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
惠南中学2018年秋季期中考试卷 高二政治(文科) 命题人:陈慧铭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2018.10.31 班级 座号 姓名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宗教活动和宗教建筑 ②市民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④某市民就城市规划向政府提出建议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 2.在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红色经典《白毛女》又被搬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让老观众回首旧日岁月、往昔之情的同时,也给年轻观众带来了一段历史、一份新景。这表明() ①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感召力 ③文化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④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中国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的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中国力量”的支点究竟在哪里?尽管这些外国人士见仁见智,但有一个共同结论,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文化。这说明 ①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③社会主义文化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④优秀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确实一中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 从文化生活角度,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5.美国某些战略家和别有用心的学者们急切地希望通过价值观念等软力量的灌输,牵引正在复兴的中国往西方的方向走,越来越多地显露出其“侵略性”。这说明() A. 当今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B. 文化有健康有益与腐朽没落之分 C. 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霸权主义 D. 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高文化竞争力 6.2017年6月,由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献演国家大剧院。该剧由英国芭蕾编舞大师德里克·迪恩创编,在古典芭蕾风格基础上,融入现当代芭蕾风格和诙谐幽默的表达,通过多媒体投影的运用,实现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从而广受好评。该剧的成功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可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7.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利用中国绘本讲好“中国故事”,要根据现代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要,创新绘本的内容和形式,以高品质的作品发挥绘本应有的审美引导与文化传播功能。材料表明( ) ①绘本创作要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 ②创新是绘本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重视传统绘本的继承是实现绘本发展的前提 ④立足于人们的需要是绘本创作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六百六十年前,黄公望老先生在富春江畔欣赏美景画出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六百六十年后,凤凰卫视促成《富春山居图》合璧一事。传世名画此次合璧,既是文化盛事,又是见证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盛事,圆了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材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 ②海峡两岸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文化交流可以增强两岸的民族凝聚力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9.过去的 2017年,全国各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中华美德孝为先”“民族复兴•中国梦”等公益广告,并将传统民谣、剪纸和年画等传统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这些公益广告 ( )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③说明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 ④表明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近几年来,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人精神特质的国产电视剧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在海外正在悄然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华流”。由此可见 ①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经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现。”该观点 A. 坚持了促进各国文化共同繁荣的理念一 B. 揭示了不同民族文化由多元走向一元的必然趋势 C. 违背了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 否认了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1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主张用对话协商拆解国家间的猜忌与戒备,用共建共享卸下以邻为壑的“篱笆”,用合作共赢拧开世界经济动力的“阀门”,用交流互鉴疏通世界文化差异的“沟壑”。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 ) ①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尊重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④平等交流,全面吸收对方文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3.尽管有网友调侃“春运买票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出门在外的人,还是会选择回家。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已超越一个节假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离家在外的中国人认为回家陪父母过年是一种孝道。这反映了(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所特有 ②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③不同地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色 ④春节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说明() ①文化塑造人生 ②文化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④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15.“第五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B. 其出现意味着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C. 在文化传播中有其独特的功能 D. 其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6.2014年中央 “一号文件”把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看作是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 A. 体现了文化是第一生产力 B.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C. 是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D. 是为了巩固产业的基础地位 17.2017年7月8日,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官员认为,鼓浪屿展现了在亚洲全球化早期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互动和融合,其建筑特色与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及欧洲在建筑、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上的交融。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①其目的是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②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有利于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18.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而现在,网络传播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空前革命。这说明 A. 各种文化传播方式各有其特点 B.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C. 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消失 D.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9.一封典型的家书往往会见证一个时代的景象,这是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各个时期五彩斑斓的家书,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这说明 ①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是由经济、政治决定的 ③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20.“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被评为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作业一等奖的动画短片《低头人生》用夸张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低头一族的生活展现出来,冷幽默中透露出对低头族的担忧。2017年10月,《低头人生》获得学生奥斯卡国际动画片金奖。这主要表明 A. 世界文化越来越具有趋同性 B. 文化创作的灵感源自社会实践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D.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017年12月,汉字鼻祖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据此回答21- 22题。 21.从文化的角度,下列对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意文描述的关键词,你认为准确的一组 A. 大众文化 文化创新文化 丰富性文化 创新与发展 B.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文化 民族性文化 批判与继承 C. 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文化 多元性文化 传播与开发 D.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文化 多样性文化 传承与保护 22.甲骨文碰上表情包,古老文字撞上网络流行语,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现在,古老的甲骨文已经被“开发”成了表情包(下图),单身狗成为年轻人微信中的“斗图”法宝。这一做法 ①是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 ②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③借助大众传媒这一文化传播的途径来传递中国符号 ④激活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3.“要爱国,忠干祖国,忠于人民。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当代青年要用行动将爱国化为时代最强音。这表明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时代精神的核心 ②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④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A. ①② B. ②③ C. ⑧④ D. ②④ 2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发现和传播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2016年11月,它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解读出来的信息是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④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有极强的包容性。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是 ①《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 ②“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 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④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6.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B.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D. 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27.2017年7月,电影《战狼2》上映以来好评如潮,影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一台词引起了无数华人的共鸣。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好评如潮是因为: ①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观众的精神力量 ②影片蕴含了强大的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影片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④体现了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8.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阴阳为道.中庸为德.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这表明 ( ) ①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 ② 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③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④ 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9.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历来是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B.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 弘扬民族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30.2017年12月3日,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惊艳亮相,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强势结盟,通过综艺节目的方式由明星将27件顶级国宝的故事演绎出来,让观众像看电视剧一样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国家宝藏》整体观感大气恢弘、美轮美奂,从创意到形式再到效果都备受好评。该节目的成功在于 ①在传承中发展,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表达方式 ②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当代人审美需求 ③坚持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满足了现代观众的需求 ④承袭和回归传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落后、地广人稀、战争需要以及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人们相信人多力量大。建国后,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如此发展下去,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1971年7月,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2年9月,“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成就巨大,“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但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加速、用工荒、男女比例失调加剧,家庭养老结构失衡等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单独二孩”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面对这一政策,有的家庭犹如久旱逢甘霖,欢欣鼓舞;但有的家庭却因为抚养和教育成本的增加、少生优生观念的形成、家庭成员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观念的差异等原因犹豫不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犹豫不决的原因。(10分) 32.“广场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讲是新时代的产物,确切地讲,广场文化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指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讲演、科普、医疗、体育、庆典等活动体现出的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广场文化就是专指后者。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有体育健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娱乐,人们在广场文化中自娱自乐,得以陶冶情操、净化身心。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你对广场文化的认识。(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重大成绩。 材料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遗产地让文化遗产获得再生,让世界再一次认识中国;数字技术帮我们拨开认知历史的重重迷雾,带领今天的人们感受过去文明的辉煌,探索创新型的数字化文化旅游服务产品转化路径,让文化遗产绽放出它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藉里的文字活起来,为解决我国多达33万处的古遗址、古墓葬类遗产的展示与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结含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作用。(10分) 3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2017年2月7日 晚总决赛,武亦姝最终胜出,成功登顶。古典的气质,文雅的举止,深厚的底蕴,这个 00 后才女让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之韵和诗词之美。“武亦姝现象”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这对于我们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启示? 为此,有专家提出建议: 首先,应多提供好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常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要为传统文化的大显身手提供类似《中国诗词大会》这样好的舞台。 其次,应加大诗词等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必须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让国学成为课本中的重点内容,真正的基础教育应该是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让一代代青少年都经历传统文化的洗礼。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影视传媒要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让古典诗词、传统文化融入人群和生活,成为活的文化基因。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把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置放到各种发展的首要位置,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中华文化释放璀璨的光彩。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指出专家上述建议的依据。(10分) (2)某中学要在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你设计一条宣传语,要求内容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每条不超过20个字。(2分) 惠南中学2018年秋季期中考试卷 政治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A C A A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B B C A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D D C C B B C A 31.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二孩抚养和教育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一部分人对二孩政策心存犹豫。 ②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使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产生犹豫。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一部分人对二孩政策的看法和选择。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基本特征不会改变,但内涵却因时而变。家庭成员中存在着“养儿防老、人多力量大”和“优生优育”两种观念的冲突,也导致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产生犹豫。 【解析】 本题以二孩政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文化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方式、传统文化的特征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二孩抚养和教育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一部分人对二孩政策心存犹豫;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传统的“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而“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使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产生犹豫;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一部分人对二孩政策的看法和选择;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养儿防老、人多力量大”等传统观念的存在和影响,也导致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产生犹豫。 3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同样如此,城市广场作为特定的文化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②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广场文化中的建筑、雕塑、民族艺术等,都蕴含着某种风俗习惯或文化印记。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交往。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各地不同的广场文化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认识和活动。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广场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文化氛围,人们在那里欣赏艺术表演、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潜移默化中会得到一定的思想启示或精神享受。广场文化中的特色建筑、雕塑,各种民族艺术节等,对人的影响都是长久的。 【解析】 本题以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设问指向“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你对广场文化的认识。解答时首先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广场文化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的结合。 33.(1)①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数字技术带动了数字化文化旅游服务产品的转化,让文化遗产绽放出它的商业价值,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利用。③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用数字技术复原文化遗产,能够让文化遗产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④数字技术带来更迅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考生如 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故本题可以从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数字技术带动了数字化文化旅游服务产品的转化、让文化遗产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以及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 1、明确知识范围: 知识类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知识形态:微观、宏观 2、明确问题指向: 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3、明确设问主体: 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 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 第二步:审材料 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三步:调用知识(回归教材) 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则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推导,找到可用知识) 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则先归纳再调用) 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 第四步:确定答题思路 1、确定大逻辑: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 2、确定小逻辑: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 第五步:写答案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34.(1)①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因此,要为传统文化提供好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加大诗词等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让国学成为课本中的重点内容。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所以要加大诗词等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增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可,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生活和人群,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 (2)范例参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儿女优秀品质。读经典诵经典,涨内涵提素质。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指出专家上述建议的依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指出专家上述建议的依据,属于原因、依据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大众传媒、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功能、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某中学要在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题请考生设计两条宣传语,本题比较开放,考生要围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要求内容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每条不超过20个字,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点睛】解答“原因、依据”类主观题,可按两步走。 第一步,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 第二步,具体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设问如未限定原理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知识点+材料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设问若限定了知识点,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知识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