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八一路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八一路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八一路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2.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 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十指》中提出:“天下之大,事变之博……大略之要,有十指。……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有建设性的,这是因为它 A. 契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B.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吸收了法家等学派思想 D. 从根本上代表民众利益 ‎4.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 ‎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5.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B.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提出“工商皆本” ‎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8.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这说明 ‎ A. 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 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 C. 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 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9.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 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 C.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 ‎10.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1.《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12.北宋画家黄休复提出绘画的“逸”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得之自然,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第二是“笔简形具”,形神兼备。当时绘画讲求“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 ‎ A.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 B.儒佛道三者开始融合,影响画家创作 ‎ C.大批文人入仕无望,借物言志 D.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绘画风格 ‎13.《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段话说明 ‎ A. 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B. 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相关 ‎ C. 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 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 ‎14.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下列属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是 ‎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 ‎ C.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真理高于一切 ‎ ‎15.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 A. 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 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 C. 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 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16.“这个世界和它所有的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出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在现实生活与来世生活中,他事实上在任何时候都拥有快乐和幸福。”作者的主旨宣扬的是 ‎ A. 上帝创造万物灵长B. 反对禁欲,强调来世幸福C. 人类可以统治世界D. 以人为本的宗教理念 ‎17.“民主与贵族的国家未必在其性质上就是自由的。政治自由唯有在温和政府中才可以看到。但是,就在温和政府中,也未必经常的可以看到政治自由;唯当权力不致滥用时,才会有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 A. 卢梭 B. 孟德斯鸠 C. 伏尔泰 D. 康德 ‎18.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 ‎ A. 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B. 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 C. 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D. 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 ‎19.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 A. 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 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 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D. 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20.某学者曾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 ‎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彻底颠覆了人类的自身价值观 ‎ C.打击了基督教神学权威 D.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21.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卜赛女郎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尖锐 ‎ C.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得到反映 D.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22.毕沙罗的《瓦赞村口》,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这种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 ‎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 ‎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 ‎23.文学作品中以张扬个性和自我为己任,在艺术上致力于探索新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法。它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的表现,而志在表现意识以下的深沉情感,以冷峻严肃的笔调达到心理深处的客观真实。这一流派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24.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时间 人物 著作 简介 ‎1839‎ 林则徐 ‎《四洲志》‎ 叙述了四大洲30多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 ‎1842‎ 魏源 ‎《海国图志》‎ 叙述了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5‎ 姚莹 ‎《康輶纪行》‎ 阐述英法历史,各国入藏交通及各宗教源流等,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1849‎ 徐继畲 ‎《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A.彻底抛弃了盲目自大的时代局限 B.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防”‎ C.蕴含的思想理念危及清政府统治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5.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翻译以军事技术及相关基础科学为中心,19世纪70年代后扩展到声光化电、理工医农等方面,以及政治、教育、商务等。张之洞1898年著的《劝学篇》把西学分为“西政”“西艺”“西史”,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促成制度变革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出现 C.对西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6.“(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进步思想是(  )‎ A.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托古改制 ‎27.康有为认为,“仁”是一种原动力,蕴于万物之中,它不仅包括人道,还包括人性的存在,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据此可知,康有为 A.借助儒学宣传平等思想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28.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29.新三民主义划定了享有民权的社会群体范围,把间接民权发展到直接民权,较之以前的小范围的“功臣民权”“党派民权”“阶级民权”实是进了一大步。这一做法意在 A.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B.要求实行直接民主C.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D.彻底实现人民权利 ‎30.1928年,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系列文章,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初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些文章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C.推动了国共合作初步实现 D.力图摆脱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束缚 ‎31.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32.近年来,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迅速崛起。2016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及其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获得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成果还入选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且位居榜首。在量子世界里,人类最早的突破是在(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33.1978年2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学术讨论和文艺评论中有争论的问题,不要轻率作结论,更不要采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去处理,应当通过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方法去解决”。这一政策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原则 B.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促使八个“样板戏”在全国推广 D.形成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4.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对人才培养应“专、快、多”,即培养的人才技术专业、培养速度快、培养人才多;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变为“专才教育”。这种转变 A.扩大了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 B.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C.体现了文教事业“大跃进” D.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9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5题14分,第36题14分,第37题10分,第38题11分,共49分。)‎ ‎35.(14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1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3分)‎ ‎ ‎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儒学地位变化的影响。(2分)‎ ‎ ‎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南宋)朱熹 ‎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 ——(明)李贽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4分)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1分)‎ ‎36.(14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说:“‎ 至于神,我既不能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材料一的主张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政治前提。(4分)‎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 ——摘编白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4分)‎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6分)‎ ‎37.(10分)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并深刻影响着此后中国思想文化的百年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型是与反省激活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并不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应当承认它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启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文化运动中,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而且已经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端倪。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最终目标指向,不只是文化上的,更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关,是推动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保守走向进步、从落后走向昌盛。 ‎ ‎——陈卫平《走出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误区》‎ 材料三 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 ‎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6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 1850年,恩格斯在写给约·布洛赫的信中强调:“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两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材料是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的部分认识,请提炼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思想发展的史实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观点,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八一路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1-5DDBCA 6-10BBDCD 11-15AADBC 16-20DBABC 21-25ACCBC 26-30CABCD 31-34 BDA B ‎35.(1)现象:“百家争鸣”。(1分)‎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每点1分,写出三点3分)‎ ‎(2)观点:正君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影响: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2分)‎ ‎(3)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否认儒家的绝对权威。(4分)‎ 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分)‎ ‎36.(1)意义: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2分)‎ 政治前提: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2分)‎ ‎(2)理解:“印记”指马丁·路德思想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化”指否定罗马教廷权威,强调国家权力高于教会。(4分)‎ ‎(3)主张: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6分)‎ ‎37.(1)原因: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分)‎ ‎(2)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新文化运动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文化运动利用西方现代文化(民主、科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提供了可能。(6分)‎ ‎38‎ 示例1:观点:经济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同时,历史进程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经济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下移。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活跃。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发展、社会变动共同孕育了百家争鸣。‎ 示例2:观点: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 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失败后,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0世纪初,陈独秀等掀起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形成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规律。‎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总分不能超该题赋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