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政治(理)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政治(理) word版

太原五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二 政 治(理) 时间:2019.11 (试卷总分 5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9 题,请将答案填在答题纸内) 1.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 39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③国际奥委会第 128 次全会上,北京获得 2022 年第 24 届冬奥会举办权 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2.曾几何时,学会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吃饭的门路,祖先给我们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手 艺,而随着时代发展,许多老手艺已经渐渐消失了,只留在记忆里,成为我们的眷恋 和守望。我们依然眷恋和守望那些老手艺是因为(  )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准备和必然结果。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3.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下列对这种影响传导顺序表述合理的是 (  )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型的产业或部门。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③→② C. ④→①→③→② D. ③→④→①→② 4.在中国,“龙”是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 自豪。然而,西方人对“龙”就没有这种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 舞爪的可怕怪物。这反映出(  ) A. 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B.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 文化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好坏优劣 D. 文化差异是人际交往不可逾越的鸿沟 5.下列材料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的是: (  )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6.“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你看 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 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志气永不老……”这首《人说山西好风光》,是 上世纪经典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不仅歌词蕴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学、 哲学等人文知识,而且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这反映了(  ) ①精神力量就是一种物质力量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③文化对人们有塑造作用 ④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一首流行于国内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进了他的歌剧《图兰 朵》之后,《茉莉花》香遍世界,让世界认识了璀璨的中国文化艺术,领略了中国民 乐艺术的迷人气质。这表明(  ) A. 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 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8.1 月 28 日下午,2019 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组委会召开 2019 年 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工作协调部署会。节日期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举 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海南省在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海南省这样做的依据是 (  ) ①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 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该片总策划、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指出:“文物修 复切忌‘创造性修复’,科班出身的新晋学徒们要摒弃艺术教育所赋予的创造性思维 方式,恪守‘修旧如旧’的准则。”这说明文物修复要(  ) ①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②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③批判继承历史文化,展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民族的历史文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2019 年 4 月 5 日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 的第 104 天。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 之礼,后来民间也竞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 俗。如今,更是我国的法定传统节日。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民族节日对我国人民的思想影响最深远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 11.2019 农历乙亥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喜迎新年的共同 心愿,又体现了各民族欢度节日的不同特点;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 元素的精彩。春晚是源于生活、不断创新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材料表明(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通过特定的活动深刻影响着人 ②教育通过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等功能,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③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④春晚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2.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 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 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 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 A.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3.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 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可见,思政课 应(  ) ①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②积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③通过强化灌输以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④把培养道德素质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创作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平凡的世界》,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普通劳动者 的奋斗状态,讴歌普通劳动者的奋斗精神,到今天依然被广大青年所欣赏和热爱。这 说明文艺创作要(  ) 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推动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③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④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5.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 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 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 分说明(  ) A.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 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16.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 字的能力下降。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 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 A. 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 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 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 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 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 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不忘本来”是指要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守住民族之魂 B. “吸收外来”是指要辩证取舍其他民族文化,体现开放包容 C. “面向未来”是指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行文化渗透 D. “创造性转化”是指以实践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担负文化使命 18.“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 深刻体现中国人民是具有的(  ) A. 伟大创造精神 B. 伟大团结精神 C. 爱国主义精神 D. 伟大梦想精神 19.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 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 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③原封不动的承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④弘扬主旋律,把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工作中心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二、非选择题(共 1 小题,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内) 20.近年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层出不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的《舌 尖上的中国》,寻文化基因之源的《中国诗词大会》,一眼千年的《国家宝藏》,和 诗以歌的《经典泳流传》等,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中华优秀文化的 深厚底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走出国门,以各自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智慧,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丰富文化外交、推动文明互鉴的重头戏。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上述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8 分) (2)请指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意义。(4 分) 太原五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二政治(理)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B 2. D 3. A 4. A 5. B 6. D 7. B 8. C 9. B 10. B 11. A 12. B 13. A 14. D 15. A 16. C 17. B 18. C 19. D 20. (1) ①上述节目立足社会实践;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创新了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 (2) ①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②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1. 【解析】 1. ①符合题意,中国土司遗址在第 39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属于文化现象; ②不合题意,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 五规划的建议》属于政治现象; ③符合题意,国际奥委会第 128 次全会上,北京获得 2022 年第 24 届冬奥会 举办权属于文化现象; ④不合题意,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经济现 象;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 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 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 是指狭义的文化。 (2)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 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 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 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 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 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2. ①符合题意,我们依然眷恋和守望那些老手艺,是因为文化具有继承性,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③符合题意,老手艺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依然眷恋和守望那些老手艺, 是因为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说法错误,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必要准备和必然结果。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 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 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 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 点。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 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 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3. 首先,经济决定文化,故应该较为容易的确定①为起点; 其次,需求增加,刺激生产资料流入该领域,进而推动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 产,即③; 再次,这就促使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即④; 最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 体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即②; 正确的传导顺序为①→③→④→②。 BCD 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选 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 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本题是传导型试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图表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要要明确变量之间的关系,注意起点和终点,前后环节之间 应该有因果联系。 4. 【分析】 此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 要准确理解题意。 【解答】 A.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西方人对“龙”就没有这种特殊 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这反映出文化影响人 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 A 正确。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故 B 错误。 C.我们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文化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别,故 C 错误。 D.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人际交往不可逾越的鸿沟,故 D 错误。 故选 A。 5. 略 6. ①表述明显错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① 排除; ②表述错误,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②排除; 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反映了文化 对人有塑造作用,③正确;说明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正 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不断 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 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 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 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7. A 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没有涉及不同国家的文化有 不同的特色; B 符合题意,《茉莉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进了他的歌剧《图兰朵》 之后,香遍世界,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说法错误,世界各国的文化既有错别,又具有一致性; D 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不一定所有文化都既是通俗的又是高 雅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 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 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 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 性和特征。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 是世界的。 此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 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 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及无关选项。 8. 【分析】 此题考查文化遗产的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 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此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解答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解答】 节日期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举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海南省 在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 海南省这样做的依据是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文化遗产是人 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故①③项正确;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故不 选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故不选④。 故选 C。 9. 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物修复切忌‘创造性修复’”、“恪守‘修旧如旧’ 的准则”,表明文物修复要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提高文 物保护能力,保存民族的历史文脉; ②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要保护文物,而不是要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③不合题意,材料对文物修复强调的主旨是保持原样,不是批判继承。 故选:B。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 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 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 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 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 不合题意的选项。 10. 【分析】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 准确把握题干内容主旨。此题是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 【解答】 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也竞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 的风俗,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反映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①② 项正确;传统文艺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③项错误;传统思想 对我国人民的思想影响最深远,故④项错误。 故选 B。 11. 【分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基 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题干内容主旨。此题是组合选择 题,可采用排除法。 【解答】 春晚是源于生活、不断创新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通过特定的活动深刻影响着人,故①符合题意;“既体现 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元素的精彩”表明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 展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故④符合题意;教育具 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的作用,故不选②;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故③错 误。 故选 A。 12. 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是科技, 因而选项 A 观点错误,不选; 4D 电影《甲骨文》中的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立体图形灵活转换, 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这些都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 传播,因此选项 B 符合题意,应选;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因此选项 C 观点错误,不选; 材料并未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因而选项 D 不选; 故选:B。 本题是文化生活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与经济的 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具体如下: 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③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技的进步、思想运动。 本题着重考查影响文化的因素中的科技这一方面,有关的表述应牢记于心。 13. ①②符合题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办好思政课的 重要意义。可见,思政课应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积极培 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③错误,通过强化灌输说法错误; ④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故选:A。 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 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以浓 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 文化财富,从事文化创造。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 响。 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全面细 致掌握知识点,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 握,本题难度适中。 14. 【分析】 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 确理解题意。 【解答】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不选①;材料强调文艺创作要着眼 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不是要推动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故不选②; 《平凡的世界》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奋斗状态,讴歌了普通劳动者的奋斗精 神,到今天依然被广大青年所欣赏和热爱。这说明文艺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 众的精神需求,还要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故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 D。 15. 【分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准 确把握题意。 【解答】 A.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 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中 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故 A 正确。 B.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故不选 B。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C。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此说法夸大了中医药文化的作用,故不选 D。 故选 A。 16. A 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书写汉字而不是创新汉字的重要性; B 不合题意,材料及漫画不涉及要批判继承汉字; C 符合题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漫画 中“提笔忘字”启示我们文章的标题可以是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 不合题意,材料及漫画内容不涉及普及书法。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 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作出 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考查学生提取材料和漫画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 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 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7. 【分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 排除法。 【解答】 A.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说法错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故 A 错误。 B.“吸收外来”是指要辩证取舍其他民族文化,体现开放包容,故 B 正确。 C.进行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的体现,故不选 C。 D.“创造性转化”不是指以实践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故不选 D。 故选 B。 18. ABD 不符合题意 C 符合题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 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意思是我怎么做也不能从心中割舍游子对祖 国故土的眷恋,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黑暗之中,把希望寄托于民众, 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我把我的鲜血敬献给祖国, 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 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 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获取及理解的能力,.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教材的 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古诗词是做好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一是能正 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境,二是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 19. 【分析】 此题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的知识,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材料、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的措施,可用直选法。 【解答】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故①②正确;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要批判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不能原封不动继承,故③错误;我 国当前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故④错误。 故选 D。 20~21. (1)本题要求学生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上述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 属于原因类型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学生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 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了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 段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要求学生回答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意义,属于意义类型题。联系材 料和教材知识,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其意义,一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 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对世界文化发展 的意义,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本题题目类型原因类,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现 众热捧的原因,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在教材中体系是明晰的,因此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 学生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这类题要特别留意 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同时,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 识+材料分析”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2)本题为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要回归教材分析,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 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和课本知 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本问考查考生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 考生视野开阔,具备一定知识储备,能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