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1)
濮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C.《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谈之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 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lǎn)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B.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C.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是指古代男子十五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叫“及冠”,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诔”和“奠”都属于祭文,诔多用作“上对下”“尊时卑”。 D.“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唐有国子博士、四门博士等,皆教授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 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 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 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 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5分)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14-15题(11分) 水龙吟·春恨 【南宋】陈亮①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注】①陈亮(1143-1194),浙江永康人,字同甫,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宗泽同为爱国志士,力主抗金,倡言收复失地。②金钗斗草:拔金钗作斗草游戏,古代女子的一种嬉戏。 8.此词上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 (5分) 9.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述之。(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怀良辰以孤往,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3) ,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4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1)-(3)问题。(20分) 炊烟是母亲的呼唤 余显斌 炊烟,总在故乡的山里袅袅升起,如乡村的一声声呼唤,如娘的一声声呼唤,出现在我远行的梦中,出现在我回望故乡的双眸中。 炊烟中,有鸡叫。 炊烟中,有孩子们的笑声。 炊烟中有花香,有鸟鸣,有流水的声音,有柳条和绿树的影子。那一缕缕的炊烟啊,就那么袅袅的,带着一种温馨,带着一丝柔和,一直升到天空,映着朝阳,或者晚霞,那么清晰,清晰得让人心疼,让人落泪。 游子如果是一枚风筝。那么,炊烟就如一根线,连着游子的思念,连着游子的留恋,一刻也没放松,就那么飘摇着,飘摇不断。 少时,读到一首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多年后,当我走在异乡的土地上,拖着行李箱在遥远的城市回望时,此时,记忆里最幸福的事,就是少儿时候,回到家中,放下书包,拿起风筝,叽叽喳喳笑着飞奔向田野,飞奔向三月的风中。 三月,是小村春暖花开的季节。 三月,是小村炊烟如画的季节。 三月的炊烟从田野升起,总觉得不是从烟囱中升起来的,远远望去,那一缕一缕的烟,仿佛是从桃花、梨花和杏花中升起来。 小村多树,尤多果树。一到三月,一场细柔的春风,无声地吹来;一片轻如呢喃的细雨,无声无息地落下来。这时,枝头绿了,远远看去,嫩黄一片。花儿也开了,桃花、杏花,如一团团的云霞;而梨花则如一团团棉絮。 一家家粉墙瓦屋,都隐入花中。 炊烟升起,一缕一缕,仿佛从花儿草儿上升起,仿佛从树枝叶芽中升起,升到空中,与蒙蒙的雾缠绕在一起,淡淡地弥散着,那颜色如一袭淡蓝色的纱巾,如一袭淡蓝色的不着边际的梦。 炊烟中的乡村,总是那么祥和。 有炊烟的地方,就有游子的一丝牵挂,就有一缕扯不断的记忆。人走了,走在了陌生的地方,可是炊烟还在,因为乡村还在,乡村的瓦屋还在,乡村的篱笆豆角还在,乡村的猪圈荷塘还在,年老的爹娘还在。 还有,我在山坡上的童年,依然还在那儿。 那时,放着牛,我会卧在草丛中看蓝蓝的天,看天上的白云一直向远处飘去,一直飘过对面的山梁,飘过那座叫阴坡的山梁。那儿的山很陡,远远看去是蓝黑色的,下面是一片一片的树,树林中有白屋,有黑瓦,有隐隐的人声。对,还有一缕一缕细细的炊烟。 在晴日里,山里空气如水,十分干净透明。 这时,看远山的炊烟,就如淡淡的粉墨画,在天空中划过一笔又一笔,弯弯扭扭的,虽然细如蚊痕,却仍清清楚楚的。再近处,有小孩的喊声,长长传来,在喊自己的爹回家吃饭。 一切,都如染着淡淡的天光。 我的心,也染着淡淡的天光。 那时,我傻傻地认为,阴坡就是最远的地方,有一天,如果我能去阴坡梁上,抓一朵洁白的云朵,将它装在袋子中,放在枕头旁,那该多好啊! 多年后,离开那片土地,我才知道,阴坡并不是最遥远的地方,它也是我思念的故乡,是我记忆里牵挂的一角。站在我家屋后就能看见的地方,哪一处不牵系着我的童年我的思念啊。 而今,我的童年还在山坡上放牛吗? 而今,那一片天还晴朗朗的,那一片云还一直飘向远方吗? 炊烟,炊烟,每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都有一个游子在伸颈遥望。 我们拖着行李箱,一步一步远离炊烟,可是,我们的思念却一直被炊烟牵绊着,走了多少年,也未曾走离那片故园。因为,那儿,母亲的唤归声如炊烟一样升起。 (摘编自《商洛文苑》2016年第4期,略有删改) (1)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炊烟”,请分析“炊烟”这一物象的象征意义。(6分) (2)本文选取乡村最有代表性的物象“炊烟”进行细致描绘,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群手法,使语言清新优美,句式摇曳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结合全文分析。 (8分) 1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1)-(4)题。 (25分) 背楼的父亲 侯拥华 装修新房,联系好了建材。但货物送到的时候,太阳已经高高挂在了头顶。拉货的师傅在楼下向我招手,我怒气冲冲往楼下赶。我冲他发火。而他,陪着笑脸解释,风大,货不好拉,走得慢。 我余怒未消,吵着说下午还有事出去,这么晚,让我下午怎么做别的事情。他并不生气,一面带笑给我配货单让我验货,一面应承,马上找人背楼。 他开始打电话,一个个电话打出去,很快,我发现他刚才还堆笑的脸,渐渐转为不悦和失落。什么?忙……来不了?……你也有活儿,在做?……那,那,算了……电话打完了,他垂头丧气。我失望极了,摆手让他离去。他忽然精神振作起来,别怕,我背。 我用怀疑的目光上下打量他,他脸色白净,头发乌黑利落,一米八的身高,着一身整洁的笔挺西装。 无奈,对照着验货单我一样一样查验货物,又商量好背楼的价钱。满满一车的货物,堆得像座小山。他一脸喜悦。在我狐疑的目光中,他搬卸货物,开始背楼。在他离开的瞬间,我偷偷尝试一下他所背货物的分量,放在肩头,走上两步,然后龇牙咧嘴地放下,再轻轻揉揉肩膀。 在我看来,他怎么看都不像是专业的背楼工人。果然,在他来回背了几趟货物后,他站在楼道里背靠着墙大口喘气,胸脯一起一落的像个大风箱,而他额头的汗淋淋漓漓淌下来,在弯腰的瞬间,将楼道的地面滴滴答答打湿一片。 四月的天,已经热起来。他跑上跑下,很快湿透衣衫,连头都冒着热气,像极了一个揭开盖子的大蒸锅。不久,他上来喘气休息,不好意思起来,说背完还要一些时间,你先回去吃饭吧,我搬完了给你打电话。 看他真诚的样子,我就下楼走了。 小区外面不远处就有一家小饭馆,我走进去,坐下来要了啤酒小菜慢慢吃起来,大约一个时辰才离去。回去时走到楼梯口又遇见了他。此时,他早已累得不像样子,一米八的身子驼成了矮子,满脸汗渍,横七竖八地画在脸上,上起楼来东摇西晃,像散了架的推货车。我伸手帮他,他摆手让我上楼等。 我看着他心有些痛,为了背楼他已经干了一个多时辰,至今还饿着肚子。在他上楼将货物背进屋子里的时候,我劝他休息一下。他依旧斜靠墙大口喘气,随手拉下脖子上的已经黑了的白毛巾,轻轻抹去脸上的热汗。 我和他搭讪。师傅,生意好吗?他说,还可以。我说你拉货还背楼?他说,以前只是拉货,最近拉货也背楼,也算是顺道的生意,一并做了。我说,师傅,你今年四十几了?他忽然一惊,说,哪呀,五十多了。我说,不像,真不像。他笑了,说别不信,我孩子都上大学了。他忽然开始感慨起来,要不是为了孩子,谁会做这苦力活?他和妻子原来在市里一家机械厂工作,坐了三十多年的办公室,没想到要退了却下岗了。这不,孩子上大学不干行吗? 那天,他干干停停,直到下午两点方才干完。走时我多给他十元,他坚决不收。他下楼,我送他,眼眶湿漉漉的。 他走后,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下去,忽然发现他遗落在窗台上的手机,跑下来叫他,他的背影已经望不见了。我开始用他的手机和他的亲人联系,拨出去,才知道电话停机了。 莫非,中午他打电话的那一幕,只是一场表演给我看的戏? 果然,在通话记录中,我看到,他最近一次通话时间定格在20:32。 我笑笑,又摇头,满腹酸涩。我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上学时候,父亲,和他,一样的拼命。 (1)小说中,“我”对“背楼的父亲”的情感态度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写这样的变化有什么作用?(5分) (2)从表达方面选择合适的角度,分别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①他脸色白净,头发乌黑利落,一米八的身高,着一身整洁的笔挺西装。 ②他站在楼道里背靠着墙大口喘气,胸脯一起一落的像个大风箱。 (3)小说为什么要写他的“电话停机”以及“最近一次通话时间定格在20:32”的细节?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6分) (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背楼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探究小说塑造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8分) 第Ⅱ卷 表达题(60分) 四、写作(共1题,60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游人如织的旅游风景区,乘坐观光缆车上山下山的游客络绎不绝。缆车给游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和议论。 有人说:“缆车真好,一路轻松游览,居高临下,极目楚天。” 也有人说:“坐缆车是轻松,可一路摇摇晃晃,让人提心吊胆,哪有心情赏景呀!” 还有游客说:“这缆车太快了,还没看清美景,就匆匆过去了。” 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2017.1 1.C (C项忽略了“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这一信息,表述绝对化。)(3分) 2.B (从文中第三段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一种“治国的原则”,而不是“美学思想”。)(3分) 3.A (B项,曲解文意,文中为“有着明显的一致性”。C项,将“已然”当做“未然”,原文是“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D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3分) 4.A (3分) 5.A (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3分) 6.B (文中没有说李商隐得到令狐楚 赏识而做了朝廷命官。)(3分) 7.(10分)(1)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译对“素”“遇”“用”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译对“持” “诡”“薄”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8. (5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2分)。作者上片写繁花似锦,春风温柔,春草柔嫩,杨柳金黄,气候宜人,倾全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而最后三句却突然转折,指出人们以不能游赏美丽的春景为憾事,以如此芳菲的世界被莺燕所占有为惋惜,春景愈美好,愈反衬出人之心绪惆怅。(3分) 9. (6分)此词看起来是 一首伤春之作,实际抒发的是爱国之情。(2分)转向南楼,听归雁凄切,体现出作者对故土的眷恋,(1分) 回忆昔年赏心乐事此时已烟消云散,难禁粉泪幽怨,亦抒发出作者亡国之痛;(1分)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也可),把别恨、乡愁、国破家亡之痛寄寓在凄清悲凉的景物描写中,言有尽而意无穷。(2分) 10.(6分)(1)或植杖而耘耔 乐夫天命复奚疑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 (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1.(20分)(1)(6分)①是母亲的呼唤,是母亲深深的爱;②是游子的精神家园;③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圣物。(每点2分,共6分。其他合理 的理解也可酌情给分) (2)(6分)①本文以乡村最有代表性的物象“炊烟”为线索,串联起儿时的往事,描绘了故乡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美景的赞美之情。②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③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每点2分,共6分。) (3)(8分)运用了排比、比喻、引用。(2分)①“炊烟中有花香,有鸟鸣,有流水的声音。”用排比展现出炊烟中家乡的美丽景致,构成一幅宁静唯美的图画。(2分)②“游子如果是一枚风筝”“炊烟就如一根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深思念。(2分)③“读到一首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引用诗词,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丰富了文章思想内容。(2分)(如有其他正确说法亦给分) 12.(25分)(1)(5分)从生气发火、愤怒到失望、怀疑,而后是心痛、感动、酸涩(2分)。作用:①能更好地突出“背楼父亲”善 良、为孩子甘愿付出的父亲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我对“背楼父亲”情感变化的过程,就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 ③更好的揭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每答出一点作用给1分) (2)(6分)①运用外貌描写,写他穿着整洁讲究,揭示“我”怀疑的原因,为下文写他不像专业背楼工人和他的经历作铺垫。(3分)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他背楼的艰辛,既印证了“我”的怀疑,又表现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3分) (3)(6分)①内容上,这些细节是在用事实印证“我”对“他”的怀疑:“他”中午打电话的那一幕,只是一场表演给我看的戏。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能自己背楼,多挣一些钱,表现“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3分)②结构上,这些细节照应了上文的打电话叫不来人。这就揭示了叫不来人的谜底,回答了读者内心的疑虑。(3分) (4)(8分)背楼父亲:有责任心、关爱家庭和孩子;不怕辛苦、忍辱负重;和气、善良,有职业操守;爱面子、 聪明。(4分)意义:①小说中的父亲具备了一位好父亲所应具有的基本美德,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②从“我”对“背楼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启示人们要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儿女要对父母多一些理解,体会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要常怀感恩 之心。(4分)(答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3.(60分)作文评分请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 。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 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 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 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的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 桂林 )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绹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拜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章奏,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文和奠文。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