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3课老人与海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03 课 老人与海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 一个医生家庭。父亲嗜好渔猎和各种运动,母亲喜欢音乐和绘画。海明威的性格、爱好深受父母的影 响。 1926 年,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问世,使海明威成了欧美文坛上的新秀。这部作品表现 了第一次大战后西方青年一代迷惘、颓唐的精神状态。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于是他们 沉醉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中,消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女作家斯泰因读了此书后,称海明威为“迷惘的 一代”。从此,他便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29 年,海明威发表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使他跃入名作家之列, 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战思想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美国青年亨利与英籍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表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欺骗性和残酷性,从客观上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是摧毁青年一代的社会根源。亨利 是又一个“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作品描写了他志愿参战──厌战──反战的思想变化过程,真实感 人,但又流露出人类无法逃避这场灾难的悲观情绪。作品中电文式的对话,情景交融的环境气氛渲染, 已显露出海明威风格的特色。此后,海明威又写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其中以《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 的快乐生活》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为最佳。前者以文笔的洗练、结构的紧凑而著称;后者是一篇典 范的意识流小说,通过作家哈里清醒时和昏迷中两股意识的交叉流动,表现了他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 反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改变了他对生活的“迷惘”状态,始终活跃在反法西斯斗争的战场 上,既是一名有正义感的记者,又是一个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 1945 年海明威回国后,长期隐居在古巴哈瓦那郊区。他又恢复了 30 年代的冒险生活,经常到深 海去捕大鱼,到非洲去猎猛兽。在旅游时,接连两次飞机失事,他虽死里逃生,但身上又增加了许多 伤痕。他在创作上曾一度出现衰竭现象,但 1952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挽回了他的声誉, 并获 1954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晚年,海明威身患多种疾病,兼之旧伤复发,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严重影响了他的写作。从此,他精神抑郁,痛苦不堪,终于于 1961 年 7 月 2 日,在美国爱荷达州的 别墅里自杀身亡。 海明威是个正直严肃的作家,但他的创作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始终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健 全的观察家和理解者”,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干预生活的入世者;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消极悲观的宿 命论者。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在塑造了一系列永不服输的“硬汉子”形象的同时,又常常把描写“死 亡”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 40 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海明威探索了一条自己的创作道路。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他 用“冰山”作比喻,阐述自己的创作主张:“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 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他的文体风格以简约含蓄著称,“他以朴素的词汇,简约的语句和生动的日 常用语纯洁了美国语言,并使之充满生气与活力”。在散文文体上开了一代新风,“引起了一场文学革 命”。 【重点理解】 海明威是 20 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 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 格。1952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 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 84 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 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 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 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 的六分之一。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 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 40 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 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 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 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 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 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 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 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 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 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 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 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 打不败他”的思想。 海明威的作品,得力于他多年新闻记者的功底,形成了一种简明、清新、干净的散文文体,人称 “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 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 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 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 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 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 章俗套,使小说单纯而集中。 第二,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 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 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 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 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 浮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 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 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第三,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 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 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 “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种描写本来都是 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 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对象与读 者直接沟通,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 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 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 品蕴涵深意。 【难点探究】 1.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探究】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 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 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 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 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 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2.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 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 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 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 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如何衡量?同 学们之间讨论一下。 【探究】桑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子”的典型代表。他孤身一人出海捕鱼,但运气不佳,连续 84 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但他从不懈气,而是继续出海远行,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斗,终于捕获一条大 马林鱼。但在归航途中,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了。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 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 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这个问题还可以扩 大一点看,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充满坎坷的,不要向困难和厄运屈服,需要的是勇敢、顽强战斗的 精神。小说热情歌颂了人性中最宝贵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也是老人身上所蕴涵的能够打动不同时代不 同种族人们心灵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允许有不同看法。 4.海明威的小说往往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形成独特的风格。试以下面 两段为例,细细体会他的语言特点。 (1)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 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 下。 (2)两条鲨鱼一道儿来到跟前,他看见离得最近的一条张开大嘴插进死鱼的银白色的肚皮时, 他把短棍高高地举起,使劲捶下,朝鲨鱼的宽大的头顶狠狠地劈去。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 到了一块坚韧的橡皮,同时他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上。鲨鱼从死鱼身上滑下去的时候,他又朝它 的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 【探究】(1)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来势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 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它鲜明地体现了海 明威的文字特点,如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形容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等。(2)这里所写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多用动词,鲜明生动。它将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 最低限度,这些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 同紧张,同喜悦。这种感情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 然的行文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显示了海明威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鲭.鲨(qīnɡ) 两颚.(è) 脊鳍.(qí) 船艄.(shāo) B.绽.开(zhàn) 舵.手(duò) 咀嚼.(jiáo) 攥.住(zuàn) C.嗜.杀(shì) 蹂躏.(lìn) 撬.开(qiào) 拽.拉(zhuài) D.戳.穿(chuō) 榫.头(sǔn) 残骸.(hái) 桅.杆(wéi) 1.B【解析】“咀嚼”中的“嚼”应读 ju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臭迹 无嗅无味 倾斜 歪门邪道 B.强健 体制建全 涌入 一拥而上 C.波涛 白浪滔天 肢解 支离破碎 D.麻烦 要言不繁 凑合 和家欢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B.只有一次,我在游泳的时候一脚踩在一条海鳐鱼上面,脚后跟给它刺了一下,当时我的小腿 就麻木了,痛得忍无可忍....。 C.它们甚至不去紧跟着鱼的气味,就并驾齐驱....地直朝着小船扑来。 D.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是感同.. 身受..。 3.A【解析】A 项,为所欲为: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指贬义)。 B 项,忍无可忍 :忍受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C 项,并驾齐驱:齐头并进。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 能等不相上下。D 项,感同身受:感到像亲身经历一样。 4.下列各句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__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于没有别 的任何的敌手。 ③现在已经天黑,__天边还没有红光,__看不见灯火,有的只是风,只是扯得紧紧的帆,他 觉得大概他已经死了。 A.消逝 以致 可是/也 B.消失 以致 因为/所以 C.消失 以至 可是/也 D.消逝 以至 可是/而且 5.下列对《老人与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 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剧的。 D.小说在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5.B【解析】与主题不符,这篇小说的主题应是积极的、昂扬的。 6.请参照示例(句式不必一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给教材中的下面两位人物分别写一则评价。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地; 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①《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②《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 6. 王熙凤:八面玲珑,放诞泼辣,明是一把火;巧言狡黠,机关算尽,暗是一把刀。 桑地亚哥:孤舟中寂寞的硬汉;大海上咆哮的老人。 【解析】做题时结合人物的性格、事迹,采用对偶的修辞对人物进行评价即可。 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12 个字。 本报讯 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第 13 届欧内斯特·海明威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宾夕法尼亚 大学教授、海明威研究专家桑德拉·斯帕尼尔宣布,这位美国已故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书信集 第一集将于今年 10 月出版。 作为海明威书信集编辑工作负责人之一,斯帕尼尔对媒体说:“通过艰苦的工作,我们从世界各 地共收集了 6000 多封海明威书写的信件。”这些信件覆盖的时间从 1907 年到 1922 年,其中记录了海 明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他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往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在那里,他与一名 年轻女护士相恋。另外,书信中还提到海明威在上世纪 20 年代初与首任妻子哈德利·理查森的婚姻。 斯帕尼尔说,海明威的书信集计划出版 18 集,这是第一集。通过这些书信,读者会发现海明威 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而这是许多人所不了解的。(2011 年 6 月 20 日《广州日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海明威早年书信集将出版。 8.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并结合文段内容写两句富有内涵的话。 从表面上看桑地亚哥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并不屈服,从他的搏斗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他那高傲 的、坚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形象。诚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失去尊严 一个人可以被绊倒,但不能长卧不起 【解析】本题考察仿写能力。一是要做到“形似”,即采用“一个人可以……,但不能……”;二是要 做到“神似”,即前后句间语义的逻辑关系。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想: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过,也许它们还要向我扑来吧。可是,在黑夜里,没有一件武 器,一个人怎么去对付它们呢?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 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跟它们斗 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 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 们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时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 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从舵上曳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 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 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 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 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知道把子很尖, 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最后的一条鲨鱼。它们 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铜味,又甜。 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作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走回船梢,发现舵把的断成有 缺口的一头还可以安在舵的榫头上,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又把麻袋围在肩膀上,然后按照原来的路线 把船驶回去。现在他在轻松地驶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什么事都己 过去,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他自己的港口去。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象 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它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 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完完整整,没有半点儿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上的。 他感觉到他已经驶进海流里面,看得出海滨居住区的灯光。他知道他现在走到什么地方,到 家不算一回事儿。 风总算是我们的朋友,他想。然后他又加上一句:不过也只是有时候。还有大海,那儿有我 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床呢,他又想。床是我的朋友。正是床啊,他想床真要变成一件了不起 的东西。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他想。我决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容易。可是,是什么把你打 败的呢?他又想。 “什么也不是,”他提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 厄运难以预料。 B.老人是一个刚硬、坚强、不屈服的汉子,老人与鲨鱼的殊死搏斗,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 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C.“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桑地亚哥的语言反映了他坚定自 信、战斗到底的决心。 D.意蕴深刻的象征是海明威创作的一大特点。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生活:马林鱼象征着人生的 理想;鲨鱼象征着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2.文中描写老头与鲨鱼搏斗时,产生了“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等心理 描写,这些描写是否削弱了老人的硬汉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精疲力竭时自问“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接着他说“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请说说 这句话蕴含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1) 老头这种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的心理,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 这是正常的。(2)这些想法又是短暂的,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两者形成对 比,让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更能突出他的高傲、坚强的精神。所以这些描写,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 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3.①这是老人的内心独白,自己和自己对话。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相信自我的力量, 他相信被消灭的是马林鱼,而不是自己。他还相信纵然是失败,还是勇敢无比。精神上没有败给鲨鱼。 ②老人对待失败有一种毫不气馁的精神,他在此时已经非常淡然,明白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 了。他平静地接受失败,平静地接受生活的苦难甚至不幸。自己走得太远,那就把船尽可能修好,灵 巧地开回自己的港口。重新再来。 ③当初争强好斗的欲望牵引着老人“走得太远”。结果碰到了鲨鱼,丰收在望的喜悦被随之而来的灾 难所代替,老人开始明白这其实并不怪鲨鱼,而是应该归咎于自己的欲望。任何追求都是一种欲望。 ④当初老人出海捕鱼时有整整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终于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可却遇到鲨鱼,经过三天 三夜的搏斗,马林鱼被鲨鱼完全吃掉。老人又变成一无所获。当战斗己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他突 然明白其实他什么也没失去。海明威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 什么出发。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怪 人 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 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 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 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 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 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 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 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 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 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 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 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 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 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 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 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 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 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 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 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 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 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注】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 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被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 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 饮美酒。 C.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 狂放品格。 D.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热情 讴歌了人性之美。 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 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①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②性情 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③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3.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 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②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 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 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 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 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 化了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 尾,交相辉映。 3.分析哪个片段更精彩,要从三个角度具体分析,如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对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 作用,以及在艺术特色上作用。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6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 I 卷)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 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 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 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 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 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 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 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 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 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 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 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 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 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 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 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 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 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 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 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 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 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 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 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 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 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 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 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 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 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 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 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 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 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 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 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 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答案】DB (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 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 土地的告别。 (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 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4)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 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 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 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B 项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细致而深切的理解。西湾村与煤炭公司的谈判,是小说情节发生的背景, 离开这一背景而写六安爷的“锄地过瘾”,这一行为也就变成了一个农民的自娱自乐,小说内蕴的悲 剧性与时代感就会完全丧失。作为叙事背景,关于谈判的表述是轻描淡写、隐约可见的,而作为时代 与社会背景,谈判的表述是深刻而不可或缺的。B 项得 2 分。 C 项的设题点是一个重要的细节,百亩园被煤炭公司收购,农业生产被工业生产取代,这篇土地 上的景象自然也就发生巨大改变,将会出现“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场景。这里虽然只有区区一句 话,但由此可以推知,作者对工业化社会的急遽推进是敏感的,他也更对当下的田园将芜忧心忡忡, 因此其中势必也隐含着对乡村生态问题的思考,C 项貌似有一定道理。但就本小说的主题来讲,其重 心乃在于对“人与土地”这一关系的摹写,不能因为推论的合理性就将对小说主题的解读简单地“跨 越”到“环保主题”上去。题干特意使用了“深化”一词,就是为了让考生领会这一层意思。C 项是 错误的。 D 项考查对作品语言风格的领会能力,这种能力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最为看重的。对六安爷锄地的 描写占了两个段落,是小说最核心的部分。这两个段落的语言表达突出了真切的身体体验,文字颇见 功力,劳动的酣畅愉悦感被充分传达出来。然而,行文中那种人锄合一式的境界越是高妙,人与土地 分离的悲凉感也就越是浓郁。只要考生具备基本的文学感受力,判断这一选项是正确的并不难;由于 这一选项属于正面考察文学文本的文字表述,赋分比 B 项更高,得分为 3 分。 E 项考查对文学人物的理解。小说最后一句写到,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平静固执”可以视为对六安爷性格特征的整体概括。所谓“平静”,指的是六安爷接 受了失地、失明的现实,作为一个老人,他似乎并不抗拒这样的“命运”,或者说他最大的“抗拒” 也就是不求收获只要耕耘地“过瘾”,这种态度说明了他饱经沧桑;而所谓“固执”,则是指他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不愿像别人那样坐享清福。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认为六安爷是“保守”的,无法跟 上时代的脚步。E 选项有合理性。但是,对文学人物的理解,最重要的理解方式,还是要看其中蕴含 的情感因素。“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其实是含有情感与价值评判意味的,是肯定所谓“先进” 并站在这个“先进”的价值立场上做出的否定式评价,这与小说的情感及价值取向有所偏离。如果以 E 项来解读六安爷,不算错误,但无疑是读偏了,因此本项赋分为 1 分。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感知及辨析能力,以及对文学风格的认知能力。这篇小说的文字整体比 较质朴平实,与六安爷形象塑造是一致的。但在阅读过程中,读到有关百亩园历史的段落时,读者可 以感到,此时的文风似乎略有变化,用辞略显夸饰,连续使用“几千年几百代”、“几千斤几万斤”、 “几百万斤几千万斤”等数量大词,且以类似顶针方式将句子连贯起来,形成夸张铺排的文字风格, 里面似乎涌动着一种情不自禁的感情力量。这就是叙述方法的“微调”。参考答案正是以由具体到抽 象、由历史到现实这样的线索来拟定的,考生只要能够从文学感受出发、理出大致的思路就可以回答 出来。 村人劝阻六安爷去锄地,除了天热、眼睛不便之外,还有一个实际的考虑就是“没有收成”,百亩园 已经卖掉了,推土机随时都会开进百亩园,锄地不能带来收获,只能是白受累,——小说的结尾就“残 酷”而真实地写到了这一既定结局,推土机开进了百亩园,即便那些“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 信心”,终究还是会被推土机碾压而过——所以,“图啥呀”?六安爷回应说,不“图”收成, “图”“过瘾”。过什么“瘾”呢?只要通读全文,答案很容易找到,六安爷要过的无非是劳作的瘾。 如上文对第(1)题 D 项的分析,六安爷锄地的两个段落,写得酣畅淋漓,写出了六安爷那种“过瘾” 的感觉。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难道还没过够这种劳作“瘾”?这就涉及六安爷所 遭遇的时代变化与个人生活了。一方面,百亩园即将变成工厂,六安爷将失去劳动场地;一方面,六 安爷的眼快要失明,他将失去劳动能力。一个劳动者即将再也无法劳动,只剩下一点可以“过瘾”的 机会了,其内心该是何其悲凉?“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一句悲哀的话,我们可以由此体会到 六安爷内心的隐痛。 理解了六安爷这一形象,再提升到小说主旨是顺理成章的。如第(2)题的分析,这篇小说刻画 了六安爷这个人物,但不仅仅是为了刻画人物,而是通过刻画人物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即“锄”在今 天的意义及命运。扣住“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要考虑,锄地这种“瘾”究竟是什么?“过 瘾”的意义何在?参考答案给出的两点,即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好天气 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像慈善事业。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 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 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 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 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 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 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看到那些榆树了吗?” 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 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 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 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对,”我敷衍道,“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那可都是些山毛 榉叶子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 多么好看吗?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 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 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 女儿已走出农舍,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 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怎么,您……” “不,”他说,“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是一个农夫,由于母牛走失,不得不四处寻找,加之天气不好,道路泥泞难 行,因而心情懊恼,觉得整个世界丑陋无比。 B.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老头儿主动与“我”搭讪,以天气为话题,循循善 诱,让我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一条臭水沟,也蕴藏着美。 C.文章第 5 段反复强调“今天”“一月份的任何一天”“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等时 间点,以此凸显“我”内心的怨愤情绪。 D.“我”与老头儿对比鲜明。“我”眼睛明亮,却只看到世界的丑陋;老头儿眼睛失 明,却能感知无处不在的美。可见感知美不必用眼睛,而需要用心灵。 2.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这 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①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心情,为后文“我”与老头儿交谈勾勒背景。②描写“我” 主观感觉到的恶劣天气,与标题形成对照。③交代“我”的农夫身份和心情的恶劣,与老头 儿的平静乐观形成对比。 3.①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 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所以老头儿并不瞎。②这句话也隐含了对“我”的讽刺与批判。 “我”虽然身体健全,眼睛不瞎,但是心灵已经丧失了感知美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 比失明的老头儿眼睛更瞎。③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世 界,更要保持心灵的明亮,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之美。 2.开头一段往往是文章的门面或窗口,是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道风景,作者大都 在文章的第一段上动动脑筋,作为小说的第一段,一般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交代人物关 系,情节的展开,为下文作铺垫等,其作用要结合下文的内容来解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