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林虑中学2019级高一10月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 A. 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 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 C. 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 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子是古代的嫡长子,分封制下嫡长子具有承袭天子的权力,“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说明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D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分封制原则问题,并不是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走向瓦解,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分封制度,并不是说明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C错误。‎ ‎2.《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说明“制礼作乐”在当时的主要功能是 A. 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 B. 巩固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 C. 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 D. 规范广大民众的行为准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强调等级观念,上下贵贱有序,俨然成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的准则,有利于巩固西周社会等级秩序,和谐社会关系,故B项正确,D项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的形成,排除。C项,“制礼作乐”强调了贵贱等级秩序,并非平等,排除。‎ ‎3.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力不大,故A错误;当时宗法制也逐渐崩溃,故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淡化,故B错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不是必须服从天子,故C错误;材料“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反映了天下共主、文化认同的心理,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再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候,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的封国与原居民糅合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并且发展了这种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主要强调了受封国的独立性,所以分封制的实行使封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旧有的宗族因素,而是强调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A项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管理也由松散趋向严密,B项错误。材料提到“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所以宗族界限并没有彻底打破,C项错误。‎ ‎5.《尚书・召诰》中说“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古代 A.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 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有夏服天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等信息可以看出,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巩固王权,反映了古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血缘关系的作用,排除B项;夏商周时代的王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夏朝建立即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D项。‎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A. 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作用。题干中所述的“封建制度”即西周的分封制,由题干“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促进了中华民族同一文化、同一制度的形成,文化和制度的统一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A项“中央集权制度”、C项“王权至上”、D项“宗法制”在题干中均未涉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7.甲骨文中的绝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吉凶。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 神权高于王权 B.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 王权源于神权 D.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是因为商王用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权高于王权,也无法体现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排除A、B;通过材料不能得出王权源于神权,排除C。‎ ‎8.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这样记载:《左传》:“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晋书》:“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楚庄王问鼎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 神权与王权结合 B. 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楚王敢于向周王问鼎,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微,周王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即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周王借助神权加强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或嫡长子继承制等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的加强属于秦汉以来的史实,排除C项。‎ ‎【点睛】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从“人治”到“法治” B.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 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 D. 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表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国家管理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法治”不符合秦朝的政治特征,排除A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符合秦朝的史实,是“现代化”的外延而非内涵,故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民主政治,排除D项。‎ ‎10.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A. 皇帝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B. 皇帝制度源于宗庙祭祀的需要 C.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宗法观念对皇权政治仍有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等君臣言论,说明了宗法文化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项符合题意;皇帝权威是小农经济基础上,专制制度发展的结果,与祖先崇拜无关,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祖先崇拜的重视,不能说明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B项错误;材料与郡县制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无关,D项错误。‎ ‎【点睛】宗庙是古代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强调宗庙体现了祖先崇拜,是宗法制影响的具体体现。‎ ‎11.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 B. 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 C.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军国大事先由三公九卿讨论,然后再由皇帝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故D正确;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A“弱化”表述错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没有民主观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 ‎12.一般认为,三公是政务官,九卿是事务官、行政官,职能主要与天子的私事相关。九卿的设置及功能说明封建社会初期 A. 皇家事务与国事不分 B. 设官分职考虑成熟 C. 国家政治事务多而杂 D. 中央官员彼此牵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九卿是事务官、行政官,职能主要与天子的私事相关”可知九卿的设置及功能说明皇家事务与国事不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故A项正确。 皇家事务与国事不分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不成熟,故B项排除。C项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官员的牵制,故D项排除。‎ ‎1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从西周开始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因此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下的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形成了官僚政治,故C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但是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错误。分封制实行于奴隶社会,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故D错误。‎ ‎14.有人评述秦朝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B.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 从诸侯割据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郡县制是“公天下”的开端,它打破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彻底的否定了贵族分封制,使血缘政治被官僚政治所代替。A项只是一材料反映内容的一个部分,所以排除A项。C项不准确,应该是从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D项为错误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的影响 ‎15.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作者肯定了 A. 分封制度 B. 郡县制度 C. 宗法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地方制度,A错误。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畴,B错误。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16.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秦虽然灭亡,但是秦所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却保存了下来,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经济领域,非政治领域,排除;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排除B、C。‎ ‎17.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 A.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 B.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 D. 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后,地方无财权,当水涝灾害来临时,只能“坐至流亡”,说明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论述是地方行政区划导致经济发展不利,故A项错误;经济手段并不都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权力过于弱小导致现象,并不是说中央集权阻碍社会进步,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的影响要掌握。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切入,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思考。‎ ‎18.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 派文臣做知州 B. 设“三衙”,收精兵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选儒臣”、“分治大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前朝地方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宋代派文臣做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设“三衙”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C选项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是宋代中央削弱地方财权的措施,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D选项指的是宋代的禁军制度,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汉旧仪》载: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入。即薨,移居第中,车驾往吊。赐棺、敛具、赠钱、葬地。葬日,公卿以下会送”。在汉代,丞相这种权益的获得已成规制,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君主专制严重削弱 B. 君臣呈现单向交流 C. 皇帝权力部分让渡 D. 官僚工作效益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和材料“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可见丞相地位高,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丞相权力大,但这种权力最终来源于皇帝,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君主专制是加强的,故排除A。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君臣呈现单向交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工作效益提高”的信息,故排除D。‎ ‎20.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 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 ‎21.宋初,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辞职,宋太祖随后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遇到一个问题: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太祖本要自己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最后,由领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书。这说明当时 A. 皇权急剧膨胀缺乏有效制约 B. 政治运行程序僵化繁琐 C. 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 宰相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可知,宰相对皇权具有制约的作用,故C正确;根据“由领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书”可知,皇权受到了制约,A错误;材料反映宰相对皇权进行了有效制约,无法体现政治运行程序僵化繁琐,B错误;材料反映宰相对皇权进行了有效制约,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官僚制度不断完善的史实分析解答。‎ ‎22.“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名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这段材料谈论的是哪一选官制度的弊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可以看出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先秦的制度;B项西汉的制度。‎ ‎23.汉代察举制注重德行和才能选纳贤才;魏晋九品中正制靠德才与门第“计资定品”,隋唐科举制按年开科,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全国统一公开竞选。这一变化 A.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 提升了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 有利于消融社会阶级 ‎【答案】D ‎【解析】‎ ‎【详解】“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全国统一公开竞选”体现出下层民众通过考试可以进入上层,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科举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A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选官制度的变化提升了官员的道德水平,B错误;虽然实行科举考试,但是并不能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的机会,C错误。‎ ‎24.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 ‎2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的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D选项排除。‎ ‎26.明太祖朱元璋日理万机,史料记载,从洪武十七年9月14—21日八天内,皇帝平均每天要处理411件政事。这实质上表明:‎ A. 废除丞相后,皇帝负担增加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内阁地位提高 D. 明代缺乏辅政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元璋废除宰相,导致其政务负担加重,而废除丞相实质上是君主专制的强化,选项B正确;选项A是现象,排除;朱元璋时期并未设置内阁,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到皇帝政务负担加重是因为废除了丞相,而废丞相实质上是皇权的加强。‎ ‎2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 ‎28.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 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29.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纳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 皇权高度集中 B. 内阁首辅大权独揽 C. 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 D. 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事件说明内阁大臣的权力较大,内阁属于皇帝的附属物,体现出皇权的高度集中。A正确;内阁首辅大权并不是独揽,B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C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D错误。‎ ‎30.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 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 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 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オ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看出“南书房由翰林院文人陪君王读书研习的内廷场所”发展成为“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的机构可以得出決策中心发生变化,故选C。“南书房已经成为最高政务机关”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最高”,故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置,并不是南书房的设置,故排除B;“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是体现了亲信,不能体现出选拔高水平人オ”,故排除D ‎【点睛】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于雍正七年(1729‎ 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3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3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正确;A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是选官制度,‎ 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抓住关键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和对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和作用的识记。‎ ‎33.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 A. 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B.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C.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分配的信息,A排除;由材料“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可以得出,所述为梭伦改革。结合所学,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选B;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排除;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作用,排除。‎ ‎34.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 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B. 改革内容都有创新之举 C. 无论财产多少,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担任各种官职 D. 都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可以担任不同的官职,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的权利,故C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时期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克里斯提尼时期创立了陶片放逐法和五百人议事会,他们的改革内容都有创新之举,这些措施的实施都促进了雅典民主制的发展,也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实力,故ABD 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梭伦改革与克里斯提尼的改革的共同点,都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35.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取时,“把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缘部落,建立十个行政选区,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故C正确;AB项中确立财产等级制和废除债务奴隶制都是俊伦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联系所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 ‎36.下列所示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架最早形成于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里克利改革 D. 亚历山大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公民大会、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克利斯提尼改革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加强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的权力,故B正确;梭伦改革没有十将军委员会等机构,故A排除;伯里克利改革也没有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建立五百人会议,故C排除;亚历山大改革属于古代马其顿,不是雅典,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 ‎37.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 A. 自由权利受限 B. 缺乏真正民主 C. 强调城邦至上 D. 法律意识淡薄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可知,个人易于受到集体约束,个人自由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说明自由权利受到限制,故A正确;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公民拥有真正的民主,故B错误;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受到限制,没有强调城邦至上,故C错误;材料说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无法体现法律意识淡薄,故D错误。‎ ‎38.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答案】C ‎【解析】‎ A项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内容,而且假如这个正确,那么也不会出现材料中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样的事件发生了。因此排除A项。B项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这个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说法过于决定,错误不选。D项,从题干信息“一项法律规定”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致,而非伯利克里个人行为,排除D项;C项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个人的声音和思想会被抹杀。‎ ‎【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39.古代雅典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番而治 C. 法律至上 D. 民主监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表明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采取抽签的方式,不能体现人民主权,故A项错误。抽签选举的方式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轮流坐庄也就是轮番而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至上,故C项错误。民主监督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40.《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A. 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 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 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 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之一,即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在古代雅典实行的直接民主制度,这虽有利于调动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但忽视了公民素质的差异,由材料中“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可知;造成了民主权力的滥用,如苏格拉底之死。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弊端 二、材料分析题 ‎4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 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什么制度?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答案】(1)图一: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三:元朝的行省制度。‎ 图二:三省六部制。‎ ‎(2)“上”是指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材料四:反映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三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图二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根据“秦朝初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指的是秦始皇。他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内容,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奠定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角度进行总结。‎ ‎(3)根据“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并结合所学内容总结概括明清时期的变化。‎ ‎42.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汉初分别采取什么制度管理地方?汉初实行的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 ‎【答案】(1)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过大,中央集权削弱,引发“七国之乱”。‎ ‎(2)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为知州,设通判监督;‎ 财政上,只留小部分作为地方开始,其余全部收归中央;设转运使。‎ 军事上,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杯酒释兵权;更戍法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一、图二的图例并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根据所学可知汉朝初年,随着地方力量的增强,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造成中央集权削弱,引发“七国之乱”。‎ ‎(2)根据材料二“北宋王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对地方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方控制,主要从行政、财政和军事几个方面分析。‎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演变:由德行,到门第,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 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3)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二中“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材料三中“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归纳为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作用: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及材料二中“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归纳为察举制下的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決定取舍。关系: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可知,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3)根据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知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官吏来源,通过选拔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 ‎——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材料二 ‎ ‎(1)材料一中“全体人民”是指哪些人?为什么说“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为什么?‎ ‎(2)联系材料二说出没有公民权的是哪些人?这说明雅典民主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1)雅典公民。原因:废除了财产对公民政治权利的限制,允许所有雅典公民不论财产资格都可以自由参政议政。没有。原因: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就越多。‎ ‎(2)奴隶、外邦人、妇女。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中,真正掌握权力的是极少数上层男性公民。‎ ‎【解析】‎ ‎【详解】(1)人民:根据材料“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雅典的人民指的是雅典公民。原因:根据材料“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伯里克利废除财产等级制和实行公职津贴制有关。是否实现:材料“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中的说法在梭伦改革时期并未实现,因此梭伦人为的按照财产划分四等级制。‎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权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排除在政权之外。这体现的是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