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5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回延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2.难点: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 ) 白羊肚子巾( ) 糜子( )‎ 黍类( ) 馍( ) 唢( ) 曜( )‎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透。‎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入 ‎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 9‎ 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56年3月9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旬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修辞上多运用比兴、夸张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导语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博——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回延安)‎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忆当年)‎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见亲人)‎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画新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颂延安)‎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提问:第一部分中哪些动词使用表现了作者“近乡情更切”的真实感受?‎ 9‎ 讨论并归纳: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5.提问: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并归纳:“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6.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并归纳:(1)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 当益壮、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一团团欢乐的浪花。(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7.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并归纳: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8.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9‎ ‎9.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讨论并归纳:(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10.提问: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讨论并归纳: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20多年来全部诗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9‎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世界,去品读他的《再别康桥》。‎ 二、诵读体味 有人说,诗者如酒,品诗如品酒,我们应用“品”酒的心情来品味诗歌,品出盎然的诗意。‎ ‎1.播放《再别康桥》Flash ‎2.教师示范(要求学生圈出每节韵脚,划出前三节诗句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 ‎4.学生齐读 三、品析“三美”‎ 9‎ 刚才同学们朗诵,觉不觉得诗很美?仿佛进了一个如画的诗境,置身于康河岸边,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也在荡舟寻梦。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当客观外景和作者主观情感和谐交融,才能形成诗的意境美。“境”即指作者描绘的眼前的景和物,而“意”则是指诗人在“境”中所寄寓的独特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感受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1.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另一方面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以前三节为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本诗的结构: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稳,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同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2.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什么美呢?(建筑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3.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 9‎ 金柳:柳,是古今诗文中常见的吟咏对象,丝丝柳条在千载而下的岁月中飘荡。而今在徐志摩笔下又呈现一种特别的绘画美。绿的柳、碧的水与西天的夕阳交融一体。柳树化为金色,色彩对比是那么鲜明和生动,并且柳树又化为“新娘”,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射着迷人的色彩!‎ ‎②本诗的意象,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再看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都具有跃动的生命感。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 ‎③这个立体的如画般的诗境中,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挥一挥”等词表明,诗人在这“画”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景在动,诗人在动,主客互动,物我相融,到了“相看两不厌”的程度。甚至,他要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 ‎(学生活动: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回看全诗,这色彩绚丽、温韵可人的意象,这整齐和谐、错落有致的形式,这音节和谐,全韵通畅的营造出了“这一个”的徐志摩式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四、拓展迁移 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还有一些玲珑精致的小诗,也很能体现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里我提供两首徐志摩的小诗供大家欣赏品味。‎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莎扬娜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五、播放《再别康桥》歌曲,结束全课 第三课时 中国的土地 9‎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创造 教学过程:‎ 一、询问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说:“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生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的诗篇。‎ 二、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寻找美词、美句,体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9‎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七、诗歌诵读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为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题目《土地情诗》‎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