长素,A错误;与对照组相比,有两组实验表现为促进作用,三组表现为抑制作用,即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生长素的浓度为10-9 mol/L,是根生长比较适宜的浓度,则促进芽和茎的生长素浓度应该比10-9 mol/L高,C错误;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不能生根,导致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D错误。‎ ‎49.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 C. 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 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A正确;‎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结合,B正确;‎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但是不可能是甲状腺细胞,一般垂体的分泌物可以作用于甲状腺,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时,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50.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森林在火灾后进行的演替 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 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到甲、乙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甲群落物种丰富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先迅速降低后很快恢复到原状态,应属于次生演替,乙群落经历漫长的时间物种丰富度缓慢增加,应属于初生演替,故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A正确;次生演替的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B正确;甲中①②两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已经不同,故物种组成不同,C错误;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甲、乙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二.非选择题 ‎5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1)若在不受限制的环境下生活,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是________;若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环境的阻力,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____________。‎ ‎(2)若此研究的种群为一草原牧场的牛群,则此牛群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超过________只。‎ ‎(3)从种群内部特征分析,b曲线自然种群数量达到稳定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Ⅱ.(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 ‎(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答案】 (1). a (2). b (3). 600 (4).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对平衡 (5).‎ ‎ 五点取样法 (6). 等距取样法 (7). 8 (8). 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9). S0 (10). (n1+n2+n3)/(3S0)‎ ‎【解析】‎ ‎【详解】Ⅰ(1)“J”型曲线是在理想环境下,空间资源充足,没有天敌等条件下形成的,“S”型曲线是在一定环境容纳量下形成的。‎ ‎(2)由图示可知b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为 600只,若超过该数量则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 ‎(3)b曲线达到平衡的原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是相同的。‎ Ⅱ(1)取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对样方边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边的数目,所以对甲图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乙图中,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目增加,到达S0时达到最大.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因为样方面积达到 S0后,物种数目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应该求平均值,所以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3S0)。‎ ‎52.某兴趣小组开展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首先通过图1 所示的方法取得胚芽鞘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然后分别转入不同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 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 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测得结果见图2。请分析回答:‎ ‎(1)切段浸泡在蒸溜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___________中,以得到5种不同浓度的A溶液。 ‎ ‎(2)实验中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__________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 使切段与溶液成分___________。‎ ‎(3)据图2数据可知,本实验中__________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__________(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l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__________。‎ ‎(4)图2中,浓度为0.l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___________(填“舍弃”、“修改”或“如实填写” )。‎ ‎【答案】 (1). 切段中内源激素 (2). 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3). 氧气 (4). 接触均匀 (5). 1 (6). 有 (7). 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8). 如实填写 ‎【解析】‎ ‎【详解】(1)实验材料中的内源激素为无关变量,为了达到单一变量的目的,要把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目的是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因为对照组加入了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为保证单一变量,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 ‎(2)实验中振荡培养一方面可以为切段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另一方面可以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均匀。‎ ‎(3)根据图2数据,生长素类似物A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生长素类似物A浓度为1 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较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与浓度为l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4)图2中,浓度为0.l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如实填写,不能舍弃,可以重复实验进行检验找出原因。‎ ‎5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①②③④⑤为兴奋传导过程,请回答:‎ ‎(1)据图判断谷氨酸是_______(兴奋/抑制)型神经递质,判断理由是_______。‎ ‎(2)图中③过程中与膜的_______有关。‎ ‎(3)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识别_________,运输_________。‎ ‎(4)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 )(可多选)‎ A.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 B.抑制谷氨酸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C.促进突触后膜Na+内流 D.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 ‎【答案】 (1). 兴奋 (2). 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3). 流动性 (4). 谷氨酸 (5). Na+ (6). 升高 (7). ABD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能够促进Na+内流,说得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说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所以谷氨酸属于兴奋型的神经递质。‎ ‎(2)图中③过程表示谷氨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NMDA具有识别谷氨酸的作用,也有运输钠离子的作用。‎ ‎(4)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造成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A正确;可能是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B正确;可能是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C错误;可能是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D正确。‎ ‎54.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5%、0.7%、0,.9%、1.1%、1.3%的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相应的结论:_____.‎ ‎(4)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_____.‎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_____.‎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_____.‎ ‎【答案】 (1). NaCl溶液 (2). ②体积变大 ③维持正常形态 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3). 偏高 (4). 分组更精细 (5). 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解析】‎ ‎【详解】(2)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因变量是红细胞的形态,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5%、0.7%、0,.9%、1.1%、1.3%的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3)实验结果预期及结论:‎ 试管1:红细胞体积变大或涨破;试管2:细胞体积变大,试管3: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试管4:红细胞体积缩小;试管5:红细胞红细胞皱缩。‎ 结论: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由于表观浓度比真实浓度高,因此他的探究结果会偏高。‎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将NaCL溶液的浓度梯度更小,分组更精细。‎ ‎③过多注射生理盐水,使血浆中钠离子、氯离子浓度增大,破坏内环境稳态,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