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1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中等生百日捷进系列之专题1:‎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基础早知道 ‎1.《醉翁亭记》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醉翁亭记》“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么? , , 。‎ ‎3.根据句意填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4.《醉翁亭记》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 。‎ ‎5.《醉翁亭记》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 ‎6.《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 , , , 。  ‎ ‎7.《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夏) ,(秋) ,(冬) , 。 ‎ ‎8. 的《醉翁亭记》与 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不仅同是(朝代)伟大文学家的作品,而且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 , ”,《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 , ”的千古名句。‎ ‎【答案】1.环滁皆山也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4.醉翁之意不在酒。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 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8.欧阳修 范仲淹 北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易错成语勤温习 ‎1.中学生应遵守中学生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改为“名副其实”。) ‎ ‎2.去年就不断听人提起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不以为然,后来看了后觉得是小青年关于网络情缘的浪漫幻想,不过尔尔。不料,现在它竟然这么“红火”。(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根据文意,是说“没当回事”。) ‎ ‎3.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指跟着干坏事。贬义。) ‎ ‎4.沈某说,唐氏三兄弟已经回上海了,如果他们抱成一团,那可真是三人成虎哇。(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这里当作了“团结起来力量大”。) ‎ ‎5.这篇文章结构本来已十分严谨,编者无端在中间加了两段,真是狗尾续貂。(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不是加在中间。)‎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命 运 经典素材:‎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以其不朽之作《堂•吉诃德》流传于世。塞万提斯于1547年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源于家境贫寒,他小时候不得不经常跟父亲四处奔走谋生。22岁时,他参加西班牙军队。在一次与土耳其的海战中,身受重伤,左手致残。1575年离开军队,回家途中却不幸遇到摩尔人海盗,他被抢到阿尔及尔作为奴隶出卖,有过难以言尽的痛苦和艰辛。1580年他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为了生计,他在海军中充任军需职务,因涉嫌一起挪用公款,蒙冤入狱。三个月后,无罪释放,却丢掉了一份好差事,一家人的生活无着落,重又徘徊在饥寒困顿中。当时一家七口人挤在一所下等公寓的小房子里,楼上是妓院,楼下是小酒楼。正是在如此嘈杂的恶劣环境下,他在狭窄的过道上放一张极为简单的书桌,从事《堂•吉诃德》的创作,并一举成名。‎ 时新素材 ‎“你是怎么移动和点选滑鼠的?”“你如何按手机按键?”我看着一大群建安国小的学生问了画家谢坤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谢坤山很受周围人的注目,他喜欢讲笑话、发出逗趣的怪声。画家谢坤山以嘴代手执画笔,绘画技巧极为精湛。16岁时,他遭遇一场重大的电击意外,双手和右腿下半部遭到截肢,并造成右眼失明。然而谢坤山并没有沉溺于这些令人绝望的损伤中太久。他在自传中如此写道:“虽然我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但至少我有个开始的决心。”他决定踏上艺术之路,迈出艰难的第一步,这一步却足以改变他的一生。‎ ‎“刚开始,我试着用嘴巴咬住笔,但我没办法操控它.”他回忆着,“经过不断地练习之后,我终于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我可以想像他当时眼中含有的自信,那时的他写下的不只是一个名字,更为将来写下了无限希望。 学画更是比写字难上千百倍。刚开始,每画下一笔,便在口中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痛苦程度不是他人所能想像的。但是,谢坤山并未因此放弃作画。“相反的,我将画笔咬得更紧了.”谢坤山坚定地说道,“我知道一旦放弃,结束的不仅是我的绘画生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做的努力,也都白费了。”对于谢坤山而言,他是绝对不会选择放弃的。 不论遭遇什么样的阻碍,谢坤山总能看见事情好的一面。他说:“如果选择去面对问题,那么你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机会。我们所拥有的总是比失去的还要多。”‎ 黄、橘、红、白等各种颜色的鲤鱼悠游在水波荡漾的莲花池中,栩栩如生的莲花似乎随着微风轻摆。谢坤山表示:“若希望别人被我的画感动,首先必须先感动我自己。”这幅大尺寸的画作,谢坤山必须站在板凳上才画得到最上面的地方。然而,所有挑战对他而言都是一种激励。 谢坤山充满了孩子般的热忱。在我们的访谈当中,他的手机响起。只见他敏捷地将手机推到桌缘,以他截除后的余肢按下按键接听。谢坤山用心灵激励人心,他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演讲者,平均一年发表400场演说!他如此说明着:“像我这样的人都能活得这么快乐,一般正常人为什么还会感到不快乐呢?”当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不禁扬起嘴角微笑着。谢坤山让我理解了一个道理:实现梦想不一定要靠双手,一颗热情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清词丽句背一点 ‎1.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要将阴影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2.原来,命运就握在自己的手掌心里,并不在别人的嘴里。不管别人说什么,都是他们的事,只要自己遵循正确的想法,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的看法,而是自己对事情的态度,如果要下定决心做点事情,别人的观点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3.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它忽略了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同行。‎ ‎4.命运对我们并无所谓利害,它只供给我们利害的原料和种子,任那比它强的灵魂随意变转和应用,因为灵魂才是自己幸与不幸的惟一主宰。‎ ‎5.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6.命运将苦难编织在生命的丝线上,甚至,人从降生起就无法与苦难分开。‎ ‎7.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败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8.命运变化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无损智者大雅。‎ ‎☞技能再提高 论述类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中选用的论述类文本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我们阅读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信息的过程。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是比较成熟的试题,命题者积十年的出题经验,在陷阱设置方面绰绰有余。‎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 ‎ 《高考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 ‎(一)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表述为“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常表述为“对文中划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或“对……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从内容看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从结构看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从作用看,是提示中心或起过渡作用的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 ‎(二)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常表述为“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此考点表述一般为“‎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推断,是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从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由原因到结果地得出结论,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想象虽也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但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后者一般不适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常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 二、揣摩命题陷阱,做到知己知彼 论述类文本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粗略归结出十种陷阱:‎ ‎(一)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 秘诀: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有时”等。‎ ‎(二)已然与未然(超前判断)‎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 秘诀抓关键词语:“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等。‎ ‎(三)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 秘诀: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四)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 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秘诀: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五)选择与兼备(混淆逻辑范围)‎ 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 秘诀:注意“或”与“和”,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六)原因与结果(因果不当或强拉因果)‎ 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 秘诀: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 ‎(七)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 秘诀: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八)肯定与否定(颠倒是非)‎ 网络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下列有关“网络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网络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 秘诀:划出肯定否定词。‎ ‎(九)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 秘诀:忠实于原材料。‎ ‎(十)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 秘诀: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以上总结了有关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设题陷阱,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熟悉了命题方便的规律,在复习时就能信心增强信心,为此,我再送同学们三句话:‎ ‎1.树立一种观念: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专注。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3.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②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③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竹”“ 不符合”,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其它选项符合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下列关于‘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抓住关键词“竹”然后浏览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比如本题中C 带入原文,对照“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句课一发现选项中“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是错误的。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题中的B项就是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项, “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由原文“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推断出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A项错误。B.C.D全都在③节中体现。‎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与原文内容比较分析就可推断出错误,是曲解文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感冒”一词竟源于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1)下列对“害肚历”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害肚历”是宋代馆阁官员们对请假簿的俗称。馆阁中的官员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一句,“害肚历”由此得名。 ‎ B.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对“害肚历”的来历有详细的说明,这为后人考证“害肚历”一词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 C.“害肚历”上请假时间累计不超过四天,“腹肚不安”不一定真的是身体有病,而是相沿成习的托辞。 ‎ D.“害肚历”一词的出现和宋代馆阁以及馆阁官员的关系密切,这个名称被南宋的陈鹄戏谑地改称为“感风簿”。 ‎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感冒”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流行病,可是在任何一部典籍中都找不到“感冒”一词。作者考证发现,‎ ‎“感冒”最早是一个官场术语。 ‎ B.宋代设置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这是“害肚历”一词产生的场所。 ‎ C.南宋“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将复杂疾病病源分为三种——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 D.北宋时期,“害肚历”一词出现:南宋时期,“感风簿”一词开始风靡官场;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 ‎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鹄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感风簿”一词的由来,由此可以看出“害肚历”对陈鹄创造“感风簿”一词有一定的启发。 ‎ B.陈无择将复杂的疾病分为三种,难能可贵,例如我们今天常说的“抑郁症”便可以归入其中的“内因”。 ‎ C.“感冒”一词最开始是官场专用语,意思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后来就成为一种常见流行病的名称。 ‎ D.“感冒”一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词,因而它有趣的来历被遗忘了。‎ ‎【答案】‎ ‎(1)C ‎(2)A ‎(3)D ‎【解析】‎ ‎(1)‎ 文中是说 “连续超过四天”。‎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二节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不能连续超过四天”理解成“不超过四天”,故错误。‎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概括,文中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而选项是“任何一部典籍”。‎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因而它有趣的来历被遗忘了”错误,选项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有明显的语言提示,“因而”表示前后内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文中查无痕迹,属于强加因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网络并不完美 余建斌 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从互联网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普及程度看,全球互联网也就走过二三十年。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平台的属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空间。这样一种态势被人认同:“当前,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互联网,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凸显,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里,中国占了四席。各种创业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创新激情涌动,人们能清晰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迈入一个美好时代。‎ 然而,互联网不是只有完美的一面。如同白帽子的网络安全专家和黑帽子的网络黑客总是成对存在、互相对抗。互联网的发展仍然伴随着“黑色”的另一面:脆弱的网络安全,计算机和网络病毒的地下制作和交易链条,利用网络的诈骗活动,盗取和利用人们的隐私伤害名誉或牟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此外,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被困于信息的不毛之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巨大的信息鸿沟所阻碍。‎ 即便是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中国互联网也还没有到沾沾自喜的时候。网络安全的普遍性难题仍然待解,在网络游戏和社交通信工具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石上,我国网民规模超过6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其中,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  ‎ 我们要清醒看到,光是有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还是远远不够,其中掺杂着不少假冒伪劣商品和用户的失望乃至投诉;许多的“类硅谷”创新仍是拿来主义,最好的专家仍然需要去美国硅谷寻找……可见,除了资本、市场的话语权,还需要有核心技术话语权上的奇迹,才能在推动互联网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互联网的最大价值。‎ 不过,网络虽不完美,但这恰恰给了人们拓展互联网价值和不断向上的空间和契机,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是身处美好时代。‎ ‎(2014年11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互联网“黑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呈现出其不完美的一面。网络黑客总是与网络安全专家对抗,造成互联网的不安全。‎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也像它的成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扩大。‎ C.网络安全很脆弱,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 D.现在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创新力量还不足,即便是有一些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也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突出。‎ B.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 C.我国的网民规模巨大,但由于仍有4.5亿的农村非网民人口,才使得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这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D.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的确令人欣喜,但其中掺杂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也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它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创业成功案例的涌现,创新激情的涌动,让人们能感受到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 B.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这也给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创造了空间和契机。‎ C.如果既能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又能拥有核心技术话语权,那么中国互联网才可能在互联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D.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未来是美好的。‎ ‎【答案】‎ ‎(1)B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B已然未然“一直在不断的扩大”错,原文第3段“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 ‎【考点定位】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法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此题原文说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属于把未然说成已然。‎ ‎(2)‎ ‎【考点定位】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法点拨】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原文第4段“我国网民规模超过6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9%”所以C项前后分句见不存在因果关系。‎ ‎(3)‎ 试题分析:A扩大范围,原文第2段“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 ‎【考点定位】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法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在原文的第二段,原文是“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选项换成“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扩大了范围。‎ ‎☞能力捷进测 一、【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 ‎,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 ‎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 ‎【答案】‎ ‎17.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18.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19.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首先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谱”的含义主要集中在文本第3段,筛选相关内容有:“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 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然后将这些含义分点分条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找出该词语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理解文中“谱”的含义,“谱”的含义在文中可以直接进行筛选,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3段,找到位置所在就可以直接概括了。‎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的论述层次即作者的论述思路,本题论述思路归纳范围在第4段,一般思路为“首先引出什么话题,接着具体论证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本段围绕“菜谱”分析层次即可。‎ ‎19.试题分析: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是“自由”,明确“自由”是什么,是艺术家在演艺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和追求;然后分析“自由”的限制语“有规律的”,何为“有规律”,为何要“有规律”,这结合文本主旨进行分析及“谱”的含义去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一题其实是考查文本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的解读,要分别解读“有规律”与“自由”的含义,再联系全文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二、【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三、【18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随着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一味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 ‎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指标。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我以为不是。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问题。“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术语,我以为是文化。因此,好生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 ‎④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因此它无法从根本上回答何谓好生活的话题。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绩效考核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理性、价值理性的层次。从经济理性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或国民的生活质量,很难对其好坏做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践踏人权、漠视正义、忽略心灵感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说它是不好的,可它的效率不是很高吗?它的速度不是很快么?再比如,为什么保护环境、资源、人权、正义乃至好心情那么重要呢?经济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享乐主义者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比如中国古代的享乐主义者杨朱就认为:我此时此刻的瞬间身体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的质量表现为肉体感官刺激的强度,因此,此时此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我的贪欲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好的。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阿伦特说的“尘世永恒”)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你才会警惕和批判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 ‎⑤至于正义、人权等和发展的关系,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的问题。我们说以牺牲人权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全部。人要活得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单是奢侈品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要有民主和法制,要能够保障公民的人权。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认为人权、正义和尊严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享乐主义者和发展至上主义者可能嘲笑说:“什么叫活得像一个人?难道不就是住豪宅、开好车、戴名表、抱美女么?人权、尊严、正义算什么呢?”大街上的很多广告不就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么?广告所塑造的所谓“成功人士”不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么?‎ ‎⑥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争。现在我们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讲“又好又快发展”,这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原先的“发展就是一切”、GDP挂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什么地方出问题?我认为是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因此,应当深入探讨何为好生活,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政府强调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好”指的是不仅经济能够持续增长,而且要环保、低耗、节能等,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B.作者认为对“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的局限是只注重经济的持续增长,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指标。‎ C.一段时间以来,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说“口头禅”,说明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怀有消极的心态。‎ D.经济理性,只能判断经济效益,而不能判断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设问反问,不断抛出问题,推进文章,引发人们对发展模式背后的文化理念的思考。‎ B.文章层层深入,由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切入,引出对“好”的内涵的探讨,再到“好生活”的内涵与标准的思考。‎ C.文章在论证中,阐述过去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目的、路径、价值观等方面纠正了人们不正确的认识,并由此找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 D.文中引用杨朱的观点,说明在某些享乐主义者眼中,好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个体此时此刻的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彻底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 B.好生活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文化问题。‎ C.追求个体瞬间快乐的享乐主义导致了今天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 D.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无法独立完成。‎ ‎【答案】‎ ‎1.B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概括不全。“好”是一个综合评好坏做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可见,经济理性可以判断国民生活质量,只是很难科学全面地判断。‎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错在“并由此找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文章结尾说“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忽视条件。‎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原文“享乐主义者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好的”,但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享乐主义造成的,归因太武断。‎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四、【18届四川省德阳市三校高三联合测试】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都要较前代有增长,才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答案】‎ ‎1.A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B“过于绝对”。原文提及的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试题分析:A“混淆关系”。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创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3.试题分析:D“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区别”,意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而非“是否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重要区别”。‎ 五、【18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这一时期起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10C^-20C。这种气候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到佐证。‎ 从植物分布变迁方面看,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气温上升,南方亚热带与暖温带植物纷纷北上。以竹为例,目前大面积的竹林基本上不超出长江流域,而在当时,黄河流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大面积竹丛。比如,春秋时的淇水一带,竹木巨大成萌,连延不绝。《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到汉代时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西汉元封二年,黄河决口,式帝发卒数万人塞抓子(古地名)决河,即以“下淇园之竹为健”(《河渠书》)。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山海经·西次二经》即记六盘山一带:“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涤水出焉.”当时的关中地区,同样是竹林众多,在《诗经·小稚·斯千》中就曾言:“如竹芭类,如松茂矣。”司马迁所言“渭川千亩竹”(《货殖列传》)、班固所言“有郭杜竹林,南山植拓,号称陆海”(《地理志》),更是脍炙人口。‎ 除了竹林之外,其他一些暖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北移也十分引人注目。如《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现关于“梅”的诗篇。《召南》之“镖有梅”,地域当在当时的雍梁之地;《秦风》之“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其地域应在秦岭山脉。另外,《陈风))有“墓门有梅,有鸽萃止”,《曹风》有“鸡鸡在桑,其子在梅”‎ ‎,两国地域均在充、豫之地,即今河南山东一带.而梅树的下限温度为-14°C,因此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温度比现在要高。‎ 从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南线出现北移现象.据有关专家研究,当今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的南界大体上东起连云港附近,经商丘北跨黄河,沿黄河湘侧高地西伸,这条线以北的河流每年都有稳定的封冻现象。但在春秋两汉时期,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北移大棍至今山东曲率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据《左传》《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下》记载,在关中地区及曲享、洛阳地区,于舍桓公十四年(前698)、成公元年(前590)、襄公二十八年(前545)、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07)、昭帝始元二年(前,25)都有“无冰”记载,而河流封冻要比河边出现冰情所要求的冬季温度还要低。‎ 另外,这一时期,渤海湾地区还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与当时气候之温暖不无关系。《汉书·沟泣志》记载:“王莽时,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大司空株王横言: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谭其壤等专家认为,王横所言,乃是发生在西汉中期的一次大海侵。其“九河之地”相当于今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宁河、宝低、武清、静海、黄烨六县市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即这次海侵的范围大体在海河平原上海拔四米的等高线附近,方圆数百里。直到东汉中叶以后,海侵地区的海水才渐渐后退;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基本恢复到海侵以前的局面。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仍然人烟稀少。因而这一地区出现了西汉中叶以来至魏晋南业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而且在这一区城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其组合可能代表一个稳定的沼泽湖环境。这些都表明,温暖、多雨是当时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王横所言“天尝连雨,东北风”,当不是孤立现象。‎ ‎(摘编自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出现的北移现象,也是第三个温暖期气候变暖的佐证。‎ B.大范围的海侵现象的出现,是渤海湾地区西汉中期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 C.竹丛大面积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也广有竹林,原因在于第三个温暖期气温上升。‎ D.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 ‎2.下列不能佐证“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的一项是 A.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 B.在春秋两汉时期,封冻线北移大概至今山东曲阜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 C.《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到汉代时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 D.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瓢子决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中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充分证明了渤海湾地区人烟稀少。‎ B.渤海湾地区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在西汉中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出现过一个稳定的沼泽湖环境。‎ C.《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现关于“梅”的诗篇,进一步佐证了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气温比现在高。‎ D.西汉中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海侵现象和孔虫壳体的发现,渤海湾地区的气候呈现出温暖多雨的特征。‎ ‎【答案】‎ ‎1.B ‎2.D ‎3.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考证,这与当时气候之温暖不无关系。”同时,B选项中的“西汉中期”应修改为两汉时期。‎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佐证“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选项只是陈述了汉武帝发卒阻塞瓤子口的历史,这一史实并不能佐证题干的观点。根据原文,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整治,以淇园之竹为键,可证明这一地区竹子众多,进而证明此地气候温暖。‎ ‎3.试题分析:提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结合文本内容:“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基本恢复到海侵以前的局面。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仍然人烟稀少。因而这一地区出现了西汉中叶以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年代上的中断现象”,可判断A选项出现了因果倒置的情况。‎ 六、【18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 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 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 ‎(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柏拉图的三元论与弗洛伊德的三元论有所不同,前者认为人性的“三元”是理智、激情和欲望,后者则认为人性的“三元”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B.作者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本质上是一种二元论,二元对立。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健康与不健康的对立,和谐与分裂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 C.弗洛伊德认为,在处理不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 D.根据柏拉图的三元论,我们要努力让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只要做到了这一点,灵魂就能主宰自己,它就是正义和健康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 B.告子主张“性无善恶论”,对人性不太在意。道家美学主张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应是“齐物论”思想的体现。这仍是人性一元论。‎ C.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性差异,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 D.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B.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C.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可能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 D.本文把西方美学和中国智慧美学二者对人性论的见解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指明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给人以启示。‎ ‎【答案】‎ ‎1.C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这时人性就表现出”错误,‎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要么是善,要么是恶”错,道家美学对善恶不加分别,原文第四段有“‘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所以,除了善恶之外,还有性无善恶论。‎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指明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无中生有,本文虽有零星涉及,但并未“指明”“具体可行的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