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入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26题,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电影《泰坦尼克号》轰动全球的主要原因 A. 流通快、信息量大 B. 不惜工本,使用高科技和大明星,迎合大众时尚 C. 是好莱坞的巨作 D. 传媒的大力炒作 【答案】B 【解析】电影《泰坦尼克号》耗资巨大,使用高科技和大明星,迎合大众时尚,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要,从而轰动全球。故答案为B项。流通快不是电影的特点,排除A项;好莱坞巨作很多,并非都能轰动全球,排除C项;传媒的大力炒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轰动全球还需要观众的认可,排除D项。 2.电影和电视艺术的诞生主要依赖于 A. 雄厚的资本积累 B. 现代科技的进步 C. 市场的扩大 D. 消费人群的巨大 【答案】B 【解析】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二次大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故答案为B项。只有雄厚的资本积累,没有技术条件,影视艺术无法诞生,排除A项;C、D项是影视业发展壮大的原因,不是诞生的原因,均排除。 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实质是 A. 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B. 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合本国国情 C. 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答案】D 【解析】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题词的实质是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为我国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故本题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只是“三个面向”中某一方面的含义,不是总体实质,排除A、B、C项。 4.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 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B 【解析】科教兴国的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其他时间上不符。 5.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杰出理论贡献是 A. 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 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 创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C 【解析】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故答案为C项。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排除A项;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项;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体现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一著作中,排除D项。 6.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 破除了脱离社会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 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度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 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D. 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分析,可以看出题干突出的是生产力的角度,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7.“敲击键盘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对这句话的理解,部正确的是: A. 因特网能够使信息及时反馈得到实现; B. 用户可以在网上询查所需要的资料; C. 因特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的传播功能; D. 电脑的知识与才智可以代替人脑。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电脑毕竟只是一种机器,无法代替人脑。因此选D。 8.1912年,世界第一艘超级豪华渡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由于该船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一千多名乘客中有695人得救,当时这种先进的通讯技术最有可能是: A. 电话通讯技术 B. 有线电报技术 C. 无线电报通讯技术 D. 电子信息技术 【答案】C 【解析】无线电报技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912年,此技术已经发明出并投入实际运用,在大西洋只能用无线电报联络,符合事实,故C正确;电话通讯技术虽然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通讯技术,但大西洋洋面无法使用有线电话,不符事实,故A错误;有线电报技术虽然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通讯技术,但大西洋洋面无法使用有线电报,不符事实,故B错误;电子信息技术发明于第三次科技革命,1912年不可能出现此技术成果,故D错误。 9.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A. 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 蒙古贵族的欣赏品味 C. 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C 【解析】文化艺术属于上层建筑,它总是以政治经济为基础,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元杂剧的兴盛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密切相关,是适应市民生活的产物,但如果说其昌盛的直接原因,应该是C,因为元朝不实行科举考试,许多知识分子仕途无门,转而从事文学创作,答案为C。 10.《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关于京剧的历史记忆的仓库。或者说它是一座纸质的京剧博物馆。在该书中我们会看到 A. 关汉卿的《窦娥冤》剧情 B. 乾隆年间“徽汉合流”的详实情景 C. 《同光十三绝》的剧装画像 D. 各种剧种的融合统一 【答案】C 【解析】《同光十三绝》是在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后,涌现出的十三位著名艺人。故答案为C项。《窦娥冤》属于元曲,排除A项;“徽汉合流”的现象出现在道光年间,排除B项;除京剧外,我国各地还有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保持各自的特色,并非都是“融合统一”,排除D项。 11.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 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B. 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的色彩; C.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D. 与封建势力妥协。 【答案】C 【解析】启蒙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这是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进步的地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是宗教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的色彩是文艺复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不与封建势力妥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但他倡导君主立宪制,这说明他不反对君主制,故可排除A;欧洲的启蒙思想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不会主张消灭私有制,故排除B;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即主张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故选C;D项的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冲突,故排除D。 1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未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 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 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思想的演变,题目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汉朝时期的董仲舒和明末清初时期的黄宗羲针对君臣提出不同的主张是与当地社会背景相关的,所以A项正确,B不符合孟子C不符合董仲舒D不符合汉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14.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经世致用” D. “工商皆本” 【答案】D 【解析】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此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工商皆本”思想。故答案为D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经世致用”是指将学术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5.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A. 儒学在汉代已成为传统文化的单一思想 B. 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C. 各级教育都以传授道家思想为主 D. 黄老之学的政治功能得以彰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因而图片中的文物反映了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B项正确。在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但不是单一思想,道家、法家思想都还存在,排除A。题干强调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而没有体现各级教育都以传授道家思想为主,排除C。汉武帝时期,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思想,故D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A. “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来看,汉宣帝认为受到上天的警告,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独尊儒术”是指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排除A项;“大一统”是指要维护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君权神授”是指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排除D项。 17.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可知天能感应人,对皇帝的不好的德行进行警示,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主张。所以本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 18.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C选项“非善非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19.“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 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普及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和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C两项错误;“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程朱理学使人们的价值观得到重建,D项正确。所以选D 20.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政治制度的缺失 C. 社会风气的影响 D. 人性的复杂微妙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人之性易得偏”“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人性方面的诸多不同,从而引发贪欲”。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社会经济”,B项“政治制度”,C项“社会风气”,材料均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项。D项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 21.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 A. 孟德斯鸠 B. 狄德罗 C. 洛克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美国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构本国的政治框架的,此学说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22.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答案】B 【解析】题干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反对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A不对,宗教改革没有否定宗教信仰;C不对,宗教改革旨在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没有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 23.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主要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 B. 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 C. 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D. 欧洲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西学”,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因此选A。BC都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D与题目无关,排除。 24.新中国建立前后,毛泽东反对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并列,并删去“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1960年后,中共中央恢复了这个提法,重新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并列。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苏关系的变动 B.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共产国际的要求 D. 党的指导思想已成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干”在苏联,中国是“枝叶”,故“反对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并列”;中苏关系恶化后,重新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并列是为了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领导;故A项正确。“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是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共产国际于1943年解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5.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 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C.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份 【答案】B 【解析】从“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可以看出孙中山强调的是富强,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可以得出是民生主义的内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没有优劣之分;C选项无法得出“首创”这一结论;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26.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因为军队编制问题引发的争执演化成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派系的内战。中共中央决定利用国民党内战的机遇扩大革命成果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并未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 B. 善于把握时势夺取胜利 C. 未能正确判断革命形势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可以看出当时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暴动,这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革命的对象包括他们;B选项说法错误,与实际情况相悖;D选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 二、综合题(共4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特点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 【答案】(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 (2)理解:在三次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连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3)表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了舆论准备。 【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今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等主要信息可以得出抨击君主专制、借鉴古人;结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相关所学知识与西方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对比可以得出它没有提出未来的蓝图,具有片面化倾向等。 (2)理解:依据材料二“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等信息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三次思想解放”相关所学可以得出与思想解放对应的运动接连失败,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3)表现:结合设问“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依据材料三“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概括,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 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答案】(1)观点:不主张学习西方。理由:中国有人才;学习西方会丧失独立。 (2)变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评价:学习西方是对的,但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制度,不够彻底。 (3)派别:早期维新派。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改革政治。趋势:从不主张学习西方到学习西方的变化趋势;学习西方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逐步加深。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即可知道倭仁的观点。关于理由,根据材料一“天下之大,不患无才”、“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等信息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和结合第(1)问即可知道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关于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作答。 (3)根据材料三“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等信息可知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关于主张,根据材料三“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概括即可。关于趋势,结合材料一、二、三等信息和联系所学知识可从学习态度、学习内容方面概括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