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2020-2021 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 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为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修身应“言忠信,行笃敬”,接 物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处事应“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传统书院 经千年锤炼的中国智慧,用岁月的厚重重新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是有 根、有传统的。 传统书院不仅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以其新的形式焕发出青春活力。信息化时 代,古老的书院如何返本开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书院 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不应只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它更应当是扎 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 着生命的活力。文脉因人而兴,亦因人而系。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离不开大家的用心呵护。目前,各地书院正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尝试——国学论坛、新生 会讲、经典诵读、课外拓展、网络传播……目前,有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 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书院在与其它 文化生命体交流互动、相谐相生的过程中,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生态体系里不可或缺的重 要部分。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是“以文化人” 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求。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长久而永恒的智慧 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守住书院根脉,呵护书院历史,激活书院文化,古为今用, 去芜存菁,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无限风采与永久魅力。 (摘编自《书院精神为现代人撑起心灵的绿荫》) 材料二 山林蔚秀,清溪湛湛,登上钟灵毓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 经几百年岁月打磨,依然氤氲着书卷墨者。白鹿洞最早因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豢养白鹿 而得名。1179 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 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 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 划拨田产,苦心经营。鹅湖书院“朱陆之辩”后,朱熹还曾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 院升堂讲学,并请人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镌刻入石。不仅如此,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李宁宁教授评价道:“《揭 示》是对儒家精神和教育思想的高度凝练,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 如今,在书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此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此为修身之要;正 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 已,此为接物之要。”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 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 “《揭示》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是后世学校教育的参考榜样。在五条要求中有四条涉 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终南捷径’的社会背景下 是非常宝贵的。”白鹿洞书院研究员闵正国表示。 书院之宝贵精神向来不拘于一院,其影响力可突破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据《利玛窦书 信集》所记,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在书信中多处提到白鹿洞书院,“他们待我十分客气与敬仰, 对人生等重大问题常和我辩论”,并与时任白鹿洞书院院长章潢结为好友。 《揭示》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在整个东亚儒文化圈中,白鹿洞书院传承与彰显的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是一国之财富, 更是可供其它国家共同分享的富矿。至今在日本与韩国的乡校,仍有悬挂和集体吟诵《白鹿 洞书院揭示》的活动。日本兴让馆山长,每天早上招集生徒一同齐诵《揭示》,申明义理,已 成为兴让馆的传统。”李宁宁介绍说。 “言忠信,行笃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育思想的认可和广泛传播,彰显出优 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进入 21 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 强化道德建设等方面为全球提供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国学应当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支撑, 而书院的新角色应为‘国学’的道场。”李宁宁说道,“这不是唯我独尊的文化自大和文化 独白,而要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格局,提供有益 的经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创建和涵养儒学乃至传统文化新面貌和新境界。” (摘编自《<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篇南宋校规的恒久魅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不应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脆弱的陈列品,而是要进 行创新。 B.“言忠信,行笃敬”“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等精神都是传统书院经千年锤炼的中国智慧。 C. 朱熹造访白鹿书院时感慨书院昔盛今衰,经请示批准后修复书院,自任洞主,苦心经营。 D. 书院学规言简意赅,不仅凝聚了儒家教育的指导方针,而且明确了书院教育的价值旨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开篇的景物描写,既实写山中所见,又象征书院历经百年不衰,同时避免语言枯燥。 B. 《揭示》出现才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说明此前并无书院教育。 C. 《揭示》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一条谈及做学问,说明书院很重视为人。 D. 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让书院展现出时代风采与魅力。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书院作用的一项是( ) A. 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B. 为现代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 C. 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 D.“国学”的道场 4. 分别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角度概括材料二的主要特点。 5. 如果你是某书院院长,你会如何发展书院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B 3. C 4. (1)论证结构:文章从由来,内容、意义、发展多个角度介绍《白鹿洞书院揭示》,由浅 入深。层层递进。(2)论证方法:文章善用引言论证。既有史料引用,又有今人评价。 5. (1)守住传统书院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书院精神。(2) 信息化时代,不断探索与尝 试,让书院以新的形式焕发出青春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3) 调动社会力量,因 为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用心呵护。(4) 在全球化和信 息化的大背最下,与世界接轨,与其它国家共同分享书院文化,彰显出优秀中华文化超越国 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项,“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不应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脆弱的陈列品,而是 要进行创新”错误,原文表述为“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不应只是存放在博物馆 展柜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它更应当是扎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 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是指它应该扎根现实,故而要 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C项,“朱熹造访白鹿书院时感慨书院昔盛今衰,经请示批准后修复书院”错误,材料二表述 为“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 廷呈报修复书院。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 规”可见,他向朝廷请示并未得到批准。 D项,“书院学规言简意赅,不仅凝聚了儒家教育的指导方针,而且明确了书院教育的价值旨 归”错误,从材料二“在书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 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 的的价值旨归”来看,该评价仅仅针对白鹿洞的学规,而非所有书院学规。 故选 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项,“《揭示》出现才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说明此前并无书院教 育”曲解文意,《揭示》确立其要求和精神格局,只是有了系统性的教育理念,但并不表示此 前没有书院教育。因为“白鹿洞”书院并非朱熹首创,而是“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 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的,因此在《揭示》出现前是有书院 教育的。 故选 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项,“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材料一第二段“传统书院不仅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 化,而且以其新的形式焕发出青春活力”。 B项,“为现代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在材料一第一段“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 为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 C项,“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于文无据。原文是“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 怀,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求”,“建立文化自信的重 要思想源泉”是“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的作用,而不是“书院”的作用。 D项,“‘国学’的道场”在材料二“书院的新角色应为‘国学’的道场”中可找到证据。 故选 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先概述了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的经过,并引述“《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的内容, 引述教授话语为《揭示》作出极高评价:“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 院效仿,影响深远”。“书院之宝贵精神向来不拘于一院,其影响力可突破地域甚至国界的 限制”“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 响”“进入 21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强化道德建设等方面为全球提供重 要启示和解决路径”展现出《揭示》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甚至对当今时代也有启 示,层层递进地介绍《揭示》。 文中多处引用,如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石刻史 料,也引用教授和研究院的话语,更有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 活中,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为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 蕴与家国情怀,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求。千年书院经 时光打磨,其长久而永恒的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守住书院根脉,呵护书院 历史,激活书院文化”等可见,首先要认识到书院对现代人精神抚慰的作用,下定守住传统 优秀文化和书院精神的决心; “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用心呵护。目前,各地书院正 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尝试——国学论坛、新生会讲、经典诵读、课外拓展、网络传播…… 目前,有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 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可见,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形式让书院焕发生机;要调 动群众的力量,让整个社会都用心呵护书院。 “国学应当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支撑,而书院的新角色应为‘国学’的道场……这不是唯我 独尊的文化自大和文化独白,而要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教育精神 和教育格局,提供有益的经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创建和涵养儒学乃至传统文 化新面貌和新境界”可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最下,要与世界接轨,与其它国家共同 分享书院文化,彰显出优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 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 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 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 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 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 II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 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 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 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蛩声更为轻盈的鸟呜。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 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 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 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 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 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 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 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 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 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 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 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 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 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 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 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他 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 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 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 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 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 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 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 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 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 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 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说“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并以恬淡古朴的古民居为证,都是为下文引用毛 泽东诗句做铺垫。 B. 从于都河、金沙江、娄山关、乌蒙山,写到南国的雾、北国的雪,暗指长征路线,引人想 象,给人历史真实感。 C. 文章气势如虹,视角独特,虽写战争岁月,却无血腥之味,作者用炽热奋进之笔调,赞颂 了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 D. 文章细致刻画了苏区母亲送别亲人、日夜思念的场面,引发感慨“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 充满了艰辛与苦难”。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诗句并以此为题,在文中反复出现,不仅具有形象的象征意义,而且可以增强文 学性和感染力。 B. 文章对大樟树描写极为细腻,笔触涉及主干、枝、叶,夸张、对比、拟人信手拈来,大樟 树形象呼之欲出。 C. 文章善用第一人称抒情,“我”的见闻感受给人亲切真实之感,“我们”反复出现又极易 让人产生共鸣。 D. 文章语言大气磅礴,不仅得益于“纵览历史”“如虹豪气”等宏大词语,更与其中的整句 分不开。 8. 请简析大樟树在全文中的作用。 9. 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的划线句子?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1) 由对大樟树的描写切入文章。引出对毛主席住过的古民居的描写,行文自然。(2) 大 樟树是历史的见证。当年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3) 运用象征手 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存,长征精神水葆生机。(4)文章 首尾都提到大樟树。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9. (1) 长征是我国一段真实面重要的历史,一次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2) 长征还象征着红 军和中华儿女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这是民族的精气。(3) 长征之路并没有结束, 建设祖国的长征路还在继续,长征精神将继续发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都是为下文引用毛泽东诗句做铺垫”错误,作者的主要意图不是为了引用诗句,而是 为了赞美伟人的胸襟、豪气和浪漫情怀。 故选 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笔触涉及主干、枝、叶,夸张、对比、拟人信手拈来”错误,“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 是对比,“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是拟人,但并没有夸张手法。 故选 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章开头就描写“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 要粗壮……”由此可见,大樟树是此地极为醒目的一个标志,作者由描写它而引出描写“这 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显得自然流畅; 从后文来看,“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 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可见,大樟树 是红军征战的见证,毛主席就是在这里“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 从结尾段落“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 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 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 精气还在”来看,大樟树还象征着永不忘本的精神,尽管硝烟已经淡去,但我们仍旧要继承 长征精神,继续为国效力,永不放弃; 从结构上看,大樟树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都出现过,前后呼应,让文章结构完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逝去的故事”是指,长征是我国的历史,尽管它已经 过去,但如果没有这场长征,中国的命运将会改变,因此它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它在 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红军和中国人民在长征中展现出来的绝不屈服的英雄气概, 始终激励着我们,因此说它是“奋进的象征”。 “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这句话是说我们当代中国人应该接 力长征,继续走长征之路,建设好祖国,因此,“长征”是催我们奋进的号角,是需要我们 当代所有人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写完的“史诗”。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至字幼邻,擢明经第,解褐..单父尉。从玄宗幸蜀,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帝传位,至 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①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 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至顿首,呜咽流涕。 至德中,将军王去荣杀富平令杜徽,肃宗新得陕,且惜去荣材,诏贷死,以流人使自效。 至谏曰:“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 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或曰去荣善守,陕新下,非去荣不可守,臣 谓不然。李光弼守太原,程千里守上党,许叔冀守灵昌,初无去荣,未闻贼能下也。以一能 而免死,彼弧矢绝伦、剑术无前者,恃能犯上,何以止之!彼逆乱之人,有逆于此而顺于彼 乎?乱富平而治于陕乎?悖县令,能不悖于君乎?律令者,太宗之律令,陛下不可以一士小 材,废祖宗大法。”帝诏群臣议,太子太师韦见素、吏部郎中崔器等皆以为:“法者,天地 大典,王者不敢专。帝王不擅杀,而小人得擅杀,是权过人主。开元以前,无敢专杀,尊朝 廷也;今有之,是弱国家也。太宗定天下,陛下复鸿业,则去荣非至德罪人,乃贞观罪人也。 其罪祖宗所不赦,陛下可易之耶?”诏可。 蒲州刺史以河东濒贼,毁庐舍五千室,不使贼得保聚,民大扰。诏遣至慰安,官助营完, 蒲人乃安。坐小法,贬岳州司马。宝应初,召复故官,迁尚书左丞。丞相杨绾请依古制,县 令举孝廉于刺史,刺史升礼部。诏有司参议,多是绾言。至议以为,“自晋后,衣冠迁徒, 人多侨处,因缘官族,所在占籍。今乡举取人未尽,请广学校,增国子博士员,十道大州得 置大学馆,诏博士领之,召置生徒。使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议者 更附至议。转礼部侍郎,待制集贤院。大历初,徙兵部。累封信都县伯,进京兆尹...。七年, 以右散骑常侍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选自《新唐书·贾至传》,有删改) 注:①先天是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人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 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B. 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 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C. 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 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D. 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人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 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褐是粗布衣服,代指平民,解褐,脱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喻指入仕。 B. 制诰是指皇帝所下的诏令,知制诰,是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C. 京兆尹是负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另两位是左冯翊、右扶风。 D. 赠指追赠,也叫追封,古代大臣立功,朝廷加封官职、勋位,以示褒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至拟写诏书,赢得玄宗赞许。玄宗传位给新君时,贾至为玄宗拟写诏书,玄宗认为贾至 父子都曾拟写传位诏书,十分难得,贾至感动流泪。 B. 贾至善于分析,得到群臣支持。贾至分析王去荣犯法当死的原因,认为应严格执法,皇帝 召集群臣商议,群臣与他意见一致,认为应依法处置。 C. 贾至安抚百姓,平息民众怨气。蒲州刺史毁掉百姓房屋来阻止贼人聚集,百姓不堪其扰, 朝廷派贾至安抚,由官府助百姓建房,平息了民怨。 D. 贾至眼光独到,得到朝廷认可。杨绾认为应按古代制度选拔人才,在众人都同意的情况下, 贾至提出要根据实际进行选拔,改变了众人观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宗新得陕,且惜去荣材,诏贷死,以流人使自效。 (2)法者,天地大典,王者不敢专。帝王不擅杀,而小人得擅杀,是权过人主。 14. 贾至认为王去荣应该被处死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肃宗例得到陕西。并且爱惜王去荣的才能。下诺宽免不死。 让他以流放人员的身份效 力。 (2)法律是国家的重要的典章,君主不敢专断。帝王不会擅自杀人,而一小将领敢于擅权滥杀。 这是权力超过君主。 14.①管理国家必须明确法令,杀人者应判处死刑。②王去荣因私想杀县令,有犯上之罪。③ 王去荣虽有本领,但并非不可替代,不能飆容。④逆反之人本性难改,难保以后安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示法令,崇礼义”的意思是明示法律禁令,推崇礼法道义。对偶结构,所以,“示法令” 之间不断句,排除 B、D两项。“将军以偏神提数千士”的句意将军王去荣凭偏将的身份率领 几千士兵。该句的主语是“将军去荣”,“以偏神”为状语,“提”作谓语,“数千士”作 宾语,所以应在“数千士”后停顿,这样可排除 A项。原文加上标点为:“圣人诛乱,必先 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神提数千士, 不能整行列,扶私想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故选 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赠……古代大臣立功,朝廷加封官职、勋位,以示褒奖”错。赠,赐死者以官爵成荣 誉称号。礼部尚书是贾至去世后获封的官职。 故选 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在众人都同意的情况下”错。原文中“多是馆言的”意思是大多数人同意,所以,众 人没有都同意,而是大多数同意。 故选 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惜”,爱惜;“材”,才能;“贷”,宽免;“以”,凭……的身份;“流 人”,流放人员;“自效”,效力自己。 第二句关键点:“法者,天地大典”,判断句,法律是国家的重要的典章;“专”,专断; “擅”,擅自;“小人”,小将领;“是”,这。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概括为: 管理国家必须明确法令,杀人者应判处死刑。 “将军去荣以偏神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扶私想杀县令,有犯上之逆”概括为:王去荣因 私想杀县令,有犯上之罪。 “或曰去荣善守,陕新下,非去荣不可守,臣谓不然。李光弼守太原,程千里守上党,许叔 冀守灵昌,初无去荣,未闻贼能下也。以一能而免死,彼弧矢绝伦、剑术无前者,恃能犯上, 何以止之”概括为:王去荣虽有本领,但并非不可替代,不能飆容。 “彼逆乱之人,有逆于此而顺于彼乎?乱富平而治于陕乎?悖县令,能不悖于君乎?律令者, 太宗之律令,陛下不可以一士小材,废祖宗大法”概括为:逆反之人本性难改,难保以后安 宁。 【点睛】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 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 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 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 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 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 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 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 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 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贾至字幼邻,考中明经科,出仕任单父县尉。跟随玄宗巡幸蜀地,被任命为起居舍人, 掌管起草诰命。玄宗传授帝王权位,贾至撰写传位册封的文书,文书献上之后,玄宗感叹说: “从前先天皇帝的诰命,是你父亲撰写的,今天这册文,又是你撰写的,两朝盛典,都出自 你父子二人之手,可谓继承了美好的事业啊。”贾至叩拜,呜咽着流下眼泪。 肃宗至德年间,将军王去荣枉杀了富平县令杜徽,肃宗刚取得陕州,并且怜惜王去荣的 才能,下诏免去死罪,作为流放的人使他立功赎罪。贾至进谏说:“圣人平定叛乱,必定首 先明示法律禁令,推崇礼法道义。汉高祖刚进入函谷关,便约定(制定)了三项法令,杀人 者要偿命,这是不变的法令。将军王去荣凭偏将(副将)的身份率领几千士兵,不能整顿好 军队,却挟带私怨杀了县令,有犯上的叛逆行为。有人说王去荣善于守卫,陕州刚刚平定, 除了王去荣没有人可以守卫,我认为不是这样。李光弼守卫太原,程千里守卫上党,许叔冀 守卫灵昌,一开始没有王去荣,也没听说贼军能够攻下。因为他有一技之长就免于死罪,那 些箭法绝伦的弓箭手、剑术超群的击剑者,如果也依仗技能犯上作乱,又怎样去阻止他们呢! 那些叛乱的人,有背叛于此而归顺于彼的吗?有作乱于富平而治理于陕州的吗?触犯县令, 能不冒犯君主吗?律令,是太宗制定的律令,陛下不能以一个将士的小才,就废弃祖宗的大 法。”肃宗诏令群臣商议此事,太子太师韦见素、吏部郎中崔器等都认为:“法,是天地大 典,王者不敢专断。帝王不能擅自杀罚,而小人得以擅自杀罚的原因,是权力超过了人主。 开元之前,没有人胆敢擅自杀人,是尊重朝廷;现在有这样的事,是轻视国家。太宗安定天 下,陛下恢复大业,那么王去荣不是至德的罪人,便是贞观的罪人。他的罪祖宗都不能赦免, 难道陛下可以随便赦免吗?”皇帝下诏许可。 蒲州刺史认为河东地区靠近贼人,就拆毁靠近城垣的五千间房屋,以使贼军不得以此作 为聚集之地,民众大为惊扰。朝廷下诏派贾至安抚,由官府帮助百姓营建修缮房屋完毕,蒲 州的百姓才安定下来。贾至因犯小法获罪,被贬为岳州司马。宝应初年,朝廷征召他,恢复 他原来的官职,升任尚书左丞。丞相杨绾请求按照古代制度,先由县令举荐孝廉给刺史,再 由刺史将孝廉举荐给礼部。朝廷下诏有关部门商议,多数人赞同杨绾的提议。贾至认为:“自 从晋代以后,士大夫迁徙,人们大多寄居异地,依据以封邑、官职为姓的宗族,落籍到所在 之处。如今乡里举荐取人制度不能完善,请求广设学校,增加国子博士人数,十道大州可以 设置大学馆,诏令博士掌管,招收学生。让那些留在家乡的人,由乡里举荐;寄居在异地的 人,由学校举荐。”议论者转而附和贾至的意思。贾至改任礼部侍郎,待制集贤院。代宗大 历初年,贾至升任兵部侍郎。几次进封为信都县伯,进任京兆尹。大历七年,在右散骑常侍 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秋兴 程馞[注]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通过白描再现了作者日常生活的 闲适,富有情趣。 B. 五六句妙用叠词,生动准确,“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 轻盈迷蒙之境。 C. 全词融情于景,借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表达自己对归隐高洁生活的喜 爱,引人遐思。 D. 诗歌末两句充满神秘,不知小鱼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只知它经滩头顺流而下,最终和 芦花一起消失不见。 16. 这首词中的“山翁”形象,对表达作者追求隐逸高洁的品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山翁”本就是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形象。(2)“招”与 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山翁“衬托了作者的隐逸形象。(3) “笑指菊花 开遍",菊花村托出二人品质高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D项,“诗歌末两句充满神秘”错误,诗歌末两句以“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两幅画面营造 了清幽静谧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故选 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人以“竹树”“溪”“潭烟”“小鱼船”“芦花”描绘出一幅清幽静谧的田园风光的画 面,通过“荷锄治圃”“捉杖寻泉”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田园生活。以“招”“笑” 表现了“山翁”和诗人的亲密关系,志趣相投,塑造了“山翁”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 者形象,与诗人的隐逸形象相互映衬。再以“菊花”的意象衬托出二人高洁的性格,传递出 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诗人对边地雪下得极早的惊奇之 情,“_____________”用新奇贴切的比喻描写出雪后奇丽的景色。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 好,而“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_”直接表达了对英雄孙权的思念 之情,而“_____________”则用比喻突出了刘裕北伐的气势之猛。 【答案】 (1). 胡天八月即飞雪 (2). 千树万树梨花开 (3). 好古文 (4).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5).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理解性默写必须审清题干,准确把握诗句内涵,如第一题中的“雪下得极早”“惊奇”“比 喻”等关键词。如第三题中必须把握“对孙权的思念”“刘裕北伐”两个要求才能默对诗句。 诗句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即”“六艺”“觅”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昨夜夜凉如水,我的栀子花又一次如期而至,在端午前夕翩翩而来!轻风送来阵阵清香, 深吸一口气,五脏六腑瞬时都舒服得叹了口气,沉醉于其中!便是最名贵的香水,又怎可比 拟这大自然最天然纯净的香氛?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故乡的原风 景,栀子花就是我记忆里的原风景啊! 五月的江南水乡,草长莺飞。细细长长的深巷里,青砖黑瓦马头墙斜挑的一角,总是映 衬着碧水般的青天;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路面,有渔夫挑着鱼鹰船遗落下的一串串水渍。邻家 阿婆养着一株成精的白栀子,树高足有两米多,庞大的树冠越过半人高的围墙,给奶奶的小 四合院也平添了一道风景。每逢端午前后,成百上千的花儿齐齐开放,整条巷子都弥漫在栀 子花的清香里。每个清晨,搬把椅子坐在花荫下读书,醉在花香里,也有庄周梦蝶的迷幻: 不知道是栀子花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变成了栀子花? 18. 下列各句中的问号,与文中第一段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谓的聪明到底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或者说,怎样的表现就是聪明,怎样就是不聪明? B. 无论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在家时总是盼着回到学校,怎么面临开学却抵触进入课堂了呢? C. 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 D.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橘树一到淮北,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19. 拟人能将事物人格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花开了,栀子花香弥漫整条巷子。”从语义上看二 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D 19.①本句将五脏六腑人格化,表现吸入清香后的感受,十分生动。②舒服 得叹了口气”,将人的感受与动作赋予五脏六腑,形象地写出花香给人的感受是由内面外 的:“沉醉“将人的状态赋于五脏六腑,表现了沉浸于花香里久久不愿醒来的美好感受。突出 花香之绵长。 20.①原文多用修饰词。“成百上千写花的数量多。“齐齐“写花开的时间一致,从视觉角度 突出花开的热烈:先写一整巷子,强调花香的范围之广及花香之浓郁,更能突出对栀子花的喜 爱之情。②花开了,栀子花香弥漫整条巷子”是一般陈述句,只是在陈述事实,在表达效果 上缺少个人感受。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反问句,表反诘语气; A项,连续问; B项,一般疑问句; C项,一般疑问句; D项,反问句,表反诘语气。 故选 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 作和感情的样子。“五脏六腑”本身是没有感情的身体部位,但却用“舒服得叹了口气”“沉 醉”等词语,这些词语本身是人的动作,拟人化,表现吸入清香后的感受,让读者感到所描 写的物体显得十分生动;其中“舒服得叹了口气”,表现了栀子花香使人的内心非常的舒服 的同时,不由得由“口”表达出来,这种美感是由内而外的;“沉醉”一词,是人在某种状 态下的一种自然反应,沉溺于其中,说明了阵阵清香的浓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首先,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原句多用修饰成分,在“花”的前边加了定语“成百上千的”, 表现了花的数量之多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直觉上的感官,花的缤纷灿烂扑面而来;在“开” 的前边加上状语“齐齐”,突出了花开时间的整齐性,给人一种视觉效果,非常强烈。其次, 从句式上看,改后的句子是一般陈述句,没有突出的效果,而原句是变式句,让“整条巷子” 作主语,突出“花香”的浓烈,充满了整个巷子。所以原文的句子表达了更强烈的情感,有 强调作用。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加大公共卫 生投入,③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消除了一大批重大疾病。④2012 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进 医疗改革,在较短时间内树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⑤医保覆盖面 95%以上人 口。⑥如今,医药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中国正在积极探索中国式的解决办法。⑦ 以全面小康助力全民健康,⑧必将为 14 亿中国人带来更大福气。 【答案】②“坚持预防为主”前加“我国”;④“树立”改为“建立”;⑤去掉“而”或改 为“医保覆盖面达 95%”;⑦“全面小康”与“全民健康”互换位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自从……以来”是介词短语,因此其后的“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加 大公共卫生投入”等谓语缺主语,应在“坚持预防为主”前加“我国”; ④搭配不当,“树立”一般指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丰碑、榜样等,此处“保障网”不能与之 搭配,应把“树立”改为“建立”; ⑤不合逻辑,成分残缺,“覆盖面……人口”中间缺谓语,可去掉“面”或改为“医保覆盖 面达 95%”; ⑦不合逻辑,语序不当,我国全面小康还未达成,显然不能以“全面小康”助“全民健康”, “全面小康”与“全民健康”应互换位置。 22. 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5 个字。 摆得下一张平坦的书桌,安放下一张舒适的小床,拥有一个整洁空间、一方私密天地是 许多贫困家庭孩子的愿望。目前,山东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8-14 岁的孩子有 100312 名, 涉及 85540 个家庭。今年 6 月起,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联、山东省青基会全面启动“希望 小屋”儿童关爱项目。两个多月时间内,全国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社会组织踊跃捐款、 主动认领,一间间“希望小屋”在山东各地陆续建成。伴随着“小屋焕新”到“精神焕新” 的转变,一颗颗爱的种子也在受助孩子心中慢慢生根发芽。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希望小 屋”975 个、在建 1153 个,惠及 2128 个建档立卡贫困儿童。受助孩子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 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关爱,心态发生了积极变化。越来越多的受助孩子在“希望小屋”里快乐 成长,追逐梦想。 【答案】山东建设的“希望小屋”成为贫困儿童逐梦空间。(或山东建设的“希望小屋”让贫 困儿童快乐成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一句话新闻的能力。 首先要抓住表述对象“希望小屋”,然后界定其领属“山东”,其次找到事件中心“越来越 多的受助孩子在‘希望小屋’里快乐成长,追逐梦想”,最后加以提炼压缩,达到题干的要 求即可,拟写的时候一般采用主谓句,比如可以写成,山东建设的“希望小屋”成贫困儿童 圆梦舞台。或者,山东建设的“希望小屋”帮扶贫困儿童健康成长。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邓小平 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 文”,横批是“谁来落实”。 ——习近平 “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 ——李克强 高三开学月考后,学校要举行月考总结大会,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 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实干为帆 成就理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正式跨入高三满一个月的日子,也是验收我们学习成果的一天。看到月考 成绩,想想高考的理想,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豪情壮志正蕴藏在心中。但,说出来不 如做出来,这就是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实干为帆,实现理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习总书记在阐述伟大中国梦时所强调的。作为肩负祖国 未来的青年,我们要本着踏实的精神,奋发进取,凭着实干,成就梦想。 唯有实干,方能建设美丽富强之国。也许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在说:一个人有钱没钱不 一定,但如果这个人没有了梦想,那他就穷定了。我不敢判定这句话绝对的正确,但我想说 除了梦想,更重要的是实干。实干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哪一样不是靠着实干精神实现的?看看那些不畏艰险的共产党人,在历史的激流中,勇 挑保卫祖国的重担,在雪山,在草地,在泥泞沼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都有他们坚实毅挺 的身影,伴着夕阳闪闪发光。张朝阳、史玉柱、马云这些知名的企业家,哪个不是不是凭着 摸爬滚打的实干精神,只争朝夕,创造新一代的神话。天津东方白鹤中毒死亡,江西猕猴遭 猎杀,广西东兴的野味生意旺盛,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纸上谈兵,和谐之路需要政府本着实干 精神,才能创造美丽中国梦,唯有实干才能成就梦想。 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铸就梦想的天空。所谓的“实”,即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 求实效。玛利雅曾说:“除非你来亲自尝试一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够做什么。”现实 中的我们大都是抱着梦想的空罐子,脱离实际,天马行空,没有具体的规划。殊不知实干需 要科学理性地去定位思考,需要成熟冷静地去面对审视,更需要循序渐进地实施突破。正是 这执着实干的精神,有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大师;正是这最朴实的实干与付出,有了红 遍大江南北的草根名人大衣哥;正是这一个劲儿追根到底的实干,才有了亿万不平凡的中国 梦……坚守实干,成就梦想。 脱离了实干,梦想就是划落天际的流星雨,美丽却转瞬即逝。赵国的赵括把用兵打仗看 作儿戏,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最后是四十万将是全军覆没,自己倒成了 后人列举反面教材的“楷模”。没有切实的行动,知识独坐帷帐,只手畅谈未来的美好,只 会葬送了梦想。 为梦想插上实干的风帆,让梦想不再是一闪而过的只言片语,彰扬实干精神。实干,成 就梦想。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三则材料都提到一个共同观点“实干”;第一则材料是邓小平的话语,表示如果没 有实干精神,实干行为,那么无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第三则材料则用改革开放 30多年的成 就作为例证来证明实干的作用;第二则材料从反面说明,没有实干精神,只是“开会”“发 文”,无人落实,再好听的口号也只是一句空话。 结合任务的内容,是月考总结大会上的演讲稿,显然要结合学习成绩、大学梦想,从脚踏实 地,实现理想的角度进行论述。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立意】1.要有实干精神。 2.实干才能实现理想。 3.拒绝空喊口号。 4.脚踏实地,取得优异成绩。 【素材】1.对于国家,实干精神即是抓紧时代之桨,找到正确航向,积极开发经济、科技、文 化各方力量,不负时代所托,大步向前。这既需要领路人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各个中国人的 倾情付出。杜绝假大空方针,提出实在又明确的政策,实干步步向前,虚言定会步步落后。 对于社会,实干精神则为紧握社会准则,守好法律底线,追求道德境界。这不仅是每个人的 责任,媒体、舆论更应做好本职工作,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坚守本真,坚持主流,杜绝 娱乐至死,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使虚言无处可以容身,让实干成为社会风尚。 2.蜀之鄙有二僧,一僧贫一僧富。两位僧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去南海走一遭。贫僧想。, 正自己也贫,不如现在立刻出发,富僧则想自己的钱还是攒攒再说去南海的事吧。于是二僧 分道扬镳。许久之后再次相见,贫僧已从南海归来,而富僧仍没有去过南海。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的是:空头计划没有实际行动做得来。 3.有一只蜗牛的梦想是从旱地中爬到池塘边。可是路途遥远,蜗牛行动速度又慢,于是蜗牛在 旱地里躺着,不断思忖如何才能到池塘这个问题。日复一日,蜗牛始终在空想而没有实干, 最终被渴死在旱地之中,蜗牛的故事也是在讲述空想不如实干这个道理。 4.提到乒乓球,我们总会想到一个矮小的女人。但就是这个身高 1米 55,手脚粗短的女人获 得了 18个世界冠军,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曾获得 4枚奥运金牌,在乒 坛世界排名连续 8年保持第一。即使先天条件不足,邓亚萍从没有放弃心中的乒乓梦。每天 一万次发球的汗如雨下与严寒酷暑下的持之以恒在不知不觉中铸成了她的梦。她用奥运金牌 粉碎的人们对她身高的质疑,用肩上的五星红旗来证明了自己。梦想是指明灯,即使千难万 险,你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坐标,确定前进的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结构】文章开篇点出月考总结大会的主题,并就此提出论点:以实干实现理想。接着引述 习总书记的话点出实干的作用,又列举从历史到现实,从名人到凡人的实干事例,增强说服 力;随后用赵括的例子反面论证缺乏实干精神的后果。最后发出呼吁,号召同学们用实干成 就梦想,符合任务主题。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 眼的题目。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 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 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 解决问题。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 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 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 自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