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南开为明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南开为明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 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一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 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 也能赴试。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然而由 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 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一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文章将唐宋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岀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 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8.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 (2)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5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 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15.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请就白诗和本词作者是如何写愁的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蔺相如以国事为重的宽广胸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廉颇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文字系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使用至今,如果从西汉人破解西周青铜铭文算起,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________,直至今天,( )。 这门研究也从“冷门”逐渐成为“热门” 。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期,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墓、侯马盟书等考古发现石破天惊,层出不穷,令海内外学术界为之________,国家文物局一次次组织包括古文字学专家在内的团队进行整理研究,古文字学这门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学科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时古文字研究的状况却堪忧,专业队伍________,40岁以上的专业人员数量不多,30岁左右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工具书奇缺,知识库不足,这与考古所涌现出的大量古文字资料形成了强烈落差。 为了我国古文字学科的发展,也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和队伍建设,业界成立了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古文字研究已经彻底________了研究会成立时期较为困窘的状况。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行使、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都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依然在这一领域有无数人精耕细作 B.无数人依然在这一领域精耕细作 C.这一领域依然有无数人在精耕细作 D.无数人在这一领域依然精耕细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前赴后继 震动 供不应求 改变 B.前仆后继 轰动 供不应求 扭转 C.前赴后继 轰动 青黄不接 扭转 D.前仆后继 震动 青黄不接 改变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应用、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都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 B.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应用、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都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C.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行使、不断培养的年轻学者,都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 D.不断出土的新资料、吸收应用的新技术、不断培养的年轻学者,都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21.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结合《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中的人物事迹以及你熟悉的其他事例,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和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绝对化.) 2.A(“长期战乱”应为“长期战乱导致士族及士族文化毁灭”,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 原因,还包括国家对百姓和城市管控的放松.) 3.B (A,“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推断错误;C,强加因果;D,唐只是半世袭的 士族社会) 4.A(“就往往会束手无策”错误.) 5.C(“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提升”说法有误.) 6.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 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 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方 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7.B (B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属于内容推断过于武断,原文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8.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9.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10.A 11.B。考:拷问。收考指拘捕拷问。“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结合原文“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可见犯罪事实确凿,没有后续考查、取证。 12.C“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原文:“帝从之,乃悉移置 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13.(1)赵熹向来与邓奉交好,多次送书信严厉的责怪他,而那些进谗言的人趁机说赵熹 和邓奉合谋。 (2) 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 14.A 15.①白诗的显,体现在一二句的直接抒情,“四十未全衰”“愁多白发”直接抒发年华易老的感叹;(2分)②辛词的隐,体现在多处间接抒情:借青山自比,言青山有意高人难遇之愁,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想杀敌报国而不得的愁苦;借朦胧烟雨,借似万马低回的连绵青山,渲染凄迷的氛围,抒发词人对驰骋沙场的渴望之切及失望之深;借拍手戏笑沙鸥,来派遣自己内心无法消解的积郁,抒发笑谈也化解不了的蹉跎年华之愁。(任意答到两点给4分) 16.(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7.B【解析】根据主语前后一致原则,前文主语是“学者”。这里以“无数人”开头与前文衔接更恰当,故排除A、C两项。根据文意,“依然”修饰“在这一领域”,更能突出“无数人”仍然在这一领域努力。故选B项。 18.C【解析】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 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根据语境,第一空应选“前赴后继”。轰动:同时惊动很多人。震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根据“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墓、侯马盟书等考古发现石破天惊”的语境,第二空应选“轰动”。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人力或物力等暂时缺乏,接续不上。供不应求:供应的东西不能满足需求。根据语境,第三空选“青黄不接”。扭转: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改变: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根据语境,第四空应选“扭转”。且从语法的角度讲“改变”与“状况”也不搭配。 19.A【解析】文中画横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新技术”与“行使”不搭配,“行使”可改为“应用”;二是语序不当,应是“使古文字研究……与活力”在前,“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在后。综上应选A项。 20.示例: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 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③“关爱者”改为“美注者” ④“征询”改为“征集”; 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21.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