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版 新目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版 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会有四方之事 会:恰逢 B. 恨晨光之熹微 恨:怨恨 C. 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D.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B项,恨:遗憾。‎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战战兢兢 滑稽可笑 听信谗言 分庭抗礼 B. 哀声叹气 沽名钓誉 恶梦连连 推心置腹 C. 没精打采 通霄做梦 安然无恙 哄堂大笑 D. 立杆见影 性情孤癖 心神不定 周济穷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这是对字形考查。B项中“哀”—“唉”;C项中“霄”—“宵”;D项中“杆”—“竿”。‎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首先,我们必须做到: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例如题中“通宵做梦”中的“宵”指夜晚而“霄”与云有关,如云霄。2.字形辩识法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3.结构分析法 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连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5.语音辨识法 - 18 -‎ ‎ 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6.来源结合法。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________,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②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________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③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________兴起的时期。‎ ‎④这人总想把自己________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 A. 通知 以至 逐步 装 B. 通知 以致 逐渐 装 C. 通告 以至 逐步 包 D. 通告 以致 逐渐 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词语的解释来判断。‎ 公告与通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①从发文机关看,公告通常由国家高级权力机关发布,通告可由各级机关及基层单位发布。②从反映的事项看,公告用以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件、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通告则是一般事务或业务事项的反映。⑧从发布范围看,公告向国内外发布,通告则只在一定范围内发布。④从发布形式看,公告可以在报纸上刊载,也可通过广播、电视播出,通告可以张贴,也可以广播登报。‎ 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以至与以致。“以至”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的延伸,是到、直到之义;“以致”用在下半句开头,表上文的结果。有“以至于”(与“至于”同义),没有“以致于”。‎ ‎“逐渐”和“逐步”都表示事物形成、发展的过程,但是“逐步”表示这一过程,有一定的步骤,就像有一个个台阶,而“逐渐”好像一段上坡或下坡路,没有台阶。‎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 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 - 18 -‎ 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C. 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 “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A项“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通常指不好的事情,句中是“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是好事情,褒贬不当。B项“别无二致”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语境是“春节茶话会”,应该是“别开生面”。C项“信手拈来”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句中是“环保老人”晨练时随手捡垃圾,此处望文生义。D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C项“信手拈来”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句中是“环保老人”晨练时随手捡垃圾,此处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A项“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通常指不好的事情,句中是“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是好事情,褒贬不当。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B项“别无二致”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语境是“春节茶话会”,应该是“别开生面”。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IMF成员国中,德国、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等投票权举足轻重的国家都已经成立了人民币清算银行,意味着人民币即将纳入特别提款权胜券在握。‎ B. 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C. 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诱发糖尿病的因素很多,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会使人导致糖尿病,从而威胁身体的健康。‎ - 18 -‎ D. 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此题A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即将”与“胜券在握”删去其一 ;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使人”与“导致”杂糅,删去“使人”。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组成”或者将“分”改为“由”。‎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三个错误选项均为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作品《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 B.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其作品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人性的淳厚善良,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 C. 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巴尔扎克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D. 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的文体。C项巴尔扎克改为莫泊桑。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但是本题难度不大。‎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的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 18 -‎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 )开破壁子,( )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 )时,只( )得一条絮被。林冲( )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 ‎7. 文中“ ”处应填的句子是( )‎ A. 只得叫苦 B. 只叫得苦 C. 只苦得叫 D. 只叫了一声苦 ‎8. 文中括号处应填的动词是( )‎ A. 搬 探 摸 拽 钻 B. 挪 侧 找 取 闪 C. 移 探 找 拽 钻 D. 拉 侧 摸 取 闪 ‎9. 选段中画横线的两处描写表明林冲( )‎ A. 谨小慎微 忍辱负重 B. 忍辱负重 安分守己 C. 忠于职守 安分守己 D. 忠于职守 忍辱负重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7. 试题分析:B.叫得苦,叫的程度深。其余各项均强调苦。‎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一方面要理解所给句子的意思,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即上下文。有时也要考虑句式特点与表现的情感。‎ - 18 -‎ ‎8. 试题分析:搬,多指笨重或较大的物体。挪,转移。不合语境。移,移动。第一处应填“搬”。探,向前伸出头或上体。语境符合。侧,向旁边歪斜。不合语境。摸,用手探取。拽,拉。草厅已被雪压倒。这两词适合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实词的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使用和词义的辨析。辨析的关键是同中求异,重点把握异。这是几个动词,一方面它取决于对象,另一方面取决于使用效果。‎ ‎9. 试题分析: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是担心引发火灾,烧了自己看守的草料场,心里时刻想着自己的职责。第二句语言兼心理活动描写,句中“且去”“等到”可见林冲的随遇而安。‎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小说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去刻画人物形象。读者再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的性格特点,把理清其背景,知道其前因后果,揣摩其这样做的用意。如果是就某处来分析,不要忘记上下文这样的具体语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看见一朵颜色很鲜明的花,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了?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呢”他不外是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是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叫做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 18 -‎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1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虽然没有风韵,但在艺术上具有审美价值,能唤起读者的审美体验,成了具有快感的形象。‎ B. 有的美学家认为只有像耳、目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鼻、舌、皮肤、筋肉等等“低等感官”则不能。‎ C. 用普遍与不普遍来判断快感与美感,这显然是错误的,对同一个艺术品,人们获得的美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 美感与快感常常同时存在,如“客去茶香余舌本”,通过所谓“低等感官”的舌既能尝到快感也能拥有美感。‎ ‎1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享乐主义”美学是我们要摒弃的错误的美学观念。‎ - 18 -‎ B.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往往要在专注于审美对象的状态中忘去自我才能获得。‎ C. 美感和快感是可以并存的,比如读一首诗,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D. 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与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比起来,前者只能让人获得快感,后者只能让人获得美感。‎ ‎12.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美感”的一项是( )‎ A. 金圣叹读到《水浒传》中林冲山神庙杀敌时情不自禁地大呼:“杀的快活,杀的快活!”‎ B. 《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听“皂罗袍”一曲,心旌摇荡,如醉如痴。‎ C. 苏轼由于人生失意、仕途不如意,心情苦闷,常借酒浇愁,酒后写出许多诗篇,留传后世。‎ D. 山影集团年度大戏《琅琊榜》精彩的剧情吸引了广大观众,许多观众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 ‎【答案】10. A 11. D 12. C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里的刘姥姥虽然没有风韵”“成了具有快感的形象”有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二段,文中只是说“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没有什么风韵”,是不肯定的语气,同时应该是“成了具有美感的形象”。‎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说法绝对且把特点概括错误。‎ - 18 -‎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显然是两件事,这是偷换概念。‎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C项,“苏轼由于人生失意、仕途不如意,心情苦闷,常借酒浇愁,酒后写出许多诗篇,留传后世”借酒浇愁起于实际需要,故该项属于“快感”范畴,原文第四段“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答非所问。‎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离魂记 ‎[唐]陈玄祜 则天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 18 -‎ 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优秀的)者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略有改动)‎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寤寐:醒着睡着,时时 B. 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跣足:光脚 C. 吾曩日不能相负 曩日:往后 D. 见在舟中 见:现今 ‎14.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 ‎①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②女闻而郁抑 ③止之不可,遂厚遣之 ④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⑤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 ⑥喜而起,饰妆更衣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⑤⑥ D. ②③④‎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倩娘和王宙长大以后,暗中相恋。张镒却言而无信,应允了他人提亲。‎ B. 王宙因为意中人倩娘被张镒另许他人,心生不满,借故远走长安。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 C. 当舟中倩娘与闺中倩娘合为一体,衣裳也重合,始知当初追随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离魂。‎ D. 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幻,情节曲折,倩娘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 18 -‎ ‎【答案】13. C 14. B 15. B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C项,“曩日”应为“先前、当年”。‎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明确要求,运用排除法答题,本题筛选指向为“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③句是张镒“厚遗”王宙,⑥句表现肉体与离魂相合前的喜悦。含有此两句的项排除。得到答案。‎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答题时中排除法。‎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项中“王宙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错,原文并无此说。‎ 参考译文:‎ 武则天天授三年(692年),清河郡有个张镒,因为到衡州做官,就在那里安了家。张镒性情简淡好静,少有知音朋友。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长女早年夭折,幼女名唤倩娘,端庄美丽,无人能及。张镒的外甥王宙是太原人氏,自小就聪明有悟性,貌美有风仪。张镒很器重王宙,经常说:“将来定当把倩娘嫁给王宙做妻子。”‎ 渐渐地,倩娘和王宙各自长大了。他们私下里时时彼此爱慕思念,家人却并不知道。后来张镒有位优秀的幕僚向张家求亲,张镒就同意了。倩娘听说此事,郁郁寡欢;王宙知道后也深深怨恨。随即,王宙托词说应当调任,向张家请辞,希望去京城。张家劝止不住,于是厚礼相待送走了外甥。王宙心中暗暗悲怆,与舅舅告别上了船。傍晚时分,船行水路穿过山峦停在了数里之外。半夜里,王宙辗转不眠,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赶来,步履非常迅速匆忙,片刻间就到了船边。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倩娘赤着脚徒步追来。王宙欣喜若狂,抓住倩娘的手问她为何而来。倩娘哭泣着说:“你的情谊是如此厚重,我即使睡梦里都感念。如今父亲强行改变我的意愿,而我又知道你对我情深似海不会轻易改变,我想要投身侍奉报答你,所以逃亡出来投奔你。”王宙从未期望过,欢欣雀跃。于是就将倩娘隐匿在船中,连夜船行而去。两人加速赶路,不出数月就到了四川。‎ - 18 -‎ 又过了五年,两人已经生了两个儿子,与张镒更是音信断绝。倩娘常思念父母,常常对着王宙哭泣说:“我当年不肯辜负你的情义,背弃了礼仪伦常和你私奔。到如今和双亲隔绝分离,已经足足五年了。活在天地间(天覆地载)却不能对父母尽孝,我还有什么脸面呢?”王宙听了,也为妻子的话伤心,说:“我们这就回去,再也不必为远离双亲而痛苦。”于是夫妻二人一起回到了衡州。‎ 等到了衡州,王宙独身一个人先到了舅舅张镒家中,说明了自己带走倩娘的事,并谢罪。张镒诧异道:“我女儿倩娘明明卧病家中已经好几年了,你怎么这样胡说呢!”王宙说:“倩娘现在就在船上!”张镒大惊,忙派家人去察看,果然看到倩娘坐在船中,神情怡然欢畅,见到来验看的家人,还询问说:“我父母是否安康?”家人感到奇怪,急忙跑回来报告张镒。此时内室中卧病多年的女儿听闻后也欢喜地起身,梳妆更衣,笑逐颜开却不说话,这倩娘走出闺房与从外归家的倩娘相遇,二人身形叠合融为一体,就连衣服都是重合为一样。张家觉得这件事终究是离奇不正,于是隐瞒不说。只是偶有暗中知道的亲戚。后来又过了四十年,王宙、倩娘夫妇过世了。他们的两个儿子因为孝廉而获取了功名,当了县丞和县尉。‎ 我陈玄祐年少的时候常常听说这个故事,或雷同或相异,有人说是假的。唐代宗大历年末(779年),我遇见了莱芜县令张仲规,他向我详细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本末。因为张镒是他的堂叔祖,而且他讲述得十分细致完备,我因此记录下来。‎ 三.默写 ‎16. 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生休。‎ ‎(3)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 ‎(4)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滕王阁序》‎ ‎(5)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渔舟唱晚,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风飘飘而吹衣 (3). 木欣欣以向荣 (4). 泉涓涓而始流 (5). 觉今是而昨非 (6). 烟光凝而暮山紫 (7). 落霞与孤鹜齐飞 (8). 秋水共长天一色 (9). 响穷彭蠡之滨 (10). 声断衡阳之浦 - 18 -‎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飏”“涓”“鹜”“蠡”“浦”的写法。‎ 四.翻译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 ‎【答案】(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王:名词动用,称王;霸:名词动用,称霸;足己:自满自足;莫之若:宾语前置,比不上;其:大概;几:接近;是以:宾语前置句,因此。‎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滕王阁风景 高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 18 -‎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水荡漾。水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波光粼粼,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 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000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王勃恢弘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 ‎⑪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 18 -‎ ‎18. 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由滕王阁的景联想到赣菜的“辣”,写出了滕王阁景色的直接,无遮掩,斩钉截铁的特点。‎ B. 朋友们为我遗憾,说我来早了,如果晚来些,只要到了秋天,就能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 C. 文章第5段主要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用拟人来写太阳的慷慨;用拟人来写白云的悠闲;用拟人来写飞鸟的优雅,画面光鲜而且富有情趣。‎ D. 千百年来,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已达二十多次,所以作者这次登滕王阁并未踏上先人的足迹,所以感情上有深深的遗憾。‎ E. 这篇文章既抒写了滕王阁的历史风流,又抒写了它的当代风采,还憧憬着它的未来。‎ ‎19. 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壮丽景色相比,作者眼前的滕王阁景色,有哪些独特之处,结合④⑤两段文字,作简要回答。‎ ‎20. 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由。‎ ‎21. 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弘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8. BD 19. ①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明亮含蓄的波纹;②水远山长,刚柔相济,视野开阔,令人激情狂奔;③太阳慷慨灿烂的热情使江水丰富绚丽、美丽潇洒;④慵懒的白帆展现各种美好的姿态,白云悠然,飞鸟轻盈。 ‎ ‎20. ①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上,游玩方便,而且其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②登上高阁,视野会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为滕王阁留下震古烁今的名篇——《滕王阁序》;④滕王阁几经兴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登临它,可以读历史烟尘,可以写当代风采,可以抒未来憧憬。 ‎ ‎21. ①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作者观赏了滕王阁的胜景之后,觉得不吐不快,他要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②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享登临的收获。(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 18 -‎ ‎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C项考核文章的手法,其余选项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B项,“只要……,就……”句概括不全,要欣赏王勃笔下的壮丽景色,还得要“赶上晴朗的傍晚”;D项“深深的遗憾”分析有误。‎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章的内容,重点是情节的概括,题干中已经明确地给出了阅读的区间,可以对④⑤两段的内容简单分层,然后看看每层写的是什么。提取关键词语作答。注意重点的词句“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水荡漾。水远山长,刚柔相济。”“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波光粼粼,美丽潇洒”“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概括。‎ 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滕王阁满怀深情,非常欣赏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对滕王阁的兴废变化充满理解,对《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也感慨颇多。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作者登滕王阁的理由。‎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这是能表露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语句,这句话体现着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时要紧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注意结合上下文“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概括。‎ 六.作文 ‎22.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本应该是我们天天需要询问自己的,但是你很可能从未问过,也没思考过。也许有许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弄懂,那我们看看林清玄对“生命意义”有怎样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这样解释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思考,你是否认同呢?关于生命的意义,你有何思考与见解?‎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生命的意义 - 18 -‎ 生命对我的意义竟是让我如狂浪中的浮木,被潮水吹翻到海的中间,只知道生命于我而言,确实很重要。生命的伟大在于人们心灵的反映,然而只有善待生命,才会星光溢彩。‎ 善待他人,给自己心底留下一丝清明。‎ 生命让一代枭雄迷离了双眼;生命让一代女皇融化了铁石心肠;生命让飘然俊逸的诗人洒下了热酒。《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语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史书有鉴,善待老幼,是为人之务,更何况乎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呢?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也许我们早已被世俗冲击的麻木了心灵,从“小悦悦”到“扶不起”,我们慨然而叹,是时候呼唤起那些沉睡的心灵了。善待他人,便是初雨化晴,天边的魅力彩虹是洗净铅华后的华丽展示。‎ 善待自己,用画笔为自己的生命描绘出绚丽色彩。‎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思一天地,一人一永恒。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的高洁品行,但善待自己却是必不可少的。在英国,一个叫斯尔曼的残疾青年为了实现父亲的遗嘱,19岁登上了珠峰,21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22岁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28岁之前他登遍了世界各大洲所有的高峰,正当他壮年而且事业如日中天时却自杀了。难道这不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若言之“生命诚可贵”而后“若为自由故”,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善待自己,生命需要绚丽颜色。‎ 善待绿叶,为大自然的语言添加更多的生动点缀。‎ 我不曾一次思考过人类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最后望着无尽的星海,彻然醒悟,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如今的保护自然,不就是自然对我们的回应吗?地球的眼泪让我们坚硬的心划开了裂痕,从此以往,绿叶失去青葱,花朵失去笑颜。《寂静的春天》让人类的心底亮起光芒,顿时云开月明,万物皆醒。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最后得到的不过是自然的垃圾。‎ 善待生命,远处的方舟缓缓驶来,上面还有清新的草藤,一轮明月照耀一方。‎ - 18 -‎ ‎.....................‎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围绕“生命的意义”立意行文即可。‎ ‎ ‎ ‎ ‎ - 1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