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0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1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的相关情况,知道它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知道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3.知道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了解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 4.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基础梳理】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 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 的古 人类。 (1)发现地点、距今时间:云南省元谋县、 约 年。 (2)生产生活状况:已经能 和知道 使用火。 【合作探究】 1.人类的起源 上图是人类进化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 出,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进化 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元谋人 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 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 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 古人类遗址。 (1)上述材料最能说明什么?在这些古人 类遗址中,哪一地区发现的古人类为我国境 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古人类的距今时 间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探究归纳】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过程 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我国是世界上发 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发现 于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 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二 北京人 【基础梳理】 (一)北京人的发现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 龙骨山上。 2.生活时间: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 3.发现过程 (1)该遗址最先于 1921 年被发现。 (2)后来人类学家在遗址中发现 3 颗牙齿 化石,将遗址中的古人类居民命名为“北 京 ”或“北京人”。 (3)1929 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 一个 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 2 遗迹。 (4)此后,又相继发掘出土 4 个北京人头 盖骨化石,共出土 40 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 石,以及近 10 万件 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4.古人类化石和石器发现的意义:为复原北 京人的 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二)北京人的特征 1.体貌特征:北京人的头骨, 低平, 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 前 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 157 厘 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 能够 。 2.生存环境: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森林 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常有动物出没。 3.生产工具和生活状况:制作石器的技术比 较成熟,采用不同的 方法,制作不同类 型的工具;结成 生活在一起,共同获 取食物。 4.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5.火的使用 (1)概况: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 长时间保存 。 (2)用途: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 照明、驱兽,改善了生存条件。 (3)意义: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 程碑。 6.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 (1)研究价值: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 的 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 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 化的规律,为 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 据。 (2)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 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遗 址。 【合作探究】 1.北京人遗址的发现 图一 北京人牙齿化石 图二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北京人遗址所在地 和最先发现该遗址的时间。 (2)最先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青年学 者是谁?他是在何时发现的? (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上述古人类化石的 发现有何作用。 2.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北京人复原头像 (1)观察上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北京人 的体貌特征。 (2)结合教材知识,分别从生产工具、组织 形式和用火情况方面介绍北京人的生产生活 状况。 (3)有人说,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 程碑。对此,你如何理解? 3 3.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 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 【探究归纳】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因 20 世纪 20 年代出 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北 京人是旧石器时代直立人的典型代表,在体 貌上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使用天然火且 能对火进行管理。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为 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 知识点三 山顶洞人 【基础梳理】 1.时间:距今约 3 万年。 2.体貌特征:模样与 基本相同。 3.生产生活状况 ( 1 ) 使 用 打 制 石 器 , 掌 握 磨 光 和 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 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2)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有 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3)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合作探究】 先民们发明了骨角器、骨针和用细石器、 细长石等镶嵌在骨角或木料上的复合工 具……还有那些如钻孔的小砾石、石珠 等…… ——陈云达编著《中国美术简史》 (1)上述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最有可能是 我国哪一早期人类?其体貌特征有了怎样的 变化? (2)这一远古人类在制造工具方面有了哪 些进步?举例说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物品。 (3)这一远古人类与北京人相比,在用火 方面有了怎样的进步? 【探究归纳】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 3 万年的北京地区, 因为山顶洞人遗址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 洞穴中发现的,故名山顶洞人。他们已经掌 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以采 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山 顶洞人甚至已经和很远地方的原始人群交换 生活用品,有了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 究,发现人类 ( ) A.由上帝创造而来 B.由古猿进化而来 C.由女娲造人而来 D.由猴子进化而来 2. (2016·湖南怀化)“我来自元谋,你来自 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 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 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 古人类,应该去 (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 3.如果我们要研究元谋人、北京人等原始人 生产、生活的情况,最真实的史料来源是 (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化石遗存 4.下图中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是青年学者裴 文中于 1929 年发现的,它被发现于( ) A.北京市 B.云南省 C.陕西省 D.河南省 4 5.下列有关古代原始居民北京人相关情况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B.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 D.用骨针缝衣服 6.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有 ( ) ①血缘关系的结合 ②工具简陋粗糙 ③人们头脑简单 ④生存环境险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5 年 5 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 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考古学者发现了两枚 上内侧门齿和七件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清 楚),还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材料二 1929 年,在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 的主持下,我国于 12 月 2 日下午发现了一 个头骨化石。后来又发现了四个比较完整的 头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 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其反映的两个 古人类的名称。 (2)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 要方法之一。请观察下列史实和推论。 史实:粗糙的石器七件,人工痕迹清楚。 推论: (写出对应的古人类名称) 已经会制造打制石器。 请你按照这一思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完成两组相关史实和推论。 ①史实: ; 推论: 。 ②史实: ; 推论: 。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知道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 2.理解自然环境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 3.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 4.认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基础梳理】 1.发展概况: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 有悠久的历史。 (1)大约 20 000 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野 生植物进行管理,帮助植物更好生长。 (2)距今 10 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 的 的农作物。 (3)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北方地 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与黍。 2.地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 黍均发现于中国。 3.意义: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 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兴起与发展标志: 、家畜饲养 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 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合作探究】 《白虎通》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 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1)上述材料是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 5 一段传说。你知道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背景 与地点吗? (2)传说需要经过考古发现的印证,才能 确定其科学性。你能列举出与我国原始农业 兴起和发展有关的考古发现吗? (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我国原始农业在 耕作方式上的进步及其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知识点二 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的生活 【基础梳理】 (一)河姆渡人的生活 1.自然环境:七八千年前的 ,气 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发现地点及距今时间:浙江余姚,距今 年。 3.生产生活状况 (1)建筑:住着 建筑,这是中国最早 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 响;使用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2)生产工具:以 最为典型。 (3)生产活动 ①农业生产和家畜饲养:发现大量人工栽 培 的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 稻的起源地之一;家畜以猪、狗和 为 主。 ②手工业: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会运用雕刻等技术,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 雕刻;懂得使用 。 (二)半坡居民的生活 1.自然环境:远古时期的 ,气候温暖, 适宜人类活动。 2.发现地点及距今时间:陕西西安东部半坡 村一带,距今约 年。 3.生产生活状况 (1)聚落布局与房屋:居住区有房屋、窖 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 的窑场;房屋主要是 圆形房屋,屋 内有灶炕。 (2)生产工具:制作出精美的 石器, 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 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3)生产活动 ①农业生产和家畜饲养:主要种植 ,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②渔猎和采集: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 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还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③ 手 工 业 : 会 制 造 陶 器 , 最 具 特 色 的 是 ;会制作装饰品和少量乐器;能 从事简单的 和制衣。 【合作探究】 1.概况 结合教材知识,完成下表。 所属 流域 发现 地点 距今 时间 所处 时间 半坡 居民 河姆 渡人 2.居住情况 (1)写出图一所代表的是哪一原始人类的 什么房屋样式。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原始 人类的聚落布局情况。 【探究归纳】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通过考古发现可确定,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 起源地之一。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是原始人类实现定居的关键因素,为古代文 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6 (2)写出图二所代表的是哪一原始人类的 什么房屋样式。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房屋 是如何建造的,它有什么影响。 (3)试分析自然环境对上述两种房屋样式 产生的影响。 3.生产工具和生产活动 图一 图二 (1)你知道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均使用什 么石器吗?除石器外,他们还会制造哪些生 产工具? (2)图一反映的是半坡居民手工业方面哪 一最具特色的领域?该领域的纹饰特点有 哪些?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在手工业方面,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相同点。 (3)图二反映的是河姆渡人哪一主要农作 物?它的发现说明了什么?结合教材知识, 指出半坡居民在主要农作物和家畜饲养上 与河姆渡人的不同。试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 原因。 【探究归纳】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是我国新石器时 代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均处于无贫富差异 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由于自然环境的不 同,两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呈现出因地制 宜的差异。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 落遗址是 ( ) A.云南元谋 B.西安半坡 C.北京周口店 D.余姚河姆渡 2.下图是我国某一原始农耕聚落的房屋样 式。下列活动中该原始聚落的居民能够从事 的是 ( ) ①用陶器在河边打水 ②用渔钩捕鱼,并采 集野果做食物 ③简单的纺织、制衣 ④饲养 猪、水牛等家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下列地点发现世界上早期栽培稻遗存的是 (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 C.浙江余姚 D.湖南玉蟾岩 4.建筑是力与美的结合,被称为“凝固的音 乐”。下列先民在干栏式建筑内居住的是 (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下列不属于河姆渡人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 ) A.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 B.已经挖掘水井 C.制作象牙、兽骨艺术品 7 D.使用天然漆 6.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 9 000—7 000 年。那么,栽培粟的最早起源 地是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黑龙江流域 7.原始农业是指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 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 事活动的农业。下列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 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 ) ①农作物种植 ②聚落 ③家畜饲养 ④磨制 工具 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8.识读下列图片: 人面鱼纹彩陶盆 猪纹陶钵 请回答: (1)上面两个文物分别出土于哪里?它们 代表了原始农耕时代哪一领域的成就? (2)仔细观察两个文物上的图案,想一想, 这些图案说明了什么? 9.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识 读下面的考古发现图片: 玉蟾岩出土的稻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蟾岩出土的稻 谷的地位如何。 (2)如果用该考古发现作为论据,它可支 持的论点是 ( ) A.中国原始畜牧业的兴起和发展 B.中国原始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D.中国原始居民的粮食种类丰富 (3)围绕你所选择的论点,谈谈研究该论 点的意义。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学习目标】 1.掌握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的情况及华夏族的形成,知道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 文始祖。 2.知道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了解尧舜禹的传说和禅让制。 3.结合考古发现与远古人类的传说或神话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故事中的历史信息。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基础梳理】 (一)炎黄联盟 1.背景: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 时期。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 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 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2.过程 (1)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 泉与炎帝大战,最后 失败,归顺 , 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2)涿鹿之战: 与东方的蚩尤部落 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 南车,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 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3.结果: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 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 8 自称。 (二)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中的炎帝 (1)活动范围:陕西渭河流域。 (2)贡献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 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 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 ;还 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 识。 2.传说中的黄帝 (1)名号:黄帝,姓公孙,名 。 (2)贡献 ①相传黄帝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 掘 ,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 了弓箭和 。 ②相传 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 隶首发明 ,黄帝的妻子 会 缫丝,擅长纺织。 3.远古传说的意义:这些远古传说反映 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并通过考古发现印 证了我国 的社会发展 水平。 【合作探究】 1.炎黄联盟 炎黄二帝巨型塑像 (1)你知道炎黄联盟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吗?当今全世界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自称, 这说明了什么? (2)今天我们建造炎黄二帝巨型塑像有什 么意义?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上图反映了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 贡献。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谈谈黄帝 的贡献。 (2)除黄帝外,传说中的炎帝也为中华文明 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教材知识,举例说明。 (3)有人说,远古传说是虚构的,并非史 实,无法提取科学的历史信息,所以没有研 究意义。对此,你有何认识? 【探究归纳】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是从炎帝、黄帝算起的。后人认为他们对中 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因此将其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 文始祖。 知识点二 尧舜禹的禅让 【基础梳理】 1.背景 (1)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 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2)气候变化导致 泛滥,为抵御 共同灾难,三个部落走向联盟,尧、舜、禹 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尧舜禹的传说 (1)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9 (2)舜:制定 ,完善制度,稳定 局势,派禹治水。 (3)禹:总结父亲治水教训,采用 的 方法治水, 终于消除水患,得到民众爱戴, 被尊称为“ ”;继位后,扩大 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3.禅让制 (1)含义:通过民主推举将部落联盟首领 位子传给 之人。 (2)表现: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 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 老时让位于禹。 【合作探究】 1.尧舜禹的传说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通大川, 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 以利黔首。” (1)材料中讲述的是谁的治水功绩?他用 什么方法成功治水?他因此功绩获得了什 么称谓? (2)除该人物外,你还知道这一时期黄河 流域哪些传说人物的哪些功绩?从他们身 上,你能看到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 2.禅让制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上述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的哪一 制度?该制度的选人标准是什么? (2)根据教材知识,试分析该制度的实质。 【探究归纳】 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 盟首领的办法。在这一制度下,涌现出舜、 禹等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我国原始社会呈 现出“公天下”的局面。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某历史兴趣小组模拟了阪泉之战的场景, 你认为他们想要反映的主题是 ( ) A.神农尝百草 B.炎黄战蚩尤 C.大禹治水 D.炎黄争夺中原 2.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①炎帝 ②黄帝 ③尧 ④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传说炎帝教人耕作,尝遍百草。下列关于 炎帝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教民开垦耕种 B.制作陶器,会煮盐 C.教人们通商交换 D.发明算盘 4.“漂漂亮亮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 是新学期许多学校里的一项主要工作。在我 国,汉字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相传文 字的发明者是 ( ) A.黄帝 B.嫘祖 C.仓颉 D.伶伦 5.在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 祖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 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禅让是传说中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 方法。“禅让”的依据是 ( ) A.财产 B.武力 C.德才 D.门第 7.“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通 大川……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上述三 句话分别是对哪三位远古人物的评述( ) A.炎帝、禹、尧 B.炎帝、黄帝、舜 C.炎帝、黄帝、禹 D.禹、黄帝、舜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 10 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 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 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 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 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 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作“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次 战役? (2)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他对 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 (3)尧、舜、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 位杰出首领,结合教材,你觉得他们身上有 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材料二中“ ”上应填入的内 容是什么? (5)原始社会末期这种推举领导人的办法, 现在还有借鉴作用吗?请结合实际说一说 你的想法。 单元复习课 11 【真题体验】 1.(2015·贵州黔西南)假如你是一名导游, 现英国一旅游团需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你 应该带他们到哪个省市 ( ) A.北京市 B.陕西省 C.云南省 D.浙江省 2.(2014·广东)2014 年 5 月 18 日,集展 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 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重点介 绍的原始人群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3.(2015·山东青岛)(改编)从 2009 年 开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 同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从我国北方的某遗 址第四层、第六层中提取灰烬样品。经过一 系列物理化学提纯处理后,科学家用扫描电 镜和 X 射线衍射仪观察其元素构成和物质 成分,发现此处富集的元素碳、钾和植硅体 是存在的,由此证明在这个层位发生过原地 燃烧(用火)行为。请判断,这一遗址位于 ( ) A.元谋县 B.周口店 C.余姚市 D.周口市 4.(2015·湖南益阳)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 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 “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三个 关键词都有关的原始居民是 (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 5.(2015·黑龙江龙东)过上农耕生活的原 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下图所示,居住在 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分别是 ( )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A.元谋人和半坡人 B.元谋人和北京人 C.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D.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6.(2014·福建泉州)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 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火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房屋的建造 D.陶器的使用 7.(2015·广东)传说是人们世世代代口耳 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 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 体。与龙的形象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相关史实。 2.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了解盘庚迁殷、国人暴动等史实。 3.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4.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夏、商的兴亡 【基础梳理】 12 (一)夏朝的兴亡 1.建立 (1)时间: 。 (2)建立者:禹。 (3)概况 ①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 修 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 发展, 愈加严重。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 继承了他的位 置。从此, 代替禅让制。 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国家机器: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 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 ”。 3.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 部一带。 4.考古发现: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 座都城遗址—— 遗址 (1) 遗址中建筑的布局和规格,反映了夏 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2)出土了一些玉器、乐器、青铜酒器、 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 进程。 5.灭亡:夏王 在位时期,国力衰弱, 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被逐渐强大的商 部落所灭。 (二)商朝的兴亡 1.建立:约公元前 年, 建立 商朝,都城建在亳。 2.发展壮大 (1)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 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 王 迁都到殷,此后相对稳定。 (3)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拓展。 3.严酷统治 (1)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 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2) 最后的王 ,对外征伐,耗费国 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赋 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合作探究】 1.夏朝的兴亡 《礼记·礼运》记载:“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1)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始于哪个王朝?指 出该王朝的建立者和亡国之君,以及该王朝 维护统治的国家机器。 (2)“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含义是什 么?运用考古发现,证明上述内容。 (3)与“天下为公”相比,你认为“天下 为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阐明理 由。 2.商朝的兴亡 (1)“殷墟”与哪一王朝有关?指出该王 朝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你知道“殷”字是 如何得来的吗? (2)该王朝在建立初期很快强大起来,但 历经近 600 年,又走向衰亡。试分析二者出 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探究归纳】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启继禹位,使得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 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商朝是我国奴隶 社会的发展时期。盘庚迁殷后,商朝成为当 时世界上的大国。 知识点二 西周的兴亡与分封制 【基础梳理】 13 1.背景 (1)商朝晚期,周部落以农业立国,不断 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2)周武王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 周部落日益强盛。 2.建立:公元前 年牧野决战之后, 由 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3.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 土。 (2)内容 ①标准和对象:周王根据 远近和功 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 诸侯国。 ②权力:授予诸侯管理 和人民的 权力;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可在自己封地内 进行再分封。 ③ 义 务 : 向 周 王 进 献 贡 物 , 并 服 从 周 王 。 (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 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4.走向灭亡:公元前 841 年,周厉王与民争 利,引起“ ” ;周幽王时,朝政 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 年, 被犬戎族所灭。 5.东周建立:后来,周平王东迁 , 史称东周。 【合作探究】 1.西周的兴亡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商朝的灭亡,为西 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指出武王伐纣中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 战役及发生时间。 (2)有人说,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都是正 义的战争。对此,你如何理解?谈谈你从中 得到的启示。 2.分封制 周初诸侯国分布图 (1)上图与西周的哪一制度有关?根据图 片和教材知识,简述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2)该制度的作用如何?结合教材知识, 试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探究归纳】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分封 制作为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起到了拓展疆 域、巩固统治的作用。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 分封制的消极作用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东 周政局。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历史上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 志性事件是 ( ) A.舜继尧位 B.禹继舜位 C.启继禹位 D.桀继禹位 2.小张去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引人瞩目的 古文化遗址之一——二里头遗址参观,在参 观中他不可能见到 ( ) 14 A.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 B.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 C.成套的青铜酒器和精美铜牌饰 D.有关武王伐纣的遗迹 3.“姜太公”是电视剧《封神榜》中的主要 人物之一,他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 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大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文王 4.下图再现了牧野之战的情景,在这次战役 中 ( ) A.夏启打败伯益 B.商汤打败夏桀 C.周武王打败商纣王 D.犬戎打败周幽王 5.《左传》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 空(官名)聃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 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 叔分赐平民、奴隶。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 度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6.串联史实,找出共性,是学习历史的一项 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灭亡的共 同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未能强化国家机器 B.后期的统治者统治残暴 C.不注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分封诸侯引起内乱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 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封建亲戚,以蕃(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三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哪一 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在这一 制度下的权力及义务。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实行这一制度 的目的。 (3)观察材料三,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知道商周时期青铜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2.知道甲骨文的含义、造字方法、特点、地位及影响。 3.认识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灿烂的奴隶制文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15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青铜器 【基础梳理】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 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 就出现了 。 (2)商朝以后 ①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 用于饮食、 及军事等方面。 ②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 ,成为王 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 的代表 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 的 大小和严格的 。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时期: 时期。 (2)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 艺高超。 (3)表现 ①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 、 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②在铸造技术上,采用“ ”,经过 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 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商代后 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 密,分工细致,能铸造大型器物。 ③代表作: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 最大的青铜器。 【合作探究】 著名的司母戊鼎,鼎身由八块外范构 成,鼎底由四块外范拼成,每条鼎足由三块 外范组成,总重量达 832.84 千克。 (1)司母戊鼎是我国青铜器的著名代表。 你知道我国在什么时候就出现铜器了吗?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商朝以后我国青 铜器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司母戊鼎采用了什么铸造方法?除此 方法外,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的表 现还有什么? 【探究归纳】 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由于这一时 期与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时间相吻合,所以常 用“青铜文明”来代表我国夏、商、西周的 奴隶制文明。 知识点二 甲骨文 【基础梳理】 1.含义:刻写在 和牛、羊等兽骨上 的文字。 2.发现过程 (1)1899 年,清朝人 首次发现甲 骨文。 (2)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 3.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涉及 、战争、 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 等方 面的内容。 4.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1)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 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2)指事:用一种 符号表示某 一事物或概念。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 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 :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 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 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5.评价 (1)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 的 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 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2)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 字中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 远的影响;明确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合作探究】 16 A B C (1)图片呈现的是哪一种文字?结合教材 知识,指出该文字的书写材料和首次发现情 况。 (2)该文字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你能列 举出几项吗?它的出现对研究我国有文字 可考的历史有何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文 字常见的造字方法。根据上述造字方法的特 点,分别指出 A、B、C 各自对应的造字方法。 (4)观察该文字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其 与现代汉字的关系,并指出它的地位。 (5)结合对我国青铜文明和上述文字的探 究,谈谈你的感受。 【探究归纳】 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它的 出现把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明确在商朝, 为史学家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原始 资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作为一 种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 式,对文字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发现是考证历史的依据。在甘肃地区 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 4 000 多年前的铜镜, 有力证明了 ( ) A.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出现了铜器 B.齐家文化遗址居民最早具备审美的观念 C.甘肃地区的镜子均为青铜制品 D.只有齐家文化才会制造铜镜 2.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 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 )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B.青铜器使用范围广泛 C.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和等级的 象征 D.青铜器主要用作食器 3.小明暑假到首都博物馆参观时,在介绍材 料上发现有很多青铜器珍品出自商周时期。 下列关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 A.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工匠准确掌握了铜、锡、铁的比例 C.采用的是“泥范铸造法” D.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著名代表 4.下列哪一时期的历史可以与“甲骨卜辞”, 殷墟的遗物、遗迹完全吻合 (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东周历史 5.在甲骨文的下列造字方法中,最原始和最 进步的分别是 ( ) ①象形 ②形声 ③会意 ④指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下图中的字是甲骨文中的“人”字,与我 们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 ( ) 17 A.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文字 B.甲骨文与我们今天的汉字有渊源关系 C.商朝时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D.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二、非选择题 7.识读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请写出图一、图二青铜器的名称。它 们均属于同一朝代,写出该朝代的名称。 (2)上述两个青铜器均为礼器,你知道礼 器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3)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 们体现了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哪些特点。 (4)我国古代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 反映了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记有商朝日食的甲骨文 材料二 甲骨文卜辞:“王令妇好比侯告伐 尸方。”意思是商王武丁召集人马命令妇好 率军队去伐尸方(即东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骨文是由谁最 早发现的。 (2)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甲骨文记载的 哪一方面内容?据此,说说甲骨文的史学价 值。 (3)作为一种文字,甲骨文对文字学研究 有何价值?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这一历史时期,掌握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了解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18 3.知道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诸侯霸主,理解诸侯争霸的影响。 4.认识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动荡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基础梳理】 1.春秋时期:东周前期,一般指从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 2.经济发展状况 (1)农业 ①发展:春秋后期,出现了 农具 和牛耕。 ②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 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①特点:规模扩大。 ②代表:青铜业、 业、纺织业、煮盐 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①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 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 ② 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合作探究】 1.农业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 印。春秋时期,许多人以“牛”“耕”作为 名或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 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1)上述现象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烙印”? (2)当时与牛耕一起推动农业发展的生产 工具是什么?它们的出现和使用,为农业生 产提供了怎样的便利?有什么标志性意 义? 2.手工业和商业 春秋铜空首布 (1)上图呈现的“铜空首布”属于金属货 币。它的出现和流通,证明了春秋时期社会 经济的哪一特点?结合教材知识,再举出一 例能证明该特点的史实。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手工业 的发展特点,并列举出有代表性的手工业部 门。 【探究归纳】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农 业、手工业和商业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 最能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铁制农具和 牛耕的出现。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 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 础。 知识点二 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基础梳理】 (一)王室衰微 1.原因 (1)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 的状态。 (2)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 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 而是设置 、郡,委派官员管理,职 位也不再 ,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 制,这样就使 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所能直接管辖 的地区仅在 一带。 (2)周王名义上是天下“ ”, 但已无力控制诸侯,甚至在财政上要依赖诸 19 侯国的经济支持。 (3)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 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 。 3.影响: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 起,并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 代了的 地位。 (二)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 ,各诸 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 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 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 ” 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春秋霸主: 、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 下游的 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影响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 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中原的“ ”“诸夏”在同周 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 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 【合作探究】 1.王室衰微 《史记· 周本纪》载:“平王立,东 迁于雒(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 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 政由方伯。” (1)材料中的“平王立,东迁于雒(洛) 邑”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周室衰微”的 原因及表现。 (3)你认为材料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周 室衰微”带来的影响?结合教材知识,分析 这句话的实质含义。 2.诸侯争霸 《论语·宪问》载:“管仲相桓公,霸 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1)上述材料均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 关。结合材料及教材知识,分析诸侯争霸的 原因。 (2)材料中的“桓公”是谁?其地位如何? 结合教材知识,举出实现“霸诸侯”目的的 其他人物或国家。 (3)对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你是 如何理解的?这能全面概括春秋时期诸侯 争霸的影响吗?请说明理由。 【探究归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为 诸侯争霸创造了政治条件。诸侯争霸成为春 秋时期的时代特征。诸侯争霸在给社会带来 动荡的同时,也推动了局部统一和民族交 融。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 770 年至公 20 元前 476 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 秋》而得名。那么,春秋与哪个朝代有关(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主 要表现在 ( ) ① 开 始 使 用 牛 耕 ② 最 早 使 用 天 然 漆 ③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④很多城市 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分封制是我国西周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 治制度,该制度逐渐瓦解是在 ( ) A.西周末期 B.商朝 C.春秋时期 D.东周后期 4.周顷王继位后,王室财政拮据,竟致无法 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向鲁国讨 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襄王才得 以安葬,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 2 月 了。这个故事说明 ( ) A.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 C.周天子平时比较节俭 D.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5.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以“尊天子,攘四夷” 为旗号进行争霸斗争。该旗号的提出直接得 益于当时怎样的历史背景 ( ) A.春秋时期有大小诸侯国 140 多个 B.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民族间的矛盾有所发展 D.齐国兵强马壮,实力雄厚 6.某班手抄报设计的“历史辨析”栏目中有 下列四句话,请你找出能反映春秋时期最显 著的政治特点的句子 ( )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B.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C.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春秋时期牺尊 材料二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 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三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 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春秋时期我国农业 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发展。这些新发展产生了 哪些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周王室处于怎样的状 况?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 霸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认识材料三这一 观点?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时间,知道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七雄兼并战争的著名战役及结果。 2.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掌握其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功能和意义,了解都江堰的构成系统,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 21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战国七雄 【基础梳理】 1.战国时期:从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为东周的后期。 2.七雄兼并 (1)七雄形成背景:经过春秋的纷争,大 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 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 全崩溃。 (2)七雄形成过程: 国被韩、赵、魏 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 取代。当 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 、燕、 韩、赵、魏、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 国七雄”。 (3)七雄兼并战争 ①特点: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 展疆域;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 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②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 ③结果: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的 势力此消彼长, 、齐国、赵国、秦 国先后崛起。尤其是 ,逐渐成为实 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合作探究】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 典故。经过重新“洗牌”, 战国时期形成 了七雄并立的政治新格局。 (1)材料中的“七雄”指的是哪些国家? 这“七雄”之间为了拓展疆域,进行了多次 兼并战争,举出你知道的著名战役。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战国时期的诸侯 兼并战争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3)春秋时期有大小诸侯国 140 多个,战 国时期以“七雄”左右政局。这说明当时的 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探究归纳】 虽然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都是我国历 史上战争频仍的时期,但这两个时期的战争 性质是不同的,春秋时期为诸侯争霸战争, 战国时期为诸侯兼并战争。中国历史在争霸 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 【基础梳理】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 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 兴 阶级的势力增强。 (2)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 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以求 ,在 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及支持者:公元前 356 年, 。 3.主要内容 (1)政治: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 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 止私斗。 (2)经济: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 买卖;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 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 位并赏赐土地。 4.评价 (1)地位:在各国变法中成效最大。 (2)意义: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国 奠定了基础。 5.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 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 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 了。 (二)都江堰 1.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 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2.修建概况:公元前 256 年,蜀郡郡守 在 22 成都附近的 上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3.构成系统 4.评价:都江堰是一座 的水利枢 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 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 、水运等 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 野,被称为“ ”。 2 200 多 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 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合作探究】 1.商鞅变法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1)认真观察上图,中间半立者为商鞅。 结合教材知识,试说说画面中央端坐者是 谁。图中事件有可能发生于哪一年? (2)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宣传了他“治世 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精神。结合教 材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最大的 历史作用。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了变法。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些变法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 响? (4)从商鞅变法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2.都江堰 (1)上图为“都江堰示意图”。你知道它 的修建者是谁吗? (2)观察图片,指出哪一工程将岷江分为 内外两部分。这两部分各有什么功能?结合 教材知识,说说图中的飞沙堰有何功能。 (3)作为一个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 主要功能有哪些?它使哪一地区直接受 惠? (4)综合上述探究问题,你得到了哪些认 识? 23 【探究归纳】 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封 建社会制度在这一时期通过各国变法逐渐 确立起来。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秦国凭借商 鞅变法取得优势地位,又通过都江堰的修建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些为日后秦国统一全 国奠定了基础。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在下列诸侯国中,既是春秋霸主国家,又 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 A.齐国 B.晋国 C.吴国 D.宋国 2.许多成语故事都源于历史,如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战国时期的哪 一特点 ( ) A.诸侯兼并激烈 B.奴隶制度瓦解 C.生产力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 3.假如你是秦孝公,下列是商鞅游说你支持 变法的理由。你认为哪项对你最有吸引力 ( ) A.变法可减轻百姓负担,让他们更爱戴你 B.变法可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C.变法可以使你拥有更多土地 D.变法可以富国强兵,让你在兼并战争中取 胜 4.战国时期的变法使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 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 内容,哪些直接扩大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 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改革户籍制度 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④确立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它的 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 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 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 是何人修建的 ( ) A.商鞅 B.李冰 C.齐桓公 D.大禹 6.下列关于都江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修建于公元前 256 年 B.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C.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D.宝瓶口在洪水期用于分洪 二、非选择题 7.识读下图: 请回答: (1)在战国初年,有两个诸侯国内的大夫 势力膨胀,改变了原诸侯国的政局。指出这 两个诸侯国的政局变化情况。这种变化最终 促成了战国时期怎样的政治格局? (2)观察上图,指出这一时期地处最西部 的是哪一个国家。该国在战国后期处于怎样 的地位?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的战争属于什 么类型的战争?该类型的战争会产生怎样 的影响? 8.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 “大动荡、大变革时代”。识读下列图片: 24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商鞅徙木立信 请回答: (1)图一生产工具的出现,反映的最实质 问题是什么?图二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 中? (2)根据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图一与图二的关系。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 惨的生活。A 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 水,他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 解除了水患,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 B 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 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 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 A 和 B 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 么?它的修建,对我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 原因有哪些? 第 8 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含义,掌握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3.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认识这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老子和孔子 【基础梳理】 (一)老子 1.简介:春秋后期楚国人, 学派的 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学识 渊博。 2.思想主张 (1)哲学: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 们应顺应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 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 。 (2)政治:主张“ ”,人们与 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相关书籍:《 》集中了老子的 学说,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思想 1.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 学派的 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 (1)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 ”作为 25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 (2)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 治国, 要 求 统 治 者 爱 惜 民 力 , 体 察 民 意 ; 反 对 。 3.教育成就 (1)创办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 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促进了 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注重 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 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 学原则和方法。 4.学术贡献: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 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 做出重大贡献。 5.相关书籍:其思想后来被弟子整理成 《 》一书。 6.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 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 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合作探究】 1.老子 《道德经》载:“祸,福之所倚;福, 祸之所伏。” (1)这句话出自谁之口?表达了此人怎样 的思想主张? (2)除上述思想主张外,此人还有哪些主 张?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2.孔子 孔子讲学 (1)上图反映的是孔子在哪一领域的成 就?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其在该领域成就的 具体表现。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有什么积极意义?孔子曾周游 列国宣传自己的这一主张,但不被采纳,试 分析原因。 (3)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孔子的地位。 【探究归纳】 老子和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 家,分别开创了道家和儒家学派。老子的思 想中包含着“顺其自然”的色彩,闪烁着辩 证法的光芒。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享有“圣人”的美誉,在中国乃至世界 都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二 百家争鸣 【基础梳理】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 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 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 其说,史称“ ”。 2.代表:诸子百家中,以墨家、儒家、道家、 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1)墨家:创始人是 ,主张 “ ”“非攻”;提出要选贤能 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2)儒家: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 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①孟子:主张实行“ ”;提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 义的战争。 ②荀子:主张实行“ ”,明确尊 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26 (3)道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 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保持独立的人格。 (4)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 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集大成者是 , 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 ,树立君主 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含义: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 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既展开辩论,相互 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 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 4.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 荣,成为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发展的 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的含 义吗?它出现于哪一时期?为什么出现在 这一时期? (2)在百家争鸣中,以墨家、儒家、道家 和法家的影响最大。根据教材知识,完成下 列表格。 学派 姓名 地位 主要思想主张 A 墨子 创始人 B 儒家 孟子 代表人物 C D 代表人物 主张实行“礼 治” 道家 庄子 代表人物 治国要照应自 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 E 强调以法治 国,建立中央 集权专制统治 (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百家争鸣的影响。 【探究归纳】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在 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它以墨家、儒家、 道家、法家为典型代表,是我国历史上最早 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不仅促进了当时的文 化繁荣,对后世也有重要影响。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某班同学要研究老子的思想,下列图书你 应推荐的是 ( ) A.《论语》 B.《道德经》 C.《孙子兵法》 D.《墨子》 2.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有教无类”的伟 大思想家、教育家是 ( ) A.韩非 B.老子 C.墨子 D.孔子 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 思想主要体现在 ( ) A.《春秋》 B.《韩非子》 C.《论语》 D.《孟子》 4.下图是墨子和弟子在一起的想象图。你认 为墨子会给大家宣传的主张是 ( ) A.统治者要用“仁政”治国 27 B.统治者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C.人们要互爱互利,反对攻伐兼并 D.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5.“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发展了“仁”与“礼”的思想家分 别是 ( ) A.孟子,荀子 B.荀子,孟子 C.孟子,韩非 D.庄子,荀子 6.学了百家争鸣的知识后,同学们在一起讨 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 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王老师主张兼爱,提倡 节俭,有道家风范 ③历史孙老师讲究顺其 自然,无为而治,是典型的墨家做法 ④物 理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 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 例如,他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等。 材料二 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重要代表 人物,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 大的作用。 材料三 墨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一是 “兼相爱,交相利”,即所谓① ; 二 是 反 对 “ 攻 伐 无 罪 之 国 ” , 即 所 谓 ② 。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思辨色彩”? 与老子的思想有关且最能体现这种思辨色 彩的著作是什么? (2)材料二中韩非按照他的法治思想想要 在国家建立起怎样的统治模式? (3)材料三中①和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什么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和学习? (4)材料二、三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的什 么历史局面?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 响? 单元复习课 28 【真题体验】 1.(2015·江苏盐城)据《史记》记载,禹 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 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 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 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2.(2015·广东)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 (hé)”(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 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 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 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3.(2014·山东潍坊)下图为清代潍坊籍收 藏大师陈介祺收藏过的毛公鼎。某中学“走 近历史”社团通过研究它的资料,得出的正 确结论是 ( ) 29 A.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B.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 C.内壁铸刻的文字为甲骨文 D.贵族日常使用的饮酒器具 4.(2015·黑龙江齐齐哈尔)文字是一种文 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 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 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5.(2014·江苏苏州)2014 年 5 月 17 日, 位于苏州闾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 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 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兄弟避 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但他们还 不可能做到的是 (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 6(2015·山东泰安)“齐国君王齐桓公, 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 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是 ( )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7.(2015·四川绵阳)下图是战国形势图, 在战国时期,群雄采取“合众势以攻一强” 的策略。群雄“合纵”进攻的国家最有可能 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2015·四川成都)改革是兴利除弊、振 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 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9.(2015·山东聊城)史书记载,秦孝公死 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结果商鞅被处死。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 ) A.没有变革土地制度 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D.违背了历史潮流 10.(2015·重庆)工程造福人类。使“水 旱从人”,让当地获得了“天府”美誉的古 代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 ( ) A.四川 B.湖北 C.广西 D.陕西 11.(2015·辽宁营口)唐代科举考试以进 士、明经两科最重要。明经就是考儒家经书, 儒家的创始人是 ( )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老子 12.(2015·广西桂林)“光盘行动”,就 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 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 提 倡 节 俭 、 批 判 贵 族 奢 侈 浪 费 的 是 (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0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的背景、概况、结果及意义,理解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2.掌握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和影响,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3.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 4.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秦灭六国 【基础梳理】 1.背景 (1)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 上安定的生活。 (2)秦国经过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 即位 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准备。 2.概况: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年,秦国先后攻灭 、赵、魏、楚、燕、 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 221 年,嬴政建立秦朝,定 都 。 4.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 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 的、 的封建国家。 【合作探究】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1)诗中的“秦王”指谁?“扫六合”反 映了什么事件?其最终完成于何时?有何 历史意义? (2)结合教材知识,试分析“秦王”能“扫 六合”的原因。 (3)从“秦王扫六合”这一历史事件中, 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探究归纳】 经过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动荡,秦国 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满足了人民安居乐业 的愿望,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是历史 的进步。 知识点二 秦朝政权的巩固 【基础梳理】 (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秦实现统一后,原各自为政的政治 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2.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内容 (1)中央 ①最高统治者称为 ,拥有至高无上 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 称“始皇帝”,史称“ ”。 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 、 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 和 事务,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2)地方 ①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 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郡县长官 由 直接任免。 ② 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 组织。 4.影响 (1) 和朝廷牢牢控制统治全国各 31 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 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2) 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 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2.措施 (1)统一文字 ①概况:命丞相 等人统一文字, 制定笔画规整的 ,作为通用文 字颁行全国。 ②作用:使 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 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统一货币 ①概况: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 国 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 通。 ②作用:改变了以往 混乱的状况,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 交流。 (3)统一度量衡 ①概况: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 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 统一监制。 ②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4)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 全国的道路,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5)巩固边疆 ①派兵开凿 ,统一岭南及沿海地 区。 ②派大将 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 城。 3.秦朝疆域:东至 ,西到陇西,北 至 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 的大国之一。 【合作探究】 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根据上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这套 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和地方上的设置情况。 (2)认真观察上图,指出图中所示制度下 的权力中心在何处。这体现了该制度的哪一 特点? (3)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图中所示制度确 立的影响。 2.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反映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 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2)除这些统一措施外,秦始皇在经济上 还采取了哪一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作 用? 32 (3)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是 如何巩固边疆的? (4)结合材料及教材知识,说说这些统一 措施的实行,最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探究归纳】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央政府有效管理地 方、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的重要行政管理制 度。我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于秦朝,其显 著特点是君主专制,即突出皇权的中心地 位。该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 分深远。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梁启超在评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 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对其中“势” 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 ( ) A.社会经济发展 B.人民渴望统一 C.秦国实力超群 D.嬴政自称皇帝 2.下面是小王制作的“秦灭六国过程简表”。 请你判断表格中最后一项应填的内容是 ( ) A.灭晋 B.灭鲁 C.灭宋 D.灭齐 3.秦统一后,在中央设立政权机构来管理政 务。其中,掌管监察事务,能够监察官员行 为的是 ( ) A.郡守 B.丞相 C.皇帝 D.御史大夫 4.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该制度下,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B.始创于秦始皇时期 C.秦朝在全国设 40 多郡,其长官为郡守, 由朝廷直接任免 D.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 本模式 5.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小篆体)“世”, 在中文里可理解成“世界”,也有“世博会” 的含义。与小篆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相 关的朝代和人物是 ( ) A.秦朝 李斯 B.秦朝 蒙恬 C.周朝 周武王 D.商朝 盘庚 6.秦朝采用秦半两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该货币的外形与下列哪幅图片最吻合( ) A B C D 7.秦始皇派人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沟通了 湘江和漓江,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 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条运河是 ( ) A.都江堰 B.长江 C.黄河 D.灵渠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33 材料二 秦王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 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 是秦国名将,秦王因未采纳王翦的意见,用 人失当,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 讨。 材料三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示分别是哪位“秦王” 在位时的事迹?两则材料反映了秦能完成 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2)观察材料三,指出皇帝是如何实现对 中央和地方的控制的。与分封制相比,秦朝 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优点?该地方行政制 度的地位如何?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巩固中央集权 制度,秦朝采取了哪些统一措施。 (4)综上所述,说说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 地位。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的有关史实。 2.掌握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理解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3.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也是秦速亡的根本原因,体会“得民心者得天 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秦的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 【基础梳理】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1)对农民征收沉重的 。 (2)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 和 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法律非常严苛,一人犯法,亲族和邻 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 极为残酷。 (4)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实行“焚书 坑儒”。 2.秦二世的暴政 (1)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将大量宫女殉葬, 把修建墓室的所有工匠闷死在墓里。 (2)凶残地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 杀 。 (3)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穷奢极欲, 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二)陈胜、吴广起义 1.直接原因: 、吴广等人被征发戍 守长城,因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 法要被处死。 2.时间、地点:公元前 年夏,大 泽乡。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建立政权:在攻占 县后,陈胜 34 称王,建立了“ ”政权。 5.结果: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 后援,最终被镇压下去。 6.地位:中国历史上 农民大起义。 【合作探究】 1、秦的暴政 秦朝阿房宫 (1)阿房宫是秦始皇修建的在当时世界上 无与伦比的豪华宫殿。试分析该工程会造成 什么影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教材知识,列举其他能说明上述 问题的内容。 (3)上述问题,最终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 2.陈胜、吴广起义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所示为谁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口 号?该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体 现了此次起义的什么特点? (2)指出这次起义的爆发地点和政权建立 地点。该政权的名称是什么?此次起义的结 果如何? (3)这次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对此,你如何理解? 【探究归纳】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 民大起义。它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在起义过程中,农民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 权,给秦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虽然起义最 终被镇压,但在陈胜、吴广等人的革命首创 精神的鼓舞下,反秦浪潮继续高涨。陈胜、 吴广起义为秦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 秦朝灭亡与楚汉之争 【基础梳理】 (一)秦朝灭亡 1.背景: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浪潮 继续高涨。 和刘邦领导的军队逐 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 2.著名战役:公元前 207 年,项羽以少胜多, 在 之战中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3.灭亡:公元前 年, 率兵直抵咸 阳,秦朝的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二)楚汉之争 1.含义: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 为 ,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 展 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2.结果: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 在 ,项羽兵败自刎。这场历时 4 年的 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 (1) 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 一味依赖武力。 (2) 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合作探究】 1.秦的灭亡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仅存在 十几年,就被农民起义的大潮湮没。 35 (1)指出秦朝十几年“生命”的起止时间。 结合教材知识,说说秦朝是怎样“被农民起 义的大潮湮没”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你能从秦 朝的灭亡中得到哪些启示? 2.楚汉之争 (1)上图反映的事件与楚汉之争有关。你 知道楚汉之争中的“楚”和“汉”各指谁吗? 其争斗的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该结果的 原因。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楚汉之争的性质。 你认为呈现该性质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归纳】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继 续领导农民起义。 秦朝灭亡后,为争夺帝位,项羽和刘邦 进行了 4 年的楚汉之争。此时,二人所进行 的战争的性质已由农民阶级反抗暴政的斗 争变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最终刘邦 胜利,中国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汉书》记载:“(秦朝)丁男(成年男 子)被甲(铠甲),丁女(成年女子)转输, 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 ) A.兵役、徭役繁重 B.刑罚残酷 C.赋税沉重 D.人民勤劳 2.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 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 朝时期 ( ) A.治安混乱 B.法律严苛 C.社会安定 D.人口众多 3.秦统一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强大的秦王朝仅存 在了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下列有关秦朝灭 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秦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统一文字 B.秦的暴政—揭竿而起—秦的覆亡,反映了 秦朝灭亡的历史过程 C.强大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轰然 崩溃,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 D.只有关注和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社会才能 和谐稳定 4.小刘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公元前 209 年” “大泽乡”等字眼,出现的网页中涉及的人 物最有可能是 ( ) A.商鞅 秦孝公 B.陈胜 吴广 C.项羽 刘邦 D.李斯 秦二世 5.强大的秦朝仅建立十几年就被农民起义 推翻了,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 A.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B.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D.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6.“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均是与项羽 有关的历史典故。它们的发生地点分别是 ( ) A.渔阳 大泽乡 B.巨鹿 垓下 C.咸阳 垓下 D.咸阳 大泽乡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6 ——杜牧《阿房宫赋》 材料二 骊山陵墓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其具体 表现。 (2)材料三中“山东乱”指哪一事件? (3)材料三中“刘项”在秦亡后又进行了 哪场战争?结果如何?导致这种结果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问题,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汉初的社会状况及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知道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措施及结果。 3.掌握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结果。 4.从休养生息政策的成就中,体会仁政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休养生息政策 【基础梳理】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 (1)背景: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2)概况:刘邦于公元前 年建立汉朝, 定都 ,史称西汉。刘邦就是 。 2.汉初的社会状况 (1)原因:秦朝的 和秦末的战乱。 (2)表现: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到 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①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 芜。 ②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 四匹马,有些 出行只能乘牛车。 ③人民得不到温饱。 3. 统 治 者 面 临 的 首 要 问 题 : 恢 复 和 发 展 ,巩固新的王朝。 (二)修养生息政策 1.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 。 2.概况: 吸取秦朝因暴政导 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 还 乡务农。 (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 的 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3)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采取 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 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 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合作探究】 1.西汉的建立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 (1)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西汉建立的时间、 都城和建立者。 37 (2)材料反映了西汉建立初期怎样的社会 状况?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该社会状况出现 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3)根据上述社会状况,你认为汉初统治 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2.修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人将其概括为“解甲 归田”“释奴为民”“什五税一”。 (1)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汉高祖实行的什 么政策?实行该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教材知识,你能说出上述措施的 具体内容吗? (3)汉高祖之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 该政策,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探究归纳】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荒 凉。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为巩固政权 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 策。经过努力,西汉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 “文景之治” 【基础梳理】 1.时间: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2.措施: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要 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2)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 降 到了三十税一。 (3)重视“ ”,废除了一些严 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4)提倡 ,反对奢侈浮 华。 以身作则,在位 20 多年, 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3.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 时 期 的 统 治 局 面 , 历 史 上 称 之 为 “ ”。 【合作探究】 (1)上图人物是谁?他和汉初哪一位统治 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上述两位统治者 在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 取得的结果。 (3)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的成就中, 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38 【探究归纳】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 治世。它的出现是汉初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 生息政策的结果,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物 质基础。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汉并天下”瓦当(见下图)是为纪念西 汉建立,统一天下而作。那么,西汉的建立时 间及建立者分别是 ( ) A.公元前 202 年 汉高祖 B.公元 202 年 汉高祖 C.公元前 206 年 汉文帝 D.公元 206 年 汉景帝 2.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 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恢复和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3.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 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 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 A.发展农业生产 B.使自己名垂青史 C.稳固自己的统治 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4.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汉 朝。下列各项不属于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的是 ( ) A.下令“兵皆罢归家” B.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 民 C.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D.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5.“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 世,其经济文化发展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文 景之治”的表现不包括 ( ) A.政治清明 B.国力强盛 C.人民富裕 D.国库充盈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 接秦之弊……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 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 税一。” 材料二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 民所恃以生也。” 材料三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 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 务劝农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 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谁?他为改 变上述景象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三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 什么共同思想?在实践中他们是如何贯彻 这一思想的? (4)从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上述做法中,你 得到了哪些启示? 39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 1.知道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影响,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 3.了解汉武帝加强对社会经济控制的措施及意义。 4.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推恩令”的实施 【基础梳理】 1.背景: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1)西汉初, 势力强大,各自 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 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2)地方上的 也发展起来,兼 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 抗礼。 2.内容 (1)颁布“推恩令”:采纳 的“推 恩”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 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2)削夺诸侯爵位:找各种借口削爵、夺 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的叛乱。 (3)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 州部,每州部派 一人,监视州部 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 非作歹。 3.作用: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合作探究】 偃说上(武帝)曰:“……愿陛下令诸 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 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材料反映了哪一建议?结合教材知识, 指出“上从其计”的社会背景及目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汉武帝采取了哪些 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探究归纳】 西汉初,由于诸侯王和地方上的豪强地 主势力膨胀,社会秩序混乱,威胁着西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实 力,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梳理】 1.原因 (1)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 治者奉行“ ”的政策。 (2) 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内容 (1)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 ,使儒 家 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 精神支柱。 (2)在长安兴办 。 ①教材:儒家的《 》《尚书》 《礼记》《易经》《 》。 ②目的: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③结果: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 推崇,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40 (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 学说?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一建议?结合 教材知识,说说汉武帝是怎样实施这一建议 的。 (2)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董仲舒的建议为什 么为汉武帝所接受。 (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建议对我国封建 社会产生的影响。 【探究归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实 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它为加强 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儒学的传 播和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三 盐铁专卖 【基础梳理】 1.原因 (1)私人 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 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社会上出现 了许多 ,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2.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 (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 (2)在全国各地设 , 把煮盐、冶 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 。 4.意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 【合作探究】 半两钱 五铢钱 (1)上图中的“半两钱”和“五铢钱”分 别是什么时代的全国统一货币? (2)统一铸造五铢钱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 哪一重大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何 在?为实现该目的,当时政府还采取了哪些 措施?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3)综合上述探究问题,说说当时政府在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的影响。 【探究归纳】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大 一统,也为其他措施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 础。经过汉武帝的励精图治,西汉王朝开始 进入鼎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 盛局面。 41 知识点四 北击匈奴 【基础梳理】 1.原因 (1)秦末汉初,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 匈奴族统一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2)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 匈奴实行 ,并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粮 食和布匹。 2. 措 施 : 公 元 前 119 年 , 汉 武 帝 派 大 将 、 率精骑出击匈奴,在 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 3.结果:经过激战,汉军大胜而归。 4.意义: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 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合作探究】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汉初期,哪两股势力导致了社会秩序混 乱 ( ) A.诸侯王和农民起义队伍 B.诸侯王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 C.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和中央官吏 D.皇帝和诸侯王 2.某大臣向汉武帝建议说:“愿陛下令诸侯 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汉 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后 ( ) A.颁布实施“推恩令” B.保留地方诸侯势力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废除分封制 3.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下列 对他在政治上的举措表述正确的是 ( ) A.自称“始皇帝”,首设皇帝 B.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 C.建立刺史制度 D.采纳丞相李斯的“推恩”建议 4.下面是画像石“汉代讲经图”,图中人物 学习的主要教材应是 ( ) A.老子的《道德经》 B.孔子的《论语》 C.《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 D.韩非的《韩非子》 5.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 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 ) A.颁布“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属于 “秦皇汉武”共同点的是 ( ) ①都统一了货币 ②都实行了思想专制 ③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都统一调配物资, 42 平抑物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一生的 时候,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革之 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面 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凌) 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他说汉 朝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处在草创阶段,再加 上周边有外敌的军事威胁,如果我不改变一 些做法,后世子孙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没 有可以遵循的法度。……因为有了这样的想 法,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后,汉朝的政治局 面为之一变,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和经济 三个方面说明汉武帝在位时是怎样进行改 革,使汉朝的政治局面“为之一变”的。 (2)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汉朝出 现了怎样的局面? (3)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评价汉武帝?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概况,知道“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2.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形成,知道其带来的严重危害。 3.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时间、特点、结果及影响。 4.认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现。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光武中兴 【基础梳理】 1.东汉建立 (1)背景 ①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 9 年, 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 灭亡。 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各地农 民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2)概况:西汉宗室刘秀在 年称帝, 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 2.光武中兴 (1)措施 ①多次下令释放 ,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罚。 ②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 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 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 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称“光武中兴”。 【合作探究】 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 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 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 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刘秀”是谁?他 创建的“新的王朝”是什么王朝?都城在哪 里?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其“造反”的背景。 43 (2)刘秀统治期间,复兴了衰败的刘汉王 朝。这一局面被称为什么?结合教材知识, 说说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和表现。 (3)作为两汉的开国之君,你能说说刘邦 和刘秀的共同点吗? 【探究归纳】 “光武中兴”是继“文景之治”后我国 封建社会出现的又一个治世局面。光武帝借 鉴前朝经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出现该 治世局面的主要原因。这再次说明实行与民 休息的仁政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保证。 知识点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基础梳理】 1.形成 (1)外戚专权: 以后,继位的 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 母亲 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 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2)宦官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 戚摆布,想亲自行使 ,就依赖身 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 信,把持朝政。 (3)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 与宦官 的局面。 2.危害 ( 1 ) 外 戚 和 宦 官 轮 流 把 持 朝 政 , 任 用 ,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 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 人民遭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 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 【合作探究】 (1)上图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上的一 个什么突出特点?该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2)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该特点给当时的 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 【探究归纳】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 政治的一大特点,其实质是皇帝和豪强地主 权力斗争的反映。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 是极端腐朽的政治代表。他们的专权,造成 了东汉政治的极端黑暗,成为东汉走向衰亡 的最主要原因。 知识点三 黄巾起义 【基础梳理】 1.背景 (1)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 荡不安。 (2)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 频 繁发生,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爆发时间及领导人: 年,张角等。 44 3.特点 (1)一场 、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2)利用宗教 动员群众起义。 4.概况:起义军头裹 ,在全国各地同 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 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5.结果:由于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 压,同时调和 内部的矛盾,一致对 付农民起义,历时 9 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 镇压下去。 6.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 不振。 【合作探究】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 大吉。 (1)材料中的这段引文与哪一事件有关? 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发生时间、领 导人和特点。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该事件爆发的原 因及最后的结果,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3)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该事件与秦末陈 胜、吴广起义的异同。 【探究归纳】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造成政治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这次 起义虽然在东汉统治集团的残酷镇压下失 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 蹶不振。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东汉于公元 25 年建立,都城在 (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南京 2.汉光武帝与汉高祖统治时期采取的相同 的统治措施是 ( ) A.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B.让士兵还乡务农 C.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释奴为民 3.所谓“光武中兴”,其准确含义指汉光武 帝 ( ) A.颁布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 B.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发展 C.提倡节俭,取消苛捐杂税 D.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4.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5.外戚和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 使得社会混乱,人民遭殃,最终导致( ) A.外戚的权力膨胀 B.宦官得宠,把持朝政 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6.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喊出的口号中的 “岁在甲子”是指公元 ( ) A.前 209 年 B.25 年 C.184 年 D.200 年 7.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 ) A.因起义军头裹黄巾而得名 B.领导人是张角 C.经过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 D.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 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 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 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 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 致了宦官专权。 请回答: (1)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的哪一政治现 象? 45 (2)这一现象是从何时开始的?造成了东 汉怎样的社会局面?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最终导 致了哪一农民运动。该运动的深远影响是什 么?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知道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及结果。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其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3.知道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的时间、机构及意义。 4.认识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张骞通西域 【基础梳理】 1.西域:今天甘肃 、玉门关以西, 也就是现在 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背景 (1)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 制和奴役。 (2)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 汉王朝十分被动。 (3)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 募使者出使西域。 3.过程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联络 夹击匈奴。 ②概况:公元前 年,张骞率领随从 西出 ,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曾 两次被匈奴抓住,13 年后回到长安。 ③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概况:公元前 年,张骞率领 300 多人的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②结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 与往来。 【合作探究】 (1)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汉代西域的地理范 围。 (2)图片展示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 线。那么,你知道他第一次出使的目的和结 果吗?你能从这次出使过程中体会到他的 哪些品质? (3)为了加强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再 次出使西域。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此次出使 的结果。 46 (4)有人将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称为“凿 空”,对此你如何理解? 【探究归纳】 在汉武帝的指示下,张骞两次出使西 域,开通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交往路线,为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奠定了 基础。 知识点二 丝绸之路 【基础梳理】 1.陆上丝绸之路 (1)背景:自从 开辟通往西域的 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2)路线: →河西走廊→西域→中 亚、西亚→欧洲。 (3)交往概况 ①汉朝的 、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 凿井、 等技术传到西域。 ②西域的良种马、 、玻璃、宝石等, 以及 、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 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4)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与文 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航线 (1)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到达朝 鲜、日本。 (2)从 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 绕过 ,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 拉湾沿岸,最远抵达 南端和锡兰 (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 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 “海上丝绸之路”。 【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根据上图,说说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这条 通道,汉朝和西域之间交流的内容有哪些? (2)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西交流有何作用? 对当今社会来说,这条中西通道有何现实意 义或价值? (3)汉代历史上,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开 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教材知识,举出海 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 【探究归纳】 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以前,沟通东西 交通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它是在张骞通西域 路线的基础上形成的,不仅起到了加强古代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在今天也具有 极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三 对西域的管理 【基础梳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 了对西域的经营。 (2)设置:公元前 年,西汉政府设置 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 府设在 。 (3)职责:管辖西域 国,颁行汉朝的 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 行有效的管辖。 (4)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 政权,今 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 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2.班超经营西域 (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47 (2)概况 ① 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 西域,使西域和汉朝联系重新恢复。 ②班超派 出使大秦,虽未成功,但开 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合作探究】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 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 又置戊己二校尉……和帝永元元年(89 年), 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三年,班超遂定 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 ——《后汉书·西域传》 (1)材料中的“都护”地位如何?其主要 职责是什么?都护府设在何处? (2)材料中“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的 事?有何意义? (3)材料中班超是哪个时期的人物?他的 最大功绩是什么? 【探究归纳】 公元前 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 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从此, 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 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2016·山东潍坊)《新全球史》载:在 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 骞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 “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 A.打击匈奴 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 D.开通商路 2.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句 话的真正含义是 ( ) A.张骞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 B.张骞为开发西域做出了贡献 C.张骞是最早发现西域的人 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古诗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但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 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 正确路线是 ( ) A.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域→大秦 C.洛阳→安息→河西走廊→西域→大秦 D.洛阳→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 4.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 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属于 从西域传入的是 ( ) ①核桃 ②小麦 ③石榴 ④葡萄 ⑤苜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5.广州亚运会的主题歌是《亚洲之路》,为 迎接广州亚运会而举办的“亚洲之路”活动, 创意来源于古代丝绸之路,旨在以“两条丝 路拥抱亚洲”。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最远 抵达 ( ) A.非洲西海岸 B.波罗的海 C.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 D.孟加拉湾 6.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 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 48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二、非选题 7.识读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什么历史事 件?该事件分为前后两次,你知道这两次的 区别吗? (2)根据图二,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扼 汉朝、西域的两个重要关口。 (3)图一与图二之间有何关系?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理解其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 2.掌握两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兴起的原因及太平道、五斗米道创立的基本史实,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入。 4.认识两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造纸术的发明 【基础梳理】 1.背景: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 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人们使用 起来都受到限制。 2.纸的发明: 时期,人们已经懂 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3.纸的改进 (1)人物及原料:东汉时的宦官 , 原料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 维。 (2)优点:纸的 大大提高, 易 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作用: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 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4.影响: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 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 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我国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 上的奏本,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材料二 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 张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材料三 ……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 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 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材料四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 直接或间接传出去的。 (1)材料一中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请加 以说明。 49 (2)材料二中“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 纸”出现在我国哪个朝代? (3)材料三中改进造纸术,“化腐朽为神 奇”的人是谁?为什么说他“化腐朽为神 奇”? (4)材料四反映的史实是什么?有何世界 意义? 【探究归纳】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纸 出现之前,世界各地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 但它们均难以被大规模使用。我国对造纸术 的发明和改进,解决了这一难题,促进了文 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 展。 知识点二 张仲景和华佗 【基础梳理】 1.概况:中国的传统医学在两汉时期已发展 到较高的水平,建立起 的基本 理论。 2.东汉末年的名医 (1)张仲景:写成了《 》一书,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临床 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 ”。 (2)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 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 ”, 创造出了“ ”。 【合作探究】 图一 图二 (1)图一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哪位名 医?图二体操是与图一处于同一时代的另 一位名医发明的,请问他是谁?结合教材知 识,说说二人的主要成就。 (2)结合教材知识,你能从以上两位历史 人物的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探究归纳】 两汉时期,中国的传统医学已发展到较 高的水平,其中以“医圣”张仲景和“神医” 华佗的成就最为显著。张仲景奠定了我国中 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华佗发明的“麻沸散”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知识点三 历史巨著《史记》 【基础梳理】 1.作者: 。 2.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 通史。 3.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 到汉武 帝时约 3 000 年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相的 历史活动,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4.价值 (1)史学价值: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 50 明, ,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2)文学价值:该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 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合作探究】 东汉班固曾这样称赞一本书:“其文直, 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1)班固称赞的是哪本书?指出该书的作 者、地位及记载范围。 (2)班固所称赞的“实录”精神在该书中 是如何体现的? (3)结合材料及教材知识,说说你能从该 书作者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探究归纳】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通史巨 著,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它的“实录” 精神与优美文笔,为它赢得了“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知识点四 道教和佛教 【基础梳理】 1.道教 (1)兴起原因: 末年,极度苦 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2)宗派:太平道,由 创立,尊奉 黄帝和老子;五斗米道,在汉中、巴蜀地区 由 创立。 2.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1)产生: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 ,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 。 (2)教义: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 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3)传播: 后,通过丝绸之路传 入中国;东汉 时,得到上层统治阶层 的扶持,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4)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 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合作探究】 图一 图二 (1)图一所示为四川青城山,相传是道教 的发源地。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道教兴起的 原因及其两大宗派。试分析这两大宗派迅速 传播的原因。 (2)图二所示为河南洛阳白马寺,与其有关 的是哪一宗教?该宗教发源于何地?其传入 中国和得到上层统治阶级扶持分别是在何 时? 【探究归纳】 两汉时期,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外来 的佛教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由于道教和佛教既满足了人们摆脱现实苦 难的精神寄托,又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所以这两种宗教均得到广泛传播。 51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纸出现之前,中国文字载体的演进过( ) A.青铜器→甲骨→简帛 B.甲骨→青铜器→简帛 C.青铜器→简帛→甲骨 D.甲骨→简帛→青铜器 2.史书记载:“伦乃造意(发明、创造),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 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 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 ( )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 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 棉布、渔网 3.(2016·湖南株洲)2015 年,我国科学家 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 我国医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实际上,我国 医学源远流长,早在 1 800 多年前就有一位 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 ( )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扁鹊 4.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 长是 ( ) ①针灸 ②外科手术 ③创制“麻沸散” ④编制“五禽戏”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中国古代有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体 例开创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它是 ( ) A.《伤寒杂病论》 B.《论语》 C.《史记》 D.《老子》 6.下列有关道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产生于东汉末年 B.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 C.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兴起于西域 D.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教义上相似 7.小李在旅游胜地看见高大的佛像,给妈妈 介绍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丰富了中国文 化。”下列有关佛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B.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印度 C.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D.汉武帝时期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历史材料 中国有四大名山俗称“金五台、银普陀、 铜峨眉、铁九华”,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 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抱朴子内篇•黄白》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是我国古代哪项重大技术 发明?此项发明具有怎样的世界意义? (2)图三、图四两项成就的创造者分别是 谁?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52 (3)材料二让你想到了哪两个宗教? (4)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讲述了一个怎样 的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单 元 复 习 课 53 【真题体验】 1.(2015·山东烟台)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 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 腐败。下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2.(2015·福建厦门)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 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 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 是 (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3.(2015·山东济宁)易中天在《帝国的终 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4.(2015·湖北黄石)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 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5.(2015·江苏徐州)两汉文化看徐州。公 元前 202 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 54 件发生在 ( ) A.公元前 2 世纪初 B.公元前 2 世纪末 C.公元前 3 世纪初 D.公元前 3 世纪末 6.(2014·湖北咸宁)(改编)“文景之治” 出现的原因是 ( ) ①实行郡县制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提倡节俭 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5·广西桂林)据史书记载:“公元 前 127 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 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 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 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 哪一项措施 (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2015·云南)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大 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建立皇帝制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2015·福建福州)“丝绸之路经济带” 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10.(2015·广西玉林)“通过丝绸之路, 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 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 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11.(2014·湖南衡阳)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 政权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 ) A.公元前 119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 C.公元前 60 年,设立西域都护 D.公元 73 年,班超出使西域 12.(2013·湖北襄阳)(改编)东汉刘秀 统 治 时 期 , 政 治 清 明 , 国 力 强 盛 , 史 称 ( ) A.光武中兴 B.光武盛世 C.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13.(2014·山东临沂)下图中的“纪念园” 位于湖南省耒阳市蔡子池畔,是国家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国家 AAA 级旅游风景区。该纪念园的主 题是 ( ) 蔡伦纪念园 A.纪念蔡伦改进造纸术 B.纪念蔡伦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C.纪念造纸术发明过程 D.纪念蔡伦被东汉政府封为“蔡侯” 14.(2015·湖南怀化)被誉为世界三大宗 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 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 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 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唐朝末年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55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结果及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了解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3.理解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4.正确评价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 【基础梳理】 1.交战双方 (1)占据河南一带的 ①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 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②经济上:采用 的措施,既解决了 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2)占据黄河以北的 :兵多粮足, 实力强大。 2.时间及目的:公元 年;称雄北方。 3.曹军战术: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 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 4.结果:曹操歼灭袁军主力。 5.影响:为以后曹操 打下基础。 【合作探究】 (1)上图反映的是东汉末期的一次著名战 役,该战役发生于哪一年? (2)该战役交战双方的指挥者各是谁?结果 怎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曹军的正确战术。 【探究归纳】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人才对于战争 的胜败起了关键作用。袁绍骄傲轻敌,致使 人才流失;曹操求贤若渴,广招人才,从而 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这次战役奠定了曹 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 【基础梳理】 1.背景: 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 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交战双方:曹军与 、孙权联军。 3.兵力对比:曹军的兵力有 20 余万,孙刘 联军只有约 5 万人。 4.曹军的不利因素: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 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 病;不习 ,将船舰连接在一起。 5.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 的影响,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合作探究】 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时东 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 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 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 大坏。 ——《资治通鉴》 56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年发生的哪一战役 的场景? (2)根据材料,指出在这次战役中孙刘联军 使用了什么战术。该战役对当时的中国产生 了什么影响? (3)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这次战役曹军战败 的原因。 【探究归纳】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由于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 成熟,加上曹操的骄傲轻敌,此战役以孙刘 联军的胜利告终。赤壁之战使曹、刘、孙三 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 【基础梳理】 1.背景 (1)曹操:赤壁之战后,扫平关中的割据 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 又占取 、云贵地区。 (3)孙权:把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 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形成 (1)过程 ①220 年,曹操的儿子 废掉汉献 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② 年,刘备在 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 ③222 年, 称吴王。 (2)影响: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三国经济的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 发达,发 展了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 达 ,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 关系, 加速了 地区的开发。 【合作探究】 三国鼎立形势图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何时?写出图中 ①②③所代表的三个政权的名称及其建立 者。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该局面的形成有何作用? (3)图中的 A 地区在当时被称为什么?B 57 代表的地方是什么?结合教材知识,说出当 时吴与 A 地区有何交往,作用如何。 (4)结合教材知识,说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后,三国分别是怎样发展经济的。 (5)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探究归纳】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 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 过渡阶段。它说明了当时三国的实力大致相 当,谁也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但并存的 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 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为以后的全国统一 准备了物质条件。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200 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 著名战役之一。该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 A.孙刘联军和曹操军队 B.孙刘联军和曹袁联军 C.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 D.孙权军队和刘备军队 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 复杂的历史问题较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 幅图正确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B C D 4.230 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等率军渡海至夷 洲。其中,“夷洲”即今天的 ( ) A.广州 B.台湾 C.云南 D.海南岛 5.下列关于三国时期政权建立情况的搭配, 完全正确的是 ( ) A.220 年——曹操——长安 B.221 年——刘备——洛阳 C.222 年——孙权——成都 D.220 年——曹丕——洛阳 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 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 战役非常重要。……早期,曹操依郭嘉、程 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靠,袁绍向北, 曹操向南。曹操战河南,吕布、袁术等人先 后为其所灭,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 线作战,并在官渡大破袁绍,顺利统一北方。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 材料三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 的战役,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失败后再也没能 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而孙权和 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赤壁 之战前的曹操可谓雄心壮志,欲完成统一天 58 下的大业,不料占据军事优势的曹操在赤壁 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令人叹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 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你知道是哪 两次战役吗?这两次战役各具有怎样的意 义? (2)材料一中提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 袁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能够取得胜 利的原因。 (3)材料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 (4)依据材料三,分析曹操既然在军事上 占据了优势,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 一塌糊涂”。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晋建立与统一的基本史实,了解西晋的腐朽统治。 2.了解八王之乱的背景、主要影响、西晋对内迁民族的残酷统治及西晋的灭亡,理解西晋灭 亡的原因。 3.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间、民族代表、分布,了解我国北方的十六国时期以及前秦改 革有关措施。 4.认识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过程就是民族交融的过程。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西晋的兴亡 【基础梳理】 (一)西晋的建立 1.背景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 国日益衰落。 年,魏灭蜀。 (2)曹丕死后, 逐渐控制了魏国 的军政大权,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 国皇帝形同傀儡。 2.建立: 年, 自立为帝,改 国号为晋,以 为都,史称西晋,司 马炎就是晋武帝。 3.统一:280 年,西晋灭 ,统一了 全国。 4.腐朽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 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 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 为荣, 追求享乐。 59 (二)八王之乱 1.背景 (1)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 ,陆 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出镇诸王既手握 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对内迁各民族实行残 暴统治,激起他们的反抗。 (3) 昏庸无能。 2.概况: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 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 乱”。 3.主要地区: 一带。 4.影响 (1)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飞涨, 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 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 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高潮。 【合作探究】 1.西晋的建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 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 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 遂分为三国。 ——《三国演义》 (1)结合教材知识,材料中的“三国”之 后我国建立了什么王朝?建立者是谁?该朝 代何时完成了统一? (2)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以豪华奢侈闻名, 你知道原因吗?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 历史发展的“大势”。 2.八王之乱 (1)上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于何时? 它的爆发与西晋的哪一措施直接相关?请 阐明理由。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事件的性质。 该事件造成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 西晋灭亡的原因。 【探究归纳】 西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割据的历 史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顺应了历 史发展潮流。但由于统治腐朽,其在经历了 八王之乱后,逐渐走向衰亡。西晋成为我国 历史上继秦朝以后第二个短命的统一王朝。 知识点二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基础梳理】 1.生活状况:北方游牧民族在水草丰茂的草 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 居的游牧生活。 2.时间: 、魏、晋时期。 3.内迁民族:匈奴、 、羯、 、羌。 4.分布 (1)西北的氐族和 ,由西向东迁入陕 西关中。 (2)蒙古草原上的 族和羯族,由北向 南迁到山西一带。 60 (3) 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 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5.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 (1)十六国: 后,从 4 世纪初到 5 世 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 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 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统一黄河流域 ① 时间:4 世纪后期。 ②人物:前秦皇帝苻坚。 ③前秦统治:任用汉人 为丞相,锐意 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 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前秦境内胡汉民族关系改善。 【合作探究】 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 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 居。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 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西晋呈现半包 围形势。 (1)材料中“胡族”指的是什么民族?他 们在什么时候不断内迁?其中的代表性民 族主要有哪五个? (2)这些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于哪些地 区? (3)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胡族”内迁所 造成的社会影响。 【探究归纳】 从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开 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 “五胡”。这些内迁民族,不仅改变了我国 北方的政治局势,而且在长期的交往中实现 了民族大交融。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晋结束了东汉以来的分裂局面,使国家 重新统一。那么,它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是 ( ) A.220 年 曹丕 B.266 年 司马懿 C.280 年 司马炎 D.266 年 司马炎 2.西晋初年,晋武帝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大封同姓诸王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3.下图是由张璟琳编写的《八王乱》,该书 描写了晋朝由治转衰的转折点——八王之 乱。下列有关八王之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②这场 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③使当时米价 贵到一万钱一石 ④发生在晋武帝时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 徙高潮发生于 ( ) A.东汉末年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三国时期 5.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 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 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 的家具。这些现象说明了 ( ) A.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61 B.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有利于民族交融 C.西晋贵族奢侈之风盛行 D.匈奴人失去了维持生计的手段 6.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一位君主,他在 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推 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其内容包括 ( ) ①推行郡县制 ②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 强集权 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④废除井田 制,允许土地买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7.识读下图: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请回答: (1)请写出图中 A、B、C、D、E 分别代表 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后,起兵反抗并最 终灭亡了西晋,其反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晋惠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 有一年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 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他却对 报告人说:“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 肉粥?” 材料二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 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因而 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 骨髓”,反抗不断地发生。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内容,是西晋哪一政治特 点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晋惠帝在位期间 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有什么影 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试说明两则材料与西晋灭亡之间的关 系。 (4)从西晋的灭亡中,我们能吸取哪些经 验和教训?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62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晋的建立及其北伐,淝水之战对东晋的影响及东晋的灭亡。 2.了解南朝的名称由来及其统治状况。 3.掌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4.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探究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东晋的兴亡 【基础梳理】 1.背景: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建立:西晋灭亡后,皇族 于 317 年 重建晋王朝,以 为都城。 3.统治特点:“ ,共天下”。 4.北伐 (1)成就: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 收复了西晋时 以南的部分地区。 (2)结果: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 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 恢复 。 5.淝水之战对东晋的影响:解除了来自 的 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 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 景象。 6.灭亡:因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年, 东晋灭亡。 【合作探究】 东晋建立后,虽皇室及大多世族都想偏 安江南,然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 复失土为己任。 (1)西晋是哪一年由谁灭掉的?东晋建立 于何时?建立者是谁?该王朝大地主势力 雄厚,从而形成了怎样的统治特点?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爱国之将士” 想要收复哪一时期的失土。他们的北伐取得 了哪些成就?最终结果如何? (3)在东晋想北伐的同时,北朝也想南攻, 于是引发了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对东晋的影 响有哪些? 【探究归纳】 东晋是西晋皇族建立的偏安东南的国 家。因此,通过北伐来收复失地是东晋王朝 贯彻始终的一项任务。东晋推行门阀政治, 世家大族的势力极为强大,甚至形成了“王 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知识点二 南朝的政治 【基础梳理】 1.名称由来:420— 年,中国南方相 继出现 、齐、梁、 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在 定都,历史上统称为 “南朝”。 2.统治状况 (1)特点:政权更替频繁;镇守地方的贵 族和将领势力很大。 (2)概况 ①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 帝在位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 比较安定。 ② 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 剥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后期的大规模 叛乱,江东遭到抢掠。从此,在南北实力对 比中,南朝处于明显 。 【合作探究】 南朝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 段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 (1)材料中提到的“南朝”是指哪一段时 期?共经历了哪几个王朝?它们的都城在 哪里? 63 (2)南朝在哪个朝代时出现民殷国富的局 面?又从哪个朝代开始,南朝在南北实力对 比中处于劣势?分别指出造成上述现象的 原因。 【探究归纳】 南朝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 代的总称,与北朝相对。与北朝时期的政权 林立、分裂混战相比,南朝社会相对稳定, 加上统治者采取的一些措施,江南经济得到 了一定的发展。 知识点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 【基础梳理】 1.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 很不平衡;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 躲避战祸南下。 2.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 大量的 ,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 工具和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 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 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3.表现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 多水利工程;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推 广和改进 ,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 种、 、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 术;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 实行农业的 。 (2)手工业:在缫丝、织布、 、冶 铸、 、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 的发展。 (3)商业及城市: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 的 ,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 活跃的大都市。 4.结果: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起来。 【合作探究】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1)上图是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反映了 南朝手工业的进步,是江南经济发展的缩 影。结合教材知识,说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 经济发展的表现。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什么?试分析它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3)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你能得到 哪些启示? 【探究归纳】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其中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吸引了大 64 量北方人南迁是最主要原因。江南地区的开 发,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 心的同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晋的灭亡者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 ) A.内迁的匈奴人 司马炎 B.曹操 司马睿 C.曹操 司马炎 D.内迁的匈奴人 司马睿 2.东晋建立后,皇帝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 要邀请大贵族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 ) A.“王与曹,共天下” B.“王与刘,共天下” C.“王与马,共天下” D.“王与秦,共天下” 3.东晋在哪一事件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 ) A B C D 4.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因为它曾做过 六个朝代的都城。下列以它为都城的六个朝 代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①三国中的吴 ②宋 ③齐 ④梁 ⑤陈 ⑥东晋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⑥①②③④⑤ 5.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 是 ( ) A.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 B.在南北朝实力对比中,南朝始终处于优势 地位 C.梁武帝时,政治日益败坏 D.都城建康曾经因叛乱而失陷 6.某博物馆要选出最能体现东晋南朝江南 青瓷烧制技术的文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 A B C D 7.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 南,你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①到处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②福建、广 东种桑养蚕 ③普遍实行稻麦兼作 ④推 广和改进犁耕 ⑤水稻主要使用直播栽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 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 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 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请用史实说明江南经济发展在农业方 面的表现。 65 (4)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爆发的背景、时间、结果、特点及影响。 2.知道北魏的建立和统一,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背景、表现及结果,理解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 4.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基础梳理】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 形 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 年。 3.概况: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 当兵,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 以 8 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 对峙。 4.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队。 5.特点:中国古代又一次 的著名 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 和混战的状态。 【合作探究】 (1)上图与哪次战役有关?作战双方分别 是哪两个政权? (2)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 样的结果?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战役对北 方的影响。 (3)从特点上来看,该战役同此前中国历 史上哪几次战役相似? 【探究归纳】 西晋灭亡后,前秦逐渐统一了北方。为 统一全国,前秦挑起了淝水之战,结果大败。 这样,前秦不仅未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还 导致了政权的土崩瓦解。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基础梳理】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4 世纪后期, 族拓跋 部建立北魏。 (2)统一: 年,北魏统一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 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 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 66 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 重;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 移风 易俗。 (2)内容 ①迁都 ,将北方各族人民迁到 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 ,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 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 贵族 等。 (3)作用:促进了 ,也增强了北 魏的实力。 【合作探究】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 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材料中的“魏主”是谁?他属于哪一 少数民族?这一民族是何时统一北方的? 意义如何?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主”说的中 心问题是什么?他有什么雄心壮志? (3)结合教材知识,“魏主”是如何践行 他的雄心壮志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探究归纳】 北魏建立以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孝文 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了鲜卑族的 旧俗旧制,毅然进行改革。这对加强中央集 权、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发展社会经济文 化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基础梳理】 1.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 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表现 (1)经济:内迁各族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 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 生产;汉族人 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 经验,又学 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 行 制度。 (3)文化: 时期,内迁各族大多 已使用汉语;北魏 改革后,汉语更成 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 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结果: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 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 少,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后期,我国 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历史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 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并为以后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 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上图描绘的是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结合教材知识,说出上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并概括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表现。 67 (2)图片所说明的问题引起了怎样的结 果?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探究归纳】 魏晋以来,内迁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 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到北朝后期,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我国北方出现 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这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 的封建化,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统一与繁荣 准备了条件。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淝水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B.发生在 3 世纪 C.苻坚南征得到广泛支持 D.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 2.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主要原因( )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3.下列曾经统治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北魏 ④前秦 ⑤孙 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4.为实现迁都,孝文帝力排众议,甚至废掉 了太子。那么,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地是( ) A.洛阳 B.长安 C.建业 D.成都 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贵族可能会经历 (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 正确的是 ( )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7.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逐渐变 畜牧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是在 ( ) A.三国时期 B.魏晋以来 C.西晋末期 D.东汉末期 8.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 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 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黄河流域南北 ( ) A.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B.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 D.民族交融成为趋势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 我国北方的 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主要代表有匈奴、鲜卑、 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 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 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 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也传到了中 原地区,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 68 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蒸馍与烙饼原是少 数民族的食物,南北朝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 行。 材料四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 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 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魏”是指的同一个 政权吗?请阐明理由。 (2)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 施?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 么? (3)材料三中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 么问题?试分析它与材料一、二有何关系。 (4)综上所述,当你再次唱起材料四中的 《爱我中华》这首歌时,你有何感想?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知道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的地位、内容及影响,掌握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 面的伟大贡献。 2.了解东汉以后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的代表成就。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与科技文化的关系,认识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基础梳理】 1.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 2.作者:北朝 。 3.方法: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 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在生 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 4.内容 (1)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 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2)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 农作物必须 ,不误农时。 (3)要改进 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 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5.影响: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 为 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 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 远的影响,在世界 上占有重要地位。 【合作探究】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 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 而无获。” (1)《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该书具有 怎样的地位? 69 (2)材料体现了该书的哪一内容?试分析 该书作者提出这一内容的原因。 (3)除该内容外,该书还包括哪些内容? 该书具有怎样的影响? 【探究归纳】 《齐民要术》是我国北朝时期的杰出农 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 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知识点三 科学家祖冲之 【基础梳理】 1.简介: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 、 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贡献 (1)圆周率的计算:利用三国时期魏国的 最早提出的具有“极限”思维的 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 数点以后的第 位数字,即 3.141 592 6 和 3.141 592 7 之 间 。 这 项 成 果 领 先 世 界 。 (2)天文历法:他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 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 50 秒, 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 (3)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了 、水碓 磨、千里船等。 【合作探究】 (1)上图人物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该成 就具有怎样的地位?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他还有什么成就。 (3)从他身上,你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 【探究归纳】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 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人,但不 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圆周率的人。 知识点三 书法、绘画与雕塑 【基础梳理】 1.书法 (1)原因: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对书 法美的不懈追求。 (2)时间: 以后。 (3)代表 ①曹魏时期: 和胡昭,都擅长行、草、 隶书。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 为绝世之作。 时,设置 ,规定用锺、 70 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②东晋时期: 对楷、行、草书尤为 精湛。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 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 是《 》,被后人誉为“ ”。 ③北魏:流传下来的 ,苍劲厚重, 粗犷雄浑。 (4)意义: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 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 放异彩。 2.绘画 (1)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 盛 行, 画占了主要地位;山水画开 始形成。 (2)代表:东晋的 ,擅长人物画, 代表作有《 》和《洛神赋图》。 3.石窟艺术 (1)出现原因: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 宣扬 ,在一些地方的山崖,开凿 了许多石窟。 (2)代表: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 洛阳的龙门石窟。 (3)特点:石窟中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 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 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 艺术品。 【合作探究】 1.书法 图一 图二 (1)图一是谁的作品?他是何时的书法 家?他的书法有何特点? (2)图二是谁的哪一代表作品?他的笔势 有何特点?该人有何美誉? (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到北魏时期书法 艺术有何变化,并分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2.绘画与雕塑 图一 图二 云冈石窟 (1)图一是谁的什么作品?他生活于哪一 时期?这一时期占主要地位的绘画种类是 什么?这是哪一社会现实的反映? (2)你知道上述社会现实与图二之间的关 系吗?结合教材知识,说出图二石窟位于何 处。与其齐名的石窟还有哪个? (3)综合上述探究问题,你能得到什么认 识? 【探究归纳】 东晋时期书法和绘画艺术成就斐然。王 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71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刻画 人物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石窟艺术虽是为了宣扬佛教而造,但它 们也是我国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 动的结果。它们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文 化遗产,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 要的地位。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粮食作物、蔬 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下列哪部书可 以帮到他 ( ) A B C D 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的作者是 (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华佗 D.顾恺之 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 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 ) A.蔡伦 B.司马迁 C.祖冲之 D.刘徽 4.南朝时期,我国制定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的历法。该历法的制定者和名称是 ( ) A.大禹 《夏历》 B.贾思勰 《大明历》 C.祖冲之 《大明历》 D.祖冲之 农历 5.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 思勰两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 ( ) ①都生活在南朝 ②注重实践 ③都在数 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④在科学 研究中刻苦钻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 用谁的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 ) A.锺繇和胡昭 B.锺繇和王羲之 C.王羲之和顾恺之 D.华佗和张仲景 7.就绘画种类来说,下图属于什么画 ( ) A.人物画 B.宗教画 C.山水画 D.花鸟画 8.南北朝时,我国最著名的两个石窟分别位 于 ( ) A.云南 浙江 B.山西 河北 C.陕西 河北 D.山西 河南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收 集在他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部书 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 材料二 2013 年 9 月初,在第十一届中国 临沂书圣文化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琅 琊文化学者齐聚临沂,召开纪念 诞 辰 1 710 周年研讨会,与会学者深刻研究探 讨了琅琊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文化资源价 值。 材料三 他的人物画堪称一绝,但每次快画 完的时候,他偏偏不把画中人物的眼睛点 上,有时一搁就好几年。别人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因为他画人物,特别注重传神, 而传神的关键就在于眼睛,所以眼睛必须仔 细处理,不能随便点上。 72 材料四 龙门石窟佛像 请回答: (1)你认为在《缀术》一书中,一定会记 录祖冲之的哪项成就? (2)材料二中纪念的人物是谁?用一句话 来形容他的书体特点,并举出他的一部代表 作。 (3)材料三中描述的“他”是谁?你知道 “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吗? (4)材料四中的石窟开凿于何时?观察图 片,指出其佛像特点。 (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综合这一时期的科 技文化成就,你有何感想? 单元复习课 73 【真题体验】 1.(2015·湖北宜昌)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 74 定基础的战争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015·湖南郴州)阅读下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 ) A.曹操 洛阳 B.刘备 成都 C.孙权 建业 D.曹丕 洛阳 3.(2015·山东德州)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 A 政权的建立者是 (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4.(2015·湖南长沙)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进行了迁都 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5.(2015·湖北黄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 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6.(2015·湖南常德)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 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7.(2015·江苏南通)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该文 献主要介绍了 ( ) A.江南的手工业技术 B.全国江河水道系统 C.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75 8.(2014·内蒙古巴彦淖尔)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下 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 ) A B C D 9.(2015·山东济南)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76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10.(2015·山东菏泽)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 A.社会发展停滞乃至倒退 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 内人类的活动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2.最早 (1)170 万 (2)制作工具 【合作探究】 1.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学会了直立行走, 并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 的国家之一。云南省元谋县。 (2)距今约 170 万年。元谋人已经能够制 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一) 1.周口店 3.(2)直立人 (3)北京人 (4)石器 4.特征 (二) 1.前额 嘴部 直立行走 3.打制 群体 5.(1)火种 6.(1)古人类进化 人类起源(2)直立人 【合作探究】 1.(1)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1921 年。 (2)裴文中。1929 年。 77 (3)北京人遗址化石的大量发现,为复原 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2.(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 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 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 157 厘米,上肢 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 行走。 (2)生产工具: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 法来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即使用打制石 器;组织形式: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即过着群居生活;用火情况:北京人已经学 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用火可以照明、驱寒,改善了人们的 生存条件;用火可以吓跑野兽,提高了人们 的自我防御能力;用火可以烧烤食物,增强 了人们的体质。总之,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 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 碑。 3.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 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 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 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 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 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2.现代人 3.(1)钻孔(2)爱美 【合作探究】 1.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3.会人工取火。 【知能提升练习】 1.B 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 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远古人类,距今约 170 万年。元谋人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 他们已经可以直立行走。故选 B 项。 3. D 解析: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关于原 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真实的史料来 自化石遗存。考古发掘出来的化石和石器等 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4. A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裴文中” “1929 年”“猿人头盖骨化石”。1929 年, 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 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5. D 解析: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且 他们会使用火烧烤食物,过着群居生活。用 骨针缝衣服的是山顶洞人。 6. D 解析: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下,北京人的 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依靠简陋粗糙的打制石 器来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保证生存,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②④符合题意。 7. (1)元谋人;北京人。 (2)元谋人 ①史实:发现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推论:元谋人已经懂得用火。 ②史实: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 推论: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并懂得用 火。(只要意思相近即可)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2)人工栽培(3)稻粟 4.农作物种植 【合作探究】 (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 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 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 饲养动物。兴起于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在湖南道县玉蟾岩等地发现了早期栽 培稻遗存,在黄河流域发现了最早的栽培粟 类遗存。 (3)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 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农作 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 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 志。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一) 1.长江流域 2.6 000 3.(1)干栏式 (2)骨耜 (3)①水稻 水 牛 ②天然漆 78 (二) 1.黄河流域 2.约 7 000 3.(1)半地穴式 (2)磨制 (3)①粟 ③彩陶 纺织 【合作探究】 1. 所 属 流 域 发 现 地 点 距 今 时 间 所 处 时 期 半 坡 居 民 黄 河 流 域 陕 西 西 安 约 6 000 年 母 系 氏 族 社 会 时期河 姆 渡 人 长 江 流 域 浙 江 余 姚 约 7 000 年 2.(1)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 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 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2)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 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它是中国最 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 要影响。 (3)半坡遗址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气候寒 冷干燥,多风沙。这种半地穴式房屋,屋内 有灶坑,外面用草泥涂抹,利于保温和防风。 而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降水较多,气 候暖热。这种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 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利于通风避潮,还 可避蛇虫猛兽之害。 3.(1)磨制石器。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 器等生产工具,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以骨耜 最为典型。 (2)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 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 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他们都会 制造陶器和乐器。 (3)水稻。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 之一。半坡居民的主要农作物是粟,而不是 水稻;家畜饲养种类只有猪和狗,没有水牛。 这是由二者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决定的,即 相对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气温偏低,降 水较少,而喜湿热的水稻和水牛则不能在北 方出现。 【知能提升练习】 1.B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方农耕文 化”。A、C 两项不属于农耕文化代表所在 地区;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 位于长江流域。所以,选 B 项。 2.A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提供的图片判 断该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半坡遗址处于黄河 流域,降水较少,不适宜水牛的生存,其家 畜饲养的种类是猪和狗等,④错误。排除含 ④的选项。 3.D 4.C 解析:为适应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环境, 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建筑内。 5.A 解析:河姆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而不是粟。粟是半坡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 物。 6.A 7.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 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8.(1)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陶器制作。 (2)说明了此时已经出现家畜饲养业;人 们能从事渔猎活动;人们有了一定的审美和 装饰意识。 9.(1)这是世界上早期的人工栽培稻遗存 之一。 (2)C (3)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 原始居民提供了食物,而且使他们步入定居 生活,从而为畜牧业、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创造了条件。这些表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文 明的曙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 奠定了物质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一) 1.部落联盟 2.(1)炎帝 黄帝 (2)炎黄部落 3.华夏 炎黄子孙 (二) 1.(2)通商交换 2.(1)轩辕 (2)①水井 指南车 ②仓颉 算盘 嫘祖 3.原始社会晚期 79 【合作探究】 1.(1)过程: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 大败炎帝,战后炎帝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 成联盟;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 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这一部落 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说明:后人尊 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对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进 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团结所有炎 黄子孙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 箭和指南车。另外,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 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2)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 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 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 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3)远古传说是文字发明前先民们对远古 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有虚构的成分, 的确不等同于史实。但是,据此否定对其研 究的意义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方面,远古传 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 传说有无科学的历史信息,要通过考古发现 来印证。被考古发现所印证的传说,不仅拥 有科学的历史信息,还能反映我国原始社会 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是具有研究意义的。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2)黄河 2.(2)刑法 (3)疏导 大禹 3.(1)贤德 【合作探究】 1.(1)禹。疏导的方法。“大禹”。 (2)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制 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 并传位于禹。优秀品质:他们都是品行高尚、 心系百姓。(意思相近即可) 2.(1)禅让制。选拔贤德或贤能之人。 (2)原始社会中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 办法。(注意答出“民主推举”的意思) 【知能提升练习】 1.D 解析:炎帝和黄帝为了争夺中原地区, 在阪泉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炎帝战败并归 顺黄帝。 2.A 解析: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逐渐发展而 来的,因此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始祖。 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明算盘的 是黄帝时期的隶首,所以选 D 项。 4.C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字的发明 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文字的发明 者是仓颉。 5.A 解析:“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嫘祖 教民养蚕缫丝”都属于农耕文明的范畴,反 映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 6.C 解析: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 贤德之人的制度。因此,它选拔的依据是“德 才”。 7.C 解析:由“日中为市”“聚天下之货” 可知反映的是炎帝教人们通商交换;由“轩 辕”可知指的是黄帝;由“疏三江五湖”可 知反映的是大禹治水。选 C 项。 8.(1)涿鹿之战。 (2)黄帝。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制 作衣裳,还会挖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 明弓箭和指南车。 (3)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关 心百姓,以身作则等。 (4)禅让。 (5)有借鉴作用。这一制度有很多优点, 如注重领导者的德才兼备,注重对领导者实 际工作能力的考察,注重培养社会公仆意识 等。(意思相近即可) 单元复习课 【真题体验】 1.C 解析: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 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遗 址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故答案为 C 项。 2.B 解析:由题干中关键信息“北京周口店 遗址”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 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是世界上内涵最丰 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故选 B 项。 3.B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国北方” “某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曾发现灰烬、 80 烧石、烧骨等,是北京人学会用火的重要证 据。元谋人虽然也知道使用火,但其位于中 国南方。因此,选 B 项。 4.B 解析: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西安附近的 半坡村,位于黄河流域,半坡人主要种植粟,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故选 B 项。 5.D 解析:元谋人、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 还不会建造房屋,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的 房屋里,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故选 D 项。 6.B 解析: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 植水稻,原始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有了 保障,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 而能过上定居生活,故选 B 项。 7.B 解析:炎黄二帝是部落联盟时期传说中 的两位首领。相传黄帝发明了衣服、弓箭、 指南车等,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 蔬菜等。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因此,可以 说龙的精神就是炎黄的精神,故答案为 B 项。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 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一) 1.(1)约公元前 2070 年 (3)①阳城 阶 级分化 ②启 世袭制 2.夏历 4.二里头 (2)文明 5.桀 (二) 1.1600 汤 2.(2)盘庚 3.(2)纣 【合作探究】 1.(1)夏朝。启和桀。建立军队,制定刑 法和历法,设置监狱。 (2)含义:没有贫富差距的原始社会结束, 社会产生了阶级分化,早期国家出现,且世 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 中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以 及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 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3)进步。因为“公天下”虽然没有贫富 贵贱的差别,但它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 端低下的基础之上,人们生活水平极低,生 活质量很差,文化发展也极为缓慢。而“家 天下”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文化的发 展。 2.(1)商朝。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受战 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 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商朝保持了相 对的稳定,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商”。 (2)强大原因: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 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 生活相对安定。灭亡原因:商朝制定酷刑, 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尤其是商纣王暴 虐无道,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周部落日 益强大,具备了灭商的实力。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2.1046 周武王 3.(2)①血缘关系 ②土地 ③调兵 4.国人暴动 771 5.洛邑 【合作探究】 1.(1)牧野之战,公元前 1046 年。 (2)两场战争的正义性主要表现在,讨伐 暴虐统治,顺应民心,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 步。启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制定的政策要符合 人民意愿等。(意思相近即可) 2.(1)分封制。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 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 地,建立诸侯国,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 的权力;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自 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需要向周王进 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 81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消极影响:在分封 制下,受封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 分裂割据,威胁中央集权,从长远看不利于 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知能提升练习】 1.C 解析: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 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 转变为“家天下”。 2.D 解析: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的都城遗 址,不可能出现武王伐纣的遗迹。 3.C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建立了西 周”。由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建立者是周 武王。 4.C 解析: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联合各 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纣王大败, 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5.D 解析:从题干内容可知,周天子向宗亲 分赐土地和平民、奴隶,这反映的是分封制 的内容。 6.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 灭亡的主要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如 夏桀、商纣、周幽王迫害人民,激起民众的 不满和反抗,最后亡国。 7.(1)分封制。权力:管理封地内的土地 和人民,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 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 并服从周王调兵。 (2)维护西周的统治。 (3)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1)铜器 (2)①祭祀 ②礼器 国家权 力 权力 等级界限 2.(1)商周 (3)①锡 ②泥范铸造法 ③司母戊鼎 【合作探究】 (1)原始社会后期。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 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泥范铸造法。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 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 的器具;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能够铸造大型器物。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龟甲 2.(1)王懿荣 3.祭祀 天文历法 4.(1)象形 (2)指示性 (4)形声 5.(1)汉字 (2)年代最早 (3)商朝 【合作探究】 (1)甲骨文。龟甲和牛、羊等兽骨。1899 年由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 (2)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 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明确了我国有文字 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A 为象形,B 为会意,C 为形声。 (4)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 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它是汉字形 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 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 的文字。 (5)我国的古代文明光辉灿烂,是值得骄 傲的民族财富;这些文明的取得,是劳动人 民智慧的结晶,其伟大的创造力值得敬仰。 (言之有理即可) 【知能提升练习】 1.A 解析: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一些地区 就出现了铜器,距今已有 4 000 多年的甘肃 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就是有力证明。 2.C 解析:从题干中天子、诸侯、卿大夫所 用的鼎和簋的数量不同可以看出,此时青铜 器作为礼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用来 区分不同等级的。 3.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 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 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而不是铜、锡、 铁的比例。 4.B 解析:目前我国考古学者发现的甲骨文 多属于商代和西周两代,再根据题干中“殷 墟”可确定答案为 B 项。 5.A 解析:在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中,象形是 最原始的,形声最为进步,故选 A 项。 82 6.B 解析:从图中甲骨文中的“人”字同今 天的汉字很接近可知,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 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 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总括为一句 话,就是甲骨文与我们今天的汉字有渊源关 系。 7.(1)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朝。 (2)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 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制作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 高超。 (4)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折射出 商朝当时强盛的国力。(意思相近即可) 8.(1)清朝人王懿荣。 (2)天文、战争。明确了我国有文字可考 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或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 提供了原始资料)。(这里要明确点出“商 朝”,因为材料反映的均是商朝史事) (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 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 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 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 响。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2.(1)①铁制 (2)②冶铁 (3)②金属 【合作探究】 1.(1)在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或在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懂得用牛来耕地)。 (2)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 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 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1)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开设 了商品交换市场。 (2)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 煮盐业及漆器制作。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一) 1.(1)动荡 (2)县 世袭 分封制 2.(1)洛邑 (2)共主 (3)纳贡 3.周天子 (二) 1.(1)不平衡 (2)尊王攘夷 2.齐桓公 吴国 3.(2)诸华 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 1.(1)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 (2)原因:春秋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以 及西周时期维护周王统治的制度在此时遭 到破坏,如分封制。表现:周平王东迁后, 周王室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且 无力控制诸侯,甚至在财政上要依赖诸侯国 的经济支持;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不再定期纳贡。 (3)“政由方伯”。诸侯竞相称霸,操控 了国家政治局面, 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 地位。 2.(1)在周王室日渐衰微的背景下,由于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 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齐桓公。春秋始霸(或春秋时期的第 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以 及春秋末期的吴国和越国。(注意顺序不能 颠倒) (3)春秋时期的战争,其实质是诸侯为争 夺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它造成了社会 的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灾难,所 以说“春秋无义战”。不能。因为诸侯争霸 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即有些诸侯国被消 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从而实 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中原的“诸华”“诸 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 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知能提升练习】 1.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洛 邑,建立东周,而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 期。 2.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世 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排除②,故选 C 项。 3.C 解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 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如分封制就 在此时逐步瓦解。春秋时期为东周前期,不 83 是后期,故选 C 项。 4.D 解析: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日渐衰微, 地位一落千丈,不但无法控制诸侯国,甚至在 财政上还要依靠诸侯国的经济援助。材料正 反映了这一点。 5.C 解析:解题时抓住“尊天子,攘四夷” “直接得益于”这两个有效信息。“尊天子, 攘四夷”即“尊王攘夷”。当时,由于民族 间的矛盾有所发展,为取得优势,管仲建议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征战。A、B 两项与题意无关,D 项与“直接得益于”不 符。 6.D 解析: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和重要内容,而它的出现是周王室日渐衰落 的直接产物。因此,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 特点是 D 项。 7.(1)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 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 造了条件。 (2)周王室衰微,周王天下“共主”的地 位受到了挑战。 (3)原因:各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征战。认识: 此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说有道理是 因为争霸战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灾难,说 不全面是因为争霸战争还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2.(2)晋 田氏 楚 秦 (3)②长平之战 ③魏国 秦国 【合作探究】 (1)齐、楚、燕、韩、赵、魏、秦。桂陵 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随着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 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 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3)逐渐走向统一。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一) 1.(1)地主 (2)富国强兵 2.秦孝公 3.(1)县制 (2)井田制 耕织 4.(2)统一全国 (二) 2.李冰 岷江 4.综合性 灌溉 天府之国 【合作探究】 1.(1)秦孝公。公元前 356 年。 (2)主要内容:政治方面:确立县制,由 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 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 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 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 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 赐土地。历史作用: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 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础。 (3)原因: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工具和牛 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周天子地 位下降,分封制遭到破坏,原有政治秩序开 始瓦解。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现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实 行变法改革。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 治、经济、军事、法治都发生了大的变革, 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4)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求进步,是国 家强盛的要求,更是时代前进的动力。适应 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为后 世所崇敬。(意思相近即可) 2.(1)李冰。 (2)鱼嘴。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 积。 (3)防洪、灌溉和水运。成都平原。 (4)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杰出代 表,它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意思 相近即可) 【知能提升练习】 1.A 解析:春秋霸主国家有齐、晋、楚、秦、 吴以及越,战国七雄指齐、楚、燕、韩、赵、 魏、秦。经比较分析可知,答案为 A 项。 2.A 解析:围魏救赵和纸上谈兵均与战争有 关,都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答 案是 A 项。 84 3.D 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 法的目的是求得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 胜。商鞅入秦后,就是以这种强国之术说动 秦孝公的。 4.C 解析: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承认土 地私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直接打击了 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这些均有利于扩大地主 阶级的利益。①③正确,选 C 项。 5.B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成都平原 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据此判断,材 料中的“它”是指都江堰,而都江堰的修建 者是李冰。 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宝瓶口主要 是引水流入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则是在 洪水期用于分洪。 7.(1)韩、魏、赵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并立。 (2)秦国。它是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诸 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3)兼并战争。通过兼并,会逐渐结束诸 侯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最终实现国家的统 一。(能表达出统一的意思即可) 8.(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鞅变法。 (2)图一与图二是因果关系。随着铁制工 具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 高,社会经济局面发生变化。为适应经济形 势的变化,求得富国强兵,秦国开始进行变 法。 9.(1)A:大禹;B:李冰。 (2)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 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 多 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 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注重疏导的 方法;两人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等。 第 8 课 百家争鸣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一) 1.道家 2.(1)自然 转化 (2)无为而治 3.道德经(或老子) (二) 1.儒家 2.(1)仁 (2)德 苛政 3.(1)私学 有教无类 (2)道德 5.论语 【合作探究】 1.(1)老子。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 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春秋时 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1)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 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 法。 (2)表现: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 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意义:“为 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 担,实现人民安定生活的愿望;有利于维护 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同时该思想也具 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为今天的“以德治国” 提供了有益借鉴。原因:孔子的德治思想, 不适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需要。 (3)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和大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对中国 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 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 远。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诸子百家 2.(1)墨子 兼爱 (2)①仁政 ②礼治 (3)庄子 (4)韩非 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 4.第一次 【合作探究】 (1)诸子百家为宣扬自己的观点,既激烈 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战国时 期。因为这一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 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 革时期,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领域的大活 跃,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2)A:墨家;B:主张“兼爱”“非攻”, 85 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C: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 争;D:荀子;E:集大成者。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 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能提升练习】 1.B 解析:老子的思想被整理成《道德经》 一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D 解析: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他推崇西周的制度,并提出了“有教无 类”的教育观点。D 项符合题意。 3.C 解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 言行整理而成的儒家著作,体现了孔子的思 想。 4.C 解析:墨子的主张是“兼爱” “非攻”, 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 并。 5.A 解析: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 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 6.B 解析:②体现了墨家思想,③体现了道 家思想,故选 B。 7.(1)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 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德经》。 (2)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兼爱”;“非攻”。要选贤能的人 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4)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 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 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单元复习课 【真题体验】 1.B 解析:“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 人”反映的是禅让制,“禹的儿子启却举兵 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反映的是世 袭制,故选 B 项。 2.A 解析:题干中“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 京地区)的诸侯”“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 反映的分封制的内容是诸侯得到周天子授 予的土地和臣民,帮助周王平息叛乱,故选 A 项。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青铜器的准确识 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 项世界上现存最 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C 项内壁铸刻的文 字为铭文;D 项毛公鼎不是贵族日常使用的 饮酒器具。故选 B 项。 4.B 解析: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 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 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 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 B 项。 5.A 解析:青铜器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 出现,商朝是青铜器的灿烂时期;半坡居民 就已经会制作彩陶;甲骨文是商朝人发明的 文字。A 项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符合题 意。 6.A 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 来,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齐桓 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 A 项。 7.C 解析: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 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其他国家最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根据战国形势图,秦国在图上③的位置,故 选 C 项。 8.D 解析:商鞅变法的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建 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且这一 制度被后世继承并不断得到发展,对中国历 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为 D 项。 9.B 解析: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引起旧贵族的愤恨,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后, 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并处 死。 10.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天府”“古 代水利工程”,可判断该工程是都江堰。都 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在今四川境内,是闻 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11.B 解析: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 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 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2.B 解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 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86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2)商鞅变法 嬴政 2.221 韩 3.咸阳 4.统一 多民族 【合作探究】 (1)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公元前 221 年。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 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 的新局面。 (2)①民心所向: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争 霸和兼并,造成了社会动乱,影响了经济的 发展,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希望结束战 乱,过上安定的生活。②实力雄厚:商鞅变 法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秦实现统一提供了重要保障;都江堰等水 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秦国农业经济的发 展,为秦实现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③个人 努力:秦王嬴政是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 招募各国的人才,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并制 定正确的作战策略,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3)社会动荡、战乱迭起,不利于经济的 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统一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一) 3.(1)①皇帝 秦始皇 ②丞相 监察 (2)①郡县制 朝廷 ②县 4.(1)皇帝 (2)郡县制 (二) 2.(1)①李斯 小篆 ②政令 (2)①圆形方孔半两 ②币制 (3)①国家 (5)①灵渠 ②蒙恬 3.东海 长城 【合作探究】 1.(1)在中央,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 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 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 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建立由中 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 任免;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2)皇帝。君主专制。 (3)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统治全国各地的 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 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 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1)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 道路,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统一文字, 有利于政令的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 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 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 济的交流。 (3)南部边疆:开凿灵渠,便利了南北的 水运交通,促进南北交流,加强中央对此地 的控制;北部边疆: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进扰。 (4)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国家,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之一,有利于秦朝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知能提升练习】 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嬴政自称 皇帝是在统一之后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带来 的影响而不是前提,D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 项说法均符合史实,排除。 2.D 解析: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秦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统一天下。 3.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监察事务”。 秦始皇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 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4.B 解析:郡县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地 方行政管理制度。在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 衰微,一些诸侯国开始设县、郡来管理地方。 在商鞅变法中,更加明确了建立县制。B 项 87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5.A 解析: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消除文字 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 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6.B 解析:秦半两钱为圆形方孔货币,故选 B 项。 7.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始皇”“沟 通了湘江和漓江”。由所学知识可知,秦始 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 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8.(1)秦孝公、嬴政。商鞅变法增强了秦 的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 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嬴政是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招募各国人才,并能及时听取建议。 (2)设立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和 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建立由中 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 任免。优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防止 地方割据势力崛起,维护了社会稳定。地位: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 模式。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 道路,开凿灵渠,北筑长城。 (4)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一) 1.(1)赋税 (2)徭役 (3)刑罚 2.(2)文武大臣 (二) 1.陈胜 2.209 4.陈 张楚 6.第一次 【合作探究】 1.(1)影响: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导 致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 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问题:秦的 暴政。 (2)秦始皇时期,赋税、兵役沉重,刑罚 残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3)秦末农民大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2.(1)陈胜、吴广。陈胜、吴广等人在去 渔阳戍守长城的途中,遇大雨误期,按秦法 要被处死。突发性(或偶发性)。 (2)大泽乡、陈县。张楚。在秦军的强大 攻势下,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 相继被部下杀害。 (3)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开创了农民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来反抗暴政 的先河,对后世的农民起义有深远影响。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一) 1.项羽 2.巨鹿 3.207 刘邦 (二) 1.西楚霸王 争夺帝位 2.垓下 3.(1)项羽 (2)刘邦 【合作探究】 1.(1)公元前 221 年到公元前 207 年。陈 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浪潮继续高涨, 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 军作战。公元前 207 年,项羽在巨鹿大败秦 军主力;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的统治者 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2)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秦的暴政, 因此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谨记“得 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2.(1)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刘邦将 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 邦获胜。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 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2)性质: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原 因:①二者的阶级立场发生变化。灭秦以前, 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的对立面上,而灭秦后, 他们则上升为统治阶级。②二者的目的发生 88 变化。灭秦以前,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秦的暴 政,而灭秦后,他们的目的是争夺帝位。 【知能提升练习】 1.A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秦朝成年男 子要服兵役,成年女子要承担繁重的徭役, 百姓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选 A 项。 2.B 解析:由材料中的“囚衣”“监狱”等 关键信息可知,这是由于秦朝法律非常严 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选 B 项。 3.A 解析: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统治都十分残 暴,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严苛的刑法 和残酷的刑罚,使人民无法生存,这是秦短 命而亡的根本原因。 4.B 解析: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 泽乡发动农民起义,故选 B 项。 5.D 解析: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兵直逼咸 阳,秦朝的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6.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 “破釜沉舟” 与巨鹿之战有关,“四面楚歌”与项羽及部 下被围垓下有关。选 B 项。 7.(1)秦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 役,残酷的刑罚等。 (2)秦末农民大起义。 (3)楚汉之争。刘邦获胜。主要原因是民 心所向,即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失去民心,而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4)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谨记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言之有理即 可)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一) 1.(2)202 长安 汉高祖 2.(1)残暴统治 (2)②将相 3.社会生产 (二) 1.社会局势 2.汉高祖 (1)士兵 (2)奴婢 (3)轻徭薄赋 【合作探究】 1.(1)公元前 202 年;长安;刘邦(汉高 祖)。 (2)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到 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原因:秦朝的残暴统 治和秦末的战乱。具体表现:人民流离失所, 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 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 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3)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1)休养生息政策。巩固政权和稳定社 会局势。 (2)“解甲归田”:下令“兵皆罢归家”, 让士兵还乡务农;“释奴为民”:将因战乱、 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 业劳动力;“什五税一”:为稳定民心,鼓 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 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 役。 (3)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2.(1)以农为本 (2)田赋 (3)以德化民 (4)勤俭治国 文帝 3.文景之治 【合作探究】 (1)汉文帝。汉景帝。 (2)措施: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 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 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 的肉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结 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 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 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 常充盈,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治 世——“文景之治”。 (3)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实质上是一 种与民休息的仁政,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它的成功实施,充分 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 为本的思想,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 位。(言之有理即可) 89 【知能提升练习】 1.A 解析: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 就是汉高祖。 2.B 解析: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 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如何恢复和 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 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B 项符合题意。 3.C 解析:从汉高祖到文帝、景帝,不论 采取何种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他 们的目的都是稳固自己的统治。C 项符合题 意。 4.C 解析: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 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进一步减 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C 项 表述符合题意。 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国家库存 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由此可见 A、B、D 三项均是其表现。但 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人民生活安定,尚未达到富裕程度。 6.(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社会生 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主要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 令“兵皆罢归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 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轻徭薄赋,减轻 农民的赋役负担。 (3)思想:提倡以农为本。做法:他们注 重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 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 一。 (4)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文帝、景帝的做法是务本;我们今天应更加 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生活,为国家 的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能表达出重视农 业的思想即可)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1)诸侯王 (2)豪强地主 2.(1)主父偃 (3)刺史 【合作探究】 (1)建议:“推恩”。社会背景:西汉初, 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 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 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 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 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 混乱。目的: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 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 国;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 镇压侯国的叛乱;建立刺史制度。效果: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1)无为而治 (2)诸子百家 2.(1)正统思想 忠君守礼 (2)太学 ①诗经 春秋 【合作探究】 (1)儒家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 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兴办太 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使儒士得以进入各 级政权机构。 (2)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 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 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 依附诸侯,对抗朝廷,威胁着西汉的统治。 为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实现思想上的大 一统,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3)一方面,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 推崇,影响深远;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思想 文化专制,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 化与科技的长远发展。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1.(1)铸币 富商大贾 3.(1)五铢钱 (2)盐铁官 (3)平抑物价 4.经济基础 【合作探究】 (1)秦朝、西汉。 (2)问题: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 脉。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措 90 施: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 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 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意义: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 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 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四] 【基础梳理】 1.(2)“和亲” 2.卫青 霍去病 【合作探究】 【知能提升练习】 1.B 解析: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 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地方上的豪强地 主,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 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B 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主父偃的“推恩” 建议。汉武帝采纳此建议,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 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A 项符合题 意。 3.C 解析:自称“始皇帝”,首创皇帝制 度和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的 是秦始皇;实施“推恩”是采纳主父偃的建 议,而不是李斯的建议。因此,A、B、D 三 项的表述均不符合题意。 4.C 解析: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 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 才。 5.D 解析: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把煮盐、冶铁等 经营权收归国有。这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 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 础。 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调配 物资,平抑物价是汉武帝加强对社会经济控 制的措施,不属于“秦皇汉武”的共同点。 7.(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 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 分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找借口削爵、夺地甚 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的叛乱;建立刺史制 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 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 央;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和经济上实 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有作为的君 主,他开创了西汉大一统局面和中国封建时 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学习他积极进行改 革,勇于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言 之有理即可) 第 13课 东汉的兴衰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1)①王莽 (2)25 洛阳 光武帝 2.(1)①奴婢 ②郡县 ③少数民族 【合作探究】 (1)光武帝。东汉。洛阳。西汉王朝后期, 朝政越来越腐败。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 了新朝,但他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 各地农民起义,其政权被推翻。 (2)“光武中兴”。原因:光武帝采取了 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包括多次下令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 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 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民族矛盾。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 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 (3)刘邦和刘秀都亲身参加过农民起义, 看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认识到暴政只 能激起农民反抗;王朝建立之初,都面临着 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局势的首要问 题;二人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均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1)东汉中期 太后 (2)君权 91 (3)交替专权 2.(1)亲信(2)衰亡 【合作探究】 (1)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 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由太 后主持,太后重用外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 的宦官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 朝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外戚和宦官 交替专权的局面。 (2)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 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 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 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 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1.(2)自然灾害 2.184 3.(1)有组织 (2)太平道 4.黄巾 5.统治阶级 【合作探究】 (1)东汉黄巾起义。184 年;张角等;一 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2)原因: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 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贫民流离失所, 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的反抗情绪蔓延。 结果:被东汉军队残酷镇压,主力失败,余 部坚持斗争 20 多年。影响:沉重打击了东 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相同点:①性质相同。它们都是农民 阶级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残酷 压迫和剥削的起义斗争。②结果相同。起义 均被镇压下去。③影响相同。均动摇了封建 王朝的统治,为其灭亡奠定了基础。不同点: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的农民起义,带有突发性;而黄巾起义是经 过长期酝酿的,是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 领导的行动,且懂得利用宗教开展宣传动员 工作,说明其发动群众的手段和形式更为高 级。 【知能提升练习】 1.B 解析: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 25 年称帝,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 两项 为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B 项 为汉高祖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D 项为二者 的相同措施。D 项符合题意。 3.B 解析:所谓“光武中兴”,一是使衰 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使社会经济得到恢 复发展,三是使天下出现盛世局面。B 项符 合题意。 4.D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 替专权,他们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 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 会混乱,故 D 项符合题意。 5.C 解析: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导 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 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 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C 解析: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 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 于爆发了。黄巾起义爆发的时间即为农历甲 子年。 7.D 解析:黄巾起义是一场有周密计划、 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头裹 黄巾,在张角等的领导下向东汉王朝猛烈进 攻。D 项是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 8.(1)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2)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东汉 王朝走向衰亡。 (3)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使其一蹶不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阳关 新疆 3.(1)①大月氏 ②138 长安 (2)①119 【合作探究】 (1)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 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 域。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结果: 虽然没达到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 92 体情况,为第二次的成功出使奠定了基础。 品质:不辱使命、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 有胆有识、持之以恒等。(言之有理即可) (3)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强大与富足, 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 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4)“凿空”即凿通道路之意,是指张骞 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交通线, 不仅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了解,为汉朝对西 域的经营和管辖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中西 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 基础。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1)张骞 (2)长安 (3)①丝绸 铸铁 ②香料 核桃 (4)贸易 2.(2)东南沿海 马来半岛 印度半岛 【合作探究】 (1)张骞出使西域。长安→河西走廊→西 域→中亚、西亚→欧洲。汉朝的丝绸、漆器 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西域的 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 葡萄、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 (2)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 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 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实意义 或价值:当今在这条通道的基础上进行拓 展,使其仍发挥中西陆上交通要道的作用; 同时,在这条通道上的考古热、旅游热等方 兴未艾,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 (3)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 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 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 兰(斯里兰卡)。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1.(2)60 乌垒城 (3)36 (4)新疆 2.(2)①东汉明帝 ②甘英 【合作探究】 (1)地位: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职责: 管辖西域 36 国,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 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位置:乌垒城。 (2)时间:公元前 60 年。意义:西域都护 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 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 我国领土。 (3)东汉明帝。成功出使西域,恢复西域 与汉朝联系,经营西域达 30 多年。 【知能提升练习】 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匈奴 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 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 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 骞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故选 A 项。 2.D 解析: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 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 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 奠定了基础。 3.A 解析: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 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 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安息位于西亚, 大秦位于欧洲,故 A 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良种马、 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 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 入中国。 5.C 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 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 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 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 6.C 解析:公元前 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 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 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7.(1)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区别: ①目的不同:第一次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 夹击匈奴;第二次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 系。②结果不同:第一次出使失败,第二次 出使成功。 (2)长安;阳关、玉门关。 (3)张骞出使西域,增加了西汉和西域之 间的了解和交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 基础。 93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2.西汉 3.(1)蔡伦 (2)质量 原料 【合作探究】 (1)符合史实,因为当时主要以简牍为书 写载体,非常笨重。 (2)西汉。 (3)蔡伦。因为他主要用树皮、破布、麻 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造出的纸不仅便 宜,而且质量好。 (4)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 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 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中医学 2.(1)伤寒杂病论 医圣 (2)麻沸散 五禽戏 【合作探究】 (1)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华佗。张仲 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中医临床理 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 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擅长用 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 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 (2)关心人民疾苦,救死扶伤;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等。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1.司马迁 2.纪传体 3.黄帝 4.(1)秉笔直书 【合作探究】 (1)《史记》。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 帝时约 3 000 年的史事。 (2)在记录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时,既肯 定他们的功绩,也无情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 罪恶,做到了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3)坚定信仰,在挫折面前坚忍不拔的奋 斗精神;坚守史学家素养,秉笔直书的“实 录”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四] 【基础梳理】 1.(1)东汉 (2)张角 张陵 2.(1)印度 释迦牟尼 (3)张骞通西域 明帝 【合作探究】 (1)原因: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 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 土壤。宗派: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传播原因: 教义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且以治病的 方式来传道,迎合了下层民众的需要。 (2)佛教。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 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期,得到 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知能提升练习】 1.B 解析:纸问世之前,古人先把文字刻 画在龟甲、兽骨上,后铸刻在青铜器上,再 后来书写在简帛上。B 项符合题意。 2.C 解析:由题干材料“用树肤、麻头及敝 布、鱼网以为纸……莫不从用”可知,材料 记载的是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 的重要原因之一。 3.A 解析:1 800 多年前是东汉时期。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 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4.A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华佗不仅擅 长针灸,还能实施外科手术,同时创制出“麻 沸散”和“五禽戏”。因此,①②③④均应 具备。 5.C 解析:由材料中的“史学巨著”“开 创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可确定其为司马迁的 《史记》。 6.C 解析:张陵在汉中、巴蜀地区创立了 五斗米道,故 C 项符合题意。 7.D 解析: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 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 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8.(1)造纸术。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 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张仲景、华佗。勤于实践、乐于探索、 94 勇于创新的精神。 (3)佛教和道教。 (4)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单元复习课 【真题体验】 1.B 解析: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 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 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 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 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此,负责监察 百官的是御史大夫,选 B 项。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图分析能力。 图示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这两 项措施的实施,对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 展和维护国家统一,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故选 D 项。 3.D 解析: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 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后 来为历朝历代所沿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 远影响,故选 D 项。 4.C 解析: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沉重打击 了秦朝的统治,但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 导的农民起义军,C 项正确。 5.D 解析:世纪与年份的换算,是先取年 份百位及以上的数字,然后再加 1,就是世 纪。一般世纪初期指 0—30 年代,世纪中期 指 40—60 年代,世纪末期指 70—90 年代, 但公元前正好与此相反,故本题选 D 项。 6.D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文景之治” “原因”。郡县制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而“文景之治”则发生于西汉时期。 汉文帝、汉景帝都曾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使汉 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 之治”的局面,故选 D 项。 7.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 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的势力,加强 中央集权。A 项符合题意。 8.D 解析: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 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由此确立了儒家学 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其他三项均 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 D 项。 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丝绸之路的 起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大致为从长 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再到中亚、西亚, 最后到达欧洲。因此它的起点是长安,答案 为 A 项。 10.A 解析:丝绸之路是贯穿东西方的陆上 交通线,因运输精美的丝绸而得名。它从西 汉的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丝绸之路” 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 流。 11.C 解析: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在西 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 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12.A 解析: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 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 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13.A 解析: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人类文化 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故选 A 项。 14.B 解析:佛教于西汉末年沿丝绸之路传 入中国,东汉时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 故选 B 项。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1)曹操 ②屯田 (2)袁绍 2.200 5.统一北方 【合作探究】 (1)200 年。 (2)曹操和袁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 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曹操方面,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 善于用人,制定了正确的战术,并听取谋士 建议,实行火烧袁军军粮的办法,迅速歼灭 95 袁军主力。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208 2.刘备 4.水战 6.三国鼎立 【合作探究】 (1)208 年;赤壁之战。 (2)火攻。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3)直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采取正确的战术。 根本原因: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1.(2)四川 2.(1)①曹丕 ②221 成都 ③孙权 3.(2)造船业 夷洲 (3)民族 西南 【合作探究】 (1)229 年。①魏,曹丕;②蜀,刘备; ③吴,孙权。 (2)根本原因: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不 成熟,即当时三国的实力大致相当,没有一 国具备灭亡他国的条件。作用:实现了局部 统一,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3)A 是夷洲。B 是建业。交往:吴国将军 卫温曾率船队到达夷洲。作用:加强了内地 与台湾的联系。 (4)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国在 诸葛亮的治理下,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 南地区的开发。 (5)历史的进步。这三个政权的统治者, 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实现统一,都采取了 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 这是大混战时期的暂时稳定阶段,符合广大 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三国鼎立是局部 的统一,是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一个重要步 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 流。 【知能提升练习】 1.C 解析:由“200 年”“曹操”“袁绍” 等信息可知,该战役是官渡之战。长平之战 发生在公元前 260 年,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 前 207 年,赤壁之战发生在 208 年。 2.A 解析:208 年,曹操军队和孙刘联军在 赤壁决战,曹军大败。 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 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后来曹丕在北方建 立魏国;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 后,又向西南发展,即蜀国在西南方;孙权 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即吴国在东 南部。D 项符合题意。 4.B 解析:结合教材“三国鼎立形势图” 可知,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 年,曹 丕在洛阳建魏,221 年,刘备在成都建蜀, 222 年,孙权称吴王,后定都建业。因此, 只有 D 项搭配正确。 6.A 解析:三国鼎立局面是由分裂走向统 一的过渡,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军阀 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大步。这一时期,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为后来的 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7.(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后, 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 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2)曹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筹集了军粮; 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主动权; 他善于用人,战略战术得当等。 (3)表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 (4)南北统一的条件不成熟;曹操骄傲轻 敌,且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策略得当。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一) 1.(1)263 (2)司马懿 2.266 司马炎 洛阳 3.吴 4.(2)豪华奢侈 (二) 1.(1)同姓诸王 (3)晋惠帝 3.洛阳 96 4.(1)米价 (2)人口迁徙 【合作探究】 1.(1)西晋。司马炎。280 年。 (2)西晋王朝在治国方略上,处处维护大 地主、大贵族的利益,很多大地主、大贵族 在生活上追求豪华奢侈和享乐。 (3)虽然中国历史上分分合合多次,但国 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1)晋惠帝时期。分封同姓诸王。分封 的诸王据守州郡重镇,既手握重兵,又掌管 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 的战争。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造 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导致米价飞涨,人民 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南迁, 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 口迁徙高潮。 (3)西晋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 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 华奢侈为荣;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 八王之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 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对少数民族统治残暴, 引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 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 治。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2.东汉 3.鲜卑 氐 4.(1)羌族 (2)匈奴 (3)鲜卑 5.(1)西晋灭亡 (2)③王猛 【合作探究】 (1)北方游牧民族。东汉、魏、晋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 (2)氐族和羌族,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 和羯族,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 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灭亡西晋后,北方各民族统治者先后 建立了许多政权,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十六国 时期;有利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 流,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知能提升练习】 1.D 解析:26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 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2.B 解析: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 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 大封同姓诸王,故 B 项符合题意。 3.C 解析: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 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 之乱发生于晋惠帝时期,故④说法不符合题 意,排除含④的选项。 4.C 解析:八王之乱后,西晋开始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高潮。 5.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 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这是民族交融的见 证。 6.C 解析:苻坚是前秦皇帝,在位期间重 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 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胡汉之 间的对立与矛盾。 7.(1)匈奴、鲜卑、羯、氐、羌。 (2)西晋对少数民族实行残暴的统治,向 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 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 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8.(1)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 八王 之乱。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对社会造成巨大 灾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使西晋从 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的人口迁徙高潮。 (2)西晋对少数民族实行暴政,激起了他 们的强烈反抗。 (3)西晋的政治黑暗、统治腐朽是其灭亡 的根本原因;对少数民族实行暴政,是其灭 亡的直接原因。 (4)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 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我国是一个多 民族国家,国家要稳定发展,一定要处理好 民族关系,注意民族间的平等和团结等。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97 【基础梳理】 2.司马睿 建康 3.王与马 4.(1)黄河 (2)中原 5.北方 6.420 【合作探究】 (1)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317 年。司马 睿。“王与马,共天下”。 (2)西晋时期。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 土地。由于朝廷的猜忌和牵制,北伐未能成 功,东晋没能恢复中原。 (3)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 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 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589 宋 陈 建康 2.(2)②梁武帝 劣势 【合作探究】 (1)420—589 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的都城都在建康。 (2)宋。梁。原因:宋武帝、宋文帝在位 期间实行赋轻役稀政策;梁武帝则放纵皇室 成员和官僚大地主剥削百姓,使政治日益败 坏,后来又发生了大规模叛乱,使江东地区 遭到严重破坏。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2.劳动力 生产技术 3.(1)犁耕 育种 多种经营 (2)制瓷 造船 (3)建康 【合作探究】 (1)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 了很多水利工程;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发 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 农业的多种经营。手工业方面:有快速的进 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 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方面: 较为活跃,出现人口众多的大都市。 (2)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 件;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当 时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 定;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影响:促进了南方 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 基础。 (3)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积 极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决策者的重视和正 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处理好 民族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能提升练习】 1.D 解析: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西晋。 后来,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 317 年 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C 解析:司马睿当上东晋的皇帝,得益 于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因此, 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 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3.B 解析: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 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 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 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B 解析:222 年孙权称吴王,317 年司马 睿建立东晋,420—589 年,南方相继出现 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因此,B 项正 确。 5.B 解析:梁武帝后期,发生大规模叛乱, 建康失陷,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 于明显劣势,故 B 项符合题意。 6.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晋南朝 江南”。由所学知识可知,D 项为南朝青瓷 莲花尊,A、B、C 三项均是商周时期著名的 青铜器,故 D 项符合题意。 7.A 解析:东晋南朝的江南大量荒地被开 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 水利工程;推广和改进了犁耕,水稻由原来 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发展种桑养蚕、培植 果木、种植药材等。⑤说法错误,排除含⑤ 的选项即可。 8.(1)江南地区由经济比较落后到经济繁 荣(江南由贫穷到富裕)。 (2)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 然条件;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 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3)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水利工程; 98 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种桑养蚕、培植 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4)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 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东晋 2.383 5.以少胜多 6.分裂 【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东晋和前秦。 (2)结果:东晋胜利。原因:前秦方面:苻 坚一意孤行,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使士兵不 愿为其效力;前秦劳师远征,战线过长,力 量分散;苻坚骄傲自大,指挥失误。东晋方 面:广大将士士气高昂,团结一致;将领足 智多谋,指挥得当等。影响:淝水之战后,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 战状态。 (3)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与巨鹿 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似。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1)鲜卑 (2)439 2.(1)文治(2)①洛阳 ②汉语 联姻 (3)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 (1)孝文帝。鲜卑族。439 年。结束了十 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迁都。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3)践行:①迁都洛阳。②实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 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作用:促 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2.(1)农业 畜牧 (2)君主专制 (3)西晋 孝文帝 3.北朝 4.隋唐 【合作探究】 (1)问题:这一时期的北方出现了民族交 融。表现: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 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 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等;政治 上,十六国北朝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 化上,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 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 爱。 (2)结果: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 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 族关系趋于和缓。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 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 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 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能提升练习】 1.D 解析: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 战役之一,发生在4世纪的东晋和前秦之间, 当时多数大臣反对苻坚南征攻打东晋。 2.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主要原 因”。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 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导 致人心尽失。 3.A 解析:222 年,孙权称吴王,后在 229 年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而孙权始终占 据着江东地区,未涉及黄河流域,故⑤不符 合题意,排除含⑤的选项即可。 4.A 5.A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 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鼓励鲜 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④不符合史实,排 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6.D 解析:孝文帝改革前已经统一了黄河 流域,他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 治。 7.B 解析: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开 始过着定居生活,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 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 农业生产。 99 8.D 解析: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本 质问题”。 裤褶服的盛行,说明了汉族人 民逐渐接受了少数民族的服装,这是民族交 融的表现。 9.(1)不是。材料一中的“魏”是曹魏政 权,材料二中的“魏”是北魏政权。 (2)改鲜卑姓为汉姓。巩固鲜卑贵族的阶 级统治地位。 (3)民族交融的加强。民族迁徙和少数民 族统治者的改革是实现民族交融的两个重 要方式。 (4)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 民族间友好相处、互相交融,共同丰富和发 展了中华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农书 2.贾思勰 4.(2)因地制宜 (3)生产技术 5.民生 农学史 【合作探究】 (1)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 整的农书。 (2)内容: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 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原因: 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实现农业的增 产增效。 (3)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 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并提出要 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 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影响:这部农业科学 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 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 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数学 2.(1)刘徽 七 近千年 (2)大明历 (3)指南车 【合作探究】 (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2)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 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 50 秒;制定出当 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擅长机械制造, 设计制造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3)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反复实践和勇 于创新的精神。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1.(2)东汉 (3)①锺繇 西晋 书博士 ②王羲之 兰亭集序 书圣 ③碑刻书体 2.(1)佛教 宗教 (2)顾恺之 女史箴图 3.(1)佛教 (2)云冈石窟 【合作探究】 1.(1)锺繇。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 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 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3)出现碑刻书体(魏碑)。中国书法艺 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 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1)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东晋。宗 教画。佛教的盛行。 (2)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为了宣扬佛 教,统治阶级大量开凿石窟,即二者是因果 关系。山西大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知能提升练习】 1.D 解析:由题干可知,这本书应该是一 部农书。四个选项中,A 项为史学巨著,B 项为儒家经典,C 项为中医著作,均可排除。 2.A 解析: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著作,在世界 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C 解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祖 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 以后第七位数字。 4.C 解析: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观测和 推算,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100 5.D 解析: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贾思勰 生活在北朝;祖冲之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 世界的成就,而贾思勰的成就主要在农学方 面,故①③不是两人的共同点,排除含①或 ③的选项。 6.A 解析: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 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形成了自 己的风格。西晋时,规定以他们的书法作为 标准书体。 7.A 解析:图片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和《洛神 赋图》是其代表作。 8.D 解析:南北朝时最著名的两个石窟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 窟。 9.(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 位数字。 (2)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 (3)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4)南北朝。既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 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 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和辛勤劳动,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科技文化成 就,作为一名中学生要学习他们勤奋好学、 善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单元复习课 【真题体验】 1.C 解析:208 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一 带大败曹操大军,史称“赤壁之战”。这是 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实 现了三方势力的制衡,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 础。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时期魏国的 建立者及其都城。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 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东汉结束,故选 D 项。 3.B 解析:A 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 权。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D 解析:迁都和推行汉化政策是孝文帝 改革的措施,提高军队战斗力是商鞅变法的 作用,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二者共有的性质, 故选 D 项。 5.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 断,南方的社会局势相对安定,吸引了大量 的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 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答案为 C 项。 6.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 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 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初步开 发,但经济重心没有完全南移,北方经济水 平仍高于南方,A、D 两项说法错误;北魏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排除 C 项。答案为 B 项。 7.D 解析:贾思勰是北朝人,生活在我国 的北方地区。因此,他的《齐民要术》总结 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 术。 8.C 解析: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是《兰亭 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 被后人誉为“书圣”。 9.C 解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形成了 南北方政权对峙;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 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综合 四幅图片,C 项最能反映他们的共同主题。 10.A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 个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的时期,但是在经济 文化各个方面仍然取得长足进步,社会发展 并没有完全陷入停滞或倒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