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 A. 分封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继承权混乱情况,古代统治者发展宗法制度,采用嫡长子继承制,B项正确。分封制不是专门的继承制度,排除A项;早在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王位世袭制就已经存在了,排除C项;材料所说的继承问题的完善与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郡县制度无关,排除D项。 2.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处农,就田野”成为较普遍现象。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手工业 A. 异常兴盛发达 B. 技术领先世界 C. 经营模式僵化 D. 官营特征明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可以得出所述为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官营特征较为明显,故D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的分类或性质,不能得出其异常发达的结论,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世界地位,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营模式僵化的信息,故C不正确。 3.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 A. 科举制 B. 郡国并行制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科举考试自由报考,考试选官,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材料“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结合所学知识,涉及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均为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故D不符合题意。 4.“长江的险要重地和满洲防军驻地镇江也被攻占。运河因此被封锁,帝国被切成两半,曾经做过明朝的都城和统治象征的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镇江也被攻占……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可知,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攻打南京,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场不是在南方,故CD错误。 5.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文字“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可知是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与材料不符,排除B。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五四运动由学生自发,后期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D。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等七章,基本权利条款规定在第二章“人民”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置于“统治机构”的前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构安排( ) A. 有效防止了袁世凯专制 B.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C. 确保了责任内阁制实行 D. 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基本权利条款规定在第二章‘人民’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并结合约法内容可以得出旨在强调主权在民,故B正确;责任内阁制是为防止袁世凯专制,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责任内阁制的内容,故C不正确;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说法不正确,故D不正确。 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据材料可知 A.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 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C.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 D. 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法令,成立监察院、立法财政委员会等措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说明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A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于19世纪七十年代,B项排除;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排除。 8.邓小平晚年在回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时说:“我在这里待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那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最热”的时候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八七会议,B项正确;邓小平没有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A项错误;遵义会议是在贵州遵义召开的,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在北京召开的,D项不符合题意。 9.有评论说道:……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该评论针对的战役是 A 淮海战役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涉及长春、锦州等信息可以得出所述战争为辽沈战役,故B正确;ACD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0.武汉钢铁公司于1955年3月开始施工。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铁道部专门改造车皮,为武钢运输直径为4.8米的高炉炉顶大钟。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 B. 工业落后面貌初步改变 C.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 工业总体布局日趋合理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各地各个行业都在积极配合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体现了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信息,故A不正确;工业落后面貌的改变是一五计划的成果,不是武汉钢铁公司的意义,故B不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的信息,故D不正确。 11.1979年4月,广东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等在汇报工作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第二年5月,中央便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设置 A. 民族自治区 B. 经济特区 C. 特别行政区 D. 自由贸易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故B正确;中国民族自治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与材料无关,故A不正确;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材料无关,故C不正确;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1980年9月30日,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内,挂起了编号为001的北京首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刘桂仙的“悦宾餐馆”开张了。70多家国内外媒体蜂拥而至,连续好几天半条胡同都排满了到这里吃饭的人。“悦宾餐馆”的开张营业见证了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揭开序幕 B.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松动 D. 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为第一家私营餐厅 产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开始松动,故C正确;1981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故A不正确;材料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故B不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不正确。 13.1972-1985年中美贸易额统计表上表中,中美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关系的改善 B. 中国的改革开放 C. 两极格局的缓和 D. 意识形态的淡化 【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从1972年美国在华出口开始出现,到1980年激增,达到了1972年的60多倍,中国对美国出口从1972到1980年增加了30倍,根据所学与1979年中美建交有关,故答案为A;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导致中美双方贸易额增加的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两极格局是美苏关系,与中美贸易增长无关,排除C;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没有淡化,D说法不准确,排除。 14.这一时期,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 传统工业逐渐退出社会 B. 轻纺工业日趋减少生产 C. 重化工业日益占据主导 D. 工业发展渐趋依赖科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可知,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等新兴的重工业部门占据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即重化工业日益占主导地位,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工业并未逐渐退出社会,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没有体现轻纺工业减产的现象,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工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现象,故D选项错误。 15.1933年6月5日,美国政府颁布了国会通过的《放弃金本位法令》。1934年1月31日,联邦政府颁布了黄金储备法令,宣布美元贬值,把美元稳定在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相当于1900年按黄金价值计算的59.06%,即美元贬值了41%。美国的这一做法 A. 实现了银行业的迅速恢复 B. 根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C. 有利于美国扩大商品出口 D. 缓和了世界各国的矛盾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所述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实行美元贬值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故C正确;美元贬值与银行业的恢复无关,故A不正确;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根除,故B不正确;材料的做法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故D不正确。 16.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认识的做法是 A. 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B. 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C. 主动抛弃了凯恩斯主义 D. 顺应”新经济”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重视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益,以缓和社会矛盾,更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故B正确;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现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保障劳动者权益无关,故A不正确;二战后各国普遍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不正确;“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出现与20世纪90年代,故D不正确。 17.有学者提出,21世纪不会属于美国、中国、亚洲或者其他任何一方,它将会是没有主宰者的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独立的世界将不会拥有一个引力中心或者全球监护者。这说明当今 A. 美国称霸全球计划破灭 B. 大国强权政治无法推行 C. 世界多极化日益凸显 D. 各种政治力量趋于平衡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它将会是没有主宰者的世界”表明世界不再是一方独霸世界或几方称霸世界,而是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多极化格局日益凸显,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称霸全球的内容,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强权政治,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发展,D错误。 18.“(他们)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对一些自古以来被设想为必然的、具有绝对价值的存在大胆地提出质疑,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材料中的“第一次启蒙运动” A. 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B. 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质疑”“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可知,这是智者运动,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选项D正确;选项A是文艺复兴运动,不符合题干中“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排除;选项B是宗教改革,其肯定了人在信仰和灵魂救赎方面的自主性和自由,但是不属于第一次思想启蒙,排除;智者运动代表的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C。 19.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人性的复苏 B. 理性的胜利 C. 教权的退场 D. 君权的消亡 【答案】A 【解析】据“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可知,材料中事件是指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人性的复苏,故A项正确;B项是启蒙运动,故排除;C项是宗教改革,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0.他向愚昧和无知宜战,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与黑暗,把教皇比作是“两只脚的禽兽”,指责教士是“文明的恶棍”,他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教会,强调法律下人人平等。这里的“他”是 A. 文艺复兴时的文学家 B. 17世纪的自然科学家 C. 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 D. 启蒙运动时的思想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教会,强调法律下人人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启蒙运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强调自由、平等,因此材料中的“他”是启蒙运动时的思想家,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启蒙思想家,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故A选项错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平等,因此材料中的“他”是启蒙思想家,而不是17世纪的自然科学家,故B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不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体制,也没有提出自由平等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21.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三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2-199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 (3)根据材料三,邓小平就中印问题提出什么外交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2)主要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外交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外交设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原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4)启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面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1)据材料“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安全、国际环境等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小问,据材料“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即可得出目的所在。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第一小问,据材料“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可以得出其外交设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的现实和时代主题两个方面加以回答。 (4)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政策要适时调整,不能局限于意识形态的束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等方面回答即可得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面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22.近代晚期以来,英国议会下院与内阁之间的权力博弈不断,引发了人们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晚期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和议会至上原则的相对性失落……既是为了克服中央政府长期存在的部门不健全的弱点,扩大国家机器的职能范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取决于明显的主观因素。对于英国统治阶级来说,政府工作效率关系到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这比任何抽象的宪法原则更重要。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统治阶级宁愿让首相和内阁掌握国家主要权力,占据政治中心。 ——阎照祥《论近代晚期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 材料二 2019年下半年以来,英国下议院与内阁之间围绕“脱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燃了英国宪政危机。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18世纪推动英国“议会至上原则”逐步确立的重大事件。据材料一,分析近代晚期“内阁权力扩张”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此次危机的表现,指出议会下院与内阁关系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代议制民主的认识。 【答案】(1)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原因:克服政府弱点,扩大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统治阶级内部的妥协;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表现:内阁挑战议会权力,斗争尖锐。变化:议会对内阁权力的制约加强。 (3)认识:英国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调整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解析】 (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形成;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组织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建立,国王权力进一步削弱。原因,根据材料“为了克服中央政府长期存在的部门不健全的弱点,扩大国家机器的职能范围”可知,克服政府弱点,扩大政府职能;根据材料“对于英国统治阶级来说,政府工作效率关系到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等信息可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内阁权力扩张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统治阶级宁愿让首相和内阁掌握国家主要权力,占据政治中心”可知,统治阶级内部的妥协,并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2)表现,根据材料“首相试图剥夺议会在‘脱欧’问题上的发言权,有独裁倾向,是在向议会民主发起挑战”可知,内阁挑战议会权力,斗争尖锐。变化,根据材料“阻止‘无协议脱欧’的法案在英国议会下院通过。约翰逊随即提议解散议会,在10月15日提前举行大选。英国议会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议会再次否决了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的动议”等信息可知,议会对内阁权力的制约加强。 (3)开放性试题,从内阁与议会关系调整对代议制的促进角度和制度的完善需要过程角度分析回答,即可从英国代议制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调整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方面回答。 23.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材料二 下图为1958年8月13日的《人民日报》(部分)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农村的什么运动有关?这一运动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什么变化?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是真实的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哪两场运动有关?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这一做法能“效果很好″?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做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运动: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化: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2)不真实。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安徽;农民有了生产、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改革要与时俱进:维护农民利益:发展经济要尊重经济规律;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 【解析】 (1)发展状况,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52-1956年期间,中国农业生产由461亿元增长为610亿元,因此这时期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期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推动这时期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因此农村土地所有制方面发生了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变化。 (2)不真实,根据材料“1958年8月13日的《人民日报》”“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属于这时期“左”倾错误思想。运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这时期“左”倾错误思想,与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直接关系。 (3)省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因此该政策最早开始于安徽、四川等省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往的人民公社等体制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而材料中“包产到户”政策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因此国家应重视农业问题;农业政策的制定应实际出发,制定与本国国情相符合的政策;应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民的政治经济利益;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农业改革要与时俱进。 24.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曾这样评价无锡荣氏家族:“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 材料一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二 下图是1956年1月20日,拥护公私合营的荣毅仁陪同毛泽东、陈毅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该厂公私合营前为荣毅仁的私营企业。 ——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材料三 1979年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不久,他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开展的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创辉煌的主要原因。 (4)综观上述材料中荣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你认为影响近现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因: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一些障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运动:社会主义改造(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或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主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因素:世界形势、政府政策、经济体制改革等。 【解析】 (1)据材料“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结合所学知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的相关内容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据材料“拥护公私合营的荣毅仁陪同毛泽东、陈毅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该厂公私合营前为荣毅仁的私营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据材料“1979年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不久,他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再次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 (4)由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出,经济发展受世界形势的影响;由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经济发展还收政府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25.追求自由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莎士比亚作为接力赛的最后一棒,他跑到了文艺复兴预期的终点。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薄伽丘那种对中世纪教会和政权的猛烈抨击,而是从容地将中世纪文化中所有值得保存的精神营养保存下来,并转换成为丰富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基督教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忏悔精神、博爱精神在充分尊重个体的近代基础上重放光华,人把对自己的认识和追求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 材料二 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著作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将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追求”提高到了怎样的“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解放运动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思想家们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欧洲社会的作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把材料一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提高到怎样的“新高度”? 【答案】(1)新阶段:从人的本能方面提高到理性阶段。 原因: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新兴资产阶级;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2)主张:在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在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作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封建宗教思想,使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3)新高度:从对人性的尊重到要求获得人身和思想的解放;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 【解析】 (1)新阶段:根据材料“基督教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忏悔精神、博爱精神在充分尊重个体的近代基础上重放光华,人把对自己的认识和追求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结合文艺复兴的核心可归纳出新阶段是从人的本能方面提高到理性阶段。原因: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可从经济、阶级、历史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经济上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阶级上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历史因素上是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2)主张:根据材料“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可归纳出是在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根据材料“,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归纳出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根据材料“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可知体现的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影响:结合材料中的主张和启蒙运动的意义可知影响需要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冲击封建宗教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和冲击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新高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的是教会对人性的束缚,启蒙运动的矛头是封建专制制度,构建了未来资产季节理性王国的蓝图。因此可归纳出新高度是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及人性的解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